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死亡,虽然刻骨铭心,却也微不足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死亡,虽然刻骨铭心,却也微不足道

真正让我们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和想象。

 

小编说:死亡,可能是很多人不希望公开讨论的话题,从恐惧死亡到体验死亡到与它握手言和,纪慈恩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当经历了这一切,纪慈恩让我们明白死亡的真相。她承受着这个年龄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但也在挽救着对死亡认知欠缺的我们,这是纪慈恩的28年生活体验,祝福她生日快乐。

懒小贤向我约稿的时候朋友正在问我下周的生日想怎么过,这对我来说非常大变故的一年。于是,我想我也许应该写这样一篇文章,纪念这一年以来那些刻骨铭心却也微不足道的改变与选择。

2015年7月29日,是我28岁的生日。

我每年都会庆祝自己的生日,是因为生命于我不只是存在与活着,它很深刻,并且美好,我需要纪念我总是比过去的自己更像我自己。2014年的9月,很忙碌。我做了两件事情,体验死亡工作坊的创立,搬离北京定居大理。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一个年轻的女孩要做“体验死亡”这样一件事?

其实我的生命一直都没有任何目的,没有期望成为什么样子,所有的“选择”都是自然发生的。2014年的6月的一天下午,我曾经的服务对象林奶奶给我打电话,她是一个癌症晚期患者,我已经很久没有她的消息,我一度曾怀疑她是否已经去世了。但电话里的她声音很有底气,状态感觉也很好,我问她最近是不是身体还不错,她却说“虽然别人都这么说,但我知道这就是回光返照。”我很意外。虽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人在临死前有“回光返照”这么一说,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承认他的状态即回光返照。

她给我打电话希望见我一面。

林奶奶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她常常直面和我探讨死亡与轮回,在我心里,不是我在陪伴她,是她在陪伴我。虽然有很多人拒绝承认死亡即将逼近,但是林奶奶她却坦荡的接受,她曾经说,生老病死乃凡事,我们都应该尊重。所以,在她生命被判死刑的时候,我提出为她做临终关怀服务,但让我意外的是,她拒绝了,她说她想继续治疗。这让我非常费解,在我的记忆里,她不应该是不接纳自己死亡的那类人。

这一直都是我的一个疑问,一直也没有找到答案。

那天,我去见她的路上,我很平静也很伤感,我所陪伴的大部分临终老人,虽然知道他们时日不多,但是却不知道哪一天是最后一面,但是,当我要去见一个人,知道这是最后一面,还是会悲伤。

我见到林奶奶,她的确状态很好,但她非常非常瘦,她没有和我寒暄,直接说,她请我来的目的,她说,她请我来一是和我告别,在她状态最好的时候,二是向我解释她为什么会拒绝临终关怀服务。她说她当然早已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她的女儿不接受,她的女儿认为还有奇迹,还有转机。所以,在她近90岁的时候,又做了一次手术,三次放疗。而她为了让女儿不难过,也就假装自己还有转机,配合女儿的幻想。告别了林奶奶,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哭了,并不是因为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的见面,而是——作为子女,我们难道真的找不到第二种方式帮助我们的老人好好的离开这个世界吗?我们一定要自欺欺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彼此欺骗,假装配合彼此吗?

于是,我也突然明白,临终关怀进入中国大陆已有20年,为什么没有前进,还停留在20年前的发展——临终关怀的意义是“帮助一个好好的死”,而大多数家属都不接受老人的生命已经接近尾声这个事实,在彼此欺骗,过度治疗,痛苦无尊严的状况下离开这个世界。

所以,我认为推进临终关怀这项社会服务最重要的是要人们明白“死亡是生命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于是我想,我要做一件事,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死亡,理解死亡,接纳死亡,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真正让我们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

于是,经过3个月的研发,体验死亡工作坊第一期在九月份正式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13期。一开始,我会说,体验死亡的意义是帮助体验者克服对于死亡的恐惧,经过13期的不同的体验者和我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课程,现在我认为:

