撰文:蔡星卓
没人不爱一件“精致”的商品。
它首先是看起来干净,其次是“高档”。但打开它的过程往往是繁琐的。先是剪开一圈圈缠绕的透明胶带,才能打开快递盒。为了防止内里的商品受到损坏,填充物几乎占据了快递盒中的大部分空间。终于,那缎带小心缠绕的礼品盒被轻轻掀开,先是一张体贴的卡片送上适时的问候,再是一层薄又脆弱的纸张。最后,你怀着按捺不住的激动心情,终于打开最后一个盒子。

这样的过程并非只是无意为之,因为这些包装设计的指向性很明显。不论你在何种情境下经历这样的一整个“拆封”过程,若你真的或多或少被打动,则这样有意为之的层层包装设计就成功了。成功,意味着店家不会收获差评或坏印象,因为他们让你获得某种满足。
但并没有某个个体,需要为这样的包装产生的环境代价买单。
过度包装为什么存在?
什么样的包装可以称得上是过度包装?
从包装的功能来看,可以理解为体积、结构、材料方面的过度,这样的包装不仅增加了包装成本,还直接导致了没有如实传达商品信息,或是承载和保护功能过度。另外一种是装潢上的过度,即包装奢华以至于超出了美化商品的功能要求。有时,过度包装的存在被消费者知晓,且是可选择的,诸如用于送礼而需要特别包装的商品。而另一些情况中,消费者并没有选择的余地,甚至从外表上判断不出包装的过度。

过度包装的现象为何存在?消费者自身是不可避免会被提到的始作俑者。“一个设计美观的包装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体现消费者的社会阶层,增加消费者自己对所属阶层的归属感。”,即在虚荣型的消费心理之下,对于品牌和品牌附加值的追求。视觉冲击引发的高额利润也是过度包装产生的因素之一。而在东方的“面子”文化里,包装的隆重程度似乎也在礼尚往来时与社会声望联系在一起,这当然也包括一些重大的节日。
有时候,包装则意味着“更卫生”。以超市为例。香港中文大学的Lisa Wan曾在HKFP的采访中提到,当消费者们在超市买食物时,“只关注味道、质量、食物本身好不好,他们不太可能认为过度包装是不购买某样食品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更多的包装也给消费者一种食品更卫生的感觉——“当消费者发现产品被其他消费者触摸时,他们通常会感到厌恶”。

个人健康在此时被摆在环境问题之前被考量,包装与过度的包装只对消费者产生好处,而并不是环境。而对于超市来说,利用包装给消费者营造的“质量更高”的错觉,会形成某种恶性循环——当超市对包装更好的商品收取更高的价格时,也就强化了“包装商品质量更高”的观念。同时,更多的包装可以弥补超市无法提供一对一服务的不足,节省劳动力成本。
网购时代的“包装垃圾”
快速和便利,这两点几乎是大城市给很多人的最初印象。然而,享受快速和便利的同时,消费者也同时对其环境成本视而不见,尤其是涉及到包装的时候。
在互联网购物遍布全球之前,商品大多是批量运往实体店。传统零售业的物流是简单而线性的——货物被批量运往仓库,再运往商店。散装包装以及运输,与单独包装运输,在成本、劳动力和浪费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

电子商务包装并没有这样一个可以利用的逻辑,因此它需要自己的模式——与传统的零售环境相比,电子商务物流系统涉及更多的服务供应商和流程,也涉及到更多的人。美国包装与环境研究所(Ameripen)在2017年发表的一份白皮书中称,“在传统的零售供应链中,产品平均被处理5次,因为使用托盘和叉车的处理高度机械化。在电子商务的网络中,产品往往是手工处理的,并且可能要处理20次甚至更多”。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货物可以完好无损地到达顾客手中,过度包装有时无可避免。那些典型的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小型货物,往往需要更多的填充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我们期待的小包裹总是被放置在一个充满“安全气囊”的大盒子里。

供应渠道中的包装增多,然而回收的包装却减少了。与回收包装方面做得很好的大多数制造、分销和零售企业不同,越来越多的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公司直接运往消费者的手中。而除了被回收的一小部分,包装材料最终都直接进入了生活垃圾。
消费者开始产生内疚情绪,这在某些程度上催生了一些应对这些“包装垃圾”的办法。鼓励消费者自己回收的办法进入考量。同时,一些创业企业出现,针对如何创新包装进行研究。而一些电商平台也响应,譬如亚马逊的“超大(包装)运费”迫使商家缩小包装尺寸。
为什么值得重视:履行使命之后的包装去了哪里?
履行使命后的包装被丢在垃圾桶之后,对消费者来说,就已经消失在视线之中了。人们假设它去了某个地方,但那个地方明显已经与他们无关,譬如,土壤和海洋(以及其他动物的胃里)。

包装,或过度包装所产生的垃圾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 33%,其中有 50%以上的包装废弃物由过度包装产生。另外有数据显示,2009 年我国的生活垃圾中大约 25%是食品包装。食品包装是生活垃圾的重要来源。而在所有商品种类之中,食品和化妆品领域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包装现象,其中月饼和粽子是过度包装的“重灾区”。
而在快递横行的时代里,“2015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到206.7亿件。按照每个包装箱0.2公斤估算,200亿个包裹会产生包装垃圾400多万吨”。而出于降低成本的考量,不少电商和快递企业的外包装使用的仍是不可降解材料。与此同时,为了保障货物的运输安全,电商并不会避免过度包装,因为“宁多勿少”的逻辑可以有效防止他们承担运输造成的损失。这甚至会导致,有时包装的重量超过了商品本身的重量。


履行使命之后的包装都去了哪里呢?以食品包装为例。食品包装以塑料、纸、玻璃和金属为主。在被丢弃后,塑料包装很难回收也很难降解,铝、铁等金属制品多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式处理。而诸如电商时代产生的海量的快递垃圾,则基本只有“大一点的黄板纸箱”可以被回收利用,其余的废弃包装材料都随着生活垃圾被处理,例如那些快递包装常用的塑料袋、胶带和气泡膜,则直接进了垃圾场被焚烧或填埋——以聚氯乙烯为主要原料的包装物埋在土里,需要上百年才有可能降解,而焚烧会产生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与此同时,我国的废品收购网点(而且一些区域其数量还在萎缩)中,保洁员的分拣技术也往往有限,直接影响了再生产时的利用率。而垃圾分类逐步实施之后,这样的情况会改善吗?

参考资料:
柏忠虎, 青平, 唐一凡, & 游良志. 食品过度包装对消费者排斥的影响机制分析. 珞珈管理评论, 22(2), 157-173.
胡虹. (2008). 从设计伦理谈过度包装. 包裝工程, 29(8), 220-221.
新华网《200亿件快递!百万吨的包装“垃圾”去了哪儿?》;《“买买买”背后的“天量”快递垃圾何去何从?》
徐玢. (2009). 商品过度包装的分类及成因分析. 中国包装, (2), 76-78.
Dave Turbide:How is e-commerce packaging waste an issue, and what can be done?
Jon Bird:What A Waste: Online Retail's Big Packaging Problem
*文中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东方IC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乙未光画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