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本“世界上最美的书”摆在你面前,它会是怎样的一本书?在“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艺术展上,你会看到让人怦然心动、会心一笑、甚至不忍释卷的图书作品,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设计师的奇思妙想。
“世界最美的书”是一项源自德国的图书设计比赛。从1965年开始,西德每年由书籍装帧艺术基金会举办图书设计评选活动。而东德的莱比锡从1963年开始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更是受到广泛关注。1989年两德统一后,这两个图书设计比赛合并为“世界最美的书”,每年有30多个国家、700多本书参与评选,成为全球范围内图书设计界的一大盛事。
而早在1929年,德国就发起了“德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几十年的技术革新后,当下的图书面临数字化图书的挑战,而这也要求图书设计者更具新意。如今,“德国最美的书”每年评出25本,从中挑选出一本获金奖殊荣。
从2003年开始,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最美图书评选活动。这项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起的评选活动每年选出20本中国大陆出版的优秀图书,授予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荣誉称号。从2004年开始,“中国最美的书”被送往德国莱比锡市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本次设计艺术展得到“世界最美的书”主办方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的支持,将2012年至2014年“世界最美的书”获奖作品和部分“德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带来上海书展展出。同台展出的还有2004年以来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13本中国图书及2013年至2014年“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
所谓“世界上最美的书”,就是那些“颜值高”的书么?中国著名书籍设计家、插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吕敬人认为,美丽的书的涵义要更为丰富:“美丽的书不是简单的装饰,不是外在的美化,而是内在阅读的美感。”
对于许多人认为的“好看的书就是封面和排版好看”,吕敬人并不认同。他指出,图书设计更准确的说法其实应该是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是“把一个好的文本,通过作者、出版人、编辑、设计师、印制员共同探讨这本书如何传达、如何演绎。”
就像一位导演拿到脚本后需要考虑演员、灯光、布景、拍摄过程等诸多因素一样,书籍设计者也扮演了导演的角色,把文本信息用纸张语言、文字语言、空间语言、色彩语言、结构语言、阅读语言来完美呈现。“所以世界最美的书注入的是全方位的设计。”
吕敬人用他担任2014年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委时看到的一件优秀作品举例:“有一本书叫《79-97》(Lange Liste 79-97),它讲述了柏林墙倒塌后东德和西德的生活与社会结构的改变。它的文本是购物收银条。照片、图像、文本结合在一起,把一个社会制度的演变通过这样的叙述得到全新的呈现。”吕敬人认为,中国图书缺乏的,正是这种全新的、大胆的叙述方式。
同时,吕敬人还指出,一本书的贵贱不是它是否美丽的标准。美丽的书,往往是那些得到最好的价值和艺术表现的书。而优秀的图书品质,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师自身的修为决定的。因此,吕敬人要求他的学生广泛涉猎音乐、文学、诗歌、电影和戏剧。
吕敬人认为,在未来,书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面向大众的廉价、便捷的书;第二种是面向喜爱纸面阅读的分众的书;第三种是面向有收藏爱好的小众的书。设计师在面向不同的阅读人群时,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
界面:在历年最美图书评选活动中,什么题材的书比较容易被评选上?因为在我看来艺术类的书天然就是美的。
吕:客观上的确是艺术性强的书比较多。我的感觉是,评委当中每年都有每年的倾向性。评委每年都会改变,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出版人,有的是艺术指导,有的是制作总监,所以每次没有固定的标准。
但是评判的标准是一致的:第一是主题和形式统一。第二是个性。好的书一定是创造性的,抄袭山寨的肯定是不行的。第三是民族性。你是拉丁语系的,你是汉语区的,你是日语区的,怎么能够把自身民族的特质展现出来?所以我们也很注重一个民族自身的特性。
界面:那请问当代汉字图书要怎样展现自己的民族性?
吕:东方精神是内敛的、含蓄的、儒雅的、幽静的、温良恭俭让的,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质。所以我们的书不要那么张扬,当然有些书为了商业也会张扬,我是不提倡的。但是毕竟书也是商品,所以也要原谅。但我觉得作为好的设计师,如何追求东方文化的幽深雅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界面:民族性在中德两个最美图书评选中有体现吗?
吕:作为评委来说中国人很少,我是“世界最美的书”唯一一个中国评委,所以基本是西方人的视野来观察我们东方的书籍。作为东方人来说,我对汉字和外文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更强调东方的意味。但在“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中也有西方设计师担任评委,他们独特的视野来判断我们中国的汉字图书。
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所以我觉得特别好。思维开拓了,语言增加了,评判标准也不是唯一了。因为这样我们评选出来的书才能在世界上立足,而不仅仅是自我欣赏。
界面: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如此强调图书设计是否还有意义?
吕:电子时代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契机,我其实并不觉得电子时代给我们带来威胁。我想只要这个地球还存在物质,书就不会消失。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张,书也是如此。书是一种载体形式,而且这种阅读形式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成为了一种生活状态。所以在未来,纸质书还是会保留一些受众群体。
现在的问题是电子书越来越多,也许文化部、教育部会发出信息说,我们的孩子要远离电子书,因为辐射对眼睛有害。更重要的是电子书容易下载,便宜,这造成了今天编辑力量的薄弱。所以它的不可靠性、错误性很大。
纸质书是不会有这样的情况的,出本书很不容易,要经过三次校对,出现万分之一的错别字都是要罚的。我们做一本书是很慎重、对书是很敬畏的。电子书快速浏览的方式是信息的传播,而慢阅读能得到知识的积淀。所以我感谢电子书时代,给我们做书人有机会沉下心来做更好的书。
界面:所以这给了图书设计师更强的动力去做书?
吕:对,所以很感谢。你们爱看电子书的就去看吧,我们好好做书。英国工业革命时代有一个叫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设计师,在当时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背景下认识到回归自然用手工抄书的美感。所以他提倡手工书。现在我自己也有个研究班,一年办两期,教大家做手工书。大量的人都来,学校的老师、教授、院长,也包括很多白领都来我这里学习做手工书。所以未来我觉得这个前景很好,书这个载体有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阅读习惯,相信不会消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