体验死亡的意义是站在死亡的面前,看清楚它,接纳它,然后好好的活,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好好的死。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自我成长的过程,过去的我也是一直在对抗,和自己的软弱和伤口对抗,和命运对抗,但是后来,真正的解脱是从和痛苦与恐惧握手言和开始。

对于死亡的恐惧是无法消除的,恐惧是我们的一部分,或者说我们没有必要干掉恐惧,对抗真的会消耗人太多的力量,没有一种对抗是胜利方。我们只需要和恐惧生活在一起,和它和平共处,然后握手言和,于是,你会发现,你并不是在消除恐惧,而是你已不在乎恐惧的出现。真正的强大并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拥有走出恐惧的能力。

我和痛苦与恐惧握手言和

8年前,我在荷兰留学的好友得了肝癌,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我为她签署了安乐死同意书,结束了她的生命,而后,为受到了众人的谴责,他们认为是我杀了她,我也因此沉沦。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的过去。

在一年没有开口说话之后,医生带我去了孤儿院,开始好转,经历了一年的痛苦的心理治疗,我被认定为痊愈。

这也是大家知道的。

但是,即便我的医生和精神鉴定中心的鉴定都认为我已经康复的时候,我自己却不这么认为,那个时候,我认为我最多治好了“病”,但是并没有治好“人”,我对于死亡的恐惧依然那么深厚。

那时我有问过自己,是什么摧毁了我?除了在一个没有能力承载这样的事情的年龄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有什么摧毁了我?是死亡。为了揭开死亡的面纱,我决定去到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临终关怀医院。

我必须要看清楚死亡的真面目,那个时候,非常较劲,你把我害到这步田地,我必须要和你斗个你死我活。

如果说在孤儿院的生活带我走向了一种全新的生活,那么在临终医院,则是治愈了我过去的伤口,在临终医院,我逼迫自己去看到死亡的真相,然后自己的伤口也慢慢被瓦解。

所以,我认为我真正的康复是当我送走一个又一个临终者而坦然面对死亡的时候,那个时候,如果你问我,我有没有痊愈,我会说,我痊愈了,我已经完全好了,我没有留下任何伤痕。我必须要这么说,因为我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了走出来,我付出了太多太多血的代价,我必须得说我康复了,因为付出了太多。直到去年,我重新回到了荷兰,回到了那家医院,躺在她去世的床上,见过那个当年执行安乐死的医生,我才终于承认,摔碎过的玻璃不可能完好,它总是会有裂痕的,但是我已经修复到我最大的极限,这已经是我优于自己和别人的地方。

那个时候,我终于和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握手言和。不再对抗,不再战胜,不再要和命运你死我活,命运最终也不再刁难我。

我并不是爱向命运挑战的人,并不想挖空心思征服它。我和命运是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形影相吊又若即若离,命运的事情我管不了,它干它的,我干我的,不过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罢了。

我和死亡经历了一段既刻骨铭心又微不足道的旅程,从一开始它的突如其来,我的不知所措,它的胜利,我的绝望,它的远去,我的疗愈,最终,我发现了死亡的真相:

真正让我们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和想象。

它从来都不是突然之间来到我们生命中的,它一直都在,我们无法逃避,因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件事比“人人都会死”更彰显生命的公平和人类共同的命运。

生命很有趣,它的终点是一样的,它的时间很短暂,但这正是意义,倘若生命很漫长,几万年,几十万年,恐怕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意义,正是因为它短暂,才会凸显人类的智慧与愚蠢。它看着你,把生命活成什么样子,也因此决定了死后的世界。

我喜欢走上陌生的道路,却不喜欢把它据为己有,它的自由就成为了它的生命。它自由的生命成为我灵魂的一种需要,就像陌生的花朵,我爱它,正是因为爱它,所以决不想让它长住我家,因为它只有在属于它的地方,才会真正的美好,我只愿它在它自己的家里,或寂寞或舒展或牵挂。我这样理解尊重。我也这样尊重我自己的生命。我并不期待明天要去向哪里,那里的景色是怎样的,我在没有目的地的路上走着,走向哪里,我不关心,只是在路上,就好。

