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天府楼市
成都地铁客流量相比北上广如何?离地铁越近,房价越高?成都人对“地铁房”更敏感?大数据会让你对成都有一些新的认知。
最近,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怎样在通勤线上住出性价比?| 6座城市的地铁与房价数据研究》报告,报告围绕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武汉具有“通勤生命线”特征的地铁线,对线路客流量、站点潜在客流、城市居民对地铁的依赖性、站点居住性价比、地铁站与周边小区房价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得出了一些让人意外的结论。
成都1号线人流量超北京、上海
报告在6座城市中分别选择了一条典型的“通勤生命线”:北京地铁5号线、上海上海地铁7号线、广州地铁3号线(含北延段)、成都地铁1号线、重庆轨交3号线(含北延伸段)、武汉地铁2号线(含南延段),这些地铁线路的共性是有效连接了远郊和市中心,两端(或一端)是典型的高密度居住区,中间则是写字楼主要聚集区。
对比也是在这几条线路展开。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18年的数据显示,成都地铁1号线高峰客流量为5.54万人次/小时,每小时人流比北京地铁5号线多8100人,比上海7号线多1400人。
要知道,北京地铁5号线可是出了名的拥挤,有人甚至吐槽“爬过最难的山峰,是5号线的早晚高峰”。数据显示,北京地铁5号线拥堵指数达8.9,且为故障指数最高的线路。庞大的客流量让5号线换乘站经常处于瘫痪状态,“上班延误、回家很晚”可以说是5号线通勤族的日常了。
可以想象,成都地铁1号线高峰期肉贴肉的“盛况”了,1号线特别是城南的通勤族每天不等上三五班车是别想挤不上去的。对于1号线,网友是这么吐槽的:“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成都地铁1号线的暴击。”
成都人对“住的离地铁近一些”并不敏感
报告按照500米以内、500米至1000米、1000米至1500米三个距离范围将“地铁周边住宅”分为三等,距离越近意味着对居民地铁距离越敏感,对地铁的依赖性可能越强。
从图表能看出,只有成都住宅数量不是随距离逐级减少,甚至1000米至1500米区间的住宅数量比500米以内的还要多一些。成都地铁1号线沿线的住宅分布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靠近地铁站居住密度越高的趋势,相对而言,成都人对“住得离地铁近一点”这个问题显得不敏感一些。
呈现出这样的趋势,或许与成都轨道交通发展及成都休闲宜居的城市底蕴有关。一方面,仅有6条地铁线路的成都,相较拥有14+地铁线路的北上广差距还是很大的。另一方面,相较重庆、武汉来说,成都人更会享受生活,对居住环境有更高的要求。
“火车北站”居住性价比最高
报告将每条通勤线路写字楼密集的区域定义为主要通勤的区域。在这个基础上,同时计算各站点到达主要通勤区域的时长差异和平均房价差距,计算出了各站点的居住性价比指数。
在这一数据对比中,地铁站到市中心的距离对房价的影响在一线城市更加明显。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远郊的地铁站点周边房价可以比市中心房价便宜一半以上,北京天通苑和上海罗南新村的房价只有市中心房价的1/3。新一线城市的房价则较为均衡,市中心的位置未必是房价的高地。
成都高价位的住宅主要位于金融城、红石公园等新开发区域,居住性价比指数比较高则是火车北站—韦家碾、世纪城—海昌路等区域。
离地铁近,房价不一定高
报告在6个通勤地铁线路中选择了1个市中心站点和2个非市中心站点,计算这些’地铁周边住宅’距离地铁站点的距离和房价的关系。从结果看,小区到地铁站的距离对房价影响并没有小区硬件、环境等其他因素来得重要。
从成都的图表能看出,只有华府大道站呈现出500米内房价更高的趋势,天府广场站呈现出离得越远房价越高,五根松则凸显出远近对房价几乎没有太大影响的趋势。
不只是成都,其他5大城市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只有极少数站点周边500米内的房价更高。所以,离地铁站越近,房价并不一定就高。同一站点的地铁房,房价高低主要还是看项目品质、居住体验、周边配套等综合因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