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Salesforce创始人Marc Benioff的颠覆与创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Salesforce创始人Marc Benioff的颠覆与创新

在甲骨文公司前CEO Ray Lane眼中,Marc Benioff是个非常出色的“梦想家”,洞察力敏锐,对市场也有着不一般的热诚。“他知道如何吸引每个人的目光。”

Salesforce.com创始人Marc Benioff。图片来源:网络

对广大外貌协会成员来说,Salesforce创始人Marc Benioff其貌不扬,既不如乔布斯温文尔雅,又不如扎克伯格亲切年轻。然而正是这个爱穿夏威夷花衬衫上班的圆脸大叔,创立了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用于征服IT行业。

1986年,大学毕业的Benioff加入了当时世界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甲骨文公司(Oracle),他从基层的电话客服干起,25岁就已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1999年,离开甲骨文公司的Benioff决定创立具有行业颠覆性的Salesforce.com。16年后,这家仅有几个人的小公司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企业软件公司,估值高达450亿美元,员工数量也已超过1.5万。据美国媒体报道,Salesforce今年的营收预计可超过60亿美元。

在甲骨文公司前CEO Ray Lane眼中,Marc Benioff是个非常出色的“梦想家”,洞察力敏锐,对市场也有着不一般的热诚。“他知道如何吸引每个人的目光。”Lane说道。

Benioff坚信无偏见的商业和科技报道,是转化率最高的市场营销方式之一。他喜欢把公司的故事讲给记者听,哪怕最终只是成为某篇顶级商业杂志文章的一句简短的引用,效果也要比斥巨资打的广告好得多。在《云攻略》一书中,Benioff也详细地阐释了巧用媒体关系的重要性,“有选择性地结交记者”并且“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隐喻”。

在实际操作中,Benioff将这些战略用到了极致。他深知媒体的喜好:一家毛头小公司打倒行业领袖,引领行业变革的传奇故事。于是,Benioff将Salesforce包装成创新的革命者,常用高调的言行挑衅传统的行业巨头,并不怕树敌,无论是微软、IBM,还是他的老东家甲骨文公司,都没能躲过他的毒舌攻击。“我们要快乐地消灭软件工业。”在他看来,那些抗拒“社会化企业”潮流的CEO都会像卡扎菲一样落败,例如比尔盖茨。

这种高调在处处可见,Benioff请广告专家为公司设计了“NO SOFTWARE”的Logo,并将Logo印在所有材料上,还要求员工和他一样每天佩戴“NO SOFTWARE”徽章。宣传海报上使用的是“终结软件”(The end of software)的形象用语,痴迷佛教的他甚至打出“通往启迪之路没有软件”的销售口号,一分钱没花就让公司轻松入选《康塔卡斯塔时报》商业栏目封面。就连电话号码,他也不忘设成1-800-NO-SOFTWARE来方便客户记忆。

这些高调的言行让他很容易就成为了媒体报道的焦点,员工和客户也会受此所激,对公司更有信心。

当然,Benioff的经营之道不只局限在擅用媒体公关上,在他最骄傲的是公司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的同时保持组织的团结。“预先确定你的价值和文化”,只有让员工满意,才有创新。Benioff热衷于将Salesforce塑造成一家“利润与激情兼顾”的上市公司。与一切以利润为重的其他企业不同,Benioff用营收而非利润来考核员工。“太早通过利润来考核,将引导员工一切向钱看,从而导致不好的文化,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

集资本家与理想主义者的特质于一体的Benioff,自己就给员工先做了示范。他穿夏威夷花衬衣、带着爱犬上班,甚至在公司里踩单脚滑行车行动。让员工们也可以在办公室里打高尔夫甚至遥控氦气飞艇。Benioff长年靠瑜伽和冥想减压,这个习惯也体现在了公司福利中,在Salesforce,每周给员工开设了两次瑜伽课。吝啬于广告费用的他,不惜花下10万美元租下旧金山的Pac Bell公园,来邀请客户与公司员工一起参加野餐会。

Benioff很早就发现钱只是表面,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因此1-1-1慈善模式成为了Salesforce公司DNA的一部分。即Salesforce捐出公司1%的利润,1%的员工时间以及1%的产品来做慈善活动回馈社会。比如公司员工每年就有6天带薪休假去做志愿者,这是为了培养员工的使命感。他Benioff在《云攻略》一书中解释说:“或许慈善活动能使员工不会像我在甲骨文工作时感觉那么迷茫。”这些都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让他们相信自己更有价值。

据报道,高管猎头豪登国际(Stanton Chase)科技行业全球业务负责人Tom Goorman就曾将拥有更自由的企业文化的Salesforece比作“黄金鸟笼”,“员工赶都赶不走。”而在Glassdoor上,Benioff也拥有了公司94%的员工支持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Salesforce创始人Marc Benioff的颠覆与创新