死亡也是,我并不关心死亡哪一天到来,我只专注于飞翔。

以前我做一个噩梦或不好的梦,早晨起来,我会对自己说,“嗯,梦都是反的。”但是现在,当我做了一个不好的梦,我会对自己说,“就算是真的,也没什么。”以前我会觉得,千万不要有什么病,大好的人生,我还没有享受,但是现在我会觉得即便有什么病,我也依然可以活得很好。

我为什么要生活在大理?

这是另一个我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是不为什么,我只是不靠任何东西活着,亦没有任何期待,我只是用享受的心态与它们共处,自由而不受限制,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热爱的,我去的每一个地方都是我喜欢的,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自己,温和地,怀着不可抗拒的意志,解放着我自己。而大理,让我更轻松地成为我自己。你问我明天要做什么,我不知道,因为一天之后已成往事,我无需知道明天的事,明天起来,根据万物的变化再去到我应该去到的地方,这是大理给我的最重要的生活:自由和快乐。我渐渐地变成对“美”极其敏感的人,养花,跑步,骑行,画画,这些过去我认为很浪费时间的事,成为最重要的生活,而死亡,你来或不来都不会影响我当下的生活。死亡教会我最重要的东西已不仅仅是我该如何死,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如何活。人生这个问题太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所以,我选择了一种最方便的活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过。等到死亡真正来临的那天,我只得说,虽然很遗憾要暂时停止我的跳跃,但对于此生的生命,我没有任何亏欠,我做到了活出美好却又不有失光彩。

我从不奢望长久,只希望活得彻底,充分燃烧,展现出纯度。不停上演生老病死,物质世界的变幻无常和岌岌可危,我已知道它的苦,所以应该快乐而不复杂地参与它的游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死亡,虽然刻骨铭心,却也微不足道

真正让我们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和想象。

 

小编说:死亡,可能是很多人不希望公开讨论的话题,从恐惧死亡到体验死亡到与它握手言和,纪慈恩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当经历了这一切,纪慈恩让我们明白死亡的真相。她承受着这个年龄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但也在挽救着对死亡认知欠缺的我们,这是纪慈恩的28年生活体验,祝福她生日快乐。

懒小贤向我约稿的时候朋友正在问我下周的生日想怎么过,这对我来说非常大变故的一年。于是,我想我也许应该写这样一篇文章,纪念这一年以来那些刻骨铭心却也微不足道的改变与选择。

2015年7月29日,是我28岁的生日。

我每年都会庆祝自己的生日,是因为生命于我不只是存在与活着,它很深刻,并且美好,我需要纪念我总是比过去的自己更像我自己。2014年的9月,很忙碌。我做了两件事情,体验死亡工作坊的创立,搬离北京定居大理。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一个年轻的女孩要做“体验死亡”这样一件事?

其实我的生命一直都没有任何目的,没有期望成为什么样子,所有的“选择”都是自然发生的。2014年的6月的一天下午,我曾经的服务对象林奶奶给我打电话,她是一个癌症晚期患者,我已经很久没有她的消息,我一度曾怀疑她是否已经去世了。但电话里的她声音很有底气,状态感觉也很好,我问她最近是不是身体还不错,她却说“虽然别人都这么说,但我知道这就是回光返照。”我很意外。虽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人在临死前有“回光返照”这么一说,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承认他的状态即回光返照。

她给我打电话希望见我一面。

林奶奶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她常常直面和我探讨死亡与轮回,在我心里,不是我在陪伴她,是她在陪伴我。虽然有很多人拒绝承认死亡即将逼近,但是林奶奶她却坦荡的接受,她曾经说,生老病死乃凡事,我们都应该尊重。所以,在她生命被判死刑的时候,我提出为她做临终关怀服务,但让我意外的是,她拒绝了,她说她想继续治疗。这让我非常费解,在我的记忆里,她不应该是不接纳自己死亡的那类人。

