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忠犬七公
上映10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的票房已突破23亿。猫眼专业版对其预测票房为44亿,毫无疑问,《哪吒》的影响力早已突破动画电影的小圈层。在不断刷新影史票房榜数据的道路上,《哪吒》的敌人只有自己。

当《哪吒》成为爆款之后,很快就有人把目光投向了丰富的中国上古神话体系当中,毕竟中国能打的神仙远远不止孙悟空和哪吒。脑洞大开的热心观众已经迫不及待地给出了规划,且明显模仿了“漫威宇宙”四个阶段布局,看上去似乎有模有样。

观众议论“封神宇宙”并非没有缘由,《哪吒》片尾最后一个彩蛋便是给彩条屋下一部作品《姜子牙》打广告,影片在宣传时也和《大圣归来》做了不少互动。可以说,不管是同人,还是官方,“封神宇宙”都呼之欲出。
但中国的电影工业可以打造出一个媲美“漫威宇宙”的“封神宇宙”吗?
难度不小。
文本的先天缺陷,是“封神宇宙”的硬伤
构建一个独属于中国上古神话体系的“封神宇宙”,听起来是一件让人热血沸腾的事情。但是中美两国文化传统不同,《封神演义》和漫威漫画的影响力也不一样,更关键的是,中国的神话体系和美国的漫画体系不可同日而语。
漫威漫画诞生于二战前,二战的爆发让众多超级英雄一同走上抗击纳粹的道路,角色之间的互动被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来。二战后,受到女权主义、黑人平权运动等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漫威漫画的体系里容纳了大量反映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超级英雄。
虽然他们彼此之间也存在冲突,但是在“平行宇宙”的原则下,都可以解释通,所以“漫威宇宙”的建设,有一个相对稳定可靠的文本作为依托。

中国的神仙体系就不同了,连三皇五帝都有多个版本。众说纷纭的神话体系让“封神宇宙”的建立困难重重,哪怕以最具知名度的《封神演义》为基础,整合出一个神话体系的难度都是空前的。
《封神演义》作为一部古典文学作品,有着“一流的想象力,二流的文笔,三流的思想境界”。它把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众多神仙,放置在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之下,套上一层浓厚的“因果宿命论”,整体文笔和基调都是很粗糙的。
不管《哪吒》把“逆天改命”拍得如何热血沸腾,还是逃脱不了《封神演义》里浓重的宿命基调。无论哪路神仙被编入故事,最终结果都是为了进入“封神榜”。
所谓“完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大量神仙匆忙登场亮相,匆忙赴死投胎,这就造成了人物形象的苍白无力,《封神演义》里大量犹如白板一样的神仙,很难和美漫中拥有细致设定的角色争夺观众目光。
在电影改编问题上,适度留白有助于编剧发挥创造力,但过度留白就属于硬伤了。美漫不足百余年的历史让它在改编上“船小好调头”,可中国上古神话动辄数千年的历史,加上儒道释三家的互相渗透,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想理顺其中的矛盾之处,绝非易事。
打造“封神宇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建立“封神宇宙”的难度除了文本层面的先天缺陷外,更关键的是有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电影领域的所谓“宇宙”,其实质是利用单部电影所塑造的角色彼此增加热度、互相报团取暖,最后放到一起达到共赢的目的。这有利于体系的构建,同样也有助于在商业上规避风险。
漫威辛苦布局十余年,方才有《复仇者联盟4》席卷全球票房榜的声势,可见其商业上的成功在于长期的规划,而不是捞一票就走。
放眼国内的电影市场,这套共享世界观的做法也开始被效仿。像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其第三部已经瞄准2020年春节档,但是在打造“侦探宇宙”的道路上,该系列还是主要依靠刘昊然和王宝强这对组合,没有势均力敌的侦探与之抗衡,宇宙之说很难名副其实。

这也就回到了打造“封神宇宙”的关键:找到或者塑造多个拥有不同魅力的角色,才能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宇宙。这样的名单《封神演义》可以开出很长一列:二郎神杨戬、雷震子、姜子牙、申公豹……可版权问题是横在“封神宇宙”创立道路上的拦路虎。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资源属于公共版权领域,这让“封神宇宙”的规划本身不具备排他性的约束。在没有版权的限制下,蜂拥而至的入局者会把“封神宇宙”开发成什么样子,实在难说。
无规划的齐头并进在国内电影市场并不罕见。像《鬼吹灯》这样的顶级盗墓IP,既能拍出《寻龙诀》这样颇具工业质感的电影,也少不了《九层妖塔》这样被观众吐槽的“烂片”。无序的开发透支了IP本身的信用,同样败坏了观众们的好感。
一棍子打死“封神宇宙”显然不可取,毕竟哪吒说了:“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文本层面的先天缺陷,可以通过原创故事加以融合,版权门槛低的后天困境,就只能依靠市场大浪淘沙了。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封神宇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彩条屋在构建一个动画版“封神宇宙”,而乌尔善则在打造一个真人版的“封神宇宙”,彩条屋至少在时间上占据了先入为主的优势。《封神三部曲》目前第一部已经完成初剪,预计明年上映。彩条屋的《姜子牙》也将在2020年上映。

谁将最终定义“封神宇宙”?或许明年才能分出个结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