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想住成都
近日,全国GDP百强城市出炉,四川仅有成都一座城市上榜。
有意思的是,省内排名第二的绵阳2018年GDP总额为2303.82亿,仅为成都的1/7左右。而成都的GDP总量早已突破万亿,入围全国10强。
这一亮眼的成绩使成都获得了许多赞誉,也迎来了一些质疑。有人认为成都一家独大,甚至有偏激的声音认为成都在吸全四川的血。
成都真的在吸血吗?我们不认同这个观点。并且我们认为,四川想要在全国有姓名,就必须大力发展成都!
重庆直辖 两城鼎立被打破
1997年,重庆直辖,四川省两城鼎立的现状被打破。此时,四川的对手不再只是东部、中部发达城市,还多了一个政策扶持的重庆。
成都的GDP不如重庆,在政策的加持下,更多的投资优先涌向重庆。在这种情况下,四川要想避免被边缘化以及整体经济塌陷,就必须大力扶植并培养出一个能参与全国竞争的城市,从重庆甚至是沿海城市手里抢夺资源。
而作为省会城市的成都,自然是最佳选择,所以四川省在重庆直辖之初就定下了强省会战略。
强省会决定全省产业天花板
一个强省会城市决定了全省产业的天花板,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大城市作为支撑,四川很难进行产业结构优化。
通常来讲,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比越大,这个城市的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据统计,2018年全国第三产业占比最大的城市是北京,超过80%,而成都成绩也不差,排在第10位。
在成都的带动之下,四川的产业结构一直在优化,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正在逐步减少,而以科技、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最大。
就业机会增多北漂变蓉漂
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第一个红利就是阻止人口外流。
十几年前,不少农民工选择去沿海城市打工,年轻人大学生则奔赴北上广。城市越没有人越难发展起来,而经济发展得越慢,人才就越往外流。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四川流出省外的人口达1050.55万人,人口净流出量为777.7万,仅次于安徽,成为全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少工厂都搬到了四川,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居民可以选择在沿海城市打工,也可以就近选择成都。
在强省会战略的影响之下,成都连续三年被评为新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数据显示,四川常住人口连续8年实现增长,在2018年末达到了8341万人,总量居全国第4位,全省新增常住人口39万人。
同时,200+家世界500强落户成都,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开设成都公司、办事处,天府软件园里数千家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年轻人不只北漂,还开始了蓉漂。
据boss直聘数据显示,2019年应届生期望工作的前10个城市分别是北京、广州、成都、上海、杭州、深圳、武汉、郑州、西安、南京,成都排名第三,超越上海、深圳。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各地频发的“抢人大战”就是最好的证明。四川的强省会战略避免了成都沦为三、四线城市,而成都的崛起也有效的阻止了人口外流,为四川省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抵抗沿海城市虹吸效应
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一直远低于沿海城市。
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建设一般,企业不愿意来投资,劳动力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得外出打工,人口大量外流;资源和人口再次流向发达地区,本来就低迷的内陆城市,越来越穷。
听起来似乎是个死循环,但这个循环几乎是几十年前整个西部的真实写照。大量的投资和热钱涌入了沿海及中部城市,没有大企业、大型工厂,岗位不足,四川人民不得不外出谋生。
这一状况,难道能说明沿海城市、经济特区在吸全国各地的血吗?而其实这只是城市之间的“虹吸效应”。
在海运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四川要想有姓名,只有大力发展成都来对抗沿海城市的虹吸效应,避免人口、资源外流。只有把成都做成超级大城市,才会吸引来大型的投资和企业,提供大量的岗位,吸纳省内外的人才安家落户。
大城市化终将成为趋势
几十年来,四川一直坚定的实施强省会政策,而事实也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点名批评了南京、沈阳、哈尔滨、济南、厦门、青岛和大连,原因在于这些城市的“引领作用不够、龙头作用不够、中心城市作用不够”。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城市所在的省份皆为“均衡发展”的典型。
同时,中财委也在所召开的第五次会议中指出:
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简单的说,城市功能将会进一步调整,大城市化将成为发展趋势,形成一核多卫星城的局面。这一现象也说明,从宏观层面来讲,强省会战略优于片面的强调均衡发展,未来中国各大省份的发展方向,也一定是往大城市化方向看齐。
不是吸血 而是虹吸效应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不同的城市之间便出现了分化与差异,几十年前,西部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产生了虹吸效应。
如今,和川内其他省市相比,成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经济环境、人才储备,外来投资很自然的会选择成都,而川内的公司也会自发的往省会城市靠拢,成都和四川其他省市也产生了虹吸效应。
从西部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之间的虹吸效应,到成都和川内其他城市的虹吸效应,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其实一直在往前走。再说直白点,如果不发展成都,那资源、投资就会被重庆、西安,甚至是沿海地区吸纳。
而如果你愿意相信先富带动后富,那不妨也相信成都可以带动整个四川。毕竟在执行强省会战略的同时,成都每年都会向四川省上缴财政税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