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女性陪酒的前世今生,物欲还是精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女性陪酒的前世今生,物欲还是精神?

为什么会有女性陪酒的酒桌文化?何时而起?何时而兴?是食色性也的物欲,还是纯一不杂的精神?

文 | 酒食风 李虓

千百年来,女性与酒似乎两不相宜,纵使我们看到大唐贵妃杨玉环在万花亭中醉嗅牡丹,也听闻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吟咏“酒阑歌罢玉尊空”,抑或梦见大观园中史湘云醉卧芍药荫时的可人模样。

但自古男尊女卑的历史传统,让酒成为女性的“反义词”,而这种男尊女卑的流弊更在酒桌文化中被放大,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女性陪酒的风气。

那么,为什么会有女性陪酒的酒桌文化?何时而起?何时而兴?是食色性也的物欲,还是纯一不杂的精神?

如果翻阅历史典籍,我们能够发现,早在汉代的上层宴席中就已经出现,汉代的广川惠王刘越,由于其父亲汉景帝和哥哥汉武帝过于强势,虽贵为王爷,但一生比较平庸,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在《汉书》中却有其喝酒的时候需要“诸姬皆待”的说法,这为“女性陪酒”找到了较早的史料记载。

到了曹魏时期,有传闻,雒阳令郭珍居财巨亿,聚会时常安排数十名美女陪酒,魏文帝曹丕大开眼界,在《典论》描绘当时的情景说,那些美女“盛装饰,被罗縠,破之,袒裸其中,使进酒”。

至于唐宋,这种风气更加弥漫。白居易曾在《江楼宴别》中诗云“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宋代孟元老的更在《东京梦华录》中将女性陪酒的状态描写地华丽动人,《东京梦华录》撰写的是京东,也就是今河南开封一带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在宋繁盛之时的生活,其中记载了对酒楼酒店的描绘“向晚灯烛荧煌,上天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面槏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着神仙。”由此可见,女性陪酒已经成为酒楼吸引客人的手段,也成为遍及百姓生活的常见风俗。

元朝时期,随着戏曲艺术繁荣,女性陪酒也增添了新的意蕴。中国酒文化专家王赛时教授在《中国酒史》里有言,在元朝士人的饮酒生活中,当时一些著名歌手,常常应邀出席酒会,并且在饮酒过程中尽展歌喉,尤其是名土聚会饮酒,必有名妓艺人把盏献歌。

到了明清,明代文言志怪小说《西樵野记》记述说:“时虽法度严密,然有官妓,诸司每朝退,相率饮于楼,咏歌佰酒,以谋斯须乏欢,以朝无禁令故也。”说明在明朝已经出现陪酒官妓的职业,女性陪酒,单单从历史地位上来考量,算是走上峰顶,但在清朝,这种流弊被废除,女性陪酒又回归于民间。

如果比拟女性陪酒之时,酒桌上的状态,用陆游的一首《钗头凤·红酥手》的开篇一句最为恰当,“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酒桌之上,美酒在左,美女在右,不仅有“红酥手”,也有酒熏之后,“满城春色”的精神意蕴。历代以来,女性陪酒发挥很多作用。

首先是助兴。女性在席间,如何助兴?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歌舞、文采、气度。自居易在《百韵寄微之》诗云“密坐随欢促,华搏逐胜移。香飘歌快动,翠落舞钗遗。”诗中反应的正是美酒宴乐之时、女性吟唱之中的乐趣。

此外,酒本身就是艺术的催化剂,而席间又有佳人作伴,在诗赋方面,更能激发文人雅士的灵感,《元诗选初集·辛集》记载了名士饮酒雅聚,请美女相伴,文人雅士立刻奉献运墨赋诗,以表才华。

再者,有女性作陪,可以起到酒力大增、一展气度的作用,比如《白马谁家子》诗中写道:“夜人琼楼饮,金樽满绣槛。燕姬陈屡舞,楚女鸣秦筝。慷慨顾宾从,英风四座生。”除了宾客主动饮酒,如果有女性在席间,以女性劝酒也是自古宴席上常用的劝酒手段。时至今日,这三种功用,依旧流传于酒桌之上。

其次是酒纠之用。什么是酒纠?唐代时候,为了维持酒场秩序,唐人每到酒会之时,总要制定或推选出主酒的人,称之为“酒纠”,而这其中不乏女性。

唐人郑仁表在《赠妓命洛真》中诗云“时时欲得横波眄,又怕回筹错指人。”生动地描绘出饮酒人面对女性酒纠时的心理活动。虽然到了今天,酒纠的作用已经由主陪全权接管,但在文明饮酒的席间,女性仍然起到保持清醒、代驾等作用,与古代酒纠有异曲同工之妙。

男女交错,在酒精的刺激下,不免发生出格的勾当,但与当今的法律相比,古人的惩罚绝不再其下,比如《唐律疏议·杂律》记载:“奸他人部曲妻、杂户、官户妇女者,杖一百。强者,各加一等,折伤者,各加斗折伤罪一等。”如果侮辱了陪酒女性,会有流芳甚至绞刑的惩罚。

在中国的酒桌上,饮酒文化丰富多彩,女性陪酒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男女平等的现今,“陪”字往往用于主宾礼节之间,而“女性”也不应位于被动位置,发挥男性、女性各异的禀赋,做到适可而止、微醺为佳的地步,保持礼节在前、尊敬为先的态度,是当代文明饮酒的应该作为,也是保留和发展中国酒文化的最好方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女性陪酒的前世今生,物欲还是精神?