在甲骨文公司前CEO Ray Lane眼中,Marc Benioff是个非常出色的“梦想家”,洞察力敏锐,对市场也有着不一般的热诚。“他知道如何吸引每个人的目光。”

Salesforce.com创始人Marc Benioff。图片来源:网络

对广大外貌协会成员来说,Salesforce创始人Marc Benioff其貌不扬,既不如乔布斯温文尔雅,又不如扎克伯格亲切年轻。然而正是这个爱穿夏威夷花衬衫上班的圆脸大叔,创立了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用于征服IT行业。

1986年,大学毕业的Benioff加入了当时世界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甲骨文公司(Oracle),他从基层的电话客服干起,25岁就已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1999年,离开甲骨文公司的Benioff决定创立具有行业颠覆性的Salesforce.com。16年后,这家仅有几个人的小公司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企业软件公司,估值高达450亿美元,员工数量也已超过1.5万。据美国媒体报道,Salesforce今年的营收预计可超过60亿美元。

在甲骨文公司前CEO Ray Lane眼中,Marc Benioff是个非常出色的“梦想家”,洞察力敏锐,对市场也有着不一般的热诚。“他知道如何吸引每个人的目光。”Lane说道。

Benioff坚信无偏见的商业和科技报道,是转化率最高的市场营销方式之一。他喜欢把公司的故事讲给记者听,哪怕最终只是成为某篇顶级商业杂志文章的一句简短的引用,效果也要比斥巨资打的广告好得多。在《云攻略》一书中,Benioff也详细地阐释了巧用媒体关系的重要性,“有选择性地结交记者”并且“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隐喻”。

在实际操作中,Benioff将这些战略用到了极致。他深知媒体的喜好:一家毛头小公司打倒行业领袖,引领行业变革的传奇故事。于是,Benioff将Salesforce包装成创新的革命者,常用高调的言行挑衅传统的行业巨头,并不怕树敌,无论是微软、IBM,还是他的老东家甲骨文公司,都没能躲过他的毒舌攻击。“我们要快乐地消灭软件工业。”在他看来,那些抗拒“社会化企业”潮流的CEO都会像卡扎菲一样落败,例如比尔盖茨。

这种高调在处处可见,Benioff请广告专家为公司设计了“NO SOFTWARE”的Logo,并将Logo印在所有材料上,还要求员工和他一样每天佩戴“NO SOFTWARE”徽章。宣传海报上使用的是“终结软件”(The end of software)的形象用语,痴迷佛教的他甚至打出“通往启迪之路没有软件”的销售口号,一分钱没花就让公司轻松入选《康塔卡斯塔时报》商业栏目封面。就连电话号码,他也不忘设成1-800-NO-SOFTWARE来方便客户记忆。

这些高调的言行让他很容易就成为了媒体报道的焦点,员工和客户也会受此所激,对公司更有信心。

当然,Benioff的经营之道不只局限在擅用媒体公关上,在他最骄傲的是公司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的同时保持组织的团结。“预先确定你的价值和文化”,只有让员工满意,才有创新。Benioff热衷于将Salesforce塑造成一家“利润与激情兼顾”的上市公司。与一切以利润为重的其他企业不同,Benioff用营收而非利润来考核员工。“太早通过利润来考核,将引导员工一切向钱看,从而导致不好的文化,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

集资本家与理想主义者的特质于一体的Benioff,自己就给员工先做了示范。他穿夏威夷花衬衣、带着爱犬上班,甚至在公司里踩单脚滑行车行动。让员工们也可以在办公室里打高尔夫甚至遥控氦气飞艇。Benioff长年靠瑜伽和冥想减压,这个习惯也体现在了公司福利中,在Salesforce,每周给员工开设了两次瑜伽课。吝啬于广告费用的他,不惜花下10万美元租下旧金山的Pac Bell公园,来邀请客户与公司员工一起参加野餐会。

Benioff很早就发现钱只是表面,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因此1-1-1慈善模式成为了Salesforce公司DNA的一部分。即Salesforce捐出公司1%的利润,1%的员工时间以及1%的产品来做慈善活动回馈社会。比如公司员工每年就有6天带薪休假去做志愿者,这是为了培养员工的使命感。他Benioff在《云攻略》一书中解释说:“或许慈善活动能使员工不会像我在甲骨文工作时感觉那么迷茫。”这些都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让他们相信自己更有价值。

据报道,高管猎头豪登国际(Stanton Chase)科技行业全球业务负责人Tom Goorman就曾将拥有更自由的企业文化的Salesforece比作“黄金鸟笼”,“员工赶都赶不走。”而在Glassdoor上,Benioff也拥有了公司94%的员工支持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