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乌尔善:《封神》是从“老头下山”到“年轻人成长”的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乌尔善:《封神》是从“老头下山”到“年轻人成长”的故事

“《封神》是一个从没有被拍好过的题材,电视剧版不是‘高山’是‘水沟’。”

文|娱乐独角兽 耿凌波

昨天,电影“《封神》三部曲”系列角色海报官宣,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不小震荡。这部号称单部投资10亿,三部投资30亿,共需90亿回本的史诗级巨制,自公开立项之后,就备受关注。曝光的部分角色海报中,包括黄渤饰演的姜子牙、费翔饰演的商王殷寿、李雪健饰演的西伯侯姬昌、夏雨饰演的申公豹、于适饰演的姬发、海亮饰演的殷郊,从海报设计到演员妆发备受好评,引发观众对于电影的进一步期待。

据悉,《封神》三部曲预计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上映,第一部将于2020年暑期登陆大银幕。而该系列开机前不久,娱乐独角兽在“山下学堂”大师课上,有幸见到了乌尔善本人,导演就《封神》三部曲美学设计、选角标准和叙事改编等层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下为乌尔善导演公开演讲和接受采访实录。

《封神》三部曲是相隔2500年的两种美学元素的融合

乌尔善一直以强烈的视觉风格、独具特色的叙事语言著称,不断探索着类型片和华语电影工业的可能性。拍摄完电影《刀见笑》,乌尔善曾受邀前往20世纪福克斯总部参观,近距离接触体验了福克斯的制片管理模式和创作模式。在电影《画皮II》中,他引入概念设计和动态预览等工作流程,开创华语电影先河。2014年,乌尔善开始筹备《封神三部曲》,这一东方史诗作品的动态预览将达到200分钟以上。

Q:关于《封神》三部曲中的动态预览?

A:在《画皮II》的时候,我们大概做了60分钟的动态预览。很多的画面,比如像狐妖换皮那一段,赵薇和周迅她们两个人一起演的那一部分,还有像很多复杂的、动作的场面,都需要用动画把它预览出来。如果没有人知道最终的效果是什么样的时候,工作就会变得很复杂。动态预览其实是为大家有一个目标,建立一个共同的方向,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拍《寻龙诀》的时候,大概我们做了120分钟左右的预览。然后像《封神三部曲》基本上整个电影要做200分钟以上。

Q:《封神》三部曲如何构筑自己美学体系?

A:没有特别复杂,其实就是我们自己重新回到那个“封神”的世界,你会发现它其实有两个依据。

首先它讲的故事发生在三千年以前,商周变革、武王伐纣。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作为史诗的依据是什么,可以看到一些文物或者当时遗留下来的文本,比如说《诗经》。还有一个就是他写作的时间,《封神演义》诞生在明代16世纪,大量道教文化渗透在里面。其实这里面大量的故事、人物都是商周时期不存在的,它把很多民间传说里面的一些传奇人物综合在“封神”的世界里面,而这个世界在视觉上面也是有据可循。我们去山西看那些道教的道观,那里面所有的壁画和雕塑展现的就是在明代,中国人对神话世界的想象。

所以我们基本用这两个依据来建立了这个“封神”视觉的美学,这两个视觉的美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是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性处理的,因为这两个世界其实相差了2500年,这就要看我们能掌握一个什么样的分寸。这个概念设计我们大概从2016年9月一直做到现在,设计了将近两年,一直在处理这两个美学元素结合的问题。

明星、老戏骨、素人,三类演员构成《封神》表演阵容

从电影《寻龙诀》开始,乌尔善开始启用“训练营”培训新演员,所有人都进入到一个热血沸腾的状态中,最终呈现出了极具年代感的一群年轻人。

而如今,《封神》三部曲作为华语电影第一部采取三部连拍模式的作品,乌尔善面向全球海选演员,并同样开设了“训练营”,对新演员进行史无前例的超高强度、丰富内容的综合训练。

Q:《封神》三部曲的演员结构是怎样的?

