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达达令(你我辣妈已获授权)
你我微评
有钱的朋友,千里来相会。你见不见?
从前那个在宿舍里一言不发,腰上围着“游泳圈”的胖丫头,约大家吃饭。点开她的朋友圈——嚯!她如今不但身材爆表,还有了自己的外贸公司,早上跑伦敦喂广场鸽,晚上到香港啃烤乳鸽……见此情此景,从前的舍友纷纷表示,吃饭我没空!如果计算一下舍友的心理阴影面积,发现有一半是泛着醋意生怕被比下去,另一半则扬起高傲的下巴,给出一个信号,你越是有钱,素洁如我,越是不想与你为伍。
对友情,有时我们比爱情还矜持,比婚姻还苛刻。
又有一位朋友来寻求帮助,她在法国卖城堡,要我帮她找赵薇一样的老板娘客户。我犹豫了一下,并记录下这一刻的心路历程:她会不会给我提成?提成能有多少?我帮了她,她今后会帮我吗?万一城堡闹鬼,赵薇一样的老板娘会不会弄死我?
对友情,我们更想知道的是结果,却难以享受过程。
你看,我们长大了,以前跳皮筋就能维持的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对此,我们深表遗憾。
前段时间股市很是红火,在证券公司上班的大学同学给我电话,说能不能帮忙介绍几个人开户,这样她这个月就可以拿到不错的奖金了,于是我发动身边的一众熟人,就像这份工作是我自己的一般积极热情,那些积极入股市的熟人接受度也快,而那些还在犹豫中的潜在客户我也会稍作解释一下,说明开个股票账户没有关系的,即使你不马上入市,也可以放在那不会有任何费用支出。
这一轮下来,我身边有同事问,这又不是你自己的工作,而且她那点奖金估计没多少钱,最多就请你一顿饭吧?我笑着说大学同学跟我不在一个城市上班,于是同事更加来劲了,那就是说这一顿饭的好处也捞不上了?
我笑着点头,默不作声。
去年的时候我的初中死党找我帮忙,说他们公司需要拍摄一些宣传片,让我帮忙推荐好一点的广告团队,我于是认真地询问她关于宣传片的各方面事宜,包括预算跟拍摄主题,以及广告投放的渠道选择跟时间长度等等,然后针对这些需求做了一个方案出来,再拿着这个方案去找我所认识的广告行业的朋友请教。
我跟这个死党都在一个城市上班,但是因为见面的时间也不多,她一直唠叨着要犒赏我的聚会也就一直没实现。
直到前段时间,距离这个事情的帮忙已经过去快一年了,有一天她说公司宣传片的事情搞定了,老板也算满意,于是因为这个项目,她被提升为了部门主管,当然工资加了不少。
于是身边有朋友问,她负责这个宣传片的拍摄应该也有不少提成吧,有跟你说要分给你一些吗?我说没有呢,于是我再一次被他们定义为是个劳苦功高却半点不讨好的傻姑娘。
我反驳,我不觉得自己劳苦功高,最多就是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帮了一些忙而已,而且重要的是,我并不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对于友情维持的投出产出比,我心里还是有一个度的。
早在我刚毕业后的一次同学聚会,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有不少同年级同学都是在深圳工作发展,有一次一个在别的城市工作的同学来深圳出差,说要召集我们这些同学一起吃个饭。
彼此通知之后,我们晚上下班就到了预约的餐厅,按照预定的人数定了一个大包间,结果到了晚上快八点的时候,有几个同学临时变卦说不来了。如果是因为要加班的话,也是情有可原,结果这几个人的反馈都是,本来都已经准备好过来,只是后来临时就改主意了,至于原因也没说什么。
这件事情本来已经平淡地过去,直到后来在另外一次同学聚会上才知道,当初那几个临时变卦缺席饭局的同学,是在出发前一刻,听说我们那次聚会的朋友当中,有个同学混得很好,毕业两年的时间,年薪已有三四十万,就因为这一个“三四十万”的关键词,于是那几个玻璃心的同学马上就不过来吃饭了。
我一开始也是个很玻璃心的姑娘,大学毕业除了考研跟出国的同学,我们剩下这一批直接就业的同学,彼此之间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工作找哪了,多少钱一个月啊?
那个时候的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样的同学提问,因为你知道每个人在这个看似轻松的对话当中都会暗中较劲,于是那个时候我的回答就是“我的工作一般般,薪水也是马马虎虎的啦!”
