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世界欠我一个初恋》与和力辰光的进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世界欠我一个初恋》与和力辰光的进退

从更长时间维度的作品序列来看,《初恋》是观察和力辰光和市场变化的一个微型样本。

文|三声 张友发

《世界欠我一个初恋》(以下简称“初恋”)被孙麒珺看作和力辰光对市场思考到一定阶段的作品。

这部由爱奇艺出品、和力辰光联合出品并制作,孙麒珺担任剧本总监、制片人的剧集在全集面向会员上线20多天后,仍然在10月18日非会员收官日时排名爱奇艺电视剧热度榜单第二,豆瓣评分持续稳定在7.1分,并且登上了微博话题热搜榜第五。

在内容层面,《初恋》在传统霸道总裁爱上小白女主的偶像剧框架里进行了创新。相比以往偶像剧中仅仅作为背景板的职场剧情,职场线被以更多的、更真实的细节展示。在恋爱剧情中,无论是主角人设还是发糖细节,真实都被主创团队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观众也对此做出回应,当剧集上线时,最先在社交平台引起广泛讨论的不完全是感情戏,观众反而对“社畜”话题更有共鸣,这连孙麒珺自己也感到惊讶。关于职场的内容设定和细节是创作阶段开发团队真正扎实去做的,但话题标签是营销阶段爱奇艺的项目团队提炼出来的,这无疑是内容创作和营销宣传的一次精准匹配。

从更长时间维度的作品序列来看,《初恋》是观察和力辰光和市场变化的一个微型样本。和力辰光最先被市场认知的作品是电影《小时代》系列,但市场变化趋势的起伏让和力辰光感知到市场的复杂性,在对整个IP市场的极速过热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和力辰光提前开始在近年的项目开发实践中逐步调整:“我们比别人跑得快,也比别人先进入反思。”

《初恋》是对市场思考更加成熟的作品。这部作品体现出和力辰光对以往多种开发实践的沉淀:在创作早期阶段就将市场因素和营销因素纳入考量范畴,对IP的选择更重视能否和团队自身能力结合,注重对青春主题所在垂直领域的真实展示。孙麒珺告诉三声,这将是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在青春向题材重点发展的方向。

01 | 年轻人想要的是什么

在剧本阶段,原著单薄的职场剧情一直是讨论的重点。在创作初期,总制片人戴莹就明确表示,想要一部真实合理、贴地飞行的小甜剧。孙麒珺也坚持认为,不能毫无逻辑、没有来由的一味撒糖,必须要有职场的真实感。剧集播出后,观众的反应证实了戴莹和孙麒珺对市场的判断,女主的#社畜的日常表现#在开播当晚就登上了微博的热搜话题。

这种对市场的判断并非一蹴而就,在《小时代》系列之后,整个IP市场出现极速过热发展的趋势,也一度产生了大量复制的现象,是简单复制市场已有的成功案例,还是另行开辟一条新的内容实践路径,和力辰光开始深入分析并提前进入反思,反思核心的主题是当下的年轻观众到底喜欢什么内容,反思的结果是对内容开发和制作思路的调整,作品必须在当下立即跟更多的观众发生勾连。

这首先体现在IP的选择环节。跟很多影视公司不同的是,和力辰光会在IP评估环节进行营销前置,公司的营销部门会在前期介入项目评估:“营销介入前置不是说只讨论有什么话题点可做,而是考虑IP能否与当下大众的情绪产生共鸣。”

有时候在评估项目时,营销团队会直接地告诉孙麒珺:“现在关心这些事的人不多。”《初恋》主要面向年轻女性用户,营销的进入既是对内容和女性市场契合度的判断,也是为之后的营销进行前置思考:“我们营销过程中会产生的话题,都不是到最后一刻营销阶段才产生的。”

在拍摄年轻人感兴趣内容的基础上,孙麒珺认为作品需要对IP进行更多维度的展示,而不能止步于为年轻人提供快餐文化:“你不能想当然的觉得观众只满足于一个点,他想要一个甜宠剧,好,我把这事拍足了就行。”

