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些年“怀旧滤镜”越来越多,“老剧”为什么总是常说常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些年“怀旧滤镜”越来越多,“老剧”为什么总是常说常新?

在夏日里能够触发集体怀旧情绪的重要利器就是暑期档反复重播的“老”电视剧。

文|影视前哨 戴桃疆

每年暑期都是“怀旧”情绪大规模爆发的时刻,一部分原因是“夏日”本身就是一个意象丰富的词汇,它的关联词里有学生时代的暑假,清甜的饮品和水果,无忧无虑的欢声笑语,甚至还可能包括夏日的一段感情。昼长夜短和烈日雨水都赋予这个季节以无限的可能,因而也让夏日充满了怀旧情绪的触发器。

怀旧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个体成长的心路历程或生命体验,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个体化的、情感性的、心理范畴的情绪。怀旧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化的、全民性的集体事件,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文化景观。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怀旧是一种积极思考的形式和一种复杂的情感,它可以来自过去的人、事、物和经历。心理学家认为,怀旧是一种对过去苦乐参半的渴望,是一种与自我相关的社会情感,即自我几乎总是在怀旧记忆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怀旧记忆又几乎全部是与亲密的人际关系相关联的。怀旧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怀旧情绪主要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主,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消极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怀旧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有助于维持和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可以触发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积极的自我评价,维持自我情感的连续性、增强个体与社会的连接,以及促进亲社会行为、消除反社会人格。

在夏日里能够触发集体怀旧情绪的重要利器就是暑期档反复重播的“老”电视剧。暑期档重播老剧本是电视台为了平衡经济收支而采取的播出策略,这些暑期档重播剧一遍一遍地播出,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成为许多人童年记忆的同时,也成为最强有力的怀旧情绪触发机制。人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重述着老剧的好,老剧的魅力到底在于它本身过硬的质量,还是一层层叠加变厚的时光滤镜呢?

电视台的千层套路

电视台重播电视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电视剧受众就像是迁徙的鸟群,随季节更替而不断变化,主要收视群体和收视市场都会随着季节而发生变化,冬夏两季是受众收看节目时长明显增加、受众群体基数明显增大的时刻,而春秋两季节则有明显回落趋势。气候原因是影响受众休闲娱乐时间配置的主要元素,冬夏两季受制于室外环境原因,受众总体户外活动减少,电视开机率上升。寒暑假放假期间,学生休闲娱乐时间提升,冬夏两季电视观众结构也从成人向“合家欢”型转变。寒暑假期间收视更容易呈现出井喷趋势,各大电视台往往在黄金档时间安排年度的重头戏和重要的晚会、活动等,以期获得较高的市场回报率。

寒暑假重播老剧则是一种十分经济的排播策略。在各大电视台竞争激烈的寒暑期档期里,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收益成为电视台必须要考虑到策略。随着国内电视剧精品化程度不断加深,电视剧投资成本越来越高,售价也越来越高,加上政策变化以及市场偏好方面的不确定性,导致电视剧领域内未必呈现出“一分钱,一分货”的正比投资回报机制。即便不是电视剧市场竞争的主力军,许多地方上星电视台仍然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需要依靠电视节目编排来带动电视媒体的收视率和知名度,以提高广告收入。因此,已经经过市场验证的“老剧”就成了许多电视台的不二之选。

经过一轮市场验证之后的电视剧不仅仅有了群众基础,往往也积累了一定的话题热度,对于许多接触过相关话题而没有观看该电视剧经历的观众而言,这样的“怀旧”剧场无疑是补课的绝佳机会。在社交网络深入社会生活的当下,许多老剧中的经典台词往往会转变成网络迷因进一步向外辐射式扩散传播,许多新一代观众处于好奇或纯粹的娱乐需求,又组成了老剧观众群体的重要分子。

另外值得注意到是,随着受众市场分类越来越精细化,新剧制作往往针对某些或某类特定的手中群体偏好,对于合家欢属性强烈的寒暑期档期而言,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众口难调的居民。“老剧”大多生成于收视群体细分之前,故事虽然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呈现出全年龄向的特征。

