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卡卡
近日,四川省千资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资商贸)总经理方天发了这样一则朋友圈:
截自朋友圈
但现实情况是,市场上许多未经授权的化妆品店都公然打着奢侈品牌的商标和灯箱片,千姿商贸为何现在发出这样一则声明?
代理商“师出有名”
据千姿商贸相关负责人胡女士介绍,科蒂公司代理品牌包括卡尔文·克莱恩Calvin Klein、莫杰Marc Jacobs、寇依Chloe、博士Boss、古驰Gucci、博柏利Burberry、王薇拉Vera Wang、大卫·杜夫Davidoff等,而千姿商贸是科蒂在四川唯一授权的公司。卡卡随后向科蒂公司相关人士确认以上信息,科蒂回复称“四川省千姿商贸有限公司是科蒂中国奢侈品业务部品牌香水在四川的授权经销商之一”。
胡女士介绍,千姿商贸目前和三家品牌公司有合作,分别是科蒂商贸(上海)有限公司、颖通(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卢亚化妆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其中,科蒂代理着包括卡尔文·克莱恩Calvin Klein、寇依Chloe、古驰Gucci、博柏利Burberry、大卫·杜夫Davidoff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品牌;颖通在国内有着20多年的沉淀,主要代理有宝格丽、爱马仕、浪凡、范思哲等品牌;卢亚只代理一个香水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菲拉格慕。
据了解,从这些品牌的布局来讲,主要以DS渠道为主,即通过在百货商场开设专柜来出售货品,千姿商贸的主要阵地就是DS渠道。不过有少数CS渠道也通过品牌直购的方式与这些公司展开合作,比如丝芙兰和科蒂、颖通、卢亚都有正式的授权关系。
卡卡走访成都市场,发现交大路妍丽化妆品店内打着明显的Burberry、Gucci标识,标识处对应的货架上都摆放着科蒂旗下的香水品牌。
成都妍丽化妆品店
卡卡向妍丽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虎诚咨询了此事,朱虎诚告诉卡卡:“妍丽与科蒂和品牌公司都有合作,科蒂(代理)的品牌就跟科蒂合作,不是科蒂(代理)的品牌就跟品牌方合作。”
化妆品店侵权“习以为常”
许多街边小店或小型连锁店,并不具备授权,却堂而皇之地打上了品牌商标。胡女士告诉卡卡:“在四川乐山,千姿商贸商场专柜的旁边,有一家美妆店已经开了9年,它里面的香水品类、SKU比我们专柜还要齐全,但是里面的货品连中文背标都没有。没有中文标贴,是不允许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这种产品就叫做‘三无产品’,不可能存在授权。”
胡女士对店铺侵权行为感到不满:“这种现象在四川乃至全国都非常普遍。比方说,在四川某家化妆品店内,公然贴着Gucci的大幅海报,货架上也陈列着琳琅满目的Gucci香水,但该店铺并非科蒂授权。”
图片由千姿商贸2019年9月份拍摄
卡卡就此情况咨询了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邓刚,邓刚律师明确表示:“如果没有获得权利人的同意,使用他人的商标或者名号,是涉嫌构成侵权的。”
有资深行业人士认为,化妆品市场崇尚自由竞争,进口商品只要有正规的进口渠道,并具备合法的中文标签,就可以正常出售。但非授权客户使用科蒂代理品牌的商标、货架或者灯片广告会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混淆产品来源,难免会对品牌方正规授权的商家造成不利影响。
千姿商贸的品牌授权书
胡女士认为,不管是DS渠道还是CS渠道,都要遵循游戏规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授权关系的代理,授权关系代理背后的隐藏含义就是货源的真实性、有效性,这对终端消费群体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因为顾客没有办法分辨产品真伪,而正规渠道的货品都有国家检验检疫部门的报告,包括税单、海关单等手续也很齐全,这些不需要消费者去检验,商场会进行管控。正规渠道购买,也能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权益。
品牌公司加大市场肃清力度
在胡女士看来,前些年,品牌公司对市场上的侵权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为非正规渠道的店铺与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不一样,大家各做各的生意,不会产生竞争。但近年来,随着这种市场乱象愈演愈烈,品牌公司发现消费者根本没有辨识能力,只有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才能维护品牌形象,同时保护经销商和代理商的权益。
“比如范思哲、浪凡、香奈儿都对侵权问题很重视,尤其是香奈儿,前段时间在全市场进行肃清,对所有公然打上香奈儿品牌标识和灯片的店铺进行核查,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发送律师函。”胡女士认为千姿商贸采取的是先礼后兵的策略,“我上次在乐山一家美妆店买了一瓶香水,把小票收好,然后通知品牌给他发了告知函。收到函件的当天,该店铺就撤掉了这些货品。但随后又死灰复燃,国庆前两天他又悄悄上架了一批货。我就给他打了电话,如果这家店继续这种违规行为,我们就会发律师函了。”
科蒂商贸致未经授权商店的告知函
科蒂公司有关人士也告诉卡卡:“针对所提到的未经科蒂授权,擅自使用科蒂及其代理品牌的形象及标识,误导消费者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我们会进行调查并保留采取相应的法律行动的权利。”
但化妆品店老板们对此有不同看法。内蒙古赤峰一家化妆品店店主表示:“站在专营店角度来讲,国际品牌属于流通货,而小店没法要到正式授权,市场又有需求,只要卖的不是假货,就没有问题。”
某业内资深人士也告诉卡卡:“终端保护是我们国内独创的,外国的化妆品市场是没有区域保护的,靠的都是品牌号召力和店铺影响力。进口品牌只要有渠道,进回来就可以卖,这个是很开放的,不像国产化妆品市场那么封闭。不过没有授权就打上品牌商标和灯片确实属于侵权。”
一位进口化妆品商家表示:“品牌从规划上是不愿意这些大牌流通到CS 渠道店铺的,这些货有的是通过百货公司卖给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再给店家;还有的是从香港过来的‘水货’和国内的假货,没有任何手续,贴一个标签就以假乱真,这是国内进口品的通病。正规的大连锁一般不会打未授权品牌的商标或灯箱片,这很容易引起当地代理商的投诉,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比较偏远的地方,这些店家是为了吸引消费者。”
随着品牌维权意识加强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类以往“见怪不怪”的侵权行为恐怕再不能抱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