A:训练营是为了那些戏非常多的主角来训练的,综合性多,很多的角色是大多是以文戏为主的,那个其实不太需要参加这种训练营。他们就是开机前有一个时间过来就可以了,我们整个的演员的结构是有一个主要的角色是明星,然后配角我们会找些像人艺、国话的新演员、老戏骨这样,还有一部分是他们这样的素人,很多是新人,从零开始训练,由这三类组成。

Q:为什么选择大量素人参与《封神》?

A:主要不“素”的人他不给这么多时间训练,一些有知名度的人都挺忙的,但《封神》就必须得专注这个事情,全情的投入,为它去付出,才能达到效果。对我来说,我会用八年到十年的时间专心做这个项目,我也希望所有的人全情投入才能匹配我们给他的所有机会,如果不能专注做这件事情和训练,他也完成不了拍摄。

首先战争戏、打斗、骑马是很危险的事情,没有正常的训练,很容易在拍摄的时候受伤。盔甲那么重,好几十斤,他没有这种体能,穿着盔甲半小时就晕倒了;其次,他们必须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训练,相信自己拥有这种战斗的能力,建立信念感,然后去把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调整成角色的状况,这其实非常正常、也非常必须的工作流程。

从2017年,我就通过选角导演,在全球寻这些年轻人。我看了超过一万五千人的录影带,亲自面试了一千四百多人,然后选出了大概三十多人进入训练营开始训练。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筛选,很多条件非常好的年轻人,他不愿意接受训练,说我很忙,我要上学,我要拍戏,我要赚钱。还有进入训练营之后,受不了这么高强度的训练,也有一些人中途被动退出,各种情况都有。

反正坚持到现在这个阶段,我觉得他们在精神上接近我要的那个角色了。

Q:《封神》三部曲中的“训练营”如何设计?

A:《封神》三部曲更特殊一点,因为《封神》三部曲整个电影类型难度更大。它是一个英雄神话史诗。这个电影(要呈现)三千年以前上古的中国,我们写了很多年轻人的角色,而这些年轻人所要接受的训练非常复杂。

他们要学习马术,他们要学习冷兵器的战斗,他们要塑身,因为要光着膀子能看出来,这是接受过十年军事训练的一帮年轻人;他们要接受古代礼仪的训练,要学习像《论语》、《尚书》、《诗经》这些古典文学;我们还给他们设计了大量专门的表演课程,针对古希腊悲剧,因为古希腊悲剧整个的故事结构和表演风格,比较接近我们电影所需要的风格。

所以我们为训练营设计了大概6个月(24周)的课程,他们每天大概有14小时的训练时间,现在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几周。这些演员现在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起床以后两个小时的体能训练、海边跑步、器械训练,然后一直到晚上9点结束。从早上4点半到晚上9点,这是一个超高的体能训练。

同时我们还有专门的营养师,根据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给他们设计营养餐,他们每天吃六餐,用营养餐来调解他们体能消耗和身体的发育。

《封神》电视剧版不是“高山”是“水沟”

Q:《封神》三部曲改编上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A:《封神》因为我要做成三部曲,它在剧作上面本身也很复杂。一是原著非常散碎,提供的元素很多,但很难形成一个电影结构,可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故事本身也不是按电影结构写的;二是作为系列电影,既要处理每一部电影独立性的问题,也要处理一个三部曲形成的结构关系的问题,这在写作难度上面也又增加一层。我们剧本写了四年,现在已经出第十稿了,还要推翻再去写,不断的再去写,可能直到剪辑的时候还在调整,这个是不能停止的。只要能让他们更好一点,我们就不能放弃这个机会。

Q:《封神》三部曲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A:如果我要改编一个中国古典小说,其实都要面对一个如何把它变成当代叙事的问题,这是一个叙事上面的一个技术门槛。像《封神演义》这种明代小说,在叙事上,它面临着和现代人叙事习惯脱节问题。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小说,是“双规体”而非“三部剧”,故事起点是纣王,后面讲到姜子牙,接着又转到哪吒...没有一个贯穿人物,电影就是要完成这种叙事策略和叙事技术上的一个转化。

