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罗辑思维吹响科创板上市号角,知识付费终于迎来第一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罗辑思维吹响科创板上市号角,知识付费终于迎来第一股?

目前的知识付费依旧徘徊在围观名人的初级发展阶段。

文|娱乐独角兽 直言不会

多次“被上市”后,罗辑思维终于吹响上市号角。

10月15日晚间,北京证监局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辅导信息情况,其中,有关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辑思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拟在科创板上市的辅导报告,无疑最为引人关注。

“没有时间表”。2017年7月,当媒体称罗辑思维预计将于2019年底前在创业板上市时,作为罗辑思维创始人的罗振宇朋友圈回应称“创一回业,说没有上市的愿景是假的,但创业板又不是自己家的,说上就上”。时隔2年后,罗辑思维的上市进程终于被摆上了台面。

报告显示,罗辑思维将选择在科创板上市,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辅导前期准备工作已于2018年12月开始,持续至今年8月,正式辅导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别在今年9-10月、11-12月期间进行。

从自媒体、社群电商,到知识付费,经历多次转型的罗辑思维一路快步小跑,直立于知识付费风口。身处厮杀残酷的资本场,同样是知识付费的先驱者,在吴晓波再度折戟A股后,罗振宇和罗辑思维终于有望拿下“接力棒”,去实现那个很冒险的梦。

罗辑思维备战科创板,知识付费或将迎来第一股

从商业成长路线图来看,罗辑思维确实一直都在小步快跑。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6月17日,由知名财经媒体人罗振宇创办,其直接持有公司30.35%的股份。而在罗辑思维成立更早前的2012年12月21日,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便已在YouTube、优酷上首播,“罗辑思维”同名微信公众号也开通运营,每天推送一则罗振宇本人的60秒微信语音。

《罗辑思维》利用视频+音频将产品人格化的打造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在罗振宇、申音和吴声,这三位精于大众传播的专业人士打造下,“罗胖”急速蹿红,视频节目备受关注、微信公众号迅速壮大、媒体更是争相关注报道。而罗辑思维也懂得趁热打铁,其联合创始人吴声顺势推出《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利用自身平台的关注度并结合市场案例探究后连接时代的造物逻辑。该著作一时间也成为了社群营销畅销书中必然征引的一大案例。

2015年10月20日,《罗辑思维》节目上线不到半年,罗辑思维对外宣布完成B轮融资,估值为13.2亿人民币。从知识型脱口秀视频节目、微信会员社群,到以图书来延伸电商业务,罗振宇在知识付费的道路上一路飙进。

终于,2015年11月,罗振宇和罗辑思维团队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得到App。身贴为用户提供“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为标签,得到App将触手伸向了涵盖互联网、文化、创业、商业、心理学、职场等领域。之后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罗振宇进行了《时间的朋友2015》跨年演讲,并在之后的几年间成为惯例。

2016年3月,罗辑思维联合真格基金以1200万元注资papi酱,但在历经一次广告拍卖后罗辑思维便“闪退”;同年6月,得到APP推出《李翔商业内参》等付费订阅专栏;10月,罗振宇加盟《奇葩说》,进一步扩大个人以及罗辑思维的知名度。

2017年是转折性的一年,罗振宇于3月份宣布《罗辑思维》正式转型,节目由以往的视频形式改为音频,更新频率从周播变更为日播,并不再全平台分发只在得到App播出,全面投身知识付费领域。年底,付费订阅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总订阅人数已突破20万,创下同类知识服务产品付费用户数最高纪录。

2018年4月,致力于为7-15岁的青少年提供定制化服务的中小学学习辅导应用“少年得到”正式上线,由前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张泉灵加盟并出任董事长。参照15日的上市的辅导报告来看,罗辑思维2018年年底前便在为上市之路做起了准备。

回溯罗辑思维的商业之路,毫无疑问,其做的最符合时代要求和趋势的一件事,便是付费阅读。放眼得到APP,尽管订阅专栏、精品课以及每天听本书都是不同的产品线,但开发逻辑却并行不悖,即为用户提供音频知识内容。

虽然音频类的知识内容并非全新形式,但它如同承载知识的书籍一样均具有深度挖掘的潜质,且有了基本的产品逻辑就相当于创造了一个产业链,在这样一条可持续的产品开发路线下,围绕音频上下的内容生产者、分销商、及其他相关商业合作都将聚拢而来,打造产业链条闭环自然不再是难事。

