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弗兰肯斯坦到弗兰吻斯坦:温特森的创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弗兰肯斯坦到弗兰吻斯坦:温特森的创造

在《弗兰吻斯坦》中,珍妮特·温特森构想出了一个不受物理形式限制的世界。

珍妮特·温特森

二百多年前,天才少女玛丽·雪莱(Mary Shelley)激活了她的科学怪人,从此,“弗兰肯斯坦”身上的部分就不断被挖出来,一遍遍拼凑在一起,直到今天。这个可怜的东西依然在费劲地蹒跚前行,实在是个奇迹。他到现在还活着啊!特别是在漫画、电视和电影中,千百万观众,就算没读过雪莱的原著,他们的想象力也难免受到弗兰肯斯坦的感染。

我们不能把所有锅都推到流行文化身上,弗兰肯斯坦怪物的病毒式传播归根结底要归功于雪莱的天才创意,而不是好莱坞的演绎。年仅18岁的玛丽·葛德文(Mary Godwin)——未婚的她还没改名雪莱——已经开始纠结起人生和身份的问题,这也让她和前辈更有话聊。在自己的想象实验室中,雪莱找到了人类最大噩梦的遗传代码:我们之所以害怕“邪恶的坏蛋”,并不是因为他制造了多大的暴力,真正的恐惧来源于他所承受的孤独。

最近一位操起弗兰肯斯坦手术刀的是英国小说家珍妮特·温特森。她的《弗兰吻斯坦》(Frankissstein)精巧而古怪,把学术和搞笑罪恶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本书入围了2019年布克奖长名单。温特森一方面向雪莱的思想和热情致敬,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她自己非凡的创造力。

《弗兰吻斯坦》

小说开篇在1816年的日内瓦湖展开,这也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室内游戏发生的地方。这一年,拜伦勋爵租了个小别墅,招待一众好友。可是天公不作美,大家被困在了屋子里,拜伦便提议,每个人都写一个超自然故事,然后和大家分享。研究哥特文学的人都知道,约翰·波利多里(John Polidori)的《吸血鬼》和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就是这次头脑风暴的结果。但在温特森轻快的二度创作中,没有什么是天生注定的。年轻的玛丽娓娓道来,开启了小说。她睿智早熟,不忌惮与粗犷的拜伦辩论,或者和醉醺醺的波利多里唇枪舌战。她也许并不解自己的母亲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女权辩护》作者),但可以肯定,雪莱身上一定浸润着这位伟大女权主义者的精神。和有妇之夫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私奔还不算最离经叛道的,玛丽准备着更大的改变。她赤身裸体走在丛林中,感受着周遭革命的能量:“这个世界,正在改头换面。”

虽然这些自白和对话大多是温特森想象出来的,但她笔下的人物也十分贴近人们所熟知的玛丽·雪莱和她的同伴们。不过,《弗兰吻斯坦》绝不是一本传统的文学史著作。对历史的大书特书,只是为了跃向更前卫的地方。

书的第二章开启于现代的孟菲斯,这座城市建立于1819年——就在《弗兰肯斯坦》出版的一年之后,这大概不是个巧合吧。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丽·雪莱的跨性别者。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一个人工智能大会上,当时的主题是“机器人如何影响人类的精神和生理健康”。

一开始,这些现代场景看起来就像是哪颗螺丝松了,状况频出但趣味横生。丽先是遇到了认为机器人就是冒犯上帝的女人,然后又见到了罗恩·洛德博士,洛德懂得制造性机器人,并且极其露骨地描述其细节,给人们种草。“使用者可以年老,可以丑陋,可以肥胖,也可以臭烘烘的;可以携带性传播疾病,也可以是残疾,”洛德带着黄金销售员那噼里啪啦不带喘气的节奏说,“不管你是硬不起来,还是软不下去,总有一款机器人适合您。”书中的对话俏皮诙谐,时不时开个黄腔,倒也轻快有趣。但在所有这些插科打诨的背后,温特森挖苦的是性别政治,同时探索着人类欲望这个复杂问题。伊恩·麦克尤恩今年出版的小说《像我一样的机器》(Machines Like Me)主题相似,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过和《弗兰吻斯坦》比起来就稍显沉闷了。