因为西方的电影、西方的戏剧它是一体的,从古希腊时期到莎士比亚时期,到易卜生的形式主义时期,到他当代的戏剧奥尼尔,再到现在的电影,它始终在一个系统里面在创作,他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的东西非常的多,但中国都是断开的。中国现在古典叙事还没解决,大家好多不知道什么是古典叙事,尤其面对这种主流观众,娱乐电影,你必须要解决这个古典叙事的问题,等于是讲清一个主角,一个困境,一个难题。

所以这个文化上面的转换我觉得是所有的中国传统故事都要去解决的问题,你转换的好,其实他才真的呈现这剧场效果,观众才能够投入。

Q:怎样用更年轻化的语境去讲述《封神》?电视剧版会是较难跨越的高山吗?

A:那个完全不是高山,那是水沟。

其实这个故事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它是中国真实的历史,《西游记》这事儿不是历史,纯粹是捏造,《封神》跟真实的历史相关。另外,它是一个从来没有被拍好过的题材。我特别感兴趣,是因为挑战难度比较大。

《封神》原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主角老龄化的问题,一个老头下山“振兴中华”的故事。主角老龄化,最重要是现在的观众都很年轻,我们关注的问题要跟他青春成长所经历的故事有关。因此,我们主要还从是一个“老头下山”的故事变成一个“年轻人成长”的故事,这我觉得跟观众可能关系比较密切。

所以我们大概整个叙事角度和主题方面的设定都是跟年轻人沟通的,跟他们相关的故事。我只能说的这么多。

Q:创作的时候也考虑到年轻人市场了吗?

A:不是考虑到,是针对年轻观众创作。

做电影肯定不能说我想拍,而是说我想跟现在的观众交流,我想跟他们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对你们也是有意义的。我觉得这种可能是比较像主流的,电影可能必须要采取的一种工作方式。我们如果表达无效,那就白拍了,电影还是在建立交流。

当然也存在,有些交流的事儿跟观众没关系,没什么可交流的,没经历过。比如关于怎么成神的事,这事儿谁也交流不了,大家都没机会有这种经验。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跟观众能交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根据这个去结构故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乌尔善:《封神》是从“老头下山”到“年轻人成长”的故事

“《封神》是一个从没有被拍好过的题材,电视剧版不是‘高山’是‘水沟’。”

文|娱乐独角兽 耿凌波

昨天,电影“《封神》三部曲”系列角色海报官宣,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不小震荡。这部号称单部投资10亿,三部投资30亿,共需90亿回本的史诗级巨制,自公开立项之后,就备受关注。曝光的部分角色海报中,包括黄渤饰演的姜子牙、费翔饰演的商王殷寿、李雪健饰演的西伯侯姬昌、夏雨饰演的申公豹、于适饰演的姬发、海亮饰演的殷郊,从海报设计到演员妆发备受好评,引发观众对于电影的进一步期待。

据悉,《封神》三部曲预计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上映,第一部将于2020年暑期登陆大银幕。而该系列开机前不久,娱乐独角兽在“山下学堂”大师课上,有幸见到了乌尔善本人,导演就《封神》三部曲美学设计、选角标准和叙事改编等层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下为乌尔善导演公开演讲和接受采访实录。

《封神》三部曲是相隔2500年的两种美学元素的融合

乌尔善一直以强烈的视觉风格、独具特色的叙事语言著称,不断探索着类型片和华语电影工业的可能性。拍摄完电影《刀见笑》,乌尔善曾受邀前往20世纪福克斯总部参观,近距离接触体验了福克斯的制片管理模式和创作模式。在电影《画皮II》中,他引入概念设计和动态预览等工作流程,开创华语电影先河。2014年,乌尔善开始筹备《封神三部曲》,这一东方史诗作品的动态预览将达到200分钟以上。

Q:关于《封神》三部曲中的动态预览?

