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界面重庆 刘金阳、曹钰
随着重庆高新区升级版逐渐浮出水面,意味着“向西”发展,成为这座城市接下来的大趋势。在另一边,成都正在通过“东进”战略实现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的城市空间格局转换。
一城“向西”,一城“东进”,成渝城市群正在悄然一体。
继去年签署一个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签署后,最近,重庆市和四川省签署了《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以及15个专项合作协议。目的是推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双方共同的目标。
版图扩容 面积或达千余平方公里
成立于1991年的重庆高新区发展20年后首度迎来重大变革,“重庆市人民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2010年10月正式更名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并挂牌办公。更名、挂牌,新组建的重庆高新区管委会有了自己的部门,全力服务经济发展。
从2010年至今,已近10年,高新区辖区约74平方公里土地。据高新区2019年1月通报数据显示,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484.1亿元、增长5.6%;7家科研院所;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112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3件、为全市的3.6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为全市的2.4倍。
在重庆是翘楚无疑,但放眼西部,尽管重庆高新区尽显“小而美”,但与大而全相比,显然影响力不够:同在西部的成都高新区和西安高新区,管辖面积分别为613平方公里和679平方公里,两者的GDP分别为为1877.8亿元,西安高新区为1576.96亿元。在两市的经济版图中,分量均远远高于重庆高新区。
在此背景下,重庆高新区的扩容升级,势在必行。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今年4月29日视察高新区时指出,要加强规划引领,完善空间布局,坚持统分结合,统筹整合好大学城、西永微电园等重要板块,促进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脉相协调,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的发展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区。
除此之外,在今年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向高新区、经开区下放市级管理权限,优化财政分享政策,探索推进重庆高新区“一区多园”模式。
尽管至今高新区的版图仍未划定,但重庆本地多位权威经济专家向界面重庆表示,根据政府多方释放的信息来看,“升级版”的高新区管辖面积将大扩容,或超1000平方公里,大学城、金凤、白市驿等重庆城市西区的核心功能板块,或将成为高新区的核心区域。
重庆向西 高新区提供西进动力
重庆高新区向西扩容并升级,意味着从政策利好到产业趋势,向西,将是重庆这座城市未来若干年的大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生态文明智库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梁本凡向界面重庆表示,目前,重庆发展方向是向北,打造两江新区。随着重庆高新区、科学城等战略的推动,未来重庆城市发展,西向会是一个新的着力点。
“这样的趋势会产生两个便利:一是向成都平原靠拢,二是向成都平原的16+2城市群借力。”梁本凡表示,这样更加有利于重庆和四川盆地区域实现融合发展,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分享一下四川全省发展的红利。
梁本凡说,重庆向西发展有两个“眼”:铜梁区和永川区。铜梁区是个关键节点,重庆通过铜梁,通往兰州,再往新疆去西亚,是西向一带一路的重要通道。铜梁同时也是兰州、成都平原城市群,包括重庆向东南出海必经的通道结点。所以铜梁这个地区非常值得重视。
成都经过简阳、资阳、内江,再通过永川向东出海,交通便捷。重庆向永川发展,是公路交通、高铁交通取代水运交通后的必然需要。
梁本凡表示,在重庆向西的大版图中,重庆高新区将通过地理辐射力和产业影响力,把重庆城区与两个“眼”串联。在此趋势下,重庆向西辐射到铜梁和永川,成都向简阳新区发展。成渝相向发展,向四川盆地中心靠拢,是成都和重庆以及整个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全球化竞争战略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高新区的地理区位刚好契合了重庆向渝西发展的趋势。” 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向界面重庆表示,“重庆向西”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还是以高新区的升级版为抓手的产业概念:通过教育、科研、高新产业高地的打造,成为重庆今后发展的创新策源地,为重庆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提升重庆在成渝经济圈中的辐射力、影响力。
串联高端产业 促进成渝一体化
2000年前后便开始研究川渝一体化的知名学者王秀模向界面重庆表示,实际上,成都和重庆两座超级城市之间的城市化发展,基本都已经连片了。现在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个区域不光是打造一个经济区的看点,而是打造一个成都到重庆的高端产业走廊。
王秀模说,比如从绵阳过来,到自贡,都有一些比较好的产业基础,内江稍微弱一点,然后到永川,智能机器人基地,再过来是重庆高新区、两江新区,整个空间可以形成300公里的高端产业走廊。而重庆向西、成都东进,恰逢其势。
公共资源的共享是推动这种趋势的核心因素之一。梁本凡表示,中国的国家级公共资源都集中在省会、直辖市这样的中心城市,但由于交通、政策、平台等因素,造成资源过分集中,共享程度太低。
因此,一方面,成都重庆之间应思考建立起类似于京津这样的快捷抵达方式。第二个方面,两地有众多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级研究平台,有那么多高校资源,需要打通这些资源,进行共享。
尤为重要的是,在梁本凡看来,是两地产业的协同,成渝两地应按照市场配置资源和要素的方法,以企业之间相互并购的方法,以市场互相竞争的方法,来实现区域内的产业协同发展。
此外,在梁本凡看来,成渝之间在产业和国际市场开拓方面的合作,一定要有更高的视野,更高的眼光,要能够看到世界未来10年20年发展趋势,也应该以全球化的格局,塑造和引领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胸怀,来构建成渝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研究成渝经济圈的权威专家、原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向界面重庆表示,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力在提升,一线城市房价的压力下,人才的流动在加强,但必须有产业,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了人才,才能让产业更好的发展。
他表示,川渝之间要构建一体化的产业带,应借助当前的历史性的机遇,引进更多的人才,有了人才,就能引进更多的项目,有了更多的项目,才能让人才发挥更好的作用。“这些肯定是偏宏观的、长远的问题,构建一个更丰富更多样化的人才政策机制,这是川渝两地都要考虑的问题。”他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