在得到APP之前,罗辑思维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它缺乏一个可以长久经营并持续累计业务资产的机制。但从得到APP开始,罗辑思维史上“正轨”,从自媒体个人IP转向了平台型的发展后,罗振宇本人不竭余力地为知识付费摇旗呐喊,得到APP也成为知识付费市场的一大标杆。

从自身商业角度来说,罗辑思维是成功的,但能否顺利上市还并非板上钉钉的事,更遑论,它的成功就能代表知识付费的成功以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

罗振宇接棒吴晓波冲击科创板,知识付费时代就到了吗?

“他们对民众智商极度的蔑视,在营销和推广上无不夸大其词,随心所欲。同时,他们对市场游戏规则十分漠然,对待竞争对手冷酷无情,兵行诡异。”吴晓波曾在《大败局》中如此形容草创型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市场行为,而有意思的是,在知识付费服务成为内容产业的新增长点后,吴晓波和罗振宇却成为了资本市场最耀眼的两个IP。

作为国内最出色的财经作家,著有《大败局》、《激荡》系列等作品的吴晓波已然在国内泛财经领域和年轻的精英阶层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2014年5月8日,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正式上线,过去五年间,该知识平台完成了从内容推送、线上线下培训,到整合营销的业务升级,贯穿始终的底层逻辑即知识付费。

今年3月,吴晓波做出了大胆且冒险的决定,即卖掉“吴晓波频道”。随后,全通教育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作价15亿元购买吴晓波旗下的杭州巴九灵96%的股权,其中也包括巴九灵团队孵化的最核心品牌“吴晓波频道”。

但在之后的半年多里,全通教育的收购之路却走得并不顺畅。从深交所接连围绕巴九灵所从事的内容行业经营风险,进行了从业资质、原创能力、持续盈利能力能不同纬度的问询;到全通教育发布公告称,交易双方对交易定价、业绩补偿等核心条款还没有谈拢;再到9月27日,正式终止交易,巴九灵宣布“或将独立IPO”。这一上市公司并购自媒体资产的计划,也掀起了知识付费行业的“遇冷说”。

接棒吴晓波,罗振宇和罗辑思维吹响“知识付费第一股”号角,其选择在聚焦新兴行业的科创板上市符合罗辑思维的应有逻辑,但在内容付费正处风口期的当下,知识付费时代这就到了吗?

近年来,在内容升级给行业带来的新机遇中,知识付费市场可谓玩家不断、蓬勃发展。除了得到外,豆瓣、知乎、喜马拉雅、在行、分答等玩家纷纷入场,并在资本的青睐下,处于持续的高速增长阶段。

从技术上讲,知识付费其实并没有太大门槛的存在,尤其是在移动支付的方便快捷时代,知识付费的成立变得更加容易。而在消费认知层面,知识付费的底层基础也无外乎消费者的认知升级、消费升级以及愈发强烈的焦虑感。通过罗辑思维的核心产品得到APP,也能看透这一现象。

无论是订阅、听书还是精品课,快速获得实用主义技能和知识填充,成为罗辑思维的内容供给的核心产品逻辑。在眼球经济依旧横行于包括知识付费在内的各大领域之际,得益于罗振宇的个人IP、经验阅历以及甄选能力,罗辑思维招揽了李翔、薛兆丰、王煜全、李笑来等顶尖的专栏作者。

但知识付费时代是否到来这一问题,显然还得不到肯定的答案。毕竟目前的知识付费依旧徘徊在围观名人的初级发展阶段,饶是罗辑思维也要凭借一大批具有稀缺性、排他性的头部资源,来维持自身的额不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操作性。同时,借助互联网手段的知识付费,虽然符合中产阶级的诉求和精英导向,可这部分用户的价值观倾向并不具备整体涵盖性,更别说知识付费市场用户基数还未做到足够的体量,市场也未足够下沉化。

知识付费的风越吹越大,而各阶层用户是否真的能从中得到知识和价值?这一问题的答案似乎也有待商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娱乐独角兽
界面财经号
IP属地:北京市
聚焦于文娱领域创业和深度公司报道,发掘下一个娱乐产业的“独角兽”。由《中国企业家》前资深文娱产业记者创办,致力于打造娱乐+互联网跨领域新媒体第一平台,在这里,发现“娱乐独角兽”!