随着丽·雪莱和天才疯子维克多·斯泰因教授混熟,故事就变得越来越古怪,越来越能撩动人的情绪了。斯泰因教授醉心于人工智能和低温学研究,虽然看起来像是个“靠小黄瓜调理水延年益寿的养生狂人”,但这位科学家富得令人难以想象,他一心想知道在AI领域的量子飞跃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转变。在一次讲座上,斯泰因教授预言称:“我们人类只需要设计一次未来。在那以后,我们创造的人工智能就能独当一面,甚至还可能支配我们。”

作者珍妮特·温特森

他的讲座就像是叫人兴奋的TED演讲,话中俨然描绘出一幅《西部世界》(HBO剧集,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式的未来愿景,听起来可能有些残忍,但在温特森的笔下,这些严肃的东西都化作了一个个挑衅的恶作剧。带着这残酷的巧思,她独辟蹊径,把人类未来的崭新问题注入“弗兰肯斯坦”古老的血液中。穿梭于19世纪早期和21世纪初之间,温特森指出,我们现在的担忧——人类将会被计算机取代——和当年卢德派差不多,他们也害怕机器代替人类。“在未来,自动化生活会成为现实,万一你也是那被顶替的几百万人类的其中之一呢?”斯泰因教授问道,“你一天到晚该做什么?”我们的人工智能未来会不会沦为一个堕落的性别歧视的噩梦?马克伯格在大学时的幻想会不会成真?我们美丽新世界的“索玛”会不会是性爱机器人?

温特森最聪明的地方,可能要数让跨性别者担起大旗,成为“人类自决”的先驱了——未来我们可以设计自己的身体。以这种方式重铸弗兰肯斯坦,这个人物不再是一个怪物,他只不过出生得太早。温特森认为,总有一天,人们不会再被生理条件所定义,我们的意识也不再受到限制。

本文作者Ron Charles是《华盛顿邮报》的文学评论作者

(翻译:马昕)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In‘Frankissstein,’ Jeanette Winterson brings something zany andintellectual ALIV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弗兰肯斯坦到弗兰吻斯坦:温特森的创造

在《弗兰吻斯坦》中,珍妮特·温特森构想出了一个不受物理形式限制的世界。

珍妮特·温特森

二百多年前,天才少女玛丽·雪莱(Mary Shelley)激活了她的科学怪人,从此,“弗兰肯斯坦”身上的部分就不断被挖出来,一遍遍拼凑在一起,直到今天。这个可怜的东西依然在费劲地蹒跚前行,实在是个奇迹。他到现在还活着啊!特别是在漫画、电视和电影中,千百万观众,就算没读过雪莱的原著,他们的想象力也难免受到弗兰肯斯坦的感染。

我们不能把所有锅都推到流行文化身上,弗兰肯斯坦怪物的病毒式传播归根结底要归功于雪莱的天才创意,而不是好莱坞的演绎。年仅18岁的玛丽·葛德文(Mary Godwin)——未婚的她还没改名雪莱——已经开始纠结起人生和身份的问题,这也让她和前辈更有话聊。在自己的想象实验室中,雪莱找到了人类最大噩梦的遗传代码:我们之所以害怕“邪恶的坏蛋”,并不是因为他制造了多大的暴力,真正的恐惧来源于他所承受的孤独。

最近一位操起弗兰肯斯坦手术刀的是英国小说家珍妮特·温特森。她的《弗兰吻斯坦》(Frankissstein)精巧而古怪,把学术和搞笑罪恶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本书入围了2019年布克奖长名单。温特森一方面向雪莱的思想和热情致敬,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她自己非凡的创造力。

