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界面四川 邓江
新经济时代怦然而至,夜幕降临之时,成都的城市生活不再是只是简单的温饱,而是吃喝之余,在夜游锦江的倒影中欣赏城市的灯火阑珊,在城市音乐厅中沉浸于一场艺术演出的歌舞升平,在CBD的shopping mall里闲散踱步与时尚潮流并肩前行,在健身房里跟着节拍挥汗如雨,或者是移步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来一次现代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奇妙夜,也可能钻进坐落在成都各个角落大小不一的书店里埋头书海自升华灵魂......
书店,一座城市的文化面孔,无论什么时代,书店总是一个能让人心灵得到宁静的地方。
梁文道曾提到现代人“先去实体书店逛一逛,看到喜欢的书就拍下来,回家网购”的模式,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省钱套路。这是网络时代对实体书店的冲击。
网上买书,不但方便快捷,还能在支持正版的坚持下获得更多优惠,这让很多人的“书店文艺”注定成为了一种情怀,而不是行动。实体书店也更多承载着人文交流场所,而不是商品交易场所的功能。书店不能只靠卖书赚钱了。就算是台湾的诚品书店,也连续亏损了15年,直到2006年才终于扭亏为盈。

在互联网消费的冲击下,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是它的文化符号向所有人敞开,不论在城市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都能在书店的一隅找到自己的海洋,把自己拉进文字编织的氛围中,互不影响,又互相为伴。城市书店,可以成为人们除了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类场所,成为心灵栖息地。对心境的坚持可以让书店成为生活美学、城市文化的指标,成为城市的人文精神灯塔。
成都的气质里书香四溢
成都不止有火锅、茶馆、熊猫、339,“安逸成都”的含义里,从来就充满了文艺。

成都人爱读书。
2019年4月,由成都市新闻出版局联合电子科技大学等机构,共同完成的《2018年度成都市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成都市民综合阅读率达87%;年人均纸质阅读量7.306本,数字阅读量7.920本,高于全国水平。
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书店,成为了这座城市定位的符号和指标。在2018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对外发布的《中国城市书店数量排行榜》中,成都以3463家的数量仅次于北京排行第二。
并且,成都是目前知名书店品牌最多最全的,全国最受用户关注的前十名书店:三联书店、新华书店(文轩)、诚品书店、西西弗书店、库布里克书店、言几又、钟书阁、先锋书店、猫的天空之城、单向街,一半以上品牌已经进入了成都,足见其城市包容和开放度。
如果说“深夜食堂”温暖的是人们的胃,那么“夜间书店”慰藉的则是人们的心。
夜间书店的概念并不是成都首创。夜间书店有两种业态,一种是营业时间到晚10点左右会打样的,一种是24小时营业的。全成都共有3家24小时书店,包括三联韬奋书店、轩客会格调书店和独立书店——琦竻24小时书店。

穿过宽窄巷子拥挤的人群,你将发现藏身于窄巷子30号“瓦尔登”院子里的三联韬奋书店,这是宽窄巷子最大的四合院之一。走到院子门口,首先能看到极具标识的“三联韬奋”深蓝牌匾,书店由三进院落组成,青砖灰瓦配上黛蓝窗格,陈寅恪、钱钟书、杨绛、傅雷等人的图像被放在一列长长的玻璃长廊里,既人文又现代。500平左右的书店并不大,但仍然设置了“三联生活”、“三联阅读”、“三联活动”三个空间。书籍陈列以精选丛书为主,几乎没有快消的畅销书,更没有心灵鸡汤和成功学。三联想要引导读者“非碎片化”阅读。

“白天买书的游客比较多,读书区域成都人的比例大一些,我们周末24小时营业,晚上来看书的人其实也不少。”书店的营业员小杨(化名)这样对我说。三联韬奋书店周五、周六都是通宵营业。周末的深夜,温暖的阅读灯、宽阔静怡的空间如家一般等待着那些阅读爱好者们。
“确实现在碎片阅读的时代好像不太能抽出那么多时间去‘专一’地读书,如果能有一段时间专心的沉浸在纸质书籍的阅读中,感觉那会是一种非常奢侈的享受。当你全身心的把自己投入进去的那个时刻你会发现,这种体验简直太棒了!”一位读者这样说到。

作为成都最早的一家24小时书店,轩客会﹒格调书店开业于2014年4月,以“深夜书房”的定位始终保持着人气和温度。这个深夜溢淌着书香的地方,受到了读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17年7月荣获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联合新华网评选的“百佳文化地标”。

推开位于耙街的这家轩客会﹒格调书店的大门,咖啡的氤氲香气里温暖的灯光下,有的客人斜靠在柔软的沙发座椅上,静静地阅读,有的客人埋头于电脑、手机中,毕业设计、旅行攻略、加班做方案、复习备考......还有客人在书店露天外场的灯光下并排而座小声聊天交流着,每个人都有自己忙碌的世界。
正门左手边的墙边,有一张长方形的书桌和六张沙发凳,书桌上还有有充电电源和台灯,这是为读者准备的6个免费阅读座位。
据文轩书店负责人介绍,24小时书店里卖书并非最主要的诉求,更重要的是搭建起一个大众阅读的社会公共空间,推动社会书香氛围,这是他们自觉的社会责任担当。
琦竻24小时书店位于离耙街轩客会﹒格调书店不远的义学巷,与繁华的太古里晶融汇仅一街之隔。“琦竻”,取自书店最初的创始人肖琦和罗竻的名字,寓意“其乐无穷,大有可为”,书店2017年5月1日以安静温暖的姿态在市中心悄然绽放开来,并通过网络迅速走红。
书店门口写着“阅读光荣”的红色电话亭,让所有路过的人都可以坐下阅读,这样公益性质的读书电话亭,甚至出现在了央视的公益广告中。
琦竻致力打造一个“城市的书房”概念。相对于大型的书店来说,它就像一间小书房,客人不单单可以把书买走,还能在任何时间坐下来阅读;另外,他们愿作成都这座城市的书房,24小时亮着灯光,欢迎不眠的人光临。
但是有一点点遗憾,由于种种原因,该书店于几个月前关门了,据说老板正在城南寻找新的落脚点准备重新开业。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白天8小时工作之外选择继续充实自己,陶冶身心,给夜间生活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味。
夜间书店,温暖城市的灯火
夜深的时候,万籁俱寂,当迎来送往、嬉笑怒骂皆已散尽,唯有书能让心灵和身体有处可栖。
成都24小时书店存在的意义,它为成都人提供了一种诗意生活的平台。诗意并不是玄之又玄无法触碰的东西。当你走进一家24小时书店,选择一本书坐下来,喝一杯清茶或咖啡,静静地看上三五小时,内心感受到轻松惬意、丰盈充实,这就是诗意生活。
从社会效益层面来看,24小时书店是城市的文化标识,是城市文化氛围的一种体现。但是从经营层面来讲,24小时运营并不是实体书店转型的解决方案,并不能解决网络电商对实体书店的冲击问题。

现在的实体书店,已经更多的和文创产品销售、咖啡等结合在一起,还会不定期的举行一些文化活动,如各种讲座、沙龙、看片会、新书发布会等等。它是书店,但其实却又早已不再是书店,而是成为城市文化地图上的一个坐标,一种提供人与人相聚感觉的场合。
天府文化的传承、弘扬,并不仅局限于一座城市的硬件设施,重点还是人们对文化精神的认同、审美观念以及个人素养的提升。
当城市有人为你点亮一盏灯,你就不再是一颗孤独的星球,城市正因为这些美好的小细节而更加真实温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