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Vlog 世界:制造真实生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Vlog 世界:制造真实生活

视频博客的走红必定因其呼应了这个时代的信号,但人们也应该警惕其演变为一种全民狂欢的舞台,从而破坏了理性社会应有的公共话语及个体空间。

文|法治周末记者 尹丽  法治周末实习生 陈雨涵

责编|马蓉蓉

一个有着精致妆容的女孩对镜头打招呼:“哈喽!大家好,我要出门啦。今天我要去探索一下北京的早餐……”

这是时下流行的、一段典型的Vlog开场。Vlog即所谓视频博客,是英文video blog的简称。某知名视频网站对其的定义是:一种个人创作的视频类型,通常是以个人对着镜头说话的形式展现。

事实上,尽管目前对视频博客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人们普遍认为,使用第一人称叙述、完整的故事、由个人创作剪辑、非虚构等是其构成要素。 

展现节奏平缓的日常生活 

2001年9月11日上午,身居美国纽约曼哈顿一个蜗居小屋的年轻人凯西·奈斯塔特被一声巨响惊醒。他急忙穿好衣服,问人借了一台摄像机,随后,这个年轻人记录下了刚刚被飞机撞上的世贸大厦。

此后,凯西发现拍摄视频是自己的爱好所在。于是他花了大半积蓄买了一台摄像机,开始了自己的拍摄生涯。他以独特的创意与视角将个人生活片段拍摄成短视频并上传至视频网站,收获了百万粉丝的关注。

2012年,以凯西的作品为代表的视频博客走红美国,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潮流。凯西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视频博客之父”。

不久,视频博客之风刮到了中国。2016年,中国第一批视频博主王晓光、井越、竹子等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大多展现节奏平缓的日常生活,却逐渐风靡,并走进了越来越多“90后”,甚至“00后”年轻人的生活。

吴小张(网名)就是这样一位“90后”。她在媒体行业工作,同时从事着在全国各地拍摄视频博客的副业。

“刚开始接触到视频博客是在B站(指哔哩哔哩网站)陆陆续续地看到一些博主在分享他们的日常,感觉很有趣。”吴小张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我是一个表达欲很强的人。在文字时代,会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这些渠道说话,短视频和视频博客流行后,我也愿意去看,并且希望能成为表达自己的主角。”

据记者了解,中国第一批视频博主中,不少人都曾经从事文字工作。如今,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将视频博客作为表达载体。

从2016年6月到现在,视频博主王晓光已经拍摄了一百多期视频博客。他曾在总结经验时说,希望借助作品传达真实的感情,而非信息。他最喜欢的素材是“普通的街景”,比如,去店里给观众推荐咖啡、奶茶。而他最喜欢的一期作品,讲述的也是一个普通故事:他到日本旅行,先是搭错车,继而到目的地才发现忘带充电设备,最终在上海的朋友帮助下解决了难题。

视频博主竹子拍摄的内容也同样充满了“烟火气”:帮爸爸庆祝生日、和妈妈一起骑共享单车、自己到国外工作以及和男朋友的甜蜜或争吵……不少观众认为,观看这些视频作品,不仅能够见证别人的生活,同时也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视频博客的世界,亦不乏明星玩家。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包括欧阳娜娜、吴磊、杨紫等115位明星参与的视频博客,总播放量接近2亿。 

其实是一种“陪伴”与“分享”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著名的“拟剧理论”。其中,“前台与后台”是一组重要的概念:前台是指“个人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后台是“那些被竭力抑制”“可能有损于它所要造成的印象的那些行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在谈到视频博客流行的原因时,用到了“后台前置”这一比喻。

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在现实生活中,越是近乎原生态、未经滤镜的“后台”,越能激发人们的窥探心理。而对于拍摄者来说,将自身原本处于后台的身份、职业、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私人空间”置于公共视野的聚光灯下,能够收获受众的认同与分享的满足。甚至,拍摄者会慢慢迷恋上这种自带光环的“自我中心主义社交”。这样的受众与博主的关系,便不仅是“看”与“被看”,而是一种“陪伴”与“分享”以及相互需求。

另外,董晨宇认为,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媒介从文字、图片发展到声音与视频,其内在逻辑是在不断地模仿与接近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我们算是跟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是最早的一批用户。出博客的时候写博客,出微博的时候写微博。对我们来说,分享的行为是很自然的,只是跟着不同时代换不同的平台。”王晓光曾如是说。

