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地时间2019年8月31日,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著名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教授逝世,享年89岁。他是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贡献者,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美国霸权的长期批判者。其代表作是耗费其30多年心血著成的《现代世界体系》(The Modern World-System)。
文 | 谭青山(美国俄亥俄克里夫兰州立大学政治学教授)
人们通常喜欢把 “世界体系”称为国际关系的一种理论,而刚去世的沃勒斯坦教授更喜欢把它看作一个分析框架,把整个世界聚焦为一个整体分析单位。这个分析框架的理论来源很多,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依赖”理论。
世界体系、马克思的国际关系论,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依赖”理论都有其学术渊源的共同特点,即以结构性视角来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世界体系与各国的关系。它们研究的问题都很相同,尽管答案大相径庭:世界体系是如何影响国家行为和发展?国家又如何对世界体系的变化产生影响?世界体系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综合研究了国家、地区、世界的经济分工、社会分化、政治斗争的演变,力图解释和揭示现代世界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当代西方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一个主要学派。
既然都是研究世界的发展,那么去掉那干涩、乏味、枯燥的理论论述,我们能否用比较通俗、简单的语言来问世界体系理论到底与马克思主义和“依赖”理论对世界发展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即,我们的世界将何处去?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何处去的回答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直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终极斗争,导致阶级的消亡,世界进入全面公有、富裕、平等、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而六十年代由拉美学派发展起来的新马克思主义的“依赖”理论,同样用的是结构性研究方式,却对世界发展的未来勾画出一幅悲观、灰色的发展中国家的前景图。虽然后来“依赖”理论学派中也发展出较为乐观的改革式理论,但传统的“依赖”理论学派深深认为我们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由发达西方控制、操纵、剥削不发达国家的不平等世界。这主要源于不发达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产品、市场、贸易、管理和知识的深度依赖。而这种依赖的根源则在于历史上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不发达国家的侵略和剥削,即使在当今世界,这种经济侵略和剥削已经在世界体系中被结构化和制度化,但要改变这种依赖结构已近乎不可能了。激进的“依赖”理论学派也曾在六十年代采用“进口替代”的国策,以切割与西方贸易的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摆脱其对西方经济的依赖,不过最终还是放弃了这种发展方式,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经济决定论,把现代世界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中心地区、边缘地区,以及介于这两个中间的半边缘地区。占世界统治地位的中心地区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世界经济最落后的第三世界属于边缘地区,而其它发展中国家便是半边缘经济体。这三者之间的地位是由各自经济地区的分工不同以及在国际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决定的。中心国家,顾名思义,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这些国家占有先进、发达的资本、技术、市场、贸易和知识结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边缘国家,因缺乏这些先进的生产要素,只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向发达国家提供廉价资源和劳动力,受其剥削和压榨。比较复杂的是半边缘国家,由于其次发达经济水平,和其国际分工的不同,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往往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它们严重依赖中心国家,受其剥削和排斥,另一方面,它们又对边缘国家进行利益盘剥和攫取。
这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等级体系。中心国家拥有和控制了主要的生产资料,在国际分工中负责先进的生产,而边缘国家则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只能提供原材料和廉价低技能劳工。这也就导致了世界剩余价值从边缘国家流向中心国家。通过这种地区之间的不等价交换,中心国家得到了高度的资本积累。
与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观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不是从整个世界分工不同来得出阶级斗争的结论,也不是认为这种三分世界一成不变。世界体系论是以辨证的方法来分析地区、国家之间,甚至国家内部的经济分工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从而揭示了世界体系演变和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和运作机制。也就是说,尽管在世界历史的某个时期,中心国家可以控制、剥削非中心国家,但由于中心国家之间和内部的发展分工起了变化,中心国家的世界地位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变化的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借用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分析的理论,研究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发展和一些中心大国经济的兴衰,指出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中心国家虽然一直被西方几个主要国家所占据,但也不是一成不变、铁板一块。从荷兰金融帝国,到英国贸易帝国,再到美国的世界霸权,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被扩大到了全球,而世界中心国家还是那几个西方发达国家。但是这个中心国家之间的相对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战后英国和法国经济地位的下降,日本、德国的上升。而最明显的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内相对地位的变化。美国二战以后的GDP占世界经济总量一半之多,拥有世界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二,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今,美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不到四分之一,其外贸在世界贸易总量中已被中国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债务国。西方中心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相对地位的下降,是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内部的基本矛盾有关。用沃勒斯坦的理论来说,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高度集中以及经济分配不公平,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的恶化,即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严重的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这对矛盾的激化引发出种种社会冲突,最后产生结构性的资本主义危机。
世界体系理论中还有一个关键的变量,即处于世界经济中的半边缘国家。虽然对于这些国家的准确定义很有争议,但总的来说,这些国家主要指的是处于相对发展水平较高的次发达国家,如金砖国家、四小龙经济体,和一些较大的亚非拉国家。前面谈到了半边缘国家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一些国家发展了,而另一些国家却停滞不前,甚至沦落到了边缘国家。当然,国家内部经济、政治、社会的动态整合也很有关系。但这里重点要说的是,有一些半边缘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与中心国家的相对经济力量和地位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有些方面甚至超过很多中心国家。
按照沃勒斯坦的理论,世界体系是一个等级结构体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也就是说边缘国家想要提升它们的国际分工地位,挤进到中心国家中间,虽说不是不可能,但也是很困难的。虽说中心国家的地位在下降,但也是相对而言,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但是,沃勒斯坦并没有把话说死,世界今后何处去,除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演化和发展变迁,还有就是处于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半边缘国家本身的发展对世界体系的影响。基于世界体系的运作机制,世界经济分工的变化,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果半边缘国家能够较好地整合各自内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又能抓住国际经济分工带来的机遇,那么,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体系的地位,上升到中心国家行列,是很有可能的。
因而,在回答世界何处去的问题上,世界体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依赖”理论的结论很不一样。世界没有一个终极去向,世界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世界体系可以制约国家发展,也会产生由国家发展导致的世界体系的变化。
沃勒斯坦理论的批评者也大有人在。其中最主要的批评是针对他的经济决定论,认为其忽视了文化和文明对世界进程的影响。这类的批评,对于一个学术大师来说,再正常不过了。世界何去何从,除了上帝,有谁能够真正回答这一问题呢?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联系方式:q.tan@csuohio.edu。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