这一直都是我的一个疑问,一直也没有找到答案。

那天,我去见她的路上,我很平静也很伤感,我所陪伴的大部分临终老人,虽然知道他们时日不多,但是却不知道哪一天是最后一面,但是,当我要去见一个人,知道这是最后一面,还是会悲伤。

我见到林奶奶,她的确状态很好,但她非常非常瘦,她没有和我寒暄,直接说,她请我来的目的,她说,她请我来一是和我告别,在她状态最好的时候,二是向我解释她为什么会拒绝临终关怀服务。她说她当然早已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她的女儿不接受,她的女儿认为还有奇迹,还有转机。所以,在她近90岁的时候,又做了一次手术,三次放疗。而她为了让女儿不难过,也就假装自己还有转机,配合女儿的幻想。告别了林奶奶,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哭了,并不是因为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的见面,而是——作为子女,我们难道真的找不到第二种方式帮助我们的老人好好的离开这个世界吗?我们一定要自欺欺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彼此欺骗,假装配合彼此吗?

于是,我也突然明白,临终关怀进入中国大陆已有20年,为什么没有前进,还停留在20年前的发展——临终关怀的意义是“帮助一个好好的死”,而大多数家属都不接受老人的生命已经接近尾声这个事实,在彼此欺骗,过度治疗,痛苦无尊严的状况下离开这个世界。

所以,我认为推进临终关怀这项社会服务最重要的是要人们明白“死亡是生命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于是我想,我要做一件事,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死亡,理解死亡,接纳死亡,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真正让我们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

于是,经过3个月的研发,体验死亡工作坊第一期在九月份正式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13期。一开始,我会说,体验死亡的意义是帮助体验者克服对于死亡的恐惧,经过13期的不同的体验者和我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课程,现在我认为:

体验死亡的意义是站在死亡的面前,看清楚它,接纳它,然后好好的活,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好好的死。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自我成长的过程,过去的我也是一直在对抗,和自己的软弱和伤口对抗,和命运对抗,但是后来,真正的解脱是从和痛苦与恐惧握手言和开始。

对于死亡的恐惧是无法消除的,恐惧是我们的一部分,或者说我们没有必要干掉恐惧,对抗真的会消耗人太多的力量,没有一种对抗是胜利方。我们只需要和恐惧生活在一起,和它和平共处,然后握手言和,于是,你会发现,你并不是在消除恐惧,而是你已不在乎恐惧的出现。真正的强大并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拥有走出恐惧的能力。

我和痛苦与恐惧握手言和

8年前,我在荷兰留学的好友得了肝癌,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我为她签署了安乐死同意书,结束了她的生命,而后,为受到了众人的谴责,他们认为是我杀了她,我也因此沉沦。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的过去。

在一年没有开口说话之后,医生带我去了孤儿院,开始好转,经历了一年的痛苦的心理治疗,我被认定为痊愈。

这也是大家知道的。

但是,即便我的医生和精神鉴定中心的鉴定都认为我已经康复的时候,我自己却不这么认为,那个时候,我认为我最多治好了“病”,但是并没有治好“人”,我对于死亡的恐惧依然那么深厚。

那时我有问过自己,是什么摧毁了我?除了在一个没有能力承载这样的事情的年龄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有什么摧毁了我?是死亡。为了揭开死亡的面纱,我决定去到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临终关怀医院。