A:在《画皮II》的时候,我们大概做了60分钟的动态预览。很多的画面,比如像狐妖换皮那一段,赵薇和周迅她们两个人一起演的那一部分,还有像很多复杂的、动作的场面,都需要用动画把它预览出来。如果没有人知道最终的效果是什么样的时候,工作就会变得很复杂。动态预览其实是为大家有一个目标,建立一个共同的方向,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拍《寻龙诀》的时候,大概我们做了120分钟左右的预览。然后像《封神三部曲》基本上整个电影要做200分钟以上。

Q:《封神》三部曲如何构筑自己美学体系?

A:没有特别复杂,其实就是我们自己重新回到那个“封神”的世界,你会发现它其实有两个依据。

首先它讲的故事发生在三千年以前,商周变革、武王伐纣。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作为史诗的依据是什么,可以看到一些文物或者当时遗留下来的文本,比如说《诗经》。还有一个就是他写作的时间,《封神演义》诞生在明代16世纪,大量道教文化渗透在里面。其实这里面大量的故事、人物都是商周时期不存在的,它把很多民间传说里面的一些传奇人物综合在“封神”的世界里面,而这个世界在视觉上面也是有据可循。我们去山西看那些道教的道观,那里面所有的壁画和雕塑展现的就是在明代,中国人对神话世界的想象。

所以我们基本用这两个依据来建立了这个“封神”视觉的美学,这两个视觉的美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是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性处理的,因为这两个世界其实相差了2500年,这就要看我们能掌握一个什么样的分寸。这个概念设计我们大概从2016年9月一直做到现在,设计了将近两年,一直在处理这两个美学元素结合的问题。

明星、老戏骨、素人,三类演员构成《封神》表演阵容

从电影《寻龙诀》开始,乌尔善开始启用“训练营”培训新演员,所有人都进入到一个热血沸腾的状态中,最终呈现出了极具年代感的一群年轻人。

而如今,《封神》三部曲作为华语电影第一部采取三部连拍模式的作品,乌尔善面向全球海选演员,并同样开设了“训练营”,对新演员进行史无前例的超高强度、丰富内容的综合训练。

Q:《封神》三部曲的演员结构是怎样的?

A:训练营是为了那些戏非常多的主角来训练的,综合性多,很多的角色是大多是以文戏为主的,那个其实不太需要参加这种训练营。他们就是开机前有一个时间过来就可以了,我们整个的演员的结构是有一个主要的角色是明星,然后配角我们会找些像人艺、国话的新演员、老戏骨这样,还有一部分是他们这样的素人,很多是新人,从零开始训练,由这三类组成。

Q:为什么选择大量素人参与《封神》?

A:主要不“素”的人他不给这么多时间训练,一些有知名度的人都挺忙的,但《封神》就必须得专注这个事情,全情的投入,为它去付出,才能达到效果。对我来说,我会用八年到十年的时间专心做这个项目,我也希望所有的人全情投入才能匹配我们给他的所有机会,如果不能专注做这件事情和训练,他也完成不了拍摄。

首先战争戏、打斗、骑马是很危险的事情,没有正常的训练,很容易在拍摄的时候受伤。盔甲那么重,好几十斤,他没有这种体能,穿着盔甲半小时就晕倒了;其次,他们必须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训练,相信自己拥有这种战斗的能力,建立信念感,然后去把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调整成角色的状况,这其实非常正常、也非常必须的工作流程。

从2017年,我就通过选角导演,在全球寻这些年轻人。我看了超过一万五千人的录影带,亲自面试了一千四百多人,然后选出了大概三十多人进入训练营开始训练。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筛选,很多条件非常好的年轻人,他不愿意接受训练,说我很忙,我要上学,我要拍戏,我要赚钱。还有进入训练营之后,受不了这么高强度的训练,也有一些人中途被动退出,各种情况都有。

反正坚持到现在这个阶段,我觉得他们在精神上接近我要的那个角色了。

Q:《封神》三部曲中的“训练营”如何设计?

