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方法论:喜剧怎样才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方法论:喜剧怎样才喜?

喜剧是因为制造了强烈的不协调性,才引人发笑。那么,如何制造喜剧的这种不协调性呢?具体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作者:刘开建

一、不系安全带坐汽车

急刹车所制造的不协调性与制造喜剧的过程是一致的

不系安全带坐汽车是危险的,为了生命安全,我们要杜绝这样做。但是如果你坐过长途汽车,你知道,在以前是很少系安全带的。如果你坐的这辆汽车,不是在高速路上行驶,而是在普通的公路上行驶,当它在行驶过程中,突然面对一个迎面而来的车的时候,司机会突然转弯或者来个急刹车,从而躲避那辆车。

这时候,你在座位上就会跳起来,这是因为惯性使然。急刹车和突然转弯,让你在瞬间脱离了原来的位置,这时候你身体会出现不协调性,身体失去控制,你可能会险些摔倒。在这个过程中,司机用急刹车或者急速转弯来制造了不协调性,这种突如其来的不协调性,让你的身体瞬间被刺激。这个过程,恰恰是和制造喜剧的过程是一致的。为什么说这个过程是和制造喜剧的过程是一致的呢?

二、脱离轨道

在坐汽车的过程中,司机的突然刹车和突然转弯让你瞬间脱离原有的位置,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叫做“脱轨”,即脱离原有轨道。在坐车的过程中,脱离原有轨道会让你感觉不适,但是在剧情的进展过程中,剧情在常规的推进过程中,突然来个急转弯,则会造成故事线的转折,我们也可以叫做脱轨,在这时候,作为观众的你,则在精神上受到了刺激,获得了精神上的一种快感和满足感。

戏剧中的脱轨现象

不仅仅是喜剧,在几乎所有的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脱轨现象,只是我们只简单的把它称作为转折。在这里我使用“脱轨”这个词,也并不是故弄玄虚的发明新词,而是脱轨这个词,非常形象,而且能够一下子把转折的过程给呈现出来。

脱轨,不是喜剧独有的,在这里说喜剧的脱轨过程,是因为在喜剧中,脱轨这种方法非常重要,而且和一般的剧不同,喜剧允许适度的夸张和巧合,所以喜剧的脱轨可以做的更强烈,从而制造强烈的不协调性。

在上一篇文章《喜剧为何而喜》中开头我们提到的例子,穿着旧衣服上街,为什么会让人发笑?是因为制造了不协调性。那么,你是怎样制造这种不协调性的呢?就是因为“十年前的旧衣服”和“你目前的身材”不在同一个轨道上,当你穿上十年前的旧衣服的时候,就是让十年前的东西脱离了它原有的轨道,让它来适应你现在的身材,即现在的轨道。

也可以换个说法,即让现在的你脱离了现在的轨道,而跑到了十年前的轨道上,来适应十年前的衣服。当你穿上旧衣服的那一刻,可以说成功完成了一次“脱轨”,所以强烈的不协调性就显现了出来,所以你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就乐得合不拢嘴了。

那么脱轨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通过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制造脱轨的方法

【平稳前行(通常只是表面上的平稳)】→【急刹车/急转弯(揭露真相/巧合/误会)】→【脱轨(制造出不协调性,观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三、脱轨的运用

脱轨这种方法,在短篇的作品中运用的较多,比如小品、相声、电影电视剧中的桥段。在一个故事的大结构上,也会有运用,只是有时候我们沉浸于故事之中,没法一下子跳离原有的故事情节,没法一下子看到这种脱轨现象的存在。

比如我们前面的文章《喜剧为何而喜》中提到的电影《笨贼妙探》的故事线,一个贼慢慢变成一个出色的警察,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脱轨,贼脱离的原有的轨道,而跨到了与他完全相反的轨道:警察。