我必须要看清楚死亡的真面目,那个时候,非常较劲,你把我害到这步田地,我必须要和你斗个你死我活。

如果说在孤儿院的生活带我走向了一种全新的生活,那么在临终医院,则是治愈了我过去的伤口,在临终医院,我逼迫自己去看到死亡的真相,然后自己的伤口也慢慢被瓦解。

所以,我认为我真正的康复是当我送走一个又一个临终者而坦然面对死亡的时候,那个时候,如果你问我,我有没有痊愈,我会说,我痊愈了,我已经完全好了,我没有留下任何伤痕。我必须要这么说,因为我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了走出来,我付出了太多太多血的代价,我必须得说我康复了,因为付出了太多。直到去年,我重新回到了荷兰,回到了那家医院,躺在她去世的床上,见过那个当年执行安乐死的医生,我才终于承认,摔碎过的玻璃不可能完好,它总是会有裂痕的,但是我已经修复到我最大的极限,这已经是我优于自己和别人的地方。

那个时候,我终于和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握手言和。不再对抗,不再战胜,不再要和命运你死我活,命运最终也不再刁难我。

我并不是爱向命运挑战的人,并不想挖空心思征服它。我和命运是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形影相吊又若即若离,命运的事情我管不了,它干它的,我干我的,不过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罢了。

我和死亡经历了一段既刻骨铭心又微不足道的旅程,从一开始它的突如其来,我的不知所措,它的胜利,我的绝望,它的远去,我的疗愈,最终,我发现了死亡的真相:

真正让我们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和想象。

它从来都不是突然之间来到我们生命中的,它一直都在,我们无法逃避,因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件事比“人人都会死”更彰显生命的公平和人类共同的命运。

生命很有趣,它的终点是一样的,它的时间很短暂,但这正是意义,倘若生命很漫长,几万年,几十万年,恐怕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意义,正是因为它短暂,才会凸显人类的智慧与愚蠢。它看着你,把生命活成什么样子,也因此决定了死后的世界。

我喜欢走上陌生的道路,却不喜欢把它据为己有,它的自由就成为了它的生命。它自由的生命成为我灵魂的一种需要,就像陌生的花朵,我爱它,正是因为爱它,所以决不想让它长住我家,因为它只有在属于它的地方,才会真正的美好,我只愿它在它自己的家里,或寂寞或舒展或牵挂。我这样理解尊重。我也这样尊重我自己的生命。我并不期待明天要去向哪里,那里的景色是怎样的,我在没有目的地的路上走着,走向哪里,我不关心,只是在路上,就好。

死亡也是,我并不关心死亡哪一天到来,我只专注于飞翔。

以前我做一个噩梦或不好的梦,早晨起来,我会对自己说,“嗯,梦都是反的。”但是现在,当我做了一个不好的梦,我会对自己说,“就算是真的,也没什么。”以前我会觉得,千万不要有什么病,大好的人生,我还没有享受,但是现在我会觉得即便有什么病,我也依然可以活得很好。

我为什么要生活在大理?

这是另一个我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是不为什么,我只是不靠任何东西活着,亦没有任何期待,我只是用享受的心态与它们共处,自由而不受限制,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热爱的,我去的每一个地方都是我喜欢的,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自己,温和地,怀着不可抗拒的意志,解放着我自己。而大理,让我更轻松地成为我自己。你问我明天要做什么,我不知道,因为一天之后已成往事,我无需知道明天的事,明天起来,根据万物的变化再去到我应该去到的地方,这是大理给我的最重要的生活:自由和快乐。我渐渐地变成对“美”极其敏感的人,养花,跑步,骑行,画画,这些过去我认为很浪费时间的事,成为最重要的生活,而死亡,你来或不来都不会影响我当下的生活。死亡教会我最重要的东西已不仅仅是我该如何死,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如何活。人生这个问题太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所以,我选择了一种最方便的活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过。等到死亡真正来临的那天,我只得说,虽然很遗憾要暂时停止我的跳跃,但对于此生的生命,我没有任何亏欠,我做到了活出美好却又不有失光彩。

我从不奢望长久,只希望活得彻底,充分燃烧,展现出纯度。不停上演生老病死,物质世界的变幻无常和岌岌可危,我已知道它的苦,所以应该快乐而不复杂地参与它的游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