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也许,张近东的朋友圈里并没有马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也许,张近东的朋友圈里并没有马云

张近东近年来最大的烦恼,不是为苏宁转型付出的代价似乎看上去没有止境,而是自己正在成为那些炙手可热的商业大佬们的陪衬。

张近东。图片来源:网络

文|陶魏斌

张近东比马云大一岁,属兔,马云属龙。

8月10日,在南京张近东的地盘上,两人亲昵示人。

一场严格保密的公关大战之后,苏宁和阿里在南京共同宣布,双方将交叉持股——阿里成了苏宁第二大股东,在9个人的董事会中,可以提名2个人选,当然代价是283亿元,而苏宁则花了140亿元,占阿里1%多一点的股份。

张近东近年来最大的烦恼,不是为苏宁转型付出的代价似乎看上去没有止境,而是自己正在成为那些炙手可热的商业大佬们的陪衬——而在这些人里,他最不“服气”的就是马云和刘强东。

他不止一次地向来访的媒体朋友吐槽,刘强东如何成为了政府的座上宾——只要有一丁点的投资就掌声四起,而杭州人马云更是被“神化”,只要马云出声,媒体第二天一定是头条。

张近东不觉得自己做的比他们差,但他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受关注度事实上正在下降。

张近东明白他的失意事实上就是苏宁的失意——他并不是听不到外界的质疑声,他反复向那些反对者喊话,除了传递自己的决心之外,他更希望能团结内部的信心。

他还一次次地调整组织架构,重用一些具有开拓精神的大将。他在公开场合批评自己的干部“变得越来越本位、越来越封闭”。显然,他比谁都明白,要让自己的那些身家千万的高管们起来革自己的命是何等的困难。

好的消息并没有如期而至,但这并不是这位29岁就成为了千万富翁的商界大佬的错。这和年龄也无关——要知道,马云、李彦宏和张近东一样,都属于60后。

张近东和马云们唯一的区别在于,一个代表着传统企业,而另一边则是风头正健的互联网企业。

就像马云说的,事实上并不存在传统企业一说,只有传统的产品和思维。但另一个事实是,很多的传统企业确实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

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确实是两个不同体系的企业,他们的打法和做派完全不同,他们之间交流的困难程度,并不亚于猫和狗之间的对话。

当我们谈到传统企业的沉重步伐时,第一印象就如同面对一个严谨而缺少趣味的中年人,他保守甚至排斥新事物,但是有时候又不得不假装兴奋,言必称转型和变革,因为谁都不想被淘汰。

可这只是一场可怕的假嗨,包括自己的员工其实也明白,但是却容不得你去点破——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大家都懂。

事实上,这样的企业我们能举出很多,比如格力,比如海尔。

张近东心里一定无数次希望苏宁能甩掉包袱,快速奔跑——无论这背后是出自于资本的压力还是源自内心的情怀——但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早已经不是靠张近东一己之力就能够改变的。

张近东在商业世界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确实有着对商业趋势惊人的判断力,苏宁曾经很早以前就上线过网上商城,并且在1994年就在公司内部建立DOS系统下的电脑信息网络,因为他笃信技术的力量。

不过,在所有的商业名词里,最脆弱的就是“成功”。

我相信,昨天张近东所说的“拥抱BAT”一定不是客套之词,他比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苏宁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中掉出第一梯队。

这也是张近东愿意让阿里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的原因,他希望能靠外部输血来制造活力,改造苏宁。

在昨天,马云有一句是值得回味的,他说,“我特别感谢张总的气魄、胸怀和对未来的远见”,我也相信这句话,一定不是马云的客套话。

阿里和马云是何等的强势,张近东岂会不知,而卧榻之侧,一般人又岂容他人鼾睡?但这位商界大亨,最终还是做了让步,他或许还是相信,让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

电影《艋胛》里,斯文的黑社会老大对他的儿子说,风往哪里吹,草就往哪里倒。年轻时我以为自己是风,其实我们都是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张近东

