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梅尔维尔诞辰200年】6个我们今天仍要读《白鲸》的理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梅尔维尔诞辰200年】6个我们今天仍要读《白鲸》的理由

《白鲸》描写了同性婚姻,抨击了奴隶制和帝国主义,还预测了气候危机——在梅尔维尔诞辰200周年的今天,它从未如此重要。

一幅刻画抹香鲸被捕鲸者捕杀的木刻画,1870年 图片来源:Bildagentur-online/Universal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赫尔曼·梅尔维尔写下了英语小说史上最伟大的小说《白鲸》,今天是他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记不清有多少次,当我问别人是否已经征服了《白鲸》时,他们的目光都变得茫然起来。《白鲸》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崇高无比、不可翻越——它的雪峰就像书中大白鲸莫比·迪克的尾巴一样难以捉摸。

1970年代,我十来岁,伴随着“拯救鲸鱼”运动的兴起度过了整个少年时代,由是我格外喜爱鲸鱼,以至于约翰·休斯顿1956年拍摄的那部华而不实的《白鲸记》使我大感失望。也许是因为我在小小的黑白电视屏上观看的这部电影吧,不过整个故事确实令我极为费解,而且电影里鲸鱼的画面不够多。要是我事先知道休斯顿专门前往马德拉群岛拍摄了部分鲸鱼镜头,我可能会更加兴趣索然,因为那里的居民至今仍在捕杀抹香鲸。不过对于这位海明威式的导演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没有动物受到伤害”,事实也确实如此。

《白鲸》
[美]赫尔曼·梅尔维尔 著 成时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4

四十年后,我在普罗温斯敦附近的海域第一次看见野生鲸鱼。这个地方位于新英格兰地区马萨诸塞州科德角尽头,曾经是个捕鲸港,在这里,我读完了《白鲸》。它看起来是一个征服狂风巨浪的英雄故事,但其实内核更为黑暗、更为宏伟。我读懂了其中的秘密。它不仅特别有趣、极具颠覆性,还描绘了现代世界,就好像梅尔维尔已经走到了未来,只等我们赶上他。我爱上了梅尔维尔,正如我爱上了鲸鱼一样。我花了五年时间寻找这些神奇的生物,并出版了自己的书《利维坦,或是鲸鱼》(Leviathanor, The Whale),拍摄了纪录片《寻找莫比·迪克》。但即使是现在,我已将《白鲸》读了十数遍,我仍不确定自己能否告诉你《白鲸》到底说了什么。不错,这是亚哈船长的故事,他被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于是驾驶捕鲸船“裴圭亚特”号辗转追捕。但此书同样也是对理解动物的一种尝试,尽管可能有点偏离轨道。虽然在650页的篇幅后,作者给出了一个相当无益的结论——“我不认识这白鲸,也永远不会认识他”,但以下有数个好理由,可以解释我们在今天为何仍要阅读他那本精彩绝伦的书。

深受知名人士崇拜

《白鲸》令人生畏的名声激励了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演员和电影人:从弗兰克·斯特拉到杰克逊·波洛克,从齐柏林飞艇乐队到劳瑞·安德森、奥逊·威尔斯、西尔维娅·普拉斯、斯坦利·库布里克、琳恩·拉姆塞,再到《猫和老鼠》的制片人,以及《辛普森一家》的制片人。音乐家莫比(原名理查德·梅尔维尔·霍尔)声称自己是梅尔维尔的正统后裔(不过他向我坦承他并不那么确定这件事的真实性)。他们之中,还有很多人将此书视为最喜欢的书之一:贝拉克·奥巴马、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帕蒂·史密斯、尼尔·罗杰斯和鲍勃·迪伦(后者在诺奖致辞中也提到了《白鲸》)。

