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数娱梦工厂 徐 思
编辑 | 友子
“第三季的《说唱》,聊胜于无。第二季的《街舞》,中流砥柱。第一季的《乐队》,如火如荼。”
2017年《中国有嘻哈》爆红,让亚文化题材综艺成为了各大平台追捧的香饽饽,紧接着出现了街舞、机器人、篮球、原创音乐等细分题材的综艺节目。
第一季播出时,《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都得到了观众热烈追捧,成为一时话题。今年,这个“幸运儿”成了《乐队的夏天》。
圈层文化借助综艺舞台进入大众视野,光是凭借原有的生命力就能红火一时,但能否维持热度却是另一层面的话题。
从今年的播出情况来看,进入第三年的《中国新说唱2》开播以来,查无此“综”,热度口碑完全被同档期多档综艺压制。而《这就是街舞2》播出后,虽然口碑炸裂,但热度只存于圈层内部。
圈层综艺为何热度难以长久?圈层综艺的红利期能否延长?圈层综艺能否开发一条既有口碑又有热度的新途径?
第三年的《中国新说唱》:嘻哈红利期已逝?
相比于《中国有嘻哈》当年的盛况,《中国新说唱2》有些缺少水花,微博热搜榜的相关词条寥寥无几,就连吐槽都比前二季少了许多。在豆瓣上,《中国新说唱2》评分虽然好于去年第一季,但讨论度完全不及《乐队的夏天》《明日之子》等同档期综艺。
2017年,《中国有嘻哈》先声夺人,成功让半地下的嘻哈文化进入主流视野。
但好景不长,嘻哈综艺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
“《中国新说唱》刚刚播出的时候,我还很期待,觉得能重现《中国有嘻哈》的盛况,最后发现很难复刻第一季有嘻哈的盛况。”曾在第一季时热血沸腾熬夜追综艺的一位嘻哈死忠粉表示。
为何到了第三年,《中国新说唱》口碑和流量齐下滑?
与第一季对比,今年的《中国新说唱》在观众体验上大打折扣。节目伊始,嘻哈文化本身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作为圈层文化的第一个吃螃蟹的综艺,《中国有嘻哈》赢得了相当多的关注度。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观众被说唱音乐的酷炫属性所吸引。而说唱入门门槛不高的特点也让观众可以代入节目剧情,跟着rapper来段rap。
高质量的剧情秀和高水平的选手,使得嘻哈迅速破圈,造星能力堪比早年选秀节目红利期主打主流音乐的快男和超女。
然而,当《中国有嘻哈》改头换面成了《中国新说唱》,节目的口碑和流量开始出现明显滑坡。
究其原因,在于新鲜感过后,难以为继的节目质量。一方面,第一季大量消耗了中国顶尖的说唱歌手,第三季的选手水准就远远低于有嘻哈第一季。
(豆瓣网友评论第三季选手质量)
而在节目组引以为傲的剧情式真人秀方面,第三季的新说唱并没有新的爆点出现。前两季事先炒作的流行词梗freestyle、skr经证明屡试不爽,但今年力推的punchline并未出圈。
单纯从制造话题的剧情线来看,第一季的《中国有嘻哈》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综艺节目话题炒作。
但到了第三季,这些套路剧情依旧重复出现,观众必然产生审美疲劳。
第三季依旧延用节目里的选手互怼模式,选手依旧大放厥词。然而早在第一季时观众就知道这是节目组有意安排和剪辑的。
在第一季选手丑闻带来的监管压力下,节目组也不得不做出改变,内容呈现有意识地向官方靠拢,不撕不抢不骂脏话,反复强调Peace&Love。但这与从街头地下衍生出的嘻哈文化的反叛性本身就背道而驰。
第二季的《街舞》:高口碑的圈内狂欢?
