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好声音》第八年收官:“常青”综艺为何不再是“造星”工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好声音》第八年收官:“常青”综艺为何不再是“造星”工厂

八年“好声音”,如何走过“七年之痒”?

文 | 一点剧读 赤木瓶子

随着第六季《中国好声音》“巅峰之夜”在鸟巢落幕,节目史上“最年轻导师”李荣浩战队旗下,诞生了最“怪”总冠军邢晗铭。

算上《中国新歌声》,这已经是好声音IP的第八年。回顾这一季《中国好声音》,王力宏、李荣浩等“综艺新势力”的加盟,阔别好声音舞台一年那英回归,以及赛制上的小调整,尽管让节目收视率得到了保障,首播当晚,节目平均收视率在1.5%之上,峰值破2%,此后也屡屡拿下收视冠军。但从话题性与讨论度来看,水花依旧不大。

根据百度指数数据显示,《中国好声音》决赛巅峰之夜的搜索指数甚至不及首播关注度。节目收官,几乎没有出圈作品,人气学员也是寥寥,对于选手的话题大多来自刘美麟的淘汰和吉萨退赛。

决赛之夜,更有黄牛“甩卖”鸟巢门票的截图在社交圈传播。。逐年下跌的关注度,让好声音不再是“不可或缺”的造星舞台

甚至有人分析导师李荣浩或成“最大赢家”——作为好声音史上最年轻导师的李荣浩,他也是拿到今年“好声音”冠军学员与冠军战队的双料冠军导师。

而近年来大批音乐类综艺对观众审美的迅速催化培养,观众对于“新奇”的阈值显著提升,作为一档行进至第八年的音乐综艺,“好声音”的席位又该如何安放?

00后夺冠、4强平均20岁,好声音迎来“新声代”?

带着圆框眼镜,圆圆的脸蛋,在19岁的冠军邢晗铭普通的外表下,藏着一副灵动婉转的嗓音。在初亮相时被李荣浩形容为“声音与长相极具反差感”的选手,呆萌的气质之下是声音的特别、另类、甚至有些“怪”。

也正是这样的“怪异”,让她成为这一届《中国好声音》初亮相时令不少观众印象深刻的选手之一。

作为一名“从火星来的选手”,19岁的冠军邢晗铭于首期现身于节目时,演唱了独立音乐人祁紫檀的《得知平淡珍贵的一天》,一时间引发观众议论不断,质疑声也不在少数。但从某种方面来说,邢晗铭却也符合这档节目最初的特质:草根,声音至上,与不得不看以视觉冲击的综艺选秀节目区隔开来。

纵观好声音历届冠军的特质,从梁博、李琦到张碧晨、蒋敦豪,征服观众耳朵的音乐实力之下,却大多透露着邻家气质,无论是来自性格、身份或人生经历。

稍显矛盾的地方在于,作为一档“合家欢”式选秀综艺,在对新生代观众群体的目光争夺战场中,“战况”已经愈发激烈。

八年“好声音”,如何走过“七年之痒”?

复盘《中国好声音》的“成就点”,这档曾造就“万人空巷”的音乐综艺,对观众的吸引力正在逐年下降。

尽管《中国好声音鸟巢巅峰之夜》收视率当晚再夺第一,但往前追溯,2018年《中国好声音》鸟巢总决赛当晚,节目的收视率为1.701%。而2017年的同一时间,尚未夺回“好声音”之名的《中国新歌声2》,总决赛收视率为2.201%。而在2016年的《中国新歌声1》的决赛收视为3.956%。

阶梯式下滑的收视率与讨论度,不仅是《中国好声音》需要应对的困境,似乎也已经成为老牌音乐综艺的现状。

选手方面,作为彼时当仁不让的“造星舞台”,中国好声音没有错过抢占音乐人经纪市场的先机,好声音播出第一期后,制作方灿星制作果断成立经纪公司,以准艺人的方式来打理,初步入选的56名选手中就签下了46人。

从产业方面来看,《中国好声音》不仅率先切中了电视综艺音乐选秀的空白地带,也首次开创了与电视台广告分成的模式,为综艺节目的制播分离开创了先河。

自2012年第一季《中国好声音》播出以来,“好声音”的冠名商加多宝分别以6千万、2亿、2.5亿、3亿连续四年节节攀升的冠名费,将国内综艺市场冠名的天花板一再击碎。节目的广告费更是从每15秒15万飙升到50万。

2016年,“好声音”宣告退场,《中国新歌声》的出现,连续4年冠名《中国好声音》的加多宝选择了退场。

第一季《中国新歌声》首播全国网收视率2.24%,第二季首播收视率2.6%且一路走跌,尽管第二季节目试图通过周杰伦与陈奕迅两张王牌为观众带来惊喜,然而除了两位导师自带的流量与话题,对于节目整体关注度而言,成效并不明显。

无论是导师话题还是收视率讨论度,选手与作品始终是一档选秀造星舞台的核心,遗憾的是,从蒋敦豪开始,冠军的名字对于观众而言便已经稍显陌生,更别提夺冠热门,节目中的出圈作品也更是寥寥,难以再现陈冰《盛夏光年》、李代沫《我的歌声里》、陈乐基《月半小夜曲》等经典作品演绎,也似乎缺失了些如吴莫愁、吉克隽逸等让人眼前一亮的惊艳型选手。

不仅是《中国好声音》,大部分综n代在走过数年后几乎无法避免的陷入疲态。但作为华语音乐市场不可或缺的综艺“神作”,好声音的出现已经承载了巨大的可能性,可以说,八年时间,《中国好声音》已经从观众对着电视看《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的时代跨越至了音乐综艺“战场”的混战时代。

综艺大混战,老牌综艺的“席位”如何摆放?

