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头条的焦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头条的焦虑

罗永浩领导的锤子科技经过多年努力,仍未成功。张一鸣创办的字节跳动为何要试水手机,其背后商业逻辑是什么?又面临着哪些焦虑呢?

文 | 业界风云汇

今日头条的扩张之路似乎从未停歇。

8月12日消息,锤子科技产品经理朱海舟发微博表示:“因为新机不允许带出公司,每天敦促我上班的一大动力是和大宝贝久别重逢。”由此可以看出,锤子正在测试新手机。

不过,锤子科技旗下的手机品牌坚果在今年1月,已经成为新东家字节跳动(今日头条母公司)试水硬件的产物。

罗永浩领导的锤子科技经过多年努力,仍未成功。张一鸣创办的字节跳动为何要试水手机,其背后商业逻辑是什么?又面临着哪些焦虑呢?

为何对手机情有独钟?

7月28日,有微博网友问道,锤子什么时候出新机。随后,坚果手机的官方微博回复称,今年将会有新机推出。

如今看来,字节跳动要推出的,极有可能是新款坚果手机。当然,今日头条要做手机也着自己的算盘。

首先,手机是刚需。智能手机无疑是硬件设备的销售主力,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有的用户甚至同时使用2-3台手机。而且,通常大多数消费者在每2年左右都会换新手机,同时满足刚需和高频的商品属性。

相比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手机的用户更广,需求更大。这就导致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其他领域的玩家纷纷布局。例如:乐视、谷歌等互联网公司也想在手机行业分一杯羹,但迫于自己没有做硬件的基因,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今日头条也没有硬件基因,但也想跃跃欲试。对于字节跳动来说,如果成功了,将成为时代的英雄,也会带来更多可能性,哪怕成功率在目前这个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并不高。如果失败了,也无可厚非,毕竟手机已经是存量市场,自己在手机领域也没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今日头条收购收购锤子科技涉足手机业务,先做好手机,再通过硬件反哺内容生态。类似小米一样,通过手机产品带来诸多用户,再购买其生态链产品,这样的商业模式会给小米带来一定量的反哺。

只不过,相比小米,今日头条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希望通过互联网用户来带动手机业务。

如今,移动互联网红利减少,今日头条也面临获取用户难的困境,于是变得焦虑起来。对于字节跳动来说,如果手机业务能够做起来,每个手机出厂时就可以安装头条系的App,这样 有利于获取更多新用户。只是这一步才刚刚开始,路上会布满荆棘。

最后,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商业边界。无论是今日头条,还是抖音、西瓜、火山等短视频APP,都是字节跳动在扩大其产品矩阵。

在业务层面,字节跳动在教育、金融、短视频、搜索等领域不断的尝试和扩张,也是为了扩大其内容生态,从而更好的商业化。如果这些内容生态能够与手机等硬件产品结合,想象力非常之大。

只是目前来看,国内手机已经成为华为、小米、OPPO、vivo四强争霸的局面,留给其他玩家的机会已经很少。

今日头条想自己做手机,显然并不容易。前有Google巨资收购败军之将摩托罗拉,从而切入手机业务,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如今,今日头条收购时代弃儿锤子科技,难免可能会重走Google的老路。

腹背受敌后的盘算

同样在8月12日,知乎宣布完成F轮融资,总金额为4.34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百度、快手、腾讯等,这也是知乎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一笔融资。

很明显,百度、快手联合投资知乎,是因为三者都有共同的敌人——今日头条。三者合作之后,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利于打击字节跳动。

本质上,百度、快手、知乎三者的联盟,正好分别直接对垒字节跳动系产品:今日头条、抖音、悟空问答。

今日头条对百度。百度自2000年1月成立,已经有19个年头,它是PC互联网时代的巨星,只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转型显得迟缓。而今日头条于2012年3月创建,发展至今才7年,早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小巨头,甚至在市值上可能超过百度。从发展速度来看,今日头条显然高于百度。

近两年,今日头条的信息流广告对百度造成较大冲击,成为百度的劲敌之一。特别是7月31日,字节跳动搜索部门发布招聘信息,坚定了其做搜索的决心,无疑会成为百度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由于头条系生态产品发展较快,光靠百度自身难以遏制,于是选择与快手联合投资知乎,和今日头条全生态产品形成竞争关系。当然,也为了更好的打压今日头条,遏制其对百度搜索、及广告业务的冲击。

抖音对快手。快手于2013年正式上线的一款短视频产品,由于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用户下层的红利,于2015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期间获得飞速发展,用户从1亿涨至5亿以上。

而抖音在2016年9月才上线,远远晚于快手。只不过,抖音一方面借助今日头条的技术分发优势和用户积淀,另一方面通过和快手差异化的打法,先从一二城市入手,再攻击下沉市场,和快手形成正面竞争。

特别是2018年以来,抖音获得飞速发展,实力与快手不相伯仲。由于抖音和今日头条早已打通,可以相互导流,甚至极有可能超越快手。而如今,快手与百度联合投资知乎后,快手也可以和百度合作,借助百度巨大的搜索引擎用户优势,为其导流。