因此在剧集感情线上,《初恋》相对比传统的偶像剧做得更加真实。《初恋》没有用过多的剧情展现一些套路式的误会:“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哪那么容易有误会?这不是在侮辱这个5G时代吗?什么误会不能靠一个电话或一个微信解决。”一些偶像剧常用的人设也没有在剧中出现,比如为了得到男主不择手段的女二。

《初恋》收官后,很多观众在追问关于第二季的安排。这种“意犹未尽”的观剧感受得益于初期对内容和节奏的精准把控。剧本刚开始是30集的体量,当孙麒珺在和爱奇艺对剧本进行沟通时,总制片人戴莹认为剧集的节奏可以更快。孙麒珺带着编剧团队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剧本从30集变成了24集。集数缩减让节奏变得更快,让观众是那种“吃了一颗糖还在回味”的感觉。

网友期待《初恋》第二季

职场线的铺陈则让整个剧情更有张力。在剧本筹备阶段,创作团队对于职场线的处理有着不同的意见。当初,大部分主创人员认为无须为女主设置一个职场目标,但是戴莹和孙麒珺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觉得这种思路是远离现实的:“哪怕是一个刚上班的姑娘,也一定要有职业上的短期目标。”

这种变量也是作品受到市场欢迎的重要原因:“我觉得爱情剧共情是必须的,但我们在共情的基础之上,达到了一些日常生活的共鸣。这是剧集后来引发了话题共鸣的一些原因。”

对内容的把控,投射出的是和力辰光对圈层理解的认知。孙麒珺认为,单纯按照年龄层划分用户过于简单粗暴,即使相同年龄段,大家各自喜好的内容偏向也是千差万别。

“我觉得从类型、从喜好的角度划分,相对更精准一些。”《初恋》的用户被爱奇艺定义为女性向用户,但孙麒珺认为这个标签不是用来绝对区分全部男女观众,而是用来建构一个主要的创作维度和审美方向。

这也许能让作品更好地渗透圈层。在刷微博、弹幕搜集研究观众评论时,孙麒珺发现有不少年轻人跟自己的妈妈一起追《初恋》:“这就证明在某些地方,它是能够突破年龄的障碍。”

02 | “我们早在市场之前开始反思”

在最开始接触《初恋》原著时,打动孙麒珺的是小说中搭建的职场叙事框架和三组不同恋爱关系的人物设定,但这个框架中的职场描述缺乏细节、人物设定不够丰满,这意味着开发调整的可能性:“我们团队觉得可以给它加分,它的优点放在那儿了,它的不足我有信心补足。”

和力辰光这种用擅长的创作能力给IP做加法的思路,在《初恋》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初恋》所属的青春向题材一直是和力辰光重要的内容条线,从《小时代》开始,市场上的这个内容品类在短期内开始飞速发展,甚至是简单粗暴地复制,对此,和力辰光早在市场遇冷之前就开始反思,并进行了新的尝试,而《初恋》是新的内容尝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阶段的作品。

这种尝试始于2017年上映的电影《心理罪》。制作这部电影时,公司尝试将悬疑IP和青春题材元素进行结合:“现在可能不觉得《心理罪》这种‘青春+悬疑’的组合有什么特殊,但在当年没有人在这种悬疑大IP上用青春元素。”

到开发制作《初恋》时,公司已经在处理“青春+职场”的组合上更加得心应手。在这部作品后,公司计划推出一部“青春+音乐”题材的剧集。这种逻辑的出发点并非是所谓的简单类型混搭,而是对真实叙事的考量,《初恋》当然不是职场剧:“我们当时做的时候,想的就是职场的人一定要符合职场逻辑。如果放在一个悬疑推理剧里,肯定也得符合悬疑推理的逻辑。”