A:《封神》三部曲更特殊一点,因为《封神》三部曲整个电影类型难度更大。它是一个英雄神话史诗。这个电影(要呈现)三千年以前上古的中国,我们写了很多年轻人的角色,而这些年轻人所要接受的训练非常复杂。

他们要学习马术,他们要学习冷兵器的战斗,他们要塑身,因为要光着膀子能看出来,这是接受过十年军事训练的一帮年轻人;他们要接受古代礼仪的训练,要学习像《论语》、《尚书》、《诗经》这些古典文学;我们还给他们设计了大量专门的表演课程,针对古希腊悲剧,因为古希腊悲剧整个的故事结构和表演风格,比较接近我们电影所需要的风格。

所以我们为训练营设计了大概6个月(24周)的课程,他们每天大概有14小时的训练时间,现在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几周。这些演员现在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起床以后两个小时的体能训练、海边跑步、器械训练,然后一直到晚上9点结束。从早上4点半到晚上9点,这是一个超高的体能训练。

同时我们还有专门的营养师,根据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给他们设计营养餐,他们每天吃六餐,用营养餐来调解他们体能消耗和身体的发育。

《封神》电视剧版不是“高山”是“水沟”

Q:《封神》三部曲改编上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A:《封神》因为我要做成三部曲,它在剧作上面本身也很复杂。一是原著非常散碎,提供的元素很多,但很难形成一个电影结构,可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故事本身也不是按电影结构写的;二是作为系列电影,既要处理每一部电影独立性的问题,也要处理一个三部曲形成的结构关系的问题,这在写作难度上面也又增加一层。我们剧本写了四年,现在已经出第十稿了,还要推翻再去写,不断的再去写,可能直到剪辑的时候还在调整,这个是不能停止的。只要能让他们更好一点,我们就不能放弃这个机会。

Q:《封神》三部曲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A:如果我要改编一个中国古典小说,其实都要面对一个如何把它变成当代叙事的问题,这是一个叙事上面的一个技术门槛。像《封神演义》这种明代小说,在叙事上,它面临着和现代人叙事习惯脱节问题。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小说,是“双规体”而非“三部剧”,故事起点是纣王,后面讲到姜子牙,接着又转到哪吒...没有一个贯穿人物,电影就是要完成这种叙事策略和叙事技术上的一个转化。

因为西方的电影、西方的戏剧它是一体的,从古希腊时期到莎士比亚时期,到易卜生的形式主义时期,到他当代的戏剧奥尼尔,再到现在的电影,它始终在一个系统里面在创作,他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的东西非常的多,但中国都是断开的。中国现在古典叙事还没解决,大家好多不知道什么是古典叙事,尤其面对这种主流观众,娱乐电影,你必须要解决这个古典叙事的问题,等于是讲清一个主角,一个困境,一个难题。

所以这个文化上面的转换我觉得是所有的中国传统故事都要去解决的问题,你转换的好,其实他才真的呈现这剧场效果,观众才能够投入。

Q:怎样用更年轻化的语境去讲述《封神》?电视剧版会是较难跨越的高山吗?

A:那个完全不是高山,那是水沟。

其实这个故事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它是中国真实的历史,《西游记》这事儿不是历史,纯粹是捏造,《封神》跟真实的历史相关。另外,它是一个从来没有被拍好过的题材。我特别感兴趣,是因为挑战难度比较大。

《封神》原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主角老龄化的问题,一个老头下山“振兴中华”的故事。主角老龄化,最重要是现在的观众都很年轻,我们关注的问题要跟他青春成长所经历的故事有关。因此,我们主要还从是一个“老头下山”的故事变成一个“年轻人成长”的故事,这我觉得跟观众可能关系比较密切。

所以我们大概整个叙事角度和主题方面的设定都是跟年轻人沟通的,跟他们相关的故事。我只能说的这么多。

Q:创作的时候也考虑到年轻人市场了吗?

A:不是考虑到,是针对年轻观众创作。

做电影肯定不能说我想拍,而是说我想跟现在的观众交流,我想跟他们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对你们也是有意义的。我觉得这种可能是比较像主流的,电影可能必须要采取的一种工作方式。我们如果表达无效,那就白拍了,电影还是在建立交流。

当然也存在,有些交流的事儿跟观众没关系,没什么可交流的,没经历过。比如关于怎么成神的事,这事儿谁也交流不了,大家都没机会有这种经验。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跟观众能交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根据这个去结构故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