悟空问答对知乎。知乎于2011年1月上线,主打网络社区问答,直到2015年才推出了知识付费业务。而今日头条旗下的产品悟空问答(原名头条问答),2016年7月才正式于今日头条APP内上线,之所以被人所熟知,是因为有今日头条的背书。

虽然知乎成立时间远远早于悟空问答,甚至在今日头条之前,但是其实力远远不如今日头条。迫于公司发展和盈利压力,知乎需要寻求合作伙伴与资金支持。于是与快手和百度不谋而合,达成战略联盟。

此外,字节跳动的主要对手还有腾讯。只不过头条很难战胜腾讯,腾讯短时间内也难以给头条造成致命的打击,更多的是防御策略。一方面腾讯孵化微视等短视频产品;另一方面投资今日头条的竞争对手快手、知乎等遏制它发展。

纵观字节跳动的发展历程,旗下所孵化的大多数产品都是根据市场上已经有的APP,自己再做一个类似的产品,和对手竞争,抢对手的饭碗。只不过,这样会多方树敌,如果缺少核心竞争力,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事实也证明,虽然字节跳动旗下孵化了许多产品,但真正比较成功的只有今日头条和抖音,而且还面临着百度和腾讯这两个巨头的直接打压。

不想输5G时代

随着5G正式进入商用时代,三大运营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铺设5G基站,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发布5G手机,预计明年5G手机会逐渐普及。

5G最大的变化是,网络速度大幅提高,效率大大提升。例如:一部电影通过4G网络下载,需要十几分钟,而5G可能只需要几秒就可以完成。

今日头条本来在4G时代抓住了机遇,而脱颖而出,自然不想错过5G的机会。今日头条试水手机,或只是布局硬件的一个开始,其真正目的有可能是做5G手机、智能硬件系列产品,迎接万物互联的时代。

而且,5G手机普及之后,短视频、搜索等随着网速的提高,体验度也会提升。

只是今日头条通过手机、硬件产品与自身内容的融合,形成一个“软硬结合”的生态链闭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还会处处树敌,成功的几率很小。

当然,如果整条路走通了,今日头条也会越来越强大,成为5G新时代的强者。筑起极高的护城河,甚至直接与腾讯、阿里娉美,成为时代的宠儿、国人的宠儿。

时间终会证明一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锤子科技

3k
  • 罗永浩:锤子科技最后一轮融资没有10亿,到账只有6个亿
  • 罗永浩:紫辉对锤子科技两次共1500万的借款协议目前已找到电子版文档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头条的焦虑

罗永浩领导的锤子科技经过多年努力,仍未成功。张一鸣创办的字节跳动为何要试水手机,其背后商业逻辑是什么?又面临着哪些焦虑呢?

文 | 业界风云汇

今日头条的扩张之路似乎从未停歇。

8月12日消息,锤子科技产品经理朱海舟发微博表示:“因为新机不允许带出公司,每天敦促我上班的一大动力是和大宝贝久别重逢。”由此可以看出,锤子正在测试新手机。

不过,锤子科技旗下的手机品牌坚果在今年1月,已经成为新东家字节跳动(今日头条母公司)试水硬件的产物。

罗永浩领导的锤子科技经过多年努力,仍未成功。张一鸣创办的字节跳动为何要试水手机,其背后商业逻辑是什么?又面临着哪些焦虑呢?

为何对手机情有独钟?

7月28日,有微博网友问道,锤子什么时候出新机。随后,坚果手机的官方微博回复称,今年将会有新机推出。

如今看来,字节跳动要推出的,极有可能是新款坚果手机。当然,今日头条要做手机也着自己的算盘。

首先,手机是刚需。智能手机无疑是硬件设备的销售主力,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有的用户甚至同时使用2-3台手机。而且,通常大多数消费者在每2年左右都会换新手机,同时满足刚需和高频的商品属性。

相比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手机的用户更广,需求更大。这就导致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其他领域的玩家纷纷布局。例如:乐视、谷歌等互联网公司也想在手机行业分一杯羹,但迫于自己没有做硬件的基因,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今日头条也没有硬件基因,但也想跃跃欲试。对于字节跳动来说,如果成功了,将成为时代的英雄,也会带来更多可能性,哪怕成功率在目前这个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并不高。如果失败了,也无可厚非,毕竟手机已经是存量市场,自己在手机领域也没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今日头条收购收购锤子科技涉足手机业务,先做好手机,再通过硬件反哺内容生态。类似小米一样,通过手机产品带来诸多用户,再购买其生态链产品,这样的商业模式会给小米带来一定量的反哺。

只不过,相比小米,今日头条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希望通过互联网用户来带动手机业务。

如今,移动互联网红利减少,今日头条也面临获取用户难的困境,于是变得焦虑起来。对于字节跳动来说,如果手机业务能够做起来,每个手机出厂时就可以安装头条系的App,这样 有利于获取更多新用户。只是这一步才刚刚开始,路上会布满荆棘。

