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文:界面四川 邓江
老成都最爱喝的“三花”,稍为年长一点的成都人都知道,“三花”就是从前成都茶厂生产的“三级茉莉花茶”。“三花”名气大着呢,后来居然以它命名、成了红遍成都的品牌“三花牌”。
过去茶叶的包装,多数是简陋的黄褐色纸袋,上面盖着特花、一花、二花、三花等章。特花是特级花茶的简称,三花当然是三级花茶的简称。
三花是成都人的至爱,不是说他们不喜欢特花、一花,只是那些太贵了。四花以下,品质又太次,三花刚刚好。人们在浓郁的茉莉花香、清新的茶香与恰当的价格之间找到了迷人的临界点。重视细节又知足常乐,不刻意攀比也不过分敷衍,成都人集体认同了这个最佳性价比。所以,很长时间内,“谈(啖)三花”是一个幸福成都人的标志——他是享乐的,又是节制的,当然,更是心满意足的。
前几日在超市又看见“三花”,依然是茉莉花茶。两匹精巧的树叶捧着排列有序的三朵含苞欲放的茉莉,成为它的商标。当然,现在已没有了“三级”的含义了。

成都茶厂原来在一心桥街,离我家不远,现在搬哪儿去了不知道。
记得九几年的时候茶厂还没垮,茶厂后面有个自己的三产叫“茗轩”,大概有个几百平。从不显眼的门进去,两边通常是停满了茶客的自行车。门是中式园林那种圆形拱门,茗轩的招牌隶书横陈在上面。进去中间有个喷水池,池子左边是一溜弯曲长廊,可能有二三十米,可钓鱼。池子右手边是老板卖茶的亭子,还有一些散桌。池子中间有尊古人半坐抚书若有所思的雕像,至于是不是茶圣陆羽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这还没完,穿过长廊,左边还有一处厂房,常年有戏班表演川剧折子戏,围鼓铜锣敲得好不热闹。有演出的时候,曲目的水牌会摆在茗轩的大门外。茶与竹是好朋友,茗轩里栽了很多竹子,夏天蚊虫会比较多,老板倒是会贴心的在每桌下面点盘蚊香。
有几年生意特别好,一出太阳位置都找不到,一度还加了餐馆,完全可以完成后来文青们在丽江在大理所谓的“发呆”而不至于饿肚子。
那个时候和朋友都在钢管厂上班,常喝的茶除了三花就是蟹目香珠,一元五一碗,后来物价上涨,逐年也涨了一些。记忆中反正没涨到五元茗轩就关门了,好像是因为茶厂垮了的缘故。那个时候没有竹叶青,竹叶青要用玻璃杯来泡的,三花和蟹目都是用的盖碗。
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
从前盖碗茶具的摆放是有讲究的,每一种茶阵(盖碗的摆法)都蕴含了各自的暗语。
一、茶盖朝下靠茶船
含义:堂倌,我需要添水了。
用这种方式请堂倌单独为客人添水,一般只能添两次。如果你想要堂倌给自己第三次添水,那就只有等到茶馆给所有茶客统一添水时才行。
二、茶盖上放片树叶
含义:暂时离开,莫收盖碗。
老茶馆一般是先付钱后喝茶。客人有事想暂时离开,可以在茶盖上放个小东西,火柴、石子甚至树叶都行。不过,茶馆毕竟是做生意的地方,暂离一般不要超过半小时,否则堂倌还是会收你的茶具哟。
三、茶盖朝外斜靠茶船
含义:外地人,有困难。
旧时很多帮会的人爱泡茶馆,如果外地帮会的人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找本地帮会的人寻求帮助,就会如此摆放茶具。堂倌看到暗语后便会在茶馆里寻找,介绍双方认识。
四、茶盖立起放茶碗旁
含义:钱没带够,要赊账
这种茶具的摆法叫棱起。喝茶时忘了带茶钱,如有朋友在场,为了避免尴尬,可以此示意茶馆老板,先赊着茶钱,改天再补。茶馆老板也懂得起,不会点破,给客人留面子。不过,使用这种暗语的一般是老熟人或有信誉的人,生面孔没法用。
五、茶盖朝上放进茶碗
含义:可以收桌子了通知茶馆老板,你喝完茶走人了。
当然这也是旧时老茶馆才能看到的场景,现在一辄这种老茶馆少了,二辄现在茶馆也捡懒了,一桌发你一个保温瓶,根本没人来给你添茶。这些冷知识我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好。在喝茶品茶之余,聊一聊古人,谈一谈趣事,不也挺好的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