一位主打情侣题材的视频博主小艾(网名)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对于她而言,被关注永远是最难的事情,也是最幸福的事情,“像是有人在陪伴你成长”。发布视频博客之初,每每看到弹幕和点赞,都能让她高兴好久。

“最开始想拍只是为了记录和男朋友的日常留给以后自己看,但后来,我们很惊喜地发现自己得到了支持和关注,还会被‘催更’(催促上传新的视频内容)。”她说。

除了社会心理层次上的需求,技术的发展同样是视频博客流行的助推器。

伴随着手机镜头、云台相机等摄影工具的普及,让“人人成为视频博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宽带与流量的价格降低也大大缩减了观众的收看成本。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陪”着视频中的人过完了十几分钟。

事实上,从视频博主们的装备演进中,就可以窥见技术的演进。小艾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拍摄视频博客之初,他们会带着单反相机和各种镜头,但是感觉“太麻烦了”。后来,当一些品牌推出手机镜头时,他们“基本没有犹豫地购置了”,“随走随拍,特别方便”。 

商业模式进入快速成长期 

随着视频博客的走红,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得到了资本的重视,视频博客的商业模式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仅就今年上半年而言,不少网站平台动作频频:抖音正式向全平台用户开放1分钟视频权限,推出“视频博客10亿流量扶持计划”;新浪微博发起视频博客召集令;B站宣布上线“视频博客星计划”……

据了解,在国外某视频网站上,视频创作者将获得视频收入的55%。当视频创作者的粉丝达到一定数量时,网站会在视频中插播广告,与创作者共同分享广告收入。这是国内一些视频平台比较典型的营收模式。

此外,相对于普通人的视频博客,明星视频博客为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的视频平台提供了思路。目前,已经有不少品牌与明星、网红、职业视频博主等合作,推出相关产品的视频博客。

对于视频博客里的软广告,不少人已经习以为常。

“现在很多职业的视频博主都会有意无意地向粉丝们展示一些产品品牌。”吴小张对记者说,“虽然意识到这是一种新形式的软广,但不管是从媒体人的业内视角,还是单纯从用户的感受,我都不会感到排斥,反而有时候觉得东西合适就买了。” 

视频博客的反思者们 

在视频博客方兴未艾之时,更早的一些玩家却悄然离场。有业内人士指出,内容缺乏深度、过度表演等已经成为视频博客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不是那种喜欢探索世界的人,我的生活蛮无聊的。”某知名视频网站上,一位视频博客博主宣布停止拍摄:“有时候我在剪辑视频博客的时候,变得越来越讨厌自己,觉得这么无聊的东西怎么会有人看。”

视频博客制作软件VUE的创始人邝飞在一次访谈中说到视频博客的“内容深度”问题时,强调拍摄者思考和体验。“如果把自我的表达抠掉,拍出来的可能就只是一个平白无奇的旅行宣传片。”他说。

在一些职业视频博主看来,拍摄视频博客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一对相恋多年的情侣坚持每天用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并将视频博客分享在某知名视频网站上。但不久后,他们却宣布将停止拍摄,并宣布终止两人的情侣关系。“刚开始的确很好玩,但当(拍摄)每日视频博客成为一份工作的时候,我开始怀疑,我每天记录我们的日常,是因为我真的爱她,还是只是为了拍视频给大家看?”

“当你意识到镜头的存在时,你就不可能再让别人看到你刚起床时邋遢的头发和脏乱差的房间。这就是视频博客和美颜相机的共同点,它提供了一个给整个生活加上立体滤镜的大型美图空间。”小艾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而我,每次也都至少化了淡妆才会出镜。”

显然,不少视频博主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事实上,为了反抗某种“虚假”,一些人试图用真实的日常来打破所谓的“幻象”。比如,一些人记录下了早晨醒来没有化妆、睡眼朦胧的自己。

北京邮电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郭玉锦认为,视频博客本质上像是纪录片,和短视频相比讲究一定的艺术表达,但另一方面也就意味着有很大的操作与编辑空间。

“不管是对个人形象的塑造,还是别有用心之人,视频博客内容的真实性都有一定程度的保留。这其实对未来视频博客的内容审核和平台监管也提出了要求。”郭玉锦说。

任何一项传播技术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大多会习惯于放大它的好处或是威胁,但实际上要等到它成为我们生活中不起眼的一部分之后,才能真正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董晨宇提醒道,视频博客的走红必定因其呼应了这个时代的信号,但人们也应该警惕其演变为一种全民狂欢的舞台,从而破坏了理性社会应有的公共话语及个体空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Vlog 世界:制造真实生活