无论是视频网站还是卫视,推陈出新的想法想要实现谈何容易。近些年以来,音乐选秀综艺层出不穷,真正走进大众视野的选手却是凤毛麟角。

市场对于综n代的建议不外乎在于赛制陈旧,新瓶装老酒。而既然赛制的“陈旧”无法进行系统性的调整,那么不妨参考一些赛制普通却收获了不错口碑的优质音乐综艺的做法。

如在今年被称为“神仙综艺”的韩国音乐综艺《超级乐队》,它的赛制并不新颖,但依然给了观众高度的震撼。

有人分析,究其原因,在于它用大量显而易见的高品质内容填充了略显陈旧的赛制。它将节目的特质——“乐队”这个词汇所包含的意义前所未有地扩大。

而对“好声音”的词汇所包含的意义进行扩大填充,并不是在选手故事、背景、梦想及导师对选手的“争夺战”中继续大做文章,对于一档观众已经深谙套路的综n代而言,这样只会增添其陷入“假草根,真商业”的舆论漩涡风险。

它需要用一种吸引目光又能够撑得起技术的特质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特质就是“另类”、“特别”。

选手成千上百,冠军只有一个,秀场内外,一样残酷。

随着一批又一批新老综艺在近年来一股脑涌现出来,第一批网络综艺爆款《中国新说唱》、《这!就是街舞》,深耕电子音乐文化的《即刻电音》、普及乐队文化的《乐队的夏天》、唱作人生态的《我是唱作人》、《这!就是原创》、合唱团形式的《合唱吧!300》等等,国人音乐审美在不断提高,音乐综艺制作人们也想要在音乐风格与文化上进行不断突破,刺激观众的耳目。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精耕细作”、专心扎入小众文化的魅力中去,并不等同于“流于表面”的形式大于内容,对于一档音乐综艺而言,能够引起观众兴趣、节目对文化的理解与传达方式、节目制作的专业性均缺一不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好声音》第八年收官:“常青”综艺为何不再是“造星”工厂

八年“好声音”,如何走过“七年之痒”?

文 | 一点剧读 赤木瓶子

随着第六季《中国好声音》“巅峰之夜”在鸟巢落幕,节目史上“最年轻导师”李荣浩战队旗下,诞生了最“怪”总冠军邢晗铭。

算上《中国新歌声》,这已经是好声音IP的第八年。回顾这一季《中国好声音》,王力宏、李荣浩等“综艺新势力”的加盟,阔别好声音舞台一年那英回归,以及赛制上的小调整,尽管让节目收视率得到了保障,首播当晚,节目平均收视率在1.5%之上,峰值破2%,此后也屡屡拿下收视冠军。但从话题性与讨论度来看,水花依旧不大。

根据百度指数数据显示,《中国好声音》决赛巅峰之夜的搜索指数甚至不及首播关注度。节目收官,几乎没有出圈作品,人气学员也是寥寥,对于选手的话题大多来自刘美麟的淘汰和吉萨退赛。

决赛之夜,更有黄牛“甩卖”鸟巢门票的截图在社交圈传播。。逐年下跌的关注度,让好声音不再是“不可或缺”的造星舞台

甚至有人分析导师李荣浩或成“最大赢家”——作为好声音史上最年轻导师的李荣浩,他也是拿到今年“好声音”冠军学员与冠军战队的双料冠军导师。

而近年来大批音乐类综艺对观众审美的迅速催化培养,观众对于“新奇”的阈值显著提升,作为一档行进至第八年的音乐综艺,“好声音”的席位又该如何安放?

00后夺冠、4强平均20岁,好声音迎来“新声代”?

带着圆框眼镜,圆圆的脸蛋,在19岁的冠军邢晗铭普通的外表下,藏着一副灵动婉转的嗓音。在初亮相时被李荣浩形容为“声音与长相极具反差感”的选手,呆萌的气质之下是声音的特别、另类、甚至有些“怪”。

也正是这样的“怪异”,让她成为这一届《中国好声音》初亮相时令不少观众印象深刻的选手之一。

作为一名“从火星来的选手”,19岁的冠军邢晗铭于首期现身于节目时,演唱了独立音乐人祁紫檀的《得知平淡珍贵的一天》,一时间引发观众议论不断,质疑声也不在少数。但从某种方面来说,邢晗铭却也符合这档节目最初的特质:草根,声音至上,与不得不看以视觉冲击的综艺选秀节目区隔开来。

纵观好声音历届冠军的特质,从梁博、李琦到张碧晨、蒋敦豪,征服观众耳朵的音乐实力之下,却大多透露着邻家气质,无论是来自性格、身份或人生经历。

稍显矛盾的地方在于,作为一档“合家欢”式选秀综艺,在对新生代观众群体的目光争夺战场中,“战况”已经愈发激烈。

八年“好声音”,如何走过“七年之痒”?

