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赛车手:做一个与速度有关的童年梦

也许对于这些小车手来说,卡丁车让他们更早地懂得了热爱的意义。

撰文 摄影 | 刘悦

编辑 | 蒋旖旎

像每一个赛车电影中都有的情节一样,陈小乖坐进驾驶位,将头盔面罩往下一拉,双手抓住方向盘,目视前方。只听一声令下,小乖点火加油,伴随着发动机的狂吼声,小小的他就如离弦之箭般冲上了室外的柏油赛道。

自陈小乖上幼儿园中班开始,他每周都要去两次北京市通州区潮白河畔的新港卡丁车俱乐部。转眼三年过去,从速度最高只有三十公里的宝宝车,换到现在儿童专业级别的卡丁车,小乖早已不再是新手。

在新港卡丁车俱乐部里,还有许多像小乖一样的小朋友专门来练卡丁车。他们的人生刚开始就伴有速度和激情,也许对他们来说,卡丁车让他们更早地懂得了“热爱”的意义。

北京新港卡丁车俱乐部的小车手正在训练。

 

“迷你方程式”,赛车运动的摇篮

卡丁车运动于1940年在东欧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五十年代末在欧美普及并迅猛发展。按照国际汽车运动规则的定义,卡丁车是“有车厢或无车厢的微型汽车”,四轮独立悬挂,持久地接触地面,后两轮驱动,前两轮导向。

1962年,国际汽车联合会主席、法国人巴莱斯特首创成立了国际汽车联合会卡丁车委员会,由于卡丁车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很快便风行欧美大陆,仅前苏联就有卡丁车会员近20万人。经过30多年的普及和发展,目前国际卡丁车委员会的会员国已有72个。

卡丁车是赛车运动中最低的起步运动,也是进入F-1方程式赛车的“摇篮”。

据统计,通过卡丁车运动已培养出了45名有资格参加一级方程式世界锦标赛的车手。迈克尔·舒马赫就是其中一名。

舒马赫与他的33号卡丁车。

舒马赫的父亲是一个卡丁车场的负责人,所以他自幼就有机会从事卡丁车运动。舒马赫在六岁时就获得了家乡卡丁车比赛冠军,青少年时期的他也一直在卡丁车运动上有出色的表现。此后,他凭借着自身优异的基本功,很顺利地走上了职业赛车生涯。像舒马赫一样从卡丁车起步而成为一级方程式车手的,还有巴西车手埃尔顿·塞纳、法国车手阿兰·普罗斯特、英国车手尼盖尔·曼塞尔等等。

 

看起来容易,开起来难

因为卡丁车的安全性很高,所以很多有“车手梦”的爸爸们都会放心选择卡丁车作为培养孩子运动爱好的首选项目。

虽然卡丁车是赛车运动中最低的门槛,但是要开好它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由于车身离地面很近,加上车手处于开放式的驾驶环境,所以在开卡丁车的过程中速度感很强,车手的感觉一般会比实际速度高两到三倍。有些人天生对速度很敏感,所以克服速度带来的恐惧也很重要。

其次,在过弯时会产生极强的离心力,就像是有一股力在把身体往外甩,所以驾驶卡丁车时需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控制身体平衡,抵消离心力。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开卡丁车技巧是要提前判断弯道,选择好自己走的路线。这对于小朋友来说,在“高速”的情况下,其实不容易有这么快的反应力和应变逻辑。

在国内,卡丁车算是一项小众运动,人们可以偶尔去俱乐部休闲娱乐一下,但要是将它当作一个长期的爱好或专业来培养,就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来支撑。不光是一辆车的费用,还要准备各种装备,如头盔、赛车服、护颈、护肋、鞋、手套等等。车上的耗材也是需要经常更新的,除了汽油和机油,像轮胎可能磨损两三天就需要换一套。装备耗材加保养,这项运动一年的总费用大概在10-20万人民币左右。

儿童专业级别卡丁车。

 