呼应当下

梅尔维尔发掘了鲸类最原本的美 图片来源:Gerard Soury/Getty Images

梅尔维尔的书在当代仍振聋发聩,无疑是对其想象力最好的纪念。正如《大白鲨》的作者彼得·本奇利后期投身于鲨鱼保护事业一样,梅尔维尔的作品可能亦有此效——将鲸鱼重新塑造成特别的符号。他发掘鲸类身上最原本的美,如此这般,使我们知道了鲸鱼具有惊人的感知能力,社会形态是母系社会,通过声波交流。

同样,梅尔维尔对人类的反思在今天仍有着长久而深刻的影响。“9·11事件”发生后数天,巴勒斯坦裔美国作家爱德华·萨义德将乔治·布什对本·拉登的追捕类比成书中亚哈船长对白鲸的执念。而现在,白宫里也存在着与亚哈船长疯狂行径相类的想法:特朗普意欲修建美墨边境墙的行为与亚哈船长的非理性举动别无二致。《芝加哥太阳报》的尼尔·斯坦伯格(Neil Steinberg)称,这是一种“毫无必要的、代价高昂的……报复行为,愚蠢至极”。

反观英国,整个国家有如摇摇欲坠之船,你或许会觉得,将新任首相比作亚哈船长也未尝不可。上周约翰逊宣布新任内阁成员名单时,我不禁想起梅尔维尔的那句话:“这样的一船水手,配以这几个指挥官,似乎是冥冥厄运精挑细选,专门助他完成这次偏执的复仇之举。”

此外,《白鲸》之中的预言也使它与我们的时代紧密相关。梅尔维尔在其中预测了大规模物种灭绝和气候崩溃,并预言地球将被淹没,届时鲸鱼将“喷出水柱蔑视上天”。书中捕鲸者在全球范围内追捕鲸鱼这种有限的资源,正预示了当今全球经济会连成一体。“星巴克”这一全球连锁咖啡店以捕鲸船“裴圭亚特”号上大副的名字命名,这绝非偶然。

对同性恋的隐晦描写

《白鲸》可能是第一部描写同性婚姻的西方小说。以实玛利(以其在书中开头隐喻重重的独白而出名),即书中独来独往的“我”,与全身文满纹身的太平洋岛民奎奎格在床上完婚:“他前额抵着我的额头,双手搂着我的腰,说我们这样就算是结婚了。”其他场景亦表露了不少缱绻的同性情欲:水手在一桶鲸油中互相抚摸对方的手,另书中有整整一章的内容专门描写包皮(尽管只是鲸类的)。

事实上,《白鲸》整本书都是情根深种的梅尔维尔写的一封情书(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回应),收信人是他的英雄,纳撒尼尔·霍桑。他给霍桑写信:“你北方的根深深扎进了我南方的魂。”

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肖像,1840年 图片来源:AP​

即便梅尔维尔这般肆无忌惮、明目张胆,美国主流文化从不肯轻易接纳他可能是同性恋这一观点。要由一群英国同性恋作家向他们指出梅尔维尔作品的精彩之处,着实让人感到痛心。1891年,梅尔维尔逝世。20年后,一本朴实无华的《白鲸》通读版在伦敦出版。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宣称此书是未来主义作品,那时未来主义一词还未出现;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和威斯坦·休·奥登对书中同性色彩大加赞赏;弗吉尼亚·伍尔夫将此书读了三遍,把它与《呼啸山庄》的奇妙之处进行比较,还在1926年的日记中坦言,没有哪个传记作家会相信,她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广阔无垠海洋上升起的一只鳍”。

一部颠覆性的小说

奎奎格这一迷人的角色是西方小说中最早出现的有色人种之一,“裴圭亚特”号上的船员文化背景多元,包括印第安人、非裔美国人和亚洲人(当代美国黑人艺术家埃伦·加拉格尔的画作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这正暗喻了一个已分崩离析的新共和国,捕猎白鲸正如蓄奴州可任用黑奴为劳动力般令人不快。这也解释了为何在1952年之际,特立尼达作家CLR·詹姆斯称《白鲸》是“文学史上关于绝望最伟大的描述”,反对亚哈对白鲸的报复欲,即是对帝国主义的控诉。事实上,梅尔维尔已暗示白鲸不止咬掉了亚哈的腿。赛睿斯·马修斯(Cerys Matthews)曾经向我表示疑惑:“这本书难道不应该叫《Moby-no-Dick》(莫比·没·弟弟)吗?”