《弗兰吻斯坦》

小说开篇在1816年的日内瓦湖展开,这也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室内游戏发生的地方。这一年,拜伦勋爵租了个小别墅,招待一众好友。可是天公不作美,大家被困在了屋子里,拜伦便提议,每个人都写一个超自然故事,然后和大家分享。研究哥特文学的人都知道,约翰·波利多里(John Polidori)的《吸血鬼》和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就是这次头脑风暴的结果。但在温特森轻快的二度创作中,没有什么是天生注定的。年轻的玛丽娓娓道来,开启了小说。她睿智早熟,不忌惮与粗犷的拜伦辩论,或者和醉醺醺的波利多里唇枪舌战。她也许并不解自己的母亲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女权辩护》作者),但可以肯定,雪莱身上一定浸润着这位伟大女权主义者的精神。和有妇之夫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私奔还不算最离经叛道的,玛丽准备着更大的改变。她赤身裸体走在丛林中,感受着周遭革命的能量:“这个世界,正在改头换面。”

虽然这些自白和对话大多是温特森想象出来的,但她笔下的人物也十分贴近人们所熟知的玛丽·雪莱和她的同伴们。不过,《弗兰吻斯坦》绝不是一本传统的文学史著作。对历史的大书特书,只是为了跃向更前卫的地方。

书的第二章开启于现代的孟菲斯,这座城市建立于1819年——就在《弗兰肯斯坦》出版的一年之后,这大概不是个巧合吧。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丽·雪莱的跨性别者。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一个人工智能大会上,当时的主题是“机器人如何影响人类的精神和生理健康”。

一开始,这些现代场景看起来就像是哪颗螺丝松了,状况频出但趣味横生。丽先是遇到了认为机器人就是冒犯上帝的女人,然后又见到了罗恩·洛德博士,洛德懂得制造性机器人,并且极其露骨地描述其细节,给人们种草。“使用者可以年老,可以丑陋,可以肥胖,也可以臭烘烘的;可以携带性传播疾病,也可以是残疾,”洛德带着黄金销售员那噼里啪啦不带喘气的节奏说,“不管你是硬不起来,还是软不下去,总有一款机器人适合您。”书中的对话俏皮诙谐,时不时开个黄腔,倒也轻快有趣。但在所有这些插科打诨的背后,温特森挖苦的是性别政治,同时探索着人类欲望这个复杂问题。伊恩·麦克尤恩今年出版的小说《像我一样的机器》(Machines Like Me)主题相似,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过和《弗兰吻斯坦》比起来就稍显沉闷了。

随着丽·雪莱和天才疯子维克多·斯泰因教授混熟,故事就变得越来越古怪,越来越能撩动人的情绪了。斯泰因教授醉心于人工智能和低温学研究,虽然看起来像是个“靠小黄瓜调理水延年益寿的养生狂人”,但这位科学家富得令人难以想象,他一心想知道在AI领域的量子飞跃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转变。在一次讲座上,斯泰因教授预言称:“我们人类只需要设计一次未来。在那以后,我们创造的人工智能就能独当一面,甚至还可能支配我们。”

作者珍妮特·温特森

他的讲座就像是叫人兴奋的TED演讲,话中俨然描绘出一幅《西部世界》(HBO剧集,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式的未来愿景,听起来可能有些残忍,但在温特森的笔下,这些严肃的东西都化作了一个个挑衅的恶作剧。带着这残酷的巧思,她独辟蹊径,把人类未来的崭新问题注入“弗兰肯斯坦”古老的血液中。穿梭于19世纪早期和21世纪初之间,温特森指出,我们现在的担忧——人类将会被计算机取代——和当年卢德派差不多,他们也害怕机器代替人类。“在未来,自动化生活会成为现实,万一你也是那被顶替的几百万人类的其中之一呢?”斯泰因教授问道,“你一天到晚该做什么?”我们的人工智能未来会不会沦为一个堕落的性别歧视的噩梦?马克伯格在大学时的幻想会不会成真?我们美丽新世界的“索玛”会不会是性爱机器人?

温特森最聪明的地方,可能要数让跨性别者担起大旗,成为“人类自决”的先驱了——未来我们可以设计自己的身体。以这种方式重铸弗兰肯斯坦,这个人物不再是一个怪物,他只不过出生得太早。温特森认为,总有一天,人们不会再被生理条件所定义,我们的意识也不再受到限制。

本文作者Ron Charles是《华盛顿邮报》的文学评论作者

(翻译:马昕)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In‘Frankissstein,’ Jeanette Winterson brings something zany andintellectual ALIV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