这些非“老剧”自身因素,都决定了这些老剧不仅不会随着时间被淘汰,反而成为群体性怀旧的主要触发点。当然,想要长存,作品自身的质量也是最根本的保障因素。

经典剧场中的经典套路

在国产电视剧进入“大IP”时代之前,电视剧创作基本因循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为服务创作而建构剧中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在观众情绪调动和戏剧冲突设置上都更加合理。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成为电视剧创作的文本基础,传统电视剧创作中的范式不得不接受来自新时代的考验。网络文学在人物关系建构和戏剧冲突方面服务的往往是中心角色,作者往往为了保证作品能够支撑足够庞大的体量而在写作过程中对人物行动的核心动机、或是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进行调节,“追连载”的过程能够给读者带来的新鲜感和感官刺激,在载体形式转化之后往往无法达到文本最初的效果。这些文学作品所积累起来的庞大读者基础对于电视剧而言无疑预备了热度优势,但同时“书粉”对于故事对原著的忠实度要求往往也构成了电视剧改编的附加要求。一般情况下,越忠实于原著的作品,评分往往越高。而并非所有“大IP”都具备成功改编的基础,这也决定了新生产的电视剧作品能够进入怀旧经典领域的越来越少,而进入怀旧经典领域的作品大多是因循传统电视剧创作模式的。

另外,怀旧电视剧大多具备全年龄向的特征,人物情绪往往抓取的是能够获得最大社会共鸣的点,情绪的起伏较大,人物情绪波动较为激烈。这些基于人性产生的情绪因素,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新的特征,但触动机制是相似的,时间的流逝并不会影响观众对于人物的理解、也不影响观众与角色发生共情。

而怀旧本身作为一种强化人际关联的情绪,本身也是建立在共情的基础上的。作为情绪的怀旧,既不丧失发出者的主体性,同时又满足了个体与群体相联系的情感需求,无疑是当下个体化社会中最能够满足个体情感需求的情绪。而老剧,经历过时代的验证,具备广泛群众基础,成为触发怀旧情绪的最佳原点。老剧也并非全然优质、毫无瑕疵,但大多底子不差,经得起一波波地被消费,加上逐层叠加的时光滤镜,老剧总是历久弥新、总是容光焕发,新剧再好,比也比不过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些年“怀旧滤镜”越来越多,“老剧”为什么总是常说常新?

在夏日里能够触发集体怀旧情绪的重要利器就是暑期档反复重播的“老”电视剧。

文|影视前哨 戴桃疆

每年暑期都是“怀旧”情绪大规模爆发的时刻,一部分原因是“夏日”本身就是一个意象丰富的词汇,它的关联词里有学生时代的暑假,清甜的饮品和水果,无忧无虑的欢声笑语,甚至还可能包括夏日的一段感情。昼长夜短和烈日雨水都赋予这个季节以无限的可能,因而也让夏日充满了怀旧情绪的触发器。

怀旧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个体成长的心路历程或生命体验,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个体化的、情感性的、心理范畴的情绪。怀旧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化的、全民性的集体事件,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文化景观。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怀旧是一种积极思考的形式和一种复杂的情感,它可以来自过去的人、事、物和经历。心理学家认为,怀旧是一种对过去苦乐参半的渴望,是一种与自我相关的社会情感,即自我几乎总是在怀旧记忆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怀旧记忆又几乎全部是与亲密的人际关系相关联的。怀旧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怀旧情绪主要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主,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消极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怀旧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有助于维持和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可以触发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积极的自我评价,维持自我情感的连续性、增强个体与社会的连接,以及促进亲社会行为、消除反社会人格。

在夏日里能够触发集体怀旧情绪的重要利器就是暑期档反复重播的“老”电视剧。暑期档重播老剧本是电视台为了平衡经济收支而采取的播出策略,这些暑期档重播剧一遍一遍地播出,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成为许多人童年记忆的同时,也成为最强有力的怀旧情绪触发机制。人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重述着老剧的好,老剧的魅力到底在于它本身过硬的质量,还是一层层叠加变厚的时光滤镜呢?