赫尔曼·梅尔维尔,1885年 图片来源:Bettmann/Bettmann Archive

诞生于英国

1819年8月1日,梅尔维尔出生于曼哈顿,一个可以看到大海的地方。梅尔维尔曾当过乡村教师,但他在教书上似乎无甚才能。后来他报名参加了自新贝德福德市出发的捕鲸之旅。新贝德福德市盛产鲸油,是当时美国最富饶的城市。一年后,他离开这艘船回到祖国,因其描写马克萨斯群岛“原住民”的色情小说而声名鹊起,备受追捧。但到了1849年,他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冷门。同年10月,他前往伦敦寻求灵感。当时他住在查令十字街旁的公寓,这里可以眺望泰晤士河。平日里,他不是拜访出版商,便是喝得酩酊大醉。一日,他跌跌撞撞地回到住处,恍惚中看见一群鲸鱼在牛津街上游来游去。它们一直在他的脑海中萦绕不去。

此后他到巴黎转悠了一圈,一个月后,他带着别人送给他的一本书——崭新的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回到了纽约。《弗兰肯斯坦》里的荒诞和偏执,也一并被带入到了《白鲸》当中。1851年,此书第一版在英国出版,书名为《鲸》(The Whale)。同年年末,该书在美国出版,书名为《白鲸》,但不幸的是,几乎无人问津。40年后梅尔维尔逝世之时,他和他的书早已被世人抛诸脑后。

现在是入手的好时机

如果以上文字还不能说服你(“噢,时间、勇气、金钱、耐心!”正如梅尔维尔抱怨他所欠缺的),现在你根本不需要亲自阅读这本书。我和艺术家安吉拉·柯凯因(Angela Cockayne)为普利茅斯大学策划了“《白鲸》大家读”(Moby-Dick Big Read)活动,蒂尔达·斯文顿、大卫·爱登堡、菲奥娜·肖、斯蒂芬·弗雷、约翰·沃特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以及其他130人将为你逐章朗读,完全免费。截至目前,该网站(http://www.mobydickbigread.com)的点击量已达1000万次。

不过提醒一下,一个人一旦读过《白鲸》便很难释怀。至今我仍感觉梅尔维尔并未走远。他曾在楠塔基特岛一幢18世纪的房子里落脚,这里离科德角不远。今年年初的冬天,我独自居于此处,仿佛感觉到他从楼下走上来。而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他的魂灵似乎也引起了些相当古怪的事件。马恩岛据称是“裴圭亚特”号上一名船员的家乡,他们发布了一组《白鲸》纪念邮票;约克郡一个庄园要求归还在《白鲸》中确实存在的唯一一头鲸鱼的骨头,其骨架于1825年在伯顿警察厅组装完毕。梅尔维尔曾开玩笑说,这个庄园主喜欢在白鲸的下巴骨上荡秋千。如果8月1日你恰好在巴黎,你可以加入我们,参加在莎士比亚书店举行的朗读活动,这里离梅尔维尔1849年住过的地方很近。从前他的新书发布时,只有他和霍桑二人在场庆贺,我们希望这次能有更多人参加。梅尔维尔是不羁的。“我写了一本不敬的书,”他说,“我觉得自己像羊羔一样一尘不染。”这不敬仍将长存。

生日快乐,赫尔曼·梅尔维尔。

本文作者菲利普·霍尔是一位作家,作品包括《利维坦,或是鲸鱼》《海里》。

(翻译:刘其瑜)