还有文中我们提到的电影《独自等待》的那个桥段,陈文去刘荣家做客,自以为刘荣对自己有了想法,于是在刘荣家脱光了衣服,而真相是刘荣和朋友们是要给他过生日。这个过程中,就是陈文的想法和刘荣的做法其实是不在同一轨道上,而陈文自己却以为是在同一个轨道上,当刘荣和朋友们捧着蛋糕出来的时候,陈文却脱光了衣服坐在沙发上,这时候两条轨道上的车撞倒一块了,脱轨造成事故了,不协调性出来了,然后你被逗笑了。

说到这里,有些人肯定会说,你说的这个脱轨,在大部分剧里都存在嘛,就是常说的转折嘛。所以我这里要特别说明,如果你看到的仅仅是转折,是因为你只看到了故事线上的那个转折点,而你没看到整个故事线的变化规律。

假如有人告诉你,写故事应该写好转折,转折很重要,你会写好转折吗?开玩笑,你当然不会!因为他说的是人人都知道的话,就是正确的废话,正确但没用的话。

脱轨这个概念与转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整个故事线来着眼的,让你看到整个故事线是怎样的变化的,更加形象和具体。你也可以说,在大部分剧中都有这种脱轨现象,不脱轨,无故事嘛。

但是,我要说的是脱轨在喜剧中,它更强烈,它是制造不协调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非喜剧的故事中存在的脱轨,它的最终目的不是制造不协调性,而是增加戏剧张力。

案例:赵本山小品《拜年》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赵本山、范伟、高秀敏主演的小品《拜年》中,这种脱轨方法的运用。

小品《拜年》的故事线是这样的:

养鱼大王赵老蔫和他老婆提着王八去范乡长家拜年,目的是想让范乡长明年继续让他们承包鱼塘。进屋后,赵老蔫两口子和范乡长套了一阵子近乎,并说出乡长的小舅子去过他们家事情,乡长小舅子对他们进行了恐吓,不让他们继续承包鱼塘。

赵老蔫夫妇就是想知道下期的鱼塘会承包给谁。可是范乡长并没有回答他们,范乡长告诉他们自己已经不是乡长,而两口子误以为范乡长从乡长的职位上下来了,于是一改刚才的点头哈腰、小心翼翼套近乎的样子,在乡长面前立即变成了一个家里的真正的长辈。

两口子对乡长一顿训话,甚至还安慰乡长,给乡长谋后路。此时,突然来了一通电话,赵老蔫这才得知范乡长成了范县长了,这时候两口子又立即恢复到刚进屋时候的样子,变得局促不安,而范县长则告诉赵老蔫夫妇下期的鱼塘还是由他们继续承包。故事结束。

在这个小品中,我们看到了有两次转折:

第一次是赵老蔫夫妇误以为范乡长下来了,于是改变了态度;

第二次是,得知范乡长成了范县长的真相,又恢复了原有的态度。

在这两次转折中,赵老蔫夫妇的反应在转折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让人忍俊不禁。可以说,在这个故事线上,完成了两次“脱轨”,第一次是对真相的误读,误以为范乡长下来了,第二次是得知真相后。看一下这个故事线,再回头看看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制造脱轨的方法,是不是很一致?

在这个小品中,作者成功的让主人公完成了两次脱轨,在每一次脱轨的前后,都制造了强烈的“不协调性”,所以它让人感到非常好笑。观众在故事的主人公成功脱轨后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三翻四抖”与“嫁接”

在相声中,这种“脱轨”方法的运用更常见,只是他们不用“脱轨”这个词,他们用“三翻四抖”来概括这种技巧。短到从几句话的对白中,甩出包袱,大到整个相声段子结构,都能看到这种“脱轨”现象。

比如前面文章我们提到的《小偷公司》开头的部分,开始是阐述一个常规的职业特点,后来竟然发现是小偷,脱离了原有的轨道。侯宝林先生的《关公战秦琼》,是讲两个时空里的历史人物相遇,即两条平行轨道中,有一条轨道是脱离了原有轨道与另外一条轨道相撞,从而制造不协调性。这和前面的穿上旧衣服上街的原理是一样的。

