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他乡的童年,难以到达的教育“理想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他乡的童年,难以到达的教育“理想国”

在纪录片中,周轶君走访了日本、以色列、芬兰、印度等国家,实地考察了当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并没有给出一个问题的答案,甚至并不是大家所以为的“他乡的童年更美”,而是试图在他乡童年的抽丝剥茧中给予中国家长和教育者以启示。

文 | 育论场 吾 易

编辑 | 陈某凡

毋庸置疑,教育改革是个过分沉重的话题。

多少年过去了,对中国教育的批评从未停止过,到今日,教育改革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但现实总是没有幻想中的那样简单顺利,教育改革不可一蹴而就,深挖下去,盘根错节,积重难返,其背后的复杂性远远超乎我们想象。

国庆假期,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进入了不少教育者的视野。导演周轶君,身兼多种角色:著名国际记者、导演、制片人,同时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和众多中国家长一样,在子女的教育上她也体味到了焦虑跟迷茫,或许正是母亲的角色,让她对教育开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没有人能给出答案,这或许就是周轶君拍《他乡的童年》试图探讨的初衷。在纪录片中,她走访了日本、以色列、芬兰、印度等国家,实地考察了当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并没有给出一个问题的答案,甚至并不是大家所以为的“他乡的童年更美”,而是试图在他乡童年的抽丝剥茧中给予中国家长和教育者以启示。

01、包容、常识以及未来的一千种可能

纪录片第二集,让中国观众对芬兰教育有了更多认知。芬兰教育,在节目中所体现的极大的“包容性”给了不少人深刻印象。从几个学校和家庭的走访中,不难感受到芬兰人对自己国家教育制度的自豪感,处处充满着平等与被重视的平和氛围。当被问及什么是成功时,孩子们回答:“当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就算是成功。”“没有什么最好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是平等的。”

简直无法相信,这些回答竟来自于9岁的孩子。

这种根植于芬兰孩子心中的平等感,以及“未来不止有一种可能”的豁达通透,这种感知存在于芬兰人从妈妈肚子里到长大成人的整个成长过程。

在芬兰教育这集的最后,周轶君哭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被告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在芬兰教育中,孩子们可以看到未来的千万种可能。其极大的包容性,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氛围下是很难看到的。

这种包容性,在纪录片中提及到的另一个国家、饱受创伤的以色列也有所体现。这个公认的创业强国,商业氛围极其浓厚,16岁的在校学生就已能够创立自己的公司和品牌,但有成功,亦有失败,尽管以色列的家长们都希望子女成龙成凤,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便没有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只要“成为了自己”,也足以叫他们感到欣慰。正如片中的教育专家所说,“在以色列,英雄是那些失败了很多次,但是依然敢再去尝试的人,不会被失败的经历去定义自己。”

许多年来,中国孩子遥望前方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一场考试。尽管已经有很多人对应试教育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都做出了剖析,并且试图使它不那么固化,但对于过去多少代孩子来说,他们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且具备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进行机械式的知识摄入,为的就是这一场很大意义上决定人生成败的考试做准备。

《他乡的童年》里,一位娶了中国媳妇的芬兰亚太区负责人谈及中国教育时说:“我和中国的年轻人打交道时发现,他们工作很努力,学习也很拼命,但如何将他们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间的环节似乎缺失了。”芬兰教育中的一大特色在于常识教育,那些常识与创意,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去阅读。尽管中国的教育模式经常被证明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精英,其优点也逐渐为人所认可,但不可否认,在这种模式下,许多孩子都早早忘记了“为生活去学习”,这或许,也是许多中国孩子认为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的重要原因之一。

02、努力学习,终究成了知识的“容器”

对比“他乡的童年”,似乎没有比中国父母更焦虑子女教育的了。芬兰、以色列的教育展望了孩子未来的多种可能性,而在中国,家长们仿佛局限于某几种特定道路,可供选择对象太少,诸多焦虑由此而生。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向我们了展示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画像,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状态。在四个参考维度中,社会环境因素引发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程度最高,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学区房等问题成焦虑爆发点。

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多,相应带来的消费升级使得教育领域支出的比重不断加大。这种焦虑感,不仅存在于父母角色上,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孩子们自己都裹挟在日渐沉重的焦虑气氛之中。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刺痛人心的话,“我自己都是一个教育失败的产物,还怎么能给下一代一个很好的教育呢?”80、90后一代人,是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大的,有不少人悲观地认为,父母给予他们的教育是存在问题的,正是深知问题所在,才让他们更加坚信传统教育方式并不适用于现在的孩子。家长的过分焦虑,转移到子女身上,变成了孩子们的成长恐慌,进而导致整个教育方式变成了机械式的知识灌输,让教育者,乃至孩子们自身都忽视了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关注。