视频博客的走红必定因其呼应了这个时代的信号,但人们也应该警惕其演变为一种全民狂欢的舞台,从而破坏了理性社会应有的公共话语及个体空间。

文|法治周末记者 尹丽  法治周末实习生 陈雨涵

责编|马蓉蓉

一个有着精致妆容的女孩对镜头打招呼:“哈喽!大家好,我要出门啦。今天我要去探索一下北京的早餐……”

这是时下流行的、一段典型的Vlog开场。Vlog即所谓视频博客,是英文video blog的简称。某知名视频网站对其的定义是:一种个人创作的视频类型,通常是以个人对着镜头说话的形式展现。

事实上,尽管目前对视频博客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人们普遍认为,使用第一人称叙述、完整的故事、由个人创作剪辑、非虚构等是其构成要素。 

展现节奏平缓的日常生活 

2001年9月11日上午,身居美国纽约曼哈顿一个蜗居小屋的年轻人凯西·奈斯塔特被一声巨响惊醒。他急忙穿好衣服,问人借了一台摄像机,随后,这个年轻人记录下了刚刚被飞机撞上的世贸大厦。

此后,凯西发现拍摄视频是自己的爱好所在。于是他花了大半积蓄买了一台摄像机,开始了自己的拍摄生涯。他以独特的创意与视角将个人生活片段拍摄成短视频并上传至视频网站,收获了百万粉丝的关注。

2012年,以凯西的作品为代表的视频博客走红美国,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潮流。凯西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视频博客之父”。

不久,视频博客之风刮到了中国。2016年,中国第一批视频博主王晓光、井越、竹子等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大多展现节奏平缓的日常生活,却逐渐风靡,并走进了越来越多“90后”,甚至“00后”年轻人的生活。

吴小张(网名)就是这样一位“90后”。她在媒体行业工作,同时从事着在全国各地拍摄视频博客的副业。

“刚开始接触到视频博客是在B站(指哔哩哔哩网站)陆陆续续地看到一些博主在分享他们的日常,感觉很有趣。”吴小张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我是一个表达欲很强的人。在文字时代,会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这些渠道说话,短视频和视频博客流行后,我也愿意去看,并且希望能成为表达自己的主角。”

据记者了解,中国第一批视频博主中,不少人都曾经从事文字工作。如今,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将视频博客作为表达载体。

从2016年6月到现在,视频博主王晓光已经拍摄了一百多期视频博客。他曾在总结经验时说,希望借助作品传达真实的感情,而非信息。他最喜欢的素材是“普通的街景”,比如,去店里给观众推荐咖啡、奶茶。而他最喜欢的一期作品,讲述的也是一个普通故事:他到日本旅行,先是搭错车,继而到目的地才发现忘带充电设备,最终在上海的朋友帮助下解决了难题。

视频博主竹子拍摄的内容也同样充满了“烟火气”:帮爸爸庆祝生日、和妈妈一起骑共享单车、自己到国外工作以及和男朋友的甜蜜或争吵……不少观众认为,观看这些视频作品,不仅能够见证别人的生活,同时也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视频博客的世界,亦不乏明星玩家。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包括欧阳娜娜、吴磊、杨紫等115位明星参与的视频博客,总播放量接近2亿。 

其实是一种“陪伴”与“分享”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著名的“拟剧理论”。其中,“前台与后台”是一组重要的概念:前台是指“个人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后台是“那些被竭力抑制”“可能有损于它所要造成的印象的那些行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在谈到视频博客流行的原因时,用到了“后台前置”这一比喻。

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在现实生活中,越是近乎原生态、未经滤镜的“后台”,越能激发人们的窥探心理。而对于拍摄者来说,将自身原本处于后台的身份、职业、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私人空间”置于公共视野的聚光灯下,能够收获受众的认同与分享的满足。甚至,拍摄者会慢慢迷恋上这种自带光环的“自我中心主义社交”。这样的受众与博主的关系,便不仅是“看”与“被看”,而是一种“陪伴”与“分享”以及相互需求。

另外,董晨宇认为,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媒介从文字、图片发展到声音与视频,其内在逻辑是在不断地模仿与接近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我们算是跟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是最早的一批用户。出博客的时候写博客,出微博的时候写微博。对我们来说,分享的行为是很自然的,只是跟着不同时代换不同的平台。”王晓光曾如是说。