关于两条轨道相撞,我们可以为其找到更合适的词,那就是“嫁接”,而这又属于更具体的操作办法,具体的方法我们后面再做探讨。

四、不是公式

任何的方法论都不是公式,都不能简单粗暴的上来就套用,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是因为很多人会简单的去套用,一旦不灵他就会说你的说法是错误的,但他却从来不怀疑是自己套用错了。

两个例子

比如在《喜剧为何而喜》中,我们提到的了喜剧是因为制造了“不协调性”才让人发笑。而有人却拿出了反面的例子,说,围棋棋盘上的黑白棋子数量相差很大,具有不协调性,怎么没有让人发笑?这让我如何反驳呢?这是物理层面的东西,而喜剧讲的是人是故事,是活的东西,用死的东西来套用活的东西的理论,能成立吗?

还有就是有的网友会拿恶劣的低质量的不协调性的例子来反驳,一个女的去麦当劳买一张纸,具有不协调性,却没有让人发笑;大家都说狗屎不能吃,一个人说狗屎能吃,这时候却让人发笑了。并以这两个例子来说明是欲望的满足导致的喜剧效果而不是制造了不协调性。

仔细看一下这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中的手法都是非常低级恶俗的手法,它会制造一些不协调性,但这是不及格的不协调性,不能因为你制造了不及格的不协调性,就说不协调性不能让人发笑。

喜剧是欲望得到的意外满足

至于喜剧其实是欲望得到的意外满足,而非制造不协调性。这个说法乍看上去好像有几分道理,仔细一推敲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任何的剧,不仅仅是喜剧,你都可以说它是让观众得到欲望的意外的满足,不然的话,观众为什么要追剧呢?

好吧,退一步说,即使假设这种说法是成立的,那么用来反驳不协调性也是立不住的,因为我们谈到的制造不协调性,是方法论层面的东西,而不是心理层面的东西,用心理层面的东西来反驳方法论层面的东西显然是不对的嘛,两者根本就不在同一个轨道上嘛。

前面的文章《喜剧为何不喜》中,我们提到了,一些段子剧,会靠卖傻,卖二,来制造一些低级的不协调性,他会让一部分人发笑,而另外一部分人却完全没感觉甚至觉得恶俗低级。

之所以观众会有差别这么明显的反应,是因为你所制造的不协调性质量太低劣了,有部分笑点很低的人会有反应,有部分却完全没感觉。而当你制造出高质量的不协调性的时候,你的故事才会让更多的人笑,不协调性质量越高,喜剧效果越好,观众基数越大。喜剧的效果跟不协调性的质量是成正比的。

任何方法论都不能简单当作一个模子

无论是前面讲到的,制造“不协调性”,还是现在讲到的制造“脱轨”,都不能简单的套用所有故事的所有地方。不仅仅是目前文章中提到的观点,就是任何的方法论,你都不能把它简单的当作一个模子,拿它去衡量,一旦跟模子不一样,你就认为方法论是错误的。

所以,请不要简单的套用。之所以再三说不要简单套用,是因为简单套用,你往往只理解了字面的意思,而这样的话你的套用方式就是错误的。

正确的验证方法就是,你去理解方法论,然后根据方法论,自己创作出一段故事,如果这故事确实让人发笑了,那么说明这个方法论是可行的。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你把一些不好笑的故事拿出来,利用前面讲到的方法论,进行修改,如果修改后故事变得更好笑了,那么也证明这个方法论是可行的。

五、问题

1、找出你喜欢的喜剧电影或者小品,看看它们哪些地方是在制造“脱轨”,从而制造出不协调性?

2、仔细看一下本周六播出的《欢乐喜剧人》,看看哪几个小品不是很好笑,你是否可以利用本文中提到的制造“脱轨”的办法,来修改它们让它们变得更搞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方法论:喜剧怎样才喜?