这种职场的真实感也体现在女主角的演员选择上。孙麒珺觉得,白鹿的美和气质有一种职场的真实感:“白鹿的好看有一种真实感和烟火气。是那种你在一个大楼里上班,发现隔壁公司的姑娘长得很好看的感觉。”

因此这种“青春+”的思路不是向职场题材靠拢,而是在故事框架里保证一定的真实性、合理性和逻辑性。这既是对真实尺度的要求,也是和力辰光对自身基因的考量:“饭圈女孩不管多大年龄,可能都憧憬跟偶像谈个恋爱,但是这事谁能真正碰上?我们也不具备这么梦幻的创作基因。”

《初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未来三五年内青春向题材的侧重方向,剧情跟现实结合,更多偏重于作品当下描述的那个群体的真实:“我们不太做纯梦幻的偶像剧,但是剧集情感上美好,不狗血。”这在未来将形成公司在青春剧市场的差异化优势:“我们都力求在+的部分做到那个领域的相对真实,青春的这个部分我们认为是和力辰光自定义的偶像剧,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司空见惯的正统偶像剧范畴了。”

而对于和力辰光来说,除了《初恋》对青春向题材的实践,另一条内容线也始终在同步进行。鲜为观众知晓的是,在《小时代》面世之前,公司已经参与了《北平无战事》的开发及制作,这部剧比《小时代》更晚面世,但被和力辰光看作公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剧集。

和力辰光影视作品

即将上映的现实主义题材剧集《新世界》是接力《北平无战事》内容条线的作品。这类题材往往创作周期更长,这个接力过程比《小时代》到《初恋》更加漫长。在对青春题材进行调整沉淀、通过更密集的作品展示时,外界往往忽略了和力辰光的现实主义能力。

在拍摄《小时代》时,和力辰光就在制作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制作初期并没有指望它能给予公司丰厚的利润回报。而在今年,更为大众熟知的是刁亦男执导的《南方车站的聚会》。无论是这部作品还是《初恋》,都意味着和力辰光站在新的起点:“这两条线,本来就同时存在我们公司的基因里,一直也没有断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世界欠我一个初恋》与和力辰光的进退

从更长时间维度的作品序列来看,《初恋》是观察和力辰光和市场变化的一个微型样本。

文|三声 张友发

《世界欠我一个初恋》(以下简称“初恋”)被孙麒珺看作和力辰光对市场思考到一定阶段的作品。

这部由爱奇艺出品、和力辰光联合出品并制作,孙麒珺担任剧本总监、制片人的剧集在全集面向会员上线20多天后,仍然在10月18日非会员收官日时排名爱奇艺电视剧热度榜单第二,豆瓣评分持续稳定在7.1分,并且登上了微博话题热搜榜第五。

在内容层面,《初恋》在传统霸道总裁爱上小白女主的偶像剧框架里进行了创新。相比以往偶像剧中仅仅作为背景板的职场剧情,职场线被以更多的、更真实的细节展示。在恋爱剧情中,无论是主角人设还是发糖细节,真实都被主创团队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观众也对此做出回应,当剧集上线时,最先在社交平台引起广泛讨论的不完全是感情戏,观众反而对“社畜”话题更有共鸣,这连孙麒珺自己也感到惊讶。关于职场的内容设定和细节是创作阶段开发团队真正扎实去做的,但话题标签是营销阶段爱奇艺的项目团队提炼出来的,这无疑是内容创作和营销宣传的一次精准匹配。

从更长时间维度的作品序列来看,《初恋》是观察和力辰光和市场变化的一个微型样本。和力辰光最先被市场认知的作品是电影《小时代》系列,但市场变化趋势的起伏让和力辰光感知到市场的复杂性,在对整个IP市场的极速过热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和力辰光提前开始在近年的项目开发实践中逐步调整:“我们比别人跑得快,也比别人先进入反思。”

