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机长》:脱离宏大历史叙事的“新主流电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机长》:脱离宏大历史叙事的“新主流电影”

机组人员全力维持飞机正常运行,各色人等的不同反应,构成《中国机长》最动人心的情感张力。

作者 | 独孤岛主

2019国庆档三部影片在九月末尾齐时上映,大有鼎足象征之意,且每一部吸引观众野心之大,无论从片名或内容皆可以看出端倪。

集合中国当代最重要导演七人众的《我和我的祖国》将视角置于大时代下的平凡个体,广受好评。同期的《中国机长》则同样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表现一桩真实事件——四川航空8633号班机事故,作为一部完全脱离宏大历史叙事的香港导演执导的所谓“新主流电影”,有别具洞天的意味。

从刘伟强过往二十多年以摄影师/导演等身份进行的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实践不难看出,无论在时装古装、警匪武侠等哪一类类型中,熟悉的匠人气息始终是其作品的主基调。

《狮王争霸》《血滴子》《不再让你孤单》《伤城》等概莫如是,上世纪末轰动一时的特效三部曲《风云》《华英雄》《决战紫禁之巅》,终极代表作《无间道》系列更不必说了。

《无间道》剧照

《中国机长》正是在这位擅长类型制作的导演盛名之下,承载了太多期待。对于川航这桩事情本身,有太多类型片所具备的必然要素,诸如空中遇险、极端天气、机舱内部反应等,但因应了这件事情的既成事实,而令《中国机长》在具体场景营建与最终要达成的类型片诉求过程产生相当的难度。

现实的事件中,飞机右挡风玻璃的崩坏完全突然,而所遇到的“重庆-拉萨”航线中所存在的高海拔所带来的高原、低压等反应亦属迫在眉睫,因此,在这一桩全无伤亡的安全降落行动中,包括机长及各色人在内地情绪起伏与心理变化,便极有可能压倒作为商业类型基础的“对抗”或“悬念”而占据主要地位。

因此,进影院观看此片的观众,必定有相当部分(包括我)是抱着对一桩已经知道了结果事件的期待而来,这事件具有一定奇观意味,制作思路若一味停留在视觉特效或动作场面上,恐怕远远不够。

《中国机长》在全片111分钟的篇幅中,拿出了40余分钟,着力刻画从机乘传奇9人到来自不同地方、拥有不同去拉萨目的的乘客们在事故发生前的人物性格发展与互动关系,令影片的前半段充满人情意味。

影片从在开篇时刻即直截了当展现新搭档的机长刘长健(张涵予)、副驾驶徐奕辰(欧豪)、第二机长梁栋(杜江)、乘务长毕男(袁泉)及乘务员黄佳(张天爱)等人在起飞前有限的碰头会与早餐时间产生的人际互动,快速切换的对话镜头非常高效地展示出每个人的性格与关系的错位。

这样流畅的“前史”桥段在其后表现航班乘客时亦有非常出色的发挥,《中国机长》对人物背景的推陈及其后在飞机上不厌其烦地对若干组乘客进行非常细致的个体呈现,某种程度上是对后面容易被人诟病的缺乏剧作意义上悬念的危难解脱过程的补充与解释,自拍姑娘、转山游客、探望老战友的大伯,来自中国社会各个侧面的血肉之躯,构成这部空中灾难电影的主体。

张涵予几乎全程冷面诠释刘长健,他的极端不苟言笑,成为危机时刻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

然而,纵然影片以极富冲击力的细致视听语言呈现事故现场,危机的解决过程本身,并不具备一波三折的跌宕姿态,反而是在机组人员全力维持飞机正常运行并试图将其带出困境的全过程中各色人等的不同反应,构成《中国机长》最动人心的情感张力。

乘务组人员由失去镇静到全面掌控局面,某些乘客间歇性失态对事态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但最终仍回到正轨,是这些冲突与动作中的微观视线,完成了影片最为重要的叙事动能。