下载界面新闻

罗辑思维吹响科创板上市号角,知识付费终于迎来第一股?

目前的知识付费依旧徘徊在围观名人的初级发展阶段。

文|娱乐独角兽 直言不会

多次“被上市”后,罗辑思维终于吹响上市号角。

10月15日晚间,北京证监局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辅导信息情况,其中,有关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辑思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拟在科创板上市的辅导报告,无疑最为引人关注。

“没有时间表”。2017年7月,当媒体称罗辑思维预计将于2019年底前在创业板上市时,作为罗辑思维创始人的罗振宇朋友圈回应称“创一回业,说没有上市的愿景是假的,但创业板又不是自己家的,说上就上”。时隔2年后,罗辑思维的上市进程终于被摆上了台面。

报告显示,罗辑思维将选择在科创板上市,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辅导前期准备工作已于2018年12月开始,持续至今年8月,正式辅导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别在今年9-10月、11-12月期间进行。

从自媒体、社群电商,到知识付费,经历多次转型的罗辑思维一路快步小跑,直立于知识付费风口。身处厮杀残酷的资本场,同样是知识付费的先驱者,在吴晓波再度折戟A股后,罗振宇和罗辑思维终于有望拿下“接力棒”,去实现那个很冒险的梦。

罗辑思维备战科创板,知识付费或将迎来第一股

从商业成长路线图来看,罗辑思维确实一直都在小步快跑。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6月17日,由知名财经媒体人罗振宇创办,其直接持有公司30.35%的股份。而在罗辑思维成立更早前的2012年12月21日,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便已在YouTube、优酷上首播,“罗辑思维”同名微信公众号也开通运营,每天推送一则罗振宇本人的60秒微信语音。

《罗辑思维》利用视频+音频将产品人格化的打造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在罗振宇、申音和吴声,这三位精于大众传播的专业人士打造下,“罗胖”急速蹿红,视频节目备受关注、微信公众号迅速壮大、媒体更是争相关注报道。而罗辑思维也懂得趁热打铁,其联合创始人吴声顺势推出《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利用自身平台的关注度并结合市场案例探究后连接时代的造物逻辑。该著作一时间也成为了社群营销畅销书中必然征引的一大案例。

2015年10月20日,《罗辑思维》节目上线不到半年,罗辑思维对外宣布完成B轮融资,估值为13.2亿人民币。从知识型脱口秀视频节目、微信会员社群,到以图书来延伸电商业务,罗振宇在知识付费的道路上一路飙进。

终于,2015年11月,罗振宇和罗辑思维团队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得到App。身贴为用户提供“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为标签,得到App将触手伸向了涵盖互联网、文化、创业、商业、心理学、职场等领域。之后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罗振宇进行了《时间的朋友2015》跨年演讲,并在之后的几年间成为惯例。

2016年3月,罗辑思维联合真格基金以1200万元注资papi酱,但在历经一次广告拍卖后罗辑思维便“闪退”;同年6月,得到APP推出《李翔商业内参》等付费订阅专栏;10月,罗振宇加盟《奇葩说》,进一步扩大个人以及罗辑思维的知名度。

2017年是转折性的一年,罗振宇于3月份宣布《罗辑思维》正式转型,节目由以往的视频形式改为音频,更新频率从周播变更为日播,并不再全平台分发只在得到App播出,全面投身知识付费领域。年底,付费订阅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总订阅人数已突破20万,创下同类知识服务产品付费用户数最高纪录。

2018年4月,致力于为7-15岁的青少年提供定制化服务的中小学学习辅导应用“少年得到”正式上线,由前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张泉灵加盟并出任董事长。参照15日的上市的辅导报告来看,罗辑思维2018年年底前便在为上市之路做起了准备。

回溯罗辑思维的商业之路,毫无疑问,其做的最符合时代要求和趋势的一件事,便是付费阅读。放眼得到APP,尽管订阅专栏、精品课以及每天听本书都是不同的产品线,但开发逻辑却并行不悖,即为用户提供音频知识内容。