一位主打情侣题材的视频博主小艾(网名)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对于她而言,被关注永远是最难的事情,也是最幸福的事情,“像是有人在陪伴你成长”。发布视频博客之初,每每看到弹幕和点赞,都能让她高兴好久。

“最开始想拍只是为了记录和男朋友的日常留给以后自己看,但后来,我们很惊喜地发现自己得到了支持和关注,还会被‘催更’(催促上传新的视频内容)。”她说。

除了社会心理层次上的需求,技术的发展同样是视频博客流行的助推器。

伴随着手机镜头、云台相机等摄影工具的普及,让“人人成为视频博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宽带与流量的价格降低也大大缩减了观众的收看成本。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陪”着视频中的人过完了十几分钟。

事实上,从视频博主们的装备演进中,就可以窥见技术的演进。小艾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拍摄视频博客之初,他们会带着单反相机和各种镜头,但是感觉“太麻烦了”。后来,当一些品牌推出手机镜头时,他们“基本没有犹豫地购置了”,“随走随拍,特别方便”。 

商业模式进入快速成长期 

随着视频博客的走红,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得到了资本的重视,视频博客的商业模式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仅就今年上半年而言,不少网站平台动作频频:抖音正式向全平台用户开放1分钟视频权限,推出“视频博客10亿流量扶持计划”;新浪微博发起视频博客召集令;B站宣布上线“视频博客星计划”……

据了解,在国外某视频网站上,视频创作者将获得视频收入的55%。当视频创作者的粉丝达到一定数量时,网站会在视频中插播广告,与创作者共同分享广告收入。这是国内一些视频平台比较典型的营收模式。

此外,相对于普通人的视频博客,明星视频博客为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的视频平台提供了思路。目前,已经有不少品牌与明星、网红、职业视频博主等合作,推出相关产品的视频博客。

对于视频博客里的软广告,不少人已经习以为常。

“现在很多职业的视频博主都会有意无意地向粉丝们展示一些产品品牌。”吴小张对记者说,“虽然意识到这是一种新形式的软广,但不管是从媒体人的业内视角,还是单纯从用户的感受,我都不会感到排斥,反而有时候觉得东西合适就买了。” 

视频博客的反思者们 

在视频博客方兴未艾之时,更早的一些玩家却悄然离场。有业内人士指出,内容缺乏深度、过度表演等已经成为视频博客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不是那种喜欢探索世界的人,我的生活蛮无聊的。”某知名视频网站上,一位视频博客博主宣布停止拍摄:“有时候我在剪辑视频博客的时候,变得越来越讨厌自己,觉得这么无聊的东西怎么会有人看。”

视频博客制作软件VUE的创始人邝飞在一次访谈中说到视频博客的“内容深度”问题时,强调拍摄者思考和体验。“如果把自我的表达抠掉,拍出来的可能就只是一个平白无奇的旅行宣传片。”他说。

在一些职业视频博主看来,拍摄视频博客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一对相恋多年的情侣坚持每天用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并将视频博客分享在某知名视频网站上。但不久后,他们却宣布将停止拍摄,并宣布终止两人的情侣关系。“刚开始的确很好玩,但当(拍摄)每日视频博客成为一份工作的时候,我开始怀疑,我每天记录我们的日常,是因为我真的爱她,还是只是为了拍视频给大家看?”

“当你意识到镜头的存在时,你就不可能再让别人看到你刚起床时邋遢的头发和脏乱差的房间。这就是视频博客和美颜相机的共同点,它提供了一个给整个生活加上立体滤镜的大型美图空间。”小艾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而我,每次也都至少化了淡妆才会出镜。”

显然,不少视频博主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事实上,为了反抗某种“虚假”,一些人试图用真实的日常来打破所谓的“幻象”。比如,一些人记录下了早晨醒来没有化妆、睡眼朦胧的自己。

北京邮电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郭玉锦认为,视频博客本质上像是纪录片,和短视频相比讲究一定的艺术表达,但另一方面也就意味着有很大的操作与编辑空间。

“不管是对个人形象的塑造,还是别有用心之人,视频博客内容的真实性都有一定程度的保留。这其实对未来视频博客的内容审核和平台监管也提出了要求。”郭玉锦说。

任何一项传播技术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大多会习惯于放大它的好处或是威胁,但实际上要等到它成为我们生活中不起眼的一部分之后,才能真正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董晨宇提醒道,视频博客的走红必定因其呼应了这个时代的信号,但人们也应该警惕其演变为一种全民狂欢的舞台,从而破坏了理性社会应有的公共话语及个体空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