喜剧是因为制造了强烈的不协调性,才引人发笑。那么,如何制造喜剧的这种不协调性呢?具体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作者:刘开建

一、不系安全带坐汽车

急刹车所制造的不协调性与制造喜剧的过程是一致的

不系安全带坐汽车是危险的,为了生命安全,我们要杜绝这样做。但是如果你坐过长途汽车,你知道,在以前是很少系安全带的。如果你坐的这辆汽车,不是在高速路上行驶,而是在普通的公路上行驶,当它在行驶过程中,突然面对一个迎面而来的车的时候,司机会突然转弯或者来个急刹车,从而躲避那辆车。

这时候,你在座位上就会跳起来,这是因为惯性使然。急刹车和突然转弯,让你在瞬间脱离了原来的位置,这时候你身体会出现不协调性,身体失去控制,你可能会险些摔倒。在这个过程中,司机用急刹车或者急速转弯来制造了不协调性,这种突如其来的不协调性,让你的身体瞬间被刺激。这个过程,恰恰是和制造喜剧的过程是一致的。为什么说这个过程是和制造喜剧的过程是一致的呢?

二、脱离轨道

在坐汽车的过程中,司机的突然刹车和突然转弯让你瞬间脱离原有的位置,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叫做“脱轨”,即脱离原有轨道。在坐车的过程中,脱离原有轨道会让你感觉不适,但是在剧情的进展过程中,剧情在常规的推进过程中,突然来个急转弯,则会造成故事线的转折,我们也可以叫做脱轨,在这时候,作为观众的你,则在精神上受到了刺激,获得了精神上的一种快感和满足感。

戏剧中的脱轨现象

不仅仅是喜剧,在几乎所有的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脱轨现象,只是我们只简单的把它称作为转折。在这里我使用“脱轨”这个词,也并不是故弄玄虚的发明新词,而是脱轨这个词,非常形象,而且能够一下子把转折的过程给呈现出来。

脱轨,不是喜剧独有的,在这里说喜剧的脱轨过程,是因为在喜剧中,脱轨这种方法非常重要,而且和一般的剧不同,喜剧允许适度的夸张和巧合,所以喜剧的脱轨可以做的更强烈,从而制造强烈的不协调性。

在上一篇文章《喜剧为何而喜》中开头我们提到的例子,穿着旧衣服上街,为什么会让人发笑?是因为制造了不协调性。那么,你是怎样制造这种不协调性的呢?就是因为“十年前的旧衣服”和“你目前的身材”不在同一个轨道上,当你穿上十年前的旧衣服的时候,就是让十年前的东西脱离了它原有的轨道,让它来适应你现在的身材,即现在的轨道。

也可以换个说法,即让现在的你脱离了现在的轨道,而跑到了十年前的轨道上,来适应十年前的衣服。当你穿上旧衣服的那一刻,可以说成功完成了一次“脱轨”,所以强烈的不协调性就显现了出来,所以你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就乐得合不拢嘴了。

那么脱轨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通过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制造脱轨的方法

【平稳前行(通常只是表面上的平稳)】→【急刹车/急转弯(揭露真相/巧合/误会)】→【脱轨(制造出不协调性,观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三、脱轨的运用

脱轨这种方法,在短篇的作品中运用的较多,比如小品、相声、电影电视剧中的桥段。在一个故事的大结构上,也会有运用,只是有时候我们沉浸于故事之中,没法一下子跳离原有的故事情节,没法一下子看到这种脱轨现象的存在。

比如我们前面的文章《喜剧为何而喜》中提到的电影《笨贼妙探》的故事线,一个贼慢慢变成一个出色的警察,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脱轨,贼脱离的原有的轨道,而跨到了与他完全相反的轨道:警察。