“国产综艺之光”、“神仙综艺”,“开播三小时豆瓣开分9.6,第二天飙至9.7”……
这些关键词都指向了另一档聚焦圈层文化的综艺——《这就是街舞2》。事实上,相比上一季《街舞2》口碑不降反升,在今年夏季的网综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个数据可以证明这档节目的影响力——7月21日总决赛在上海旗忠森林体育城网球中心录制时,吸引了超过5000的街舞爱好者到现场观看,这是亚洲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街舞决赛现场。
从对街舞文化圈层的挖掘来看,《这就是街舞2》无疑做到了极致。
素人选秀类真人秀的成功,离不开素人选手的质量。嘻哈综艺的式微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选手水准严重下滑。
在选手资源上,《这就是街舞2》总导演陆伟在上影节论坛中提过,在寻找素人方面,节目组就有意识地保留了一些有实力的选手。从观众反馈来看,这季的选手质量依旧保持在高水准上。
和嘻哈一样,街舞文化同样来自街头叛逆文化,但《这就是街舞》却成功将其往热血方向打造,既符合监管部门要求,又契合圈层粉丝期待。
优秀的节目制作,赛制的不断打磨,高质量传播度广的舞蹈,不过分突出队长,比赛更为流畅……《这就是街舞2》的优点数不胜数,在圈层文化上已有建树。
然而可惜的是,自开播后打响名声之后,《这就是街舞2》似乎一直没能引起大众舆论的关注。口碑如此炸裂的综艺为何总离出圈差一口气?
相比嘻哈,街舞的观赏门槛标准相对较高。
街舞文化自带局限性,如果不是圈内人,很难看懂其中舞种的区别,很难分辨舞者的个人水平高低,故而要实现对普通观众情绪的调动,就需要极高的节目后期制作能力和氛围渲染能力。
而嘻哈不同,虽然有一定文化背景和技巧展现,但由于其自带的音乐属性,嘻哈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并不遥远,因此嘻哈本质上是音乐综艺。
普通观众可以随意哼唱一首rap,但很难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跳下一支街舞。
另外,在营销话题度上,《这就是街舞2》也落了下来。无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节目组向导师道歉几番登上热搜,节目本身的关注度却相对有限。
对此优酷一位相关人士告诉数娱梦工厂:在对《这就是街舞》的营销上,依旧是以针对街舞圈层粉丝为重点,深挖圈层粉丝喜好,出圈并非营销的最终目的。
第一季的《乐队的夏天》:爆红之后呢?
今年的亚文化综艺热点无疑是乐队。
豆瓣评分从7.4一路飙升到8.7,播出期间登顶微博综艺榜第一,乐队指数数据飙升……种种迹象表明,《乐队的夏天》虽然声量不及过往现象级综艺,但也已悄悄出圈。
(图片数据来自7月4日@微博综艺)
与《中国新说唱》和《这就是街舞》综艺相比,《乐队的夏天》一开始在赛制安排、剧情打造等方面并不突出,故而首播时,不少观众都觉得节目质量并未达到预期。
在前几期的节目话题点设置上,《乐队的夏天》甚至还迈向了油腻的老套路——吐槽偶像,令观众厌倦。在话题营销上,也走入了“撕逼引战”的误区。
然而首次将乐队和乐队音乐作为一档综艺的核心,还是让《乐队的夏天》从多档同质化音乐综艺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观众好感。况且音乐综艺本身就是最容易受到大众接受的综艺类型。
而随着节目逐渐播出,在许多知名乐队的优质作品本身的影响力出圈,节目中老牌乐队自带的情怀梗也强化了节目标签,观看这档节目自曝乐队粉丝也成为了朋友圈的新暗号,这些都带动了《乐队的夏天》风评好转。
然而,《乐队的夏天》第二季会否重现第一季的辉煌,这很难说。
此前的热门圈层文化综艺,要么是首季即巅峰,要么是离出圈仍存距离。究其根源,观众加速到来的审美疲劳缩短了综艺的生命期,扎堆出现的同质化制作和相似的戏剧冲突套路,很容易让综艺陷入后续乏力的瓶颈。
《这就是街舞2》倒是给综艺们提供了一条以优秀制作固粉的道路,只不过要想经久不衰,还需要在打通圈层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通道上下功夫。接踵而至的乐队综艺能否开发一条既有口碑又有热度的新路,还需要观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