复盘《中国好声音》的“成就点”,这档曾造就“万人空巷”的音乐综艺,对观众的吸引力正在逐年下降。

尽管《中国好声音鸟巢巅峰之夜》收视率当晚再夺第一,但往前追溯,2018年《中国好声音》鸟巢总决赛当晚,节目的收视率为1.701%。而2017年的同一时间,尚未夺回“好声音”之名的《中国新歌声2》,总决赛收视率为2.201%。而在2016年的《中国新歌声1》的决赛收视为3.956%。

阶梯式下滑的收视率与讨论度,不仅是《中国好声音》需要应对的困境,似乎也已经成为老牌音乐综艺的现状。

选手方面,作为彼时当仁不让的“造星舞台”,中国好声音没有错过抢占音乐人经纪市场的先机,好声音播出第一期后,制作方灿星制作果断成立经纪公司,以准艺人的方式来打理,初步入选的56名选手中就签下了46人。

从产业方面来看,《中国好声音》不仅率先切中了电视综艺音乐选秀的空白地带,也首次开创了与电视台广告分成的模式,为综艺节目的制播分离开创了先河。

自2012年第一季《中国好声音》播出以来,“好声音”的冠名商加多宝分别以6千万、2亿、2.5亿、3亿连续四年节节攀升的冠名费,将国内综艺市场冠名的天花板一再击碎。节目的广告费更是从每15秒15万飙升到50万。

2016年,“好声音”宣告退场,《中国新歌声》的出现,连续4年冠名《中国好声音》的加多宝选择了退场。

第一季《中国新歌声》首播全国网收视率2.24%,第二季首播收视率2.6%且一路走跌,尽管第二季节目试图通过周杰伦与陈奕迅两张王牌为观众带来惊喜,然而除了两位导师自带的流量与话题,对于节目整体关注度而言,成效并不明显。

无论是导师话题还是收视率讨论度,选手与作品始终是一档选秀造星舞台的核心,遗憾的是,从蒋敦豪开始,冠军的名字对于观众而言便已经稍显陌生,更别提夺冠热门,节目中的出圈作品也更是寥寥,难以再现陈冰《盛夏光年》、李代沫《我的歌声里》、陈乐基《月半小夜曲》等经典作品演绎,也似乎缺失了些如吴莫愁、吉克隽逸等让人眼前一亮的惊艳型选手。

不仅是《中国好声音》,大部分综n代在走过数年后几乎无法避免的陷入疲态。但作为华语音乐市场不可或缺的综艺“神作”,好声音的出现已经承载了巨大的可能性,可以说,八年时间,《中国好声音》已经从观众对着电视看《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的时代跨越至了音乐综艺“战场”的混战时代。

综艺大混战,老牌综艺的“席位”如何摆放?

无论是视频网站还是卫视,推陈出新的想法想要实现谈何容易。近些年以来,音乐选秀综艺层出不穷,真正走进大众视野的选手却是凤毛麟角。

市场对于综n代的建议不外乎在于赛制陈旧,新瓶装老酒。而既然赛制的“陈旧”无法进行系统性的调整,那么不妨参考一些赛制普通却收获了不错口碑的优质音乐综艺的做法。

如在今年被称为“神仙综艺”的韩国音乐综艺《超级乐队》,它的赛制并不新颖,但依然给了观众高度的震撼。

有人分析,究其原因,在于它用大量显而易见的高品质内容填充了略显陈旧的赛制。它将节目的特质——“乐队”这个词汇所包含的意义前所未有地扩大。

而对“好声音”的词汇所包含的意义进行扩大填充,并不是在选手故事、背景、梦想及导师对选手的“争夺战”中继续大做文章,对于一档观众已经深谙套路的综n代而言,这样只会增添其陷入“假草根,真商业”的舆论漩涡风险。

它需要用一种吸引目光又能够撑得起技术的特质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特质就是“另类”、“特别”。

选手成千上百,冠军只有一个,秀场内外,一样残酷。

随着一批又一批新老综艺在近年来一股脑涌现出来,第一批网络综艺爆款《中国新说唱》、《这!就是街舞》,深耕电子音乐文化的《即刻电音》、普及乐队文化的《乐队的夏天》、唱作人生态的《我是唱作人》、《这!就是原创》、合唱团形式的《合唱吧!300》等等,国人音乐审美在不断提高,音乐综艺制作人们也想要在音乐风格与文化上进行不断突破,刺激观众的耳目。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精耕细作”、专心扎入小众文化的魅力中去,并不等同于“流于表面”的形式大于内容,对于一档音乐综艺而言,能够引起观众兴趣、节目对文化的理解与传达方式、节目制作的专业性均缺一不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