还有文中我们提到的电影《独自等待》的那个桥段,陈文去刘荣家做客,自以为刘荣对自己有了想法,于是在刘荣家脱光了衣服,而真相是刘荣和朋友们是要给他过生日。这个过程中,就是陈文的想法和刘荣的做法其实是不在同一轨道上,而陈文自己却以为是在同一个轨道上,当刘荣和朋友们捧着蛋糕出来的时候,陈文却脱光了衣服坐在沙发上,这时候两条轨道上的车撞倒一块了,脱轨造成事故了,不协调性出来了,然后你被逗笑了。

说到这里,有些人肯定会说,你说的这个脱轨,在大部分剧里都存在嘛,就是常说的转折嘛。所以我这里要特别说明,如果你看到的仅仅是转折,是因为你只看到了故事线上的那个转折点,而你没看到整个故事线的变化规律。

假如有人告诉你,写故事应该写好转折,转折很重要,你会写好转折吗?开玩笑,你当然不会!因为他说的是人人都知道的话,就是正确的废话,正确但没用的话。

脱轨这个概念与转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整个故事线来着眼的,让你看到整个故事线是怎样的变化的,更加形象和具体。你也可以说,在大部分剧中都有这种脱轨现象,不脱轨,无故事嘛。

但是,我要说的是脱轨在喜剧中,它更强烈,它是制造不协调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非喜剧的故事中存在的脱轨,它的最终目的不是制造不协调性,而是增加戏剧张力。

案例:赵本山小品《拜年》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赵本山、范伟、高秀敏主演的小品《拜年》中,这种脱轨方法的运用。

小品《拜年》的故事线是这样的:

养鱼大王赵老蔫和他老婆提着王八去范乡长家拜年,目的是想让范乡长明年继续让他们承包鱼塘。进屋后,赵老蔫两口子和范乡长套了一阵子近乎,并说出乡长的小舅子去过他们家事情,乡长小舅子对他们进行了恐吓,不让他们继续承包鱼塘。

赵老蔫夫妇就是想知道下期的鱼塘会承包给谁。可是范乡长并没有回答他们,范乡长告诉他们自己已经不是乡长,而两口子误以为范乡长从乡长的职位上下来了,于是一改刚才的点头哈腰、小心翼翼套近乎的样子,在乡长面前立即变成了一个家里的真正的长辈。

两口子对乡长一顿训话,甚至还安慰乡长,给乡长谋后路。此时,突然来了一通电话,赵老蔫这才得知范乡长成了范县长了,这时候两口子又立即恢复到刚进屋时候的样子,变得局促不安,而范县长则告诉赵老蔫夫妇下期的鱼塘还是由他们继续承包。故事结束。

在这个小品中,我们看到了有两次转折:

第一次是赵老蔫夫妇误以为范乡长下来了,于是改变了态度;

第二次是,得知范乡长成了范县长的真相,又恢复了原有的态度。

在这两次转折中,赵老蔫夫妇的反应在转折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让人忍俊不禁。可以说,在这个故事线上,完成了两次“脱轨”,第一次是对真相的误读,误以为范乡长下来了,第二次是得知真相后。看一下这个故事线,再回头看看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制造脱轨的方法,是不是很一致?

在这个小品中,作者成功的让主人公完成了两次脱轨,在每一次脱轨的前后,都制造了强烈的“不协调性”,所以它让人感到非常好笑。观众在故事的主人公成功脱轨后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三翻四抖”与“嫁接”

在相声中,这种“脱轨”方法的运用更常见,只是他们不用“脱轨”这个词,他们用“三翻四抖”来概括这种技巧。短到从几句话的对白中,甩出包袱,大到整个相声段子结构,都能看到这种“脱轨”现象。

比如前面文章我们提到的《小偷公司》开头的部分,开始是阐述一个常规的职业特点,后来竟然发现是小偷,脱离了原有的轨道。侯宝林先生的《关公战秦琼》,是讲两个时空里的历史人物相遇,即两条平行轨道中,有一条轨道是脱离了原有轨道与另外一条轨道相撞,从而制造不协调性。这和前面的穿上旧衣服上街的原理是一样的。