为什么会有女性陪酒的酒桌文化?何时而起?何时而兴?是食色性也的物欲,还是纯一不杂的精神?

文 | 酒食风 李虓

千百年来,女性与酒似乎两不相宜,纵使我们看到大唐贵妃杨玉环在万花亭中醉嗅牡丹,也听闻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吟咏“酒阑歌罢玉尊空”,抑或梦见大观园中史湘云醉卧芍药荫时的可人模样。

但自古男尊女卑的历史传统,让酒成为女性的“反义词”,而这种男尊女卑的流弊更在酒桌文化中被放大,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女性陪酒的风气。

那么,为什么会有女性陪酒的酒桌文化?何时而起?何时而兴?是食色性也的物欲,还是纯一不杂的精神?

如果翻阅历史典籍,我们能够发现,早在汉代的上层宴席中就已经出现,汉代的广川惠王刘越,由于其父亲汉景帝和哥哥汉武帝过于强势,虽贵为王爷,但一生比较平庸,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在《汉书》中却有其喝酒的时候需要“诸姬皆待”的说法,这为“女性陪酒”找到了较早的史料记载。

到了曹魏时期,有传闻,雒阳令郭珍居财巨亿,聚会时常安排数十名美女陪酒,魏文帝曹丕大开眼界,在《典论》描绘当时的情景说,那些美女“盛装饰,被罗縠,破之,袒裸其中,使进酒”。

至于唐宋,这种风气更加弥漫。白居易曾在《江楼宴别》中诗云“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宋代孟元老的更在《东京梦华录》中将女性陪酒的状态描写地华丽动人,《东京梦华录》撰写的是京东,也就是今河南开封一带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在宋繁盛之时的生活,其中记载了对酒楼酒店的描绘“向晚灯烛荧煌,上天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面槏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着神仙。”由此可见,女性陪酒已经成为酒楼吸引客人的手段,也成为遍及百姓生活的常见风俗。

元朝时期,随着戏曲艺术繁荣,女性陪酒也增添了新的意蕴。中国酒文化专家王赛时教授在《中国酒史》里有言,在元朝士人的饮酒生活中,当时一些著名歌手,常常应邀出席酒会,并且在饮酒过程中尽展歌喉,尤其是名土聚会饮酒,必有名妓艺人把盏献歌。

到了明清,明代文言志怪小说《西樵野记》记述说:“时虽法度严密,然有官妓,诸司每朝退,相率饮于楼,咏歌佰酒,以谋斯须乏欢,以朝无禁令故也。”说明在明朝已经出现陪酒官妓的职业,女性陪酒,单单从历史地位上来考量,算是走上峰顶,但在清朝,这种流弊被废除,女性陪酒又回归于民间。

如果比拟女性陪酒之时,酒桌上的状态,用陆游的一首《钗头凤·红酥手》的开篇一句最为恰当,“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酒桌之上,美酒在左,美女在右,不仅有“红酥手”,也有酒熏之后,“满城春色”的精神意蕴。历代以来,女性陪酒发挥很多作用。

首先是助兴。女性在席间,如何助兴?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歌舞、文采、气度。自居易在《百韵寄微之》诗云“密坐随欢促,华搏逐胜移。香飘歌快动,翠落舞钗遗。”诗中反应的正是美酒宴乐之时、女性吟唱之中的乐趣。

此外,酒本身就是艺术的催化剂,而席间又有佳人作伴,在诗赋方面,更能激发文人雅士的灵感,《元诗选初集·辛集》记载了名士饮酒雅聚,请美女相伴,文人雅士立刻奉献运墨赋诗,以表才华。

再者,有女性作陪,可以起到酒力大增、一展气度的作用,比如《白马谁家子》诗中写道:“夜人琼楼饮,金樽满绣槛。燕姬陈屡舞,楚女鸣秦筝。慷慨顾宾从,英风四座生。”除了宾客主动饮酒,如果有女性在席间,以女性劝酒也是自古宴席上常用的劝酒手段。时至今日,这三种功用,依旧流传于酒桌之上。

其次是酒纠之用。什么是酒纠?唐代时候,为了维持酒场秩序,唐人每到酒会之时,总要制定或推选出主酒的人,称之为“酒纠”,而这其中不乏女性。

唐人郑仁表在《赠妓命洛真》中诗云“时时欲得横波眄,又怕回筹错指人。”生动地描绘出饮酒人面对女性酒纠时的心理活动。虽然到了今天,酒纠的作用已经由主陪全权接管,但在文明饮酒的席间,女性仍然起到保持清醒、代驾等作用,与古代酒纠有异曲同工之妙。

男女交错,在酒精的刺激下,不免发生出格的勾当,但与当今的法律相比,古人的惩罚绝不再其下,比如《唐律疏议·杂律》记载:“奸他人部曲妻、杂户、官户妇女者,杖一百。强者,各加一等,折伤者,各加斗折伤罪一等。”如果侮辱了陪酒女性,会有流芳甚至绞刑的惩罚。

在中国的酒桌上,饮酒文化丰富多彩,女性陪酒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男女平等的现今,“陪”字往往用于主宾礼节之间,而“女性”也不应位于被动位置,发挥男性、女性各异的禀赋,做到适可而止、微醺为佳的地步,保持礼节在前、尊敬为先的态度,是当代文明饮酒的应该作为,也是保留和发展中国酒文化的最好方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