另外一部教育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中,这一问题也被深入提及。片中,一名站在讲台上的大学教师观察着那些年轻的面孔,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虽不免极端,但这位大学教师的忧虑,也并非毫无根据。

03、去掉滤镜他乡童年也未必完美

《他乡的童年》展示了很多国外教育的美好,尤其是芬兰教育,不少人看了纪录片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芬兰的教育让人向往,简直就是个童话”。但事实是:反过来看它们的B面,他乡童年也未必完美,“看上去很美”的教育强国,也同样存在不少弊病。

例如片中所展现的日本教育,一直以来,日本人惯常在教育中突出集体主义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就学会遵守并维护团体的秩序和规则,不能因自己而影响了整个团队。这一教育观念也催生出了很多让人诟病的问题,比如校园霸凌。校园霸凌成了日本最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成因,也能在过分强调集体主义这一点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一个孩子如果不够合群,缺少朋友,那就很容易被整个群体孤立,甚至是被欺负。除了校园霸凌,日本民众从小养成的对情感的过分压抑态度,不能在人前哭泣等,也是日本教育存在的一些难以根除的弊端。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各国教育制度下的大土壤各有差异,国外的一些教育制度和氛围看似先进,但其教育方式如若草草地落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很大程度上也会水土不服。毕竟,教育这个课题太大,它与经济发展、社会习俗、就业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并不是简单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能够解决的。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撰写了《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这本书试图揭示育儿方式背后的经济逻辑,论述了经济环境会影响父母的决策和与子女互动的方式。书中说到,“经济不平等的增加改变了父母的行为。特别是,父母越来越相信他们孩子的成功取决于教育成就。在一个利益攸关的世界里,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吸引力正在逐渐消失。中产阶级的父母开始推动他们的孩子采取成人风格、成功导向的行为。”

作为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社会竞争氛围不断加强,类似于“直升机育儿”的模式就更加受到家长欢迎。一直为人诟病的中国教育制度,虽然确确实实存在亟待解决的痛处,但其发展多年,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现状相契合的。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到达了更高的水平,相应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必然面临挑战,挑战带来改变,但改变是需要调适和过渡的,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急得了的事。

没有绝对完美的教育,只有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革的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并没有向观众绘制出一个完美教育蓝图,它只是力图去呈现多种多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提供给人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不分对错,不论好坏,寻找教育的千种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才是这部纪录片的最大意义。

参考资料:

《他乡的童年》,纪录片;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格致出版社;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纪录片;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智课教育和新浪教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他乡的童年,难以到达的教育“理想国”

在纪录片中,周轶君走访了日本、以色列、芬兰、印度等国家,实地考察了当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并没有给出一个问题的答案,甚至并不是大家所以为的“他乡的童年更美”,而是试图在他乡童年的抽丝剥茧中给予中国家长和教育者以启示。

文 | 育论场 吾 易

编辑 | 陈某凡

毋庸置疑,教育改革是个过分沉重的话题。

多少年过去了,对中国教育的批评从未停止过,到今日,教育改革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但现实总是没有幻想中的那样简单顺利,教育改革不可一蹴而就,深挖下去,盘根错节,积重难返,其背后的复杂性远远超乎我们想象。

国庆假期,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进入了不少教育者的视野。导演周轶君,身兼多种角色:著名国际记者、导演、制片人,同时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和众多中国家长一样,在子女的教育上她也体味到了焦虑跟迷茫,或许正是母亲的角色,让她对教育开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没有人能给出答案,这或许就是周轶君拍《他乡的童年》试图探讨的初衷。在纪录片中,她走访了日本、以色列、芬兰、印度等国家,实地考察了当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并没有给出一个问题的答案,甚至并不是大家所以为的“他乡的童年更美”,而是试图在他乡童年的抽丝剥茧中给予中国家长和教育者以启示。

01、包容、常识以及未来的一千种可能

纪录片第二集,让中国观众对芬兰教育有了更多认知。芬兰教育,在节目中所体现的极大的“包容性”给了不少人深刻印象。从几个学校和家庭的走访中,不难感受到芬兰人对自己国家教育制度的自豪感,处处充满着平等与被重视的平和氛围。当被问及什么是成功时,孩子们回答:“当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就算是成功。”“没有什么最好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是平等的。”

简直无法相信,这些回答竟来自于9岁的孩子。

这种根植于芬兰孩子心中的平等感,以及“未来不止有一种可能”的豁达通透,这种感知存在于芬兰人从妈妈肚子里到长大成人的整个成长过程。

在芬兰教育这集的最后,周轶君哭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被告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在芬兰教育中,孩子们可以看到未来的千万种可能。其极大的包容性,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氛围下是很难看到的。