来源:卫报

原标题:Subversive, queer and terrifyingly relevant: sixreasons why Moby-Dick is the novel for our tim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梅尔维尔诞辰200年】6个我们今天仍要读《白鲸》的理由

《白鲸》描写了同性婚姻,抨击了奴隶制和帝国主义,还预测了气候危机——在梅尔维尔诞辰200周年的今天,它从未如此重要。

一幅刻画抹香鲸被捕鲸者捕杀的木刻画,1870年 图片来源:Bildagentur-online/Universal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赫尔曼·梅尔维尔写下了英语小说史上最伟大的小说《白鲸》,今天是他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记不清有多少次,当我问别人是否已经征服了《白鲸》时,他们的目光都变得茫然起来。《白鲸》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崇高无比、不可翻越——它的雪峰就像书中大白鲸莫比·迪克的尾巴一样难以捉摸。

1970年代,我十来岁,伴随着“拯救鲸鱼”运动的兴起度过了整个少年时代,由是我格外喜爱鲸鱼,以至于约翰·休斯顿1956年拍摄的那部华而不实的《白鲸记》使我大感失望。也许是因为我在小小的黑白电视屏上观看的这部电影吧,不过整个故事确实令我极为费解,而且电影里鲸鱼的画面不够多。要是我事先知道休斯顿专门前往马德拉群岛拍摄了部分鲸鱼镜头,我可能会更加兴趣索然,因为那里的居民至今仍在捕杀抹香鲸。不过对于这位海明威式的导演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没有动物受到伤害”,事实也确实如此。

《白鲸》
[美]赫尔曼·梅尔维尔 著 成时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4

四十年后,我在普罗温斯敦附近的海域第一次看见野生鲸鱼。这个地方位于新英格兰地区马萨诸塞州科德角尽头,曾经是个捕鲸港,在这里,我读完了《白鲸》。它看起来是一个征服狂风巨浪的英雄故事,但其实内核更为黑暗、更为宏伟。我读懂了其中的秘密。它不仅特别有趣、极具颠覆性,还描绘了现代世界,就好像梅尔维尔已经走到了未来,只等我们赶上他。我爱上了梅尔维尔,正如我爱上了鲸鱼一样。我花了五年时间寻找这些神奇的生物,并出版了自己的书《利维坦,或是鲸鱼》(Leviathanor, The Whale),拍摄了纪录片《寻找莫比·迪克》。但即使是现在,我已将《白鲸》读了十数遍,我仍不确定自己能否告诉你《白鲸》到底说了什么。不错,这是亚哈船长的故事,他被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于是驾驶捕鲸船“裴圭亚特”号辗转追捕。但此书同样也是对理解动物的一种尝试,尽管可能有点偏离轨道。虽然在650页的篇幅后,作者给出了一个相当无益的结论——“我不认识这白鲸,也永远不会认识他”,但以下有数个好理由,可以解释我们在今天为何仍要阅读他那本精彩绝伦的书。

深受知名人士崇拜

《白鲸》令人生畏的名声激励了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演员和电影人:从弗兰克·斯特拉到杰克逊·波洛克,从齐柏林飞艇乐队到劳瑞·安德森、奥逊·威尔斯、西尔维娅·普拉斯、斯坦利·库布里克、琳恩·拉姆塞,再到《猫和老鼠》的制片人,以及《辛普森一家》的制片人。音乐家莫比(原名理查德·梅尔维尔·霍尔)声称自己是梅尔维尔的正统后裔(不过他向我坦承他并不那么确定这件事的真实性)。他们之中,还有很多人将此书视为最喜欢的书之一:贝拉克·奥巴马、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帕蒂·史密斯、尼尔·罗杰斯和鲍勃·迪伦(后者在诺奖致辞中也提到了《白鲸》)。