赛道上的小车手

在新港卡丁车俱乐部,最小的卡丁车手是四岁半,才刚刚开始接触车,还在培养“感觉”的阶段。还有的小车手苦练了几年,如今去参加全国比赛也可以拿到很靠前的排名。每到周六日,新港赛道上除了跑摩托的赛车和“休闲娱乐”式的卡丁车,其余都是专业小卡丁车手在训练。

北京新港赛道上,小乖和桥桥在训练,当天温度高达35度。
小车手训练。

“今天跑下来的每一圈都很稳定耶。”陈小乖看着方向盘上的电子记录表,1分06秒、1分06秒、1分07秒……

“但是成绩也没有很好!”陈小乖的爸爸陈政在一旁接他的话。

小刘海儿、双眼皮、瘦瘦的——小乖有一副“小正太”的外表,接触过后人们会觉得他非常开朗、有礼貌。今年八岁的他已经有了许多同龄人没有过的丰富体验——当小演员拍电影、开专业级别的卡丁车、练马术、跳街舞、陪家里的柴犬Bob参加“犬类世界杯”比赛等。去年,他和爸爸一起参加全国模拟赛车比赛还拿到了家庭组的冠军。

从小宝宝车换到现在儿童专业级别的卡丁车,小乖不仅要运用更专业的操作方法,还要开始注重成绩的提高。新港通州赛道全长1200米,由国内一级赛车手设计,是国家体育总局认证的A级卡丁车赛道,其中有很多胳膊肘弯,速度提不起来,属于非常难的赛道。新港赛道儿童组的最好记录是1分钟整,而小乖不负重能跑1分零1秒(负重能跑1分03秒)。

陈小乖坐在写有自己名字的卡丁车上。因为天气太热了,所以他向爸爸“申请”不带手套训练。
训练时,有一个小车手因为过弯的时候躲避其他人而没有控制好车,在离基地最远的位置撞在海绵垫墙上了。小乖看到后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行驶,举起手向工作人员示意出事的方向。

卡丁车是一项竞技性运动,要想追求突破只有不断地训练。但是在艰苦过后还是得不到明显的进步,小乖自己偶尔也会产生轻微的逆反情绪。“经常找借口不跑圈,天气热啊、手疼啊之类的……”小乖爸爸无奈道,“但是我们也能谅解,毕竟他还是几岁的孩子。”

不过在这两三年里,卡丁车对于小乖的成长还是起到了正面作用。有时,小乖会自己反思开车时的走线对不对、在什么时机改变一下自己的操作会让成绩提高一点、车子下一次换什么零件之类的……卡丁车让小乖学会了独立思考,也更善于与他人交流、讨论问题。

小乖从小就对车感兴趣,这让小乖爸爸萌生了培养他开卡丁车的念头,家里刚好也有这个条件去支持他。小乖爸爸其实并没有想要小乖以后走专业赛车运动的道路,最终还是要看小乖自己的想法。 “可能有一天他说不想练了,我们也不会强迫他继续开卡丁车。”小乖爸爸说。

俱乐部的徐经理在给小乖讲解一些驾驶技巧,如把方向盘的经验技巧、进弯时如何刹车等等。还说了一些之前跑圈时的问题,讨论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训练过后,脱下护具的小乖。
一轮训练过后,小乖回到休息室中。因为天气太热,护具太厚,小乖身上已被汗水浸透。

桥桥(化名)是新港卡丁车俱乐部最小的车手,现在四岁半,不久前爸爸才带他来接触卡丁车。在他第五次训练后,一般人在赛道上已经追不上他了。

桥桥爸爸非常喜欢赛车,曾经也送桥桥的姐姐来练过卡丁车,但是姐姐没坚持下来。不过现在能看到姐弟俩在赛道上“驰骋”,弟弟还能时不时在弯道上超越姐姐,桥桥爸爸心里大概也是欣慰的。