即是在“中国机长”的个人(集体)英雄主义之外的人间众生,催发了因这次事件而生成的普罗之爱。暗恋邻座哑女的小伙子同搭讪女乘客未果的梁栋,看上去正是创作者力图还原凡人与英雄共同的人类情感共同体的明确设计。

影片在聚焦机上人员的生死安危之外,更设定包括航空爱好者团队(尽管对这一群落的表现有点莫名其妙)、民航及军方地面塔台、控制等部门的业务人员与领导群像。

《中国机长》中出现了刘伟强前作《建军大业》中的熟悉面孔诸如朱亚文、黄志忠、余皑磊等等,这些角色戏份相对较少,然而功能与机上的乘客并无二致,是解决这次危机的托底绿叶,高效地承担与飞机的联络及准备降落空间、救援等。

是以在此片中,非但是冷静判断出“云中有路去成都”进而驾驶飞机准确迫降到海拔较低的成都双流机场的机长刘长健功莫大焉,所有冷静配合、积极应对的乘客及地面人员,皆是解除此次危难的英雄。

《中国机长》有非常明确的对好莱坞或香港制造类型片经验的化用,但令其跨出更高境界的关键一步正在于此,一个孤单英雄或一群英雄承担了拯救功能,最终完成任务的,却是出场的所有人。

因此也有论者诟病此片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高潮,这也许恰是影片与好莱坞常规制作模式的区别,事实上,即便是当今的全球主流商业片,也并严格恪守所谓编剧的种种时间冲突规限,合格的作品也许肇源于公式,真正好的作品却当远远超越之。

关于影片对航空业业务流程及人际细节的呈现,有熟悉的观者表示并不真实,这也是对影片的类型建构作充分肯定的前提下,值得提出的问题。

当影片文本与现实甚至真实人物产生了高度互动联系并具备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时,这样理应在基础层面便建设扎实的细节问题出现,或许是对创作者的一种警醒。

但更具警醒意味的是,这个问题应该向致力于或冀望中国电影真正形成成熟工业的所有人开放回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机长》:脱离宏大历史叙事的“新主流电影”

机组人员全力维持飞机正常运行,各色人等的不同反应,构成《中国机长》最动人心的情感张力。

作者 | 独孤岛主

2019国庆档三部影片在九月末尾齐时上映,大有鼎足象征之意,且每一部吸引观众野心之大,无论从片名或内容皆可以看出端倪。

集合中国当代最重要导演七人众的《我和我的祖国》将视角置于大时代下的平凡个体,广受好评。同期的《中国机长》则同样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表现一桩真实事件——四川航空8633号班机事故,作为一部完全脱离宏大历史叙事的香港导演执导的所谓“新主流电影”,有别具洞天的意味。

从刘伟强过往二十多年以摄影师/导演等身份进行的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实践不难看出,无论在时装古装、警匪武侠等哪一类类型中,熟悉的匠人气息始终是其作品的主基调。

《狮王争霸》《血滴子》《不再让你孤单》《伤城》等概莫如是,上世纪末轰动一时的特效三部曲《风云》《华英雄》《决战紫禁之巅》,终极代表作《无间道》系列更不必说了。

《无间道》剧照

《中国机长》正是在这位擅长类型制作的导演盛名之下,承载了太多期待。对于川航这桩事情本身,有太多类型片所具备的必然要素,诸如空中遇险、极端天气、机舱内部反应等,但因应了这件事情的既成事实,而令《中国机长》在具体场景营建与最终要达成的类型片诉求过程产生相当的难度。

现实的事件中,飞机右挡风玻璃的崩坏完全突然,而所遇到的“重庆-拉萨”航线中所存在的高海拔所带来的高原、低压等反应亦属迫在眉睫,因此,在这一桩全无伤亡的安全降落行动中,包括机长及各色人在内地情绪起伏与心理变化,便极有可能压倒作为商业类型基础的“对抗”或“悬念”而占据主要地位。