那个时候的我们,月薪3000跟5000甚至是7000的数字差别,真的会让人压力不一样,哪怕是多个五百块钱,也会觉得不会过得那么压抑。
那时,每当在职场或同学里有混得比我好的,我都会像饿狼扑食一样想跟他们有更多的交流,也会创造各种对话的机会多请教一些事情,因为我知道每个人当前的点滴成就,倒推回去都会有各种实力加上机遇的原因,而且随着时间的长度拉大,这种差距会更加明显,所以那些三五年一次的同学聚会产生的人生百态,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我开始慢慢理性地看待“身边同龄人比你混得好”这件事情了,但是我身边并不是所有的人也愿意跟我一样秉持这样的观点的。
去年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位校友Z先生的的宝宝满月聚会,Z先生比我早五年毕业到深圳发展,如今他已经是很多家公司的负责人及合伙人,他手上还投资了很多个项目,前年我们学校校庆的时候他还作为优秀校友代表被邀请回去演讲,这对于很多三十出头的同龄人而言,他也算是大有所成的榜样了。
那一次聚会上,Z先生过来跟我们聊天,他提起自己打从大学毕业后就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同学的聚会,一开始是因为同学之间依然会比较谁混得比较好,他是个很重情义的人,生意场上已经很是复杂,于是他在同学聚会上从来不想聊起那些事情,他反而更愿意回忆过去,或者聊聊喜爱的运动跟电视节目之类,可是他发现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聊起这些所谓文艺而无用的事情。
曾经有一年,大学班长统计同学聚会前来的名单,Z先生也提出去赴会,结果班上的同学聊天群里有人就说,要是Z先生也过来的话,那自己就不去了,他那么有钱的人一出现,哪还有我们表现的机会啊?
此话一出,好些同学同声应和,在聊天群里默默潜水的Z先生于是退出了同学群,然后再也没有去过任何一场同学聚会。
Z先生边喝酒边笑着说,其实有时候我很孤独的,我跑得比较快,所以刚开始那段时间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可是后来当我结交到跟我同一水平的朋友,我又觉得自己活过来了,而且我觉得这些友情的质量和给予我的思考成长,要比以前有用得多。
当然那一夜我记得最清楚的是Z先生说的另一段话,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是在不断变化的,你的朋友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失去旧朋友的时候你也别难过,因为会有新的朋友进入你的生命里,当然最重要的,如果你能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成长起来,那这种友情的维系也是极其珍贵而难得的。
回想起我给朋友帮的忙,那些看起来不讨好的无用功,再结合Z先生这段话给我的思考,我开始意识到,我在帮助这些朋友的同时,其实最大的回报在于我自己,而且这种回报不光是在物质上的回报,也不仅仅是想让他们欠我一个人情,想着以后我遇上困难了也能要求他们帮忙。
这种回报的真正意义在于,我通过帮助他们让他们变得更好,一方面可以激励我自己也要努力成长起来,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这段彼此友情的维持,能够给我带来温暖而有力量的陪伴,这才是我最大的收获所在。
彼此有钱,在同一个水准上,才能维持友情,以前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是势利,很是无奈,可是如今我已经开始接受这个事实,并且觉得这才是成人世界里的友情法则。
当然也会与人说,世界上很多友情是无国界无信仰的,很多不一样阶层的人也能成为朋友,这些我一一认同,但是我在这里说的,是“维系”这件事情,很多人很容易成为朋友,但是却不一定能一直是朋友,这才是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羡慕那些很多年的闺蜜之情或者兄弟之情,我们除了羡慕这些陪伴是最长久的感动之外,我们更要知道,两个人能走到很久的背后,是两个人的价值观跟人生发展轨迹的步伐相似,牵引着这份情谊的日久弥新。
在我拥有不多的好友关系里,我总是尽量向那些比我更优秀的人靠近,然后我也会鼓励、也会帮忙那些跟我一样正在奋斗中的朋友,于是反过来他们也会这般对我,长此以往,也就良性循环了。
这个周末的时候,我跟我的一个关系很好的旧同事喝下午茶,我跟她提起了下一份工作的规划方向跟思考,然后顺着这条思路看看接下来要不要换一个行业以及该怎么实施的步骤,当隔壁的人们在聊娱乐八卦的时候,我们两个女人居然在这个浪漫文艺的咖啡吧里,在这个夏日晴天的周末休闲时光里,一本正经的商量着工作的事,商量着买房的事,商量着结婚生娃的事,商量着要攒钱想去来一场旅行的事。
其实我没有告诉她的是,在这些看起来啰嗦细碎的聊天里,让我欣慰的是我们依旧是同一个频率跟磁场的人,我期待着我们能一起努力一起进步一起有钱,在这个大城市扎下根来,三五年以后牵着我们的宝宝出来继续喝茶,继续聊下一个五年的人生规划。
嗯,这是我想要的生活,这也是我想要的友情陪伴。
授权于公众号她在江湖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