 “一般还是因为家长喜欢车,才会带小朋友过来。”说着说着,桥桥爸爸就着急忙慌地走开了。在俱乐部训练的下午,忙前忙后的总是爸爸们——跑到后院检查车、看方向盘上的成绩记录表、询问赛道目前的使用状态(什么时候轮到孩子训练)、和教练沟通等等。

姐弟俩一起开卡丁车。桥桥在该弯道超过了姐姐,姐姐好像有些不满地看着他。
桥桥爸爸在帮桥桥戴手套。训练时,爸爸也是一直在一旁看着。
四岁半的桥桥。

在训练间隙,俱乐部里经常传出小朋友们嬉笑打闹的声音,其中也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争论:

“我加上负重还能跑一分零六秒,比你快多了。”

“废话,你们四个轮子,我才两个轮子。”

陈小乖在和俱乐部里的另一个小男孩争论关于“速度快慢”的问题。这个小男孩的形象有些特别——右手绑着石膏。他在俱乐部里晃来晃去,一会儿去摩托赛车那边瞧瞧,一会儿来卡丁车这边和小车手们闹闹。

大家都管他叫“小蝌蚪”,这是他大名的谐音。小蝌蚪和陈小乖一样,都在上小学一年级。小蝌蚪形容他俩关系的原话是“又爱又恨”,老在一起玩,但又老掐架。

小蝌蚪是在新港卡丁车俱乐部开摩托赛车的小车手。不久前,在一次训练中,因为刹车失灵的缘故,他出了一个小型车祸——冲出赛道撞在了海绵垫墙上。虽然是海绵垫,但是速度非常快,还是导致了右手骨折。

小蝌蚪的爸爸是专业的摩托车赛车手。虽然小蝌蚪受伤了,短期内没法骑摩托,但他也跟着过来看爸爸训练。

“不知道等我恢复好了能骑车的时候成绩会不会下降。”小蝌蚪忧愁地说,“以前我还可以不停地跑圈跑一个多小时呢。”他现在的车是一辆150排量的摩托赛车,正在梦想着换一辆更大排量的车。

小蝌蚪和爸爸的合影。

当问到他是开摩托车难还是开卡丁车难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摩托车。摩托车的操作比卡丁车的要精细,而且驾驶摩托赛车要用到整个身体来控制,转弯时有压弯的技巧,车身与地面会形成较小的夹角,与地面接触的不光是两个轮胎,还会有车手的膝盖。相对卡丁车来说,驾驶摩托赛车会比较累,也更危险。而且像新港这种小弯比较多的赛道对摩托车也不是很友好。

两个小朋友也经常掐架,因为小乖说自己赛道成绩比小蝌蚪好,但是在小蝌蚪的逻辑里,四个轮子和两个轮子的车没法比。

摩托车转弯时,车身会与地面形成较小的夹角,车手用身体来平衡离心力。
小蝌蚪在专注地看摩托赛车训练,左边是他的妈妈。
“小蝌蚪”和陈小乖。
当小车手们训练时,家长都会在一旁默默的观看。等孩子们下车后,有的爸爸会拉着自己的孩子讨论哪个弯道的走线需要调整,哪里应该刹车或者加油。

“爱玩儿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也许现在在他们眼中,开卡丁车或摩托车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刺激又紧张,还不用上学。”小乖爸爸说,“但是当面对成绩的压力时,面对进步的瓶颈时,面对无尽的失败时,足够幸运的他们要足够努力,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热爱。”

训练休息的间隙,小车手们在后院玩耍。桥桥没来多久就已经和小哥哥们打成一片。
天气太热,休息时小朋友们都靠冰饮料和冰棒解暑。男孩子们聚在一起,有游戏机的那个就会成为大家围观的对象。
跑车时轮胎温度很高,表面会融化成泥状。陈小乖在抠轮胎上的胎泥。
教练和家长围在一起讨论小朋友的成绩。
小乖和桥桥。
徐教练养在赛车场的羊。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乙未光画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