《初恋》是对市场思考更加成熟的作品。这部作品体现出和力辰光对以往多种开发实践的沉淀:在创作早期阶段就将市场因素和营销因素纳入考量范畴,对IP的选择更重视能否和团队自身能力结合,注重对青春主题所在垂直领域的真实展示。孙麒珺告诉三声,这将是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在青春向题材重点发展的方向。

01 | 年轻人想要的是什么

在剧本阶段,原著单薄的职场剧情一直是讨论的重点。在创作初期,总制片人戴莹就明确表示,想要一部真实合理、贴地飞行的小甜剧。孙麒珺也坚持认为,不能毫无逻辑、没有来由的一味撒糖,必须要有职场的真实感。剧集播出后,观众的反应证实了戴莹和孙麒珺对市场的判断,女主的#社畜的日常表现#在开播当晚就登上了微博的热搜话题。

这种对市场的判断并非一蹴而就,在《小时代》系列之后,整个IP市场出现极速过热发展的趋势,也一度产生了大量复制的现象,是简单复制市场已有的成功案例,还是另行开辟一条新的内容实践路径,和力辰光开始深入分析并提前进入反思,反思核心的主题是当下的年轻观众到底喜欢什么内容,反思的结果是对内容开发和制作思路的调整,作品必须在当下立即跟更多的观众发生勾连。

这首先体现在IP的选择环节。跟很多影视公司不同的是,和力辰光会在IP评估环节进行营销前置,公司的营销部门会在前期介入项目评估:“营销介入前置不是说只讨论有什么话题点可做,而是考虑IP能否与当下大众的情绪产生共鸣。”

有时候在评估项目时,营销团队会直接地告诉孙麒珺:“现在关心这些事的人不多。”《初恋》主要面向年轻女性用户,营销的进入既是对内容和女性市场契合度的判断,也是为之后的营销进行前置思考:“我们营销过程中会产生的话题,都不是到最后一刻营销阶段才产生的。”

在拍摄年轻人感兴趣内容的基础上,孙麒珺认为作品需要对IP进行更多维度的展示,而不能止步于为年轻人提供快餐文化:“你不能想当然的觉得观众只满足于一个点,他想要一个甜宠剧,好,我把这事拍足了就行。”

因此在剧集感情线上,《初恋》相对比传统的偶像剧做得更加真实。《初恋》没有用过多的剧情展现一些套路式的误会:“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哪那么容易有误会?这不是在侮辱这个5G时代吗?什么误会不能靠一个电话或一个微信解决。”一些偶像剧常用的人设也没有在剧中出现,比如为了得到男主不择手段的女二。

《初恋》收官后,很多观众在追问关于第二季的安排。这种“意犹未尽”的观剧感受得益于初期对内容和节奏的精准把控。剧本刚开始是30集的体量,当孙麒珺在和爱奇艺对剧本进行沟通时,总制片人戴莹认为剧集的节奏可以更快。孙麒珺带着编剧团队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剧本从30集变成了24集。集数缩减让节奏变得更快,让观众是那种“吃了一颗糖还在回味”的感觉。

网友期待《初恋》第二季

职场线的铺陈则让整个剧情更有张力。在剧本筹备阶段,创作团队对于职场线的处理有着不同的意见。当初,大部分主创人员认为无须为女主设置一个职场目标,但是戴莹和孙麒珺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觉得这种思路是远离现实的:“哪怕是一个刚上班的姑娘,也一定要有职业上的短期目标。”

这种变量也是作品受到市场欢迎的重要原因:“我觉得爱情剧共情是必须的,但我们在共情的基础之上,达到了一些日常生活的共鸣。这是剧集后来引发了话题共鸣的一些原因。”

对内容的把控,投射出的是和力辰光对圈层理解的认知。孙麒珺认为,单纯按照年龄层划分用户过于简单粗暴,即使相同年龄段,大家各自喜好的内容偏向也是千差万别。

“我觉得从类型、从喜好的角度划分,相对更精准一些。”《初恋》的用户被爱奇艺定义为女性向用户,但孙麒珺认为这个标签不是用来绝对区分全部男女观众,而是用来建构一个主要的创作维度和审美方向。