呼应当下

梅尔维尔发掘了鲸类最原本的美 图片来源:Gerard Soury/Getty Images

梅尔维尔的书在当代仍振聋发聩,无疑是对其想象力最好的纪念。正如《大白鲨》的作者彼得·本奇利后期投身于鲨鱼保护事业一样,梅尔维尔的作品可能亦有此效——将鲸鱼重新塑造成特别的符号。他发掘鲸类身上最原本的美,如此这般,使我们知道了鲸鱼具有惊人的感知能力,社会形态是母系社会,通过声波交流。

同样,梅尔维尔对人类的反思在今天仍有着长久而深刻的影响。“9·11事件”发生后数天,巴勒斯坦裔美国作家爱德华·萨义德将乔治·布什对本·拉登的追捕类比成书中亚哈船长对白鲸的执念。而现在,白宫里也存在着与亚哈船长疯狂行径相类的想法:特朗普意欲修建美墨边境墙的行为与亚哈船长的非理性举动别无二致。《芝加哥太阳报》的尼尔·斯坦伯格(Neil Steinberg)称,这是一种“毫无必要的、代价高昂的……报复行为,愚蠢至极”。

反观英国,整个国家有如摇摇欲坠之船,你或许会觉得,将新任首相比作亚哈船长也未尝不可。上周约翰逊宣布新任内阁成员名单时,我不禁想起梅尔维尔的那句话:“这样的一船水手,配以这几个指挥官,似乎是冥冥厄运精挑细选,专门助他完成这次偏执的复仇之举。”

此外,《白鲸》之中的预言也使它与我们的时代紧密相关。梅尔维尔在其中预测了大规模物种灭绝和气候崩溃,并预言地球将被淹没,届时鲸鱼将“喷出水柱蔑视上天”。书中捕鲸者在全球范围内追捕鲸鱼这种有限的资源,正预示了当今全球经济会连成一体。“星巴克”这一全球连锁咖啡店以捕鲸船“裴圭亚特”号上大副的名字命名,这绝非偶然。

对同性恋的隐晦描写

《白鲸》可能是第一部描写同性婚姻的西方小说。以实玛利(以其在书中开头隐喻重重的独白而出名),即书中独来独往的“我”,与全身文满纹身的太平洋岛民奎奎格在床上完婚:“他前额抵着我的额头,双手搂着我的腰,说我们这样就算是结婚了。”其他场景亦表露了不少缱绻的同性情欲:水手在一桶鲸油中互相抚摸对方的手,另书中有整整一章的内容专门描写包皮(尽管只是鲸类的)。

事实上,《白鲸》整本书都是情根深种的梅尔维尔写的一封情书(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回应),收信人是他的英雄,纳撒尼尔·霍桑。他给霍桑写信:“你北方的根深深扎进了我南方的魂。”

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肖像,1840年 图片来源:AP​

即便梅尔维尔这般肆无忌惮、明目张胆,美国主流文化从不肯轻易接纳他可能是同性恋这一观点。要由一群英国同性恋作家向他们指出梅尔维尔作品的精彩之处,着实让人感到痛心。1891年,梅尔维尔逝世。20年后,一本朴实无华的《白鲸》通读版在伦敦出版。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宣称此书是未来主义作品,那时未来主义一词还未出现;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和威斯坦·休·奥登对书中同性色彩大加赞赏;弗吉尼亚·伍尔夫将此书读了三遍,把它与《呼啸山庄》的奇妙之处进行比较,还在1926年的日记中坦言,没有哪个传记作家会相信,她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广阔无垠海洋上升起的一只鳍”。

一部颠覆性的小说

奎奎格这一迷人的角色是西方小说中最早出现的有色人种之一,“裴圭亚特”号上的船员文化背景多元,包括印第安人、非裔美国人和亚洲人(当代美国黑人艺术家埃伦·加拉格尔的画作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这正暗喻了一个已分崩离析的新共和国,捕猎白鲸正如蓄奴州可任用黑奴为劳动力般令人不快。这也解释了为何在1952年之际,特立尼达作家CLR·詹姆斯称《白鲸》是“文学史上关于绝望最伟大的描述”,反对亚哈对白鲸的报复欲,即是对帝国主义的控诉。事实上,梅尔维尔已暗示白鲸不止咬掉了亚哈的腿。赛睿斯·马修斯(Cerys Matthews)曾经向我表示疑惑:“这本书难道不应该叫《Moby-no-Dick》(莫比·没·弟弟)吗?”