这种包容性,在纪录片中提及到的另一个国家、饱受创伤的以色列也有所体现。这个公认的创业强国,商业氛围极其浓厚,16岁的在校学生就已能够创立自己的公司和品牌,但有成功,亦有失败,尽管以色列的家长们都希望子女成龙成凤,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便没有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只要“成为了自己”,也足以叫他们感到欣慰。正如片中的教育专家所说,“在以色列,英雄是那些失败了很多次,但是依然敢再去尝试的人,不会被失败的经历去定义自己。”

许多年来,中国孩子遥望前方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一场考试。尽管已经有很多人对应试教育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都做出了剖析,并且试图使它不那么固化,但对于过去多少代孩子来说,他们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且具备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进行机械式的知识摄入,为的就是这一场很大意义上决定人生成败的考试做准备。

《他乡的童年》里,一位娶了中国媳妇的芬兰亚太区负责人谈及中国教育时说:“我和中国的年轻人打交道时发现,他们工作很努力,学习也很拼命,但如何将他们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间的环节似乎缺失了。”芬兰教育中的一大特色在于常识教育,那些常识与创意,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去阅读。尽管中国的教育模式经常被证明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精英,其优点也逐渐为人所认可,但不可否认,在这种模式下,许多孩子都早早忘记了“为生活去学习”,这或许,也是许多中国孩子认为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的重要原因之一。

02、努力学习,终究成了知识的“容器”

对比“他乡的童年”,似乎没有比中国父母更焦虑子女教育的了。芬兰、以色列的教育展望了孩子未来的多种可能性,而在中国,家长们仿佛局限于某几种特定道路,可供选择对象太少,诸多焦虑由此而生。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向我们了展示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画像,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状态。在四个参考维度中,社会环境因素引发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程度最高,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学区房等问题成焦虑爆发点。

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多,相应带来的消费升级使得教育领域支出的比重不断加大。这种焦虑感,不仅存在于父母角色上,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孩子们自己都裹挟在日渐沉重的焦虑气氛之中。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刺痛人心的话,“我自己都是一个教育失败的产物,还怎么能给下一代一个很好的教育呢?”80、90后一代人,是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大的,有不少人悲观地认为,父母给予他们的教育是存在问题的,正是深知问题所在,才让他们更加坚信传统教育方式并不适用于现在的孩子。家长的过分焦虑,转移到子女身上,变成了孩子们的成长恐慌,进而导致整个教育方式变成了机械式的知识灌输,让教育者,乃至孩子们自身都忽视了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关注。

另外一部教育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中,这一问题也被深入提及。片中,一名站在讲台上的大学教师观察着那些年轻的面孔,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虽不免极端,但这位大学教师的忧虑,也并非毫无根据。

03、去掉滤镜他乡童年也未必完美

《他乡的童年》展示了很多国外教育的美好,尤其是芬兰教育,不少人看了纪录片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芬兰的教育让人向往,简直就是个童话”。但事实是:反过来看它们的B面,他乡童年也未必完美,“看上去很美”的教育强国,也同样存在不少弊病。

例如片中所展现的日本教育,一直以来,日本人惯常在教育中突出集体主义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就学会遵守并维护团体的秩序和规则,不能因自己而影响了整个团队。这一教育观念也催生出了很多让人诟病的问题,比如校园霸凌。校园霸凌成了日本最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成因,也能在过分强调集体主义这一点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一个孩子如果不够合群,缺少朋友,那就很容易被整个群体孤立,甚至是被欺负。除了校园霸凌,日本民众从小养成的对情感的过分压抑态度,不能在人前哭泣等,也是日本教育存在的一些难以根除的弊端。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各国教育制度下的大土壤各有差异,国外的一些教育制度和氛围看似先进,但其教育方式如若草草地落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很大程度上也会水土不服。毕竟,教育这个课题太大,它与经济发展、社会习俗、就业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并不是简单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能够解决的。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撰写了《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这本书试图揭示育儿方式背后的经济逻辑,论述了经济环境会影响父母的决策和与子女互动的方式。书中说到,“经济不平等的增加改变了父母的行为。特别是,父母越来越相信他们孩子的成功取决于教育成就。在一个利益攸关的世界里,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吸引力正在逐渐消失。中产阶级的父母开始推动他们的孩子采取成人风格、成功导向的行为。”

作为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社会竞争氛围不断加强,类似于“直升机育儿”的模式就更加受到家长欢迎。一直为人诟病的中国教育制度,虽然确确实实存在亟待解决的痛处,但其发展多年,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现状相契合的。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到达了更高的水平,相应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必然面临挑战,挑战带来改变,但改变是需要调适和过渡的,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急得了的事。

没有绝对完美的教育,只有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革的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并没有向观众绘制出一个完美教育蓝图,它只是力图去呈现多种多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提供给人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不分对错,不论好坏,寻找教育的千种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才是这部纪录片的最大意义。

参考资料:

《他乡的童年》,纪录片;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格致出版社;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纪录片;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智课教育和新浪教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