最后,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商业边界。无论是今日头条,还是抖音、西瓜、火山等短视频APP,都是字节跳动在扩大其产品矩阵。

在业务层面,字节跳动在教育、金融、短视频、搜索等领域不断的尝试和扩张,也是为了扩大其内容生态,从而更好的商业化。如果这些内容生态能够与手机等硬件产品结合,想象力非常之大。

只是目前来看,国内手机已经成为华为、小米、OPPO、vivo四强争霸的局面,留给其他玩家的机会已经很少。

今日头条想自己做手机,显然并不容易。前有Google巨资收购败军之将摩托罗拉,从而切入手机业务,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如今,今日头条收购时代弃儿锤子科技,难免可能会重走Google的老路。

腹背受敌后的盘算

同样在8月12日,知乎宣布完成F轮融资,总金额为4.34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百度、快手、腾讯等,这也是知乎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一笔融资。

很明显,百度、快手联合投资知乎,是因为三者都有共同的敌人——今日头条。三者合作之后,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利于打击字节跳动。

本质上,百度、快手、知乎三者的联盟,正好分别直接对垒字节跳动系产品:今日头条、抖音、悟空问答。

今日头条对百度。百度自2000年1月成立,已经有19个年头,它是PC互联网时代的巨星,只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转型显得迟缓。而今日头条于2012年3月创建,发展至今才7年,早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小巨头,甚至在市值上可能超过百度。从发展速度来看,今日头条显然高于百度。

近两年,今日头条的信息流广告对百度造成较大冲击,成为百度的劲敌之一。特别是7月31日,字节跳动搜索部门发布招聘信息,坚定了其做搜索的决心,无疑会成为百度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由于头条系生态产品发展较快,光靠百度自身难以遏制,于是选择与快手联合投资知乎,和今日头条全生态产品形成竞争关系。当然,也为了更好的打压今日头条,遏制其对百度搜索、及广告业务的冲击。

抖音对快手。快手于2013年正式上线的一款短视频产品,由于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用户下层的红利,于2015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期间获得飞速发展,用户从1亿涨至5亿以上。

而抖音在2016年9月才上线,远远晚于快手。只不过,抖音一方面借助今日头条的技术分发优势和用户积淀,另一方面通过和快手差异化的打法,先从一二城市入手,再攻击下沉市场,和快手形成正面竞争。

特别是2018年以来,抖音获得飞速发展,实力与快手不相伯仲。由于抖音和今日头条早已打通,可以相互导流,甚至极有可能超越快手。而如今,快手与百度联合投资知乎后,快手也可以和百度合作,借助百度巨大的搜索引擎用户优势,为其导流。

悟空问答对知乎。知乎于2011年1月上线,主打网络社区问答,直到2015年才推出了知识付费业务。而今日头条旗下的产品悟空问答(原名头条问答),2016年7月才正式于今日头条APP内上线,之所以被人所熟知,是因为有今日头条的背书。

虽然知乎成立时间远远早于悟空问答,甚至在今日头条之前,但是其实力远远不如今日头条。迫于公司发展和盈利压力,知乎需要寻求合作伙伴与资金支持。于是与快手和百度不谋而合,达成战略联盟。

此外,字节跳动的主要对手还有腾讯。只不过头条很难战胜腾讯,腾讯短时间内也难以给头条造成致命的打击,更多的是防御策略。一方面腾讯孵化微视等短视频产品;另一方面投资今日头条的竞争对手快手、知乎等遏制它发展。

纵观字节跳动的发展历程,旗下所孵化的大多数产品都是根据市场上已经有的APP,自己再做一个类似的产品,和对手竞争,抢对手的饭碗。只不过,这样会多方树敌,如果缺少核心竞争力,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事实也证明,虽然字节跳动旗下孵化了许多产品,但真正比较成功的只有今日头条和抖音,而且还面临着百度和腾讯这两个巨头的直接打压。

不想输5G时代

随着5G正式进入商用时代,三大运营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铺设5G基站,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发布5G手机,预计明年5G手机会逐渐普及。

5G最大的变化是,网络速度大幅提高,效率大大提升。例如:一部电影通过4G网络下载,需要十几分钟,而5G可能只需要几秒就可以完成。

今日头条本来在4G时代抓住了机遇,而脱颖而出,自然不想错过5G的机会。今日头条试水手机,或只是布局硬件的一个开始,其真正目的有可能是做5G手机、智能硬件系列产品,迎接万物互联的时代。

而且,5G手机普及之后,短视频、搜索等随着网速的提高,体验度也会提升。

只是今日头条通过手机、硬件产品与自身内容的融合,形成一个“软硬结合”的生态链闭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还会处处树敌,成功的几率很小。

当然,如果整条路走通了,今日头条也会越来越强大,成为5G新时代的强者。筑起极高的护城河,甚至直接与腾讯、阿里娉美,成为时代的宠儿、国人的宠儿。

时间终会证明一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