赫尔曼·梅尔维尔,1885年 图片来源:Bettmann/Bettmann Archive

诞生于英国

1819年8月1日,梅尔维尔出生于曼哈顿,一个可以看到大海的地方。梅尔维尔曾当过乡村教师,但他在教书上似乎无甚才能。后来他报名参加了自新贝德福德市出发的捕鲸之旅。新贝德福德市盛产鲸油,是当时美国最富饶的城市。一年后,他离开这艘船回到祖国,因其描写马克萨斯群岛“原住民”的色情小说而声名鹊起,备受追捧。但到了1849年,他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冷门。同年10月,他前往伦敦寻求灵感。当时他住在查令十字街旁的公寓,这里可以眺望泰晤士河。平日里,他不是拜访出版商,便是喝得酩酊大醉。一日,他跌跌撞撞地回到住处,恍惚中看见一群鲸鱼在牛津街上游来游去。它们一直在他的脑海中萦绕不去。

此后他到巴黎转悠了一圈,一个月后,他带着别人送给他的一本书——崭新的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回到了纽约。《弗兰肯斯坦》里的荒诞和偏执,也一并被带入到了《白鲸》当中。1851年,此书第一版在英国出版,书名为《鲸》(The Whale)。同年年末,该书在美国出版,书名为《白鲸》,但不幸的是,几乎无人问津。40年后梅尔维尔逝世之时,他和他的书早已被世人抛诸脑后。

现在是入手的好时机

如果以上文字还不能说服你(“噢,时间、勇气、金钱、耐心!”正如梅尔维尔抱怨他所欠缺的),现在你根本不需要亲自阅读这本书。我和艺术家安吉拉·柯凯因(Angela Cockayne)为普利茅斯大学策划了“《白鲸》大家读”(Moby-Dick Big Read)活动,蒂尔达·斯文顿、大卫·爱登堡、菲奥娜·肖、斯蒂芬·弗雷、约翰·沃特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以及其他130人将为你逐章朗读,完全免费。截至目前,该网站(http://www.mobydickbigread.com)的点击量已达1000万次。

不过提醒一下,一个人一旦读过《白鲸》便很难释怀。至今我仍感觉梅尔维尔并未走远。他曾在楠塔基特岛一幢18世纪的房子里落脚,这里离科德角不远。今年年初的冬天,我独自居于此处,仿佛感觉到他从楼下走上来。而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他的魂灵似乎也引起了些相当古怪的事件。马恩岛据称是“裴圭亚特”号上一名船员的家乡,他们发布了一组《白鲸》纪念邮票;约克郡一个庄园要求归还在《白鲸》中确实存在的唯一一头鲸鱼的骨头,其骨架于1825年在伯顿警察厅组装完毕。梅尔维尔曾开玩笑说,这个庄园主喜欢在白鲸的下巴骨上荡秋千。如果8月1日你恰好在巴黎,你可以加入我们,参加在莎士比亚书店举行的朗读活动,这里离梅尔维尔1849年住过的地方很近。从前他的新书发布时,只有他和霍桑二人在场庆贺,我们希望这次能有更多人参加。梅尔维尔是不羁的。“我写了一本不敬的书,”他说,“我觉得自己像羊羔一样一尘不染。”这不敬仍将长存。

生日快乐,赫尔曼·梅尔维尔。

本文作者菲利普·霍尔是一位作家,作品包括《利维坦,或是鲸鱼》《海里》。

(翻译:刘其瑜)

来源:卫报

原标题:Subversive, queer and terrifyingly relevant: sixreasons why Moby-Dick is the novel for our tim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