因此,进影院观看此片的观众,必定有相当部分(包括我)是抱着对一桩已经知道了结果事件的期待而来,这事件具有一定奇观意味,制作思路若一味停留在视觉特效或动作场面上,恐怕远远不够。

《中国机长》在全片111分钟的篇幅中,拿出了40余分钟,着力刻画从机乘传奇9人到来自不同地方、拥有不同去拉萨目的的乘客们在事故发生前的人物性格发展与互动关系,令影片的前半段充满人情意味。

影片从在开篇时刻即直截了当展现新搭档的机长刘长健(张涵予)、副驾驶徐奕辰(欧豪)、第二机长梁栋(杜江)、乘务长毕男(袁泉)及乘务员黄佳(张天爱)等人在起飞前有限的碰头会与早餐时间产生的人际互动,快速切换的对话镜头非常高效地展示出每个人的性格与关系的错位。

这样流畅的“前史”桥段在其后表现航班乘客时亦有非常出色的发挥,《中国机长》对人物背景的推陈及其后在飞机上不厌其烦地对若干组乘客进行非常细致的个体呈现,某种程度上是对后面容易被人诟病的缺乏剧作意义上悬念的危难解脱过程的补充与解释,自拍姑娘、转山游客、探望老战友的大伯,来自中国社会各个侧面的血肉之躯,构成这部空中灾难电影的主体。

张涵予几乎全程冷面诠释刘长健,他的极端不苟言笑,成为危机时刻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

然而,纵然影片以极富冲击力的细致视听语言呈现事故现场,危机的解决过程本身,并不具备一波三折的跌宕姿态,反而是在机组人员全力维持飞机正常运行并试图将其带出困境的全过程中各色人等的不同反应,构成《中国机长》最动人心的情感张力。

乘务组人员由失去镇静到全面掌控局面,某些乘客间歇性失态对事态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但最终仍回到正轨,是这些冲突与动作中的微观视线,完成了影片最为重要的叙事动能。

即是在“中国机长”的个人(集体)英雄主义之外的人间众生,催发了因这次事件而生成的普罗之爱。暗恋邻座哑女的小伙子同搭讪女乘客未果的梁栋,看上去正是创作者力图还原凡人与英雄共同的人类情感共同体的明确设计。

影片在聚焦机上人员的生死安危之外,更设定包括航空爱好者团队(尽管对这一群落的表现有点莫名其妙)、民航及军方地面塔台、控制等部门的业务人员与领导群像。

《中国机长》中出现了刘伟强前作《建军大业》中的熟悉面孔诸如朱亚文、黄志忠、余皑磊等等,这些角色戏份相对较少,然而功能与机上的乘客并无二致,是解决这次危机的托底绿叶,高效地承担与飞机的联络及准备降落空间、救援等。

是以在此片中,非但是冷静判断出“云中有路去成都”进而驾驶飞机准确迫降到海拔较低的成都双流机场的机长刘长健功莫大焉,所有冷静配合、积极应对的乘客及地面人员,皆是解除此次危难的英雄。

《中国机长》有非常明确的对好莱坞或香港制造类型片经验的化用,但令其跨出更高境界的关键一步正在于此,一个孤单英雄或一群英雄承担了拯救功能,最终完成任务的,却是出场的所有人。

因此也有论者诟病此片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高潮,这也许恰是影片与好莱坞常规制作模式的区别,事实上,即便是当今的全球主流商业片,也并严格恪守所谓编剧的种种时间冲突规限,合格的作品也许肇源于公式,真正好的作品却当远远超越之。

关于影片对航空业业务流程及人际细节的呈现,有熟悉的观者表示并不真实,这也是对影片的类型建构作充分肯定的前提下,值得提出的问题。

当影片文本与现实甚至真实人物产生了高度互动联系并具备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时,这样理应在基础层面便建设扎实的细节问题出现,或许是对创作者的一种警醒。

但更具警醒意味的是,这个问题应该向致力于或冀望中国电影真正形成成熟工业的所有人开放回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