这也许能让作品更好地渗透圈层。在刷微博、弹幕搜集研究观众评论时,孙麒珺发现有不少年轻人跟自己的妈妈一起追《初恋》:“这就证明在某些地方,它是能够突破年龄的障碍。”

02 | “我们早在市场之前开始反思”

在最开始接触《初恋》原著时,打动孙麒珺的是小说中搭建的职场叙事框架和三组不同恋爱关系的人物设定,但这个框架中的职场描述缺乏细节、人物设定不够丰满,这意味着开发调整的可能性:“我们团队觉得可以给它加分,它的优点放在那儿了,它的不足我有信心补足。”

和力辰光这种用擅长的创作能力给IP做加法的思路,在《初恋》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初恋》所属的青春向题材一直是和力辰光重要的内容条线,从《小时代》开始,市场上的这个内容品类在短期内开始飞速发展,甚至是简单粗暴地复制,对此,和力辰光早在市场遇冷之前就开始反思,并进行了新的尝试,而《初恋》是新的内容尝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阶段的作品。

这种尝试始于2017年上映的电影《心理罪》。制作这部电影时,公司尝试将悬疑IP和青春题材元素进行结合:“现在可能不觉得《心理罪》这种‘青春+悬疑’的组合有什么特殊,但在当年没有人在这种悬疑大IP上用青春元素。”

到开发制作《初恋》时,公司已经在处理“青春+职场”的组合上更加得心应手。在这部作品后,公司计划推出一部“青春+音乐”题材的剧集。这种逻辑的出发点并非是所谓的简单类型混搭,而是对真实叙事的考量,《初恋》当然不是职场剧:“我们当时做的时候,想的就是职场的人一定要符合职场逻辑。如果放在一个悬疑推理剧里,肯定也得符合悬疑推理的逻辑。”

这种职场的真实感也体现在女主角的演员选择上。孙麒珺觉得,白鹿的美和气质有一种职场的真实感:“白鹿的好看有一种真实感和烟火气。是那种你在一个大楼里上班,发现隔壁公司的姑娘长得很好看的感觉。”

因此这种“青春+”的思路不是向职场题材靠拢,而是在故事框架里保证一定的真实性、合理性和逻辑性。这既是对真实尺度的要求,也是和力辰光对自身基因的考量:“饭圈女孩不管多大年龄,可能都憧憬跟偶像谈个恋爱,但是这事谁能真正碰上?我们也不具备这么梦幻的创作基因。”

《初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未来三五年内青春向题材的侧重方向,剧情跟现实结合,更多偏重于作品当下描述的那个群体的真实:“我们不太做纯梦幻的偶像剧,但是剧集情感上美好,不狗血。”这在未来将形成公司在青春剧市场的差异化优势:“我们都力求在+的部分做到那个领域的相对真实,青春的这个部分我们认为是和力辰光自定义的偶像剧,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司空见惯的正统偶像剧范畴了。”

而对于和力辰光来说,除了《初恋》对青春向题材的实践,另一条内容线也始终在同步进行。鲜为观众知晓的是,在《小时代》面世之前,公司已经参与了《北平无战事》的开发及制作,这部剧比《小时代》更晚面世,但被和力辰光看作公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剧集。

和力辰光影视作品

即将上映的现实主义题材剧集《新世界》是接力《北平无战事》内容条线的作品。这类题材往往创作周期更长,这个接力过程比《小时代》到《初恋》更加漫长。在对青春题材进行调整沉淀、通过更密集的作品展示时,外界往往忽略了和力辰光的现实主义能力。

在拍摄《小时代》时,和力辰光就在制作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制作初期并没有指望它能给予公司丰厚的利润回报。而在今年,更为大众熟知的是刁亦男执导的《南方车站的聚会》。无论是这部作品还是《初恋》,都意味着和力辰光站在新的起点:“这两条线,本来就同时存在我们公司的基因里,一直也没有断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