虽然音频类的知识内容并非全新形式,但它如同承载知识的书籍一样均具有深度挖掘的潜质,且有了基本的产品逻辑就相当于创造了一个产业链,在这样一条可持续的产品开发路线下,围绕音频上下的内容生产者、分销商、及其他相关商业合作都将聚拢而来,打造产业链条闭环自然不再是难事。

在得到APP之前,罗辑思维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它缺乏一个可以长久经营并持续累计业务资产的机制。但从得到APP开始,罗辑思维史上“正轨”,从自媒体个人IP转向了平台型的发展后,罗振宇本人不竭余力地为知识付费摇旗呐喊,得到APP也成为知识付费市场的一大标杆。

从自身商业角度来说,罗辑思维是成功的,但能否顺利上市还并非板上钉钉的事,更遑论,它的成功就能代表知识付费的成功以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

罗振宇接棒吴晓波冲击科创板,知识付费时代就到了吗?

“他们对民众智商极度的蔑视,在营销和推广上无不夸大其词,随心所欲。同时,他们对市场游戏规则十分漠然,对待竞争对手冷酷无情,兵行诡异。”吴晓波曾在《大败局》中如此形容草创型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市场行为,而有意思的是,在知识付费服务成为内容产业的新增长点后,吴晓波和罗振宇却成为了资本市场最耀眼的两个IP。

作为国内最出色的财经作家,著有《大败局》、《激荡》系列等作品的吴晓波已然在国内泛财经领域和年轻的精英阶层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2014年5月8日,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正式上线,过去五年间,该知识平台完成了从内容推送、线上线下培训,到整合营销的业务升级,贯穿始终的底层逻辑即知识付费。

今年3月,吴晓波做出了大胆且冒险的决定,即卖掉“吴晓波频道”。随后,全通教育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作价15亿元购买吴晓波旗下的杭州巴九灵96%的股权,其中也包括巴九灵团队孵化的最核心品牌“吴晓波频道”。

但在之后的半年多里,全通教育的收购之路却走得并不顺畅。从深交所接连围绕巴九灵所从事的内容行业经营风险,进行了从业资质、原创能力、持续盈利能力能不同纬度的问询;到全通教育发布公告称,交易双方对交易定价、业绩补偿等核心条款还没有谈拢;再到9月27日,正式终止交易,巴九灵宣布“或将独立IPO”。这一上市公司并购自媒体资产的计划,也掀起了知识付费行业的“遇冷说”。

接棒吴晓波,罗振宇和罗辑思维吹响“知识付费第一股”号角,其选择在聚焦新兴行业的科创板上市符合罗辑思维的应有逻辑,但在内容付费正处风口期的当下,知识付费时代这就到了吗?

近年来,在内容升级给行业带来的新机遇中,知识付费市场可谓玩家不断、蓬勃发展。除了得到外,豆瓣、知乎、喜马拉雅、在行、分答等玩家纷纷入场,并在资本的青睐下,处于持续的高速增长阶段。

从技术上讲,知识付费其实并没有太大门槛的存在,尤其是在移动支付的方便快捷时代,知识付费的成立变得更加容易。而在消费认知层面,知识付费的底层基础也无外乎消费者的认知升级、消费升级以及愈发强烈的焦虑感。通过罗辑思维的核心产品得到APP,也能看透这一现象。

无论是订阅、听书还是精品课,快速获得实用主义技能和知识填充,成为罗辑思维的内容供给的核心产品逻辑。在眼球经济依旧横行于包括知识付费在内的各大领域之际,得益于罗振宇的个人IP、经验阅历以及甄选能力,罗辑思维招揽了李翔、薛兆丰、王煜全、李笑来等顶尖的专栏作者。

但知识付费时代是否到来这一问题,显然还得不到肯定的答案。毕竟目前的知识付费依旧徘徊在围观名人的初级发展阶段,饶是罗辑思维也要凭借一大批具有稀缺性、排他性的头部资源,来维持自身的额不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操作性。同时,借助互联网手段的知识付费,虽然符合中产阶级的诉求和精英导向,可这部分用户的价值观倾向并不具备整体涵盖性,更别说知识付费市场用户基数还未做到足够的体量,市场也未足够下沉化。

知识付费的风越吹越大,而各阶层用户是否真的能从中得到知识和价值?这一问题的答案似乎也有待商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