  • 万达被苏宁“讨债”50亿,王健林和张近东翻脸?
  • 张近东想要回50亿,王健林不想给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也许,张近东的朋友圈里并没有马云

张近东近年来最大的烦恼,不是为苏宁转型付出的代价似乎看上去没有止境,而是自己正在成为那些炙手可热的商业大佬们的陪衬。

张近东。图片来源:网络

文|陶魏斌

张近东比马云大一岁,属兔,马云属龙。

8月10日,在南京张近东的地盘上,两人亲昵示人。

一场严格保密的公关大战之后,苏宁和阿里在南京共同宣布,双方将交叉持股——阿里成了苏宁第二大股东,在9个人的董事会中,可以提名2个人选,当然代价是283亿元,而苏宁则花了140亿元,占阿里1%多一点的股份。

张近东近年来最大的烦恼,不是为苏宁转型付出的代价似乎看上去没有止境,而是自己正在成为那些炙手可热的商业大佬们的陪衬——而在这些人里,他最不“服气”的就是马云和刘强东。

他不止一次地向来访的媒体朋友吐槽,刘强东如何成为了政府的座上宾——只要有一丁点的投资就掌声四起,而杭州人马云更是被“神化”,只要马云出声,媒体第二天一定是头条。

张近东不觉得自己做的比他们差,但他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受关注度事实上正在下降。

张近东明白他的失意事实上就是苏宁的失意——他并不是听不到外界的质疑声,他反复向那些反对者喊话,除了传递自己的决心之外,他更希望能团结内部的信心。

他还一次次地调整组织架构,重用一些具有开拓精神的大将。他在公开场合批评自己的干部“变得越来越本位、越来越封闭”。显然,他比谁都明白,要让自己的那些身家千万的高管们起来革自己的命是何等的困难。

好的消息并没有如期而至,但这并不是这位29岁就成为了千万富翁的商界大佬的错。这和年龄也无关——要知道,马云、李彦宏和张近东一样,都属于60后。

张近东和马云们唯一的区别在于,一个代表着传统企业,而另一边则是风头正健的互联网企业。

就像马云说的,事实上并不存在传统企业一说,只有传统的产品和思维。但另一个事实是,很多的传统企业确实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

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确实是两个不同体系的企业,他们的打法和做派完全不同,他们之间交流的困难程度,并不亚于猫和狗之间的对话。

当我们谈到传统企业的沉重步伐时,第一印象就如同面对一个严谨而缺少趣味的中年人,他保守甚至排斥新事物,但是有时候又不得不假装兴奋,言必称转型和变革,因为谁都不想被淘汰。

可这只是一场可怕的假嗨,包括自己的员工其实也明白,但是却容不得你去点破——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大家都懂。

事实上,这样的企业我们能举出很多,比如格力,比如海尔。

张近东心里一定无数次希望苏宁能甩掉包袱,快速奔跑——无论这背后是出自于资本的压力还是源自内心的情怀——但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早已经不是靠张近东一己之力就能够改变的。

张近东在商业世界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确实有着对商业趋势惊人的判断力,苏宁曾经很早以前就上线过网上商城,并且在1994年就在公司内部建立DOS系统下的电脑信息网络,因为他笃信技术的力量。

不过,在所有的商业名词里,最脆弱的就是“成功”。

我相信,昨天张近东所说的“拥抱BAT”一定不是客套之词,他比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苏宁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中掉出第一梯队。

这也是张近东愿意让阿里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的原因,他希望能靠外部输血来制造活力,改造苏宁。

在昨天,马云有一句是值得回味的,他说,“我特别感谢张总的气魄、胸怀和对未来的远见”,我也相信这句话,一定不是马云的客套话。

阿里和马云是何等的强势,张近东岂会不知,而卧榻之侧,一般人又岂容他人鼾睡?但这位商界大亨,最终还是做了让步,他或许还是相信,让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

电影《艋胛》里,斯文的黑社会老大对他的儿子说,风往哪里吹,草就往哪里倒。年轻时我以为自己是风,其实我们都是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