关于两条轨道相撞,我们可以为其找到更合适的词,那就是“嫁接”,而这又属于更具体的操作办法,具体的方法我们后面再做探讨。

四、不是公式

任何的方法论都不是公式,都不能简单粗暴的上来就套用,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是因为很多人会简单的去套用,一旦不灵他就会说你的说法是错误的,但他却从来不怀疑是自己套用错了。

两个例子

比如在《喜剧为何而喜》中,我们提到的了喜剧是因为制造了“不协调性”才让人发笑。而有人却拿出了反面的例子,说,围棋棋盘上的黑白棋子数量相差很大,具有不协调性,怎么没有让人发笑?这让我如何反驳呢?这是物理层面的东西,而喜剧讲的是人是故事,是活的东西,用死的东西来套用活的东西的理论,能成立吗?

还有就是有的网友会拿恶劣的低质量的不协调性的例子来反驳,一个女的去麦当劳买一张纸,具有不协调性,却没有让人发笑;大家都说狗屎不能吃,一个人说狗屎能吃,这时候却让人发笑了。并以这两个例子来说明是欲望的满足导致的喜剧效果而不是制造了不协调性。

仔细看一下这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中的手法都是非常低级恶俗的手法,它会制造一些不协调性,但这是不及格的不协调性,不能因为你制造了不及格的不协调性,就说不协调性不能让人发笑。

喜剧是欲望得到的意外满足

至于喜剧其实是欲望得到的意外满足,而非制造不协调性。这个说法乍看上去好像有几分道理,仔细一推敲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任何的剧,不仅仅是喜剧,你都可以说它是让观众得到欲望的意外的满足,不然的话,观众为什么要追剧呢?

好吧,退一步说,即使假设这种说法是成立的,那么用来反驳不协调性也是立不住的,因为我们谈到的制造不协调性,是方法论层面的东西,而不是心理层面的东西,用心理层面的东西来反驳方法论层面的东西显然是不对的嘛,两者根本就不在同一个轨道上嘛。

前面的文章《喜剧为何不喜》中,我们提到了,一些段子剧,会靠卖傻,卖二,来制造一些低级的不协调性,他会让一部分人发笑,而另外一部分人却完全没感觉甚至觉得恶俗低级。

之所以观众会有差别这么明显的反应,是因为你所制造的不协调性质量太低劣了,有部分笑点很低的人会有反应,有部分却完全没感觉。而当你制造出高质量的不协调性的时候,你的故事才会让更多的人笑,不协调性质量越高,喜剧效果越好,观众基数越大。喜剧的效果跟不协调性的质量是成正比的。

任何方法论都不能简单当作一个模子

无论是前面讲到的,制造“不协调性”,还是现在讲到的制造“脱轨”,都不能简单的套用所有故事的所有地方。不仅仅是目前文章中提到的观点,就是任何的方法论,你都不能把它简单的当作一个模子,拿它去衡量,一旦跟模子不一样,你就认为方法论是错误的。

所以,请不要简单的套用。之所以再三说不要简单套用,是因为简单套用,你往往只理解了字面的意思,而这样的话你的套用方式就是错误的。

正确的验证方法就是,你去理解方法论,然后根据方法论,自己创作出一段故事,如果这故事确实让人发笑了,那么说明这个方法论是可行的。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你把一些不好笑的故事拿出来,利用前面讲到的方法论,进行修改,如果修改后故事变得更好笑了,那么也证明这个方法论是可行的。

五、问题

1、找出你喜欢的喜剧电影或者小品,看看它们哪些地方是在制造“脱轨”,从而制造出不协调性?

2、仔细看一下本周六播出的《欢乐喜剧人》,看看哪几个小品不是很好笑,你是否可以利用本文中提到的制造“脱轨”的办法,来修改它们让它们变得更搞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