电视台的千层套路

电视台重播电视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电视剧受众就像是迁徙的鸟群,随季节更替而不断变化,主要收视群体和收视市场都会随着季节而发生变化,冬夏两季是受众收看节目时长明显增加、受众群体基数明显增大的时刻,而春秋两季节则有明显回落趋势。气候原因是影响受众休闲娱乐时间配置的主要元素,冬夏两季受制于室外环境原因,受众总体户外活动减少,电视开机率上升。寒暑假放假期间,学生休闲娱乐时间提升,冬夏两季电视观众结构也从成人向“合家欢”型转变。寒暑假期间收视更容易呈现出井喷趋势,各大电视台往往在黄金档时间安排年度的重头戏和重要的晚会、活动等,以期获得较高的市场回报率。

寒暑假重播老剧则是一种十分经济的排播策略。在各大电视台竞争激烈的寒暑期档期里,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收益成为电视台必须要考虑到策略。随着国内电视剧精品化程度不断加深,电视剧投资成本越来越高,售价也越来越高,加上政策变化以及市场偏好方面的不确定性,导致电视剧领域内未必呈现出“一分钱,一分货”的正比投资回报机制。即便不是电视剧市场竞争的主力军,许多地方上星电视台仍然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需要依靠电视节目编排来带动电视媒体的收视率和知名度,以提高广告收入。因此,已经经过市场验证的“老剧”就成了许多电视台的不二之选。

经过一轮市场验证之后的电视剧不仅仅有了群众基础,往往也积累了一定的话题热度,对于许多接触过相关话题而没有观看该电视剧经历的观众而言,这样的“怀旧”剧场无疑是补课的绝佳机会。在社交网络深入社会生活的当下,许多老剧中的经典台词往往会转变成网络迷因进一步向外辐射式扩散传播,许多新一代观众处于好奇或纯粹的娱乐需求,又组成了老剧观众群体的重要分子。

另外值得注意到是,随着受众市场分类越来越精细化,新剧制作往往针对某些或某类特定的手中群体偏好,对于合家欢属性强烈的寒暑期档期而言,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众口难调的居民。“老剧”大多生成于收视群体细分之前,故事虽然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呈现出全年龄向的特征。

这些非“老剧”自身因素,都决定了这些老剧不仅不会随着时间被淘汰,反而成为群体性怀旧的主要触发点。当然,想要长存,作品自身的质量也是最根本的保障因素。

经典剧场中的经典套路

在国产电视剧进入“大IP”时代之前,电视剧创作基本因循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为服务创作而建构剧中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在观众情绪调动和戏剧冲突设置上都更加合理。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成为电视剧创作的文本基础,传统电视剧创作中的范式不得不接受来自新时代的考验。网络文学在人物关系建构和戏剧冲突方面服务的往往是中心角色,作者往往为了保证作品能够支撑足够庞大的体量而在写作过程中对人物行动的核心动机、或是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进行调节,“追连载”的过程能够给读者带来的新鲜感和感官刺激,在载体形式转化之后往往无法达到文本最初的效果。这些文学作品所积累起来的庞大读者基础对于电视剧而言无疑预备了热度优势,但同时“书粉”对于故事对原著的忠实度要求往往也构成了电视剧改编的附加要求。一般情况下,越忠实于原著的作品,评分往往越高。而并非所有“大IP”都具备成功改编的基础,这也决定了新生产的电视剧作品能够进入怀旧经典领域的越来越少,而进入怀旧经典领域的作品大多是因循传统电视剧创作模式的。

另外,怀旧电视剧大多具备全年龄向的特征,人物情绪往往抓取的是能够获得最大社会共鸣的点,情绪的起伏较大,人物情绪波动较为激烈。这些基于人性产生的情绪因素,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新的特征,但触动机制是相似的,时间的流逝并不会影响观众对于人物的理解、也不影响观众与角色发生共情。

而怀旧本身作为一种强化人际关联的情绪,本身也是建立在共情的基础上的。作为情绪的怀旧,既不丧失发出者的主体性,同时又满足了个体与群体相联系的情感需求,无疑是当下个体化社会中最能够满足个体情感需求的情绪。而老剧,经历过时代的验证,具备广泛群众基础,成为触发怀旧情绪的最佳原点。老剧也并非全然优质、毫无瑕疵,但大多底子不差,经得起一波波地被消费,加上逐层叠加的时光滤镜,老剧总是历久弥新、总是容光焕发,新剧再好,比也比不过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