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一动人的话感动了很多观众,也潜藏着一个巨大的关于校园欺凌的惨痛故事。这句话出自正在热映的电影《少年的你》,影片讲述了高考前夕,优等生陈念遭遇校园欺凌,在最无助的时候,一个叫小北的少年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她,俩人一起“战斗”并守护少年的尊严。电影上映后,即刻引发了社会对校园欺凌话题的关注与探讨。
近年来,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电影层出不穷,比如韩国电影《韩公主》、美国电影《大象》、日本电影《告白》等等,校园欺凌这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通过影视化不断呈现在大众面前。本期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将以校园欺凌这一话题为切入点,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角度探讨这类题材电影产生的背后原因以及作品带来的现实意义。
电影背后的真实案件:触目惊心
现实社会中,关于校园欺凌的事件频繁发生,事发细节令人震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众多导演以校园欺凌真实案例为背景,用电影艺术的形式还原事实真相,吸引媒体讨论和社会关注,真切希望能以此推动法律完善,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003年,美国电影《大象》真实还原了199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科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两名稚气未脱的学生配备了枪械和爆炸物,冲进学校疯狂扫射,导致15人死亡,24人受伤,两个学生也在犯案后自杀身亡。这一真实惨案发生后,媒体过度渲染血腥场面,社会各界人士也对这桩惨剧进行各种猜测和责备,一桩惨案无端变成了公众的消遣。格斯导演认为这是“美国新闻史上的一次丑闻”,他说,“在这个时候,只有拍一部电影才能再现整个事件的真相”。整部影片并没有用过多笔墨描绘血腥画面,而是采用大量长镜头去捕捉日常生活环境及细节,前半部分的沉默表达与结尾的残忍杀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象》客观地揭示了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和同学间存在的问题,再现了当代美国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引发了社会对西方青少年问题的重新审视。上映当年,《大象》获得第56届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导演格斯·范·桑特还因此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打破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十一年来一部电影不能独占两项非表演大奖的常规。另外,这一电影还获得了法国国家教育部社教评选的一等奖,可见该片在整个西方教育界引起的反响。
同样引起社会巨大轰动的还有2013年的韩国电影《韩公主》,该电影改编自2004年的真实案件,三个女中学生被43个不良少年轮流侵犯。这一恶劣事件发生后,媒体大肆渲染案件细节、审查者粗暴执法、学校为维护名誉劝退受害人,最终结局以被害人自杀收尾,而那些施暴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这部电影同样使用了大量缓慢镜头,故意模糊了残酷的现实,着重描绘了女主角受到伤害后的心理变化,影片结局则选用了开放式结尾。《韩公主》的上映震动了韩国电影界,在韩国获奖高达14项,在第16届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上斩获评审委员奖、国际批评家奖及观众奖三项大奖。
一般在拍摄校园欺凌类题材电影时,导演为了突显艺术效果,会在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上做一定的处理,而电影背后的真实案例更为残酷,不禁让人思考校园欺凌事件背后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校园欺凌的产生:家庭、学校、社会责任不可推卸
据2018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2015-2017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校园暴力案近3000件,其中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超过半数案件定性为故意伤害事件。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与家庭关爱的缺失、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对青少年监管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少年的你》中的欺凌者由于受到家中父亲的冷漠和母亲的严格要求,选择用欺凌他人获得的快感来消弭源自家庭的压力。家庭,这个原本防治校园霸凌的第一道关口已然失效。校园欺凌和家长管理、关心不够有很大关系,在中国很多父母出去打工,留守儿童缺少监管和应得到的关爱,导致他们在校园里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来寻找存在感。①《六月日记》中,男主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回到家母亲也不待见,长时间生活在孤独无助中的男主最终选择以暴制暴,报复了所有欺负过他的人,最终自己也选择了自杀。当青少年缺失来自家庭的关爱和学校、社会给予的正确引导时,只能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发泄,最终落下悲剧。
在校园欺凌案中,施暴者毋庸置疑应该受到严厉惩罚,但学校的坐视不理也为事态的恶性发展推波助澜。在《悲伤逆流成河》女主跳河的场景中,大多数赶来的老师和同学都选择在岸上“看热闹”;《韩公主》受害学生所在的学校领导,选择在事情曝光的第一时间开除了她:“不能让这些不好的事情入侵神圣的校园”。《悲伤逆流成河》导演落落曾表示,呼吁所有青少年和家长,不仅要拒绝欺凌,更不要做看客或帮凶,应勇敢地站出来。
除此之外,法律对青少年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也致使了校园欺凌案件频发。按照目前韩国的《少年法》,即使未成年人犯下相当于死刑或无期徒刑的重罪,最高刑期也仅有20年;而在大多数校园欺凌案件中,因缺乏证据而无法给施暴者判刑的案件频发,受害者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报复欺凌者。
2017年,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韩国电影《蚯蚓》中,17岁女高中生因不堪校园暴力自杀,其患脑瘫的父亲为查明真相向社会各界伸冤,然而这个可怜的父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最终不得不用暴力的方式来惩罚悲剧的始作俑者。而此前提到的《韩公主》原事件中,事后调查人员对受害人进行了“二次伤害”。男性警察极为详细的盘问事件的细节,甚至问道“为什么其他的人没有被侵犯,为什么偏偏就是你呢”等充满指责的问题。如今社会的法律,未能真正的保护青少年并惩治施暴者,校园欺凌类电影的出现意在呼吁政府完善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制度,还青少年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校园欺凌电影背后的现实意义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最终能实现的最大成就,莫过于创造社会价值,电影探究的现实意义引发社会思考,推动着社会前进:比利时电影《罗塞塔》成功推动了比利时政府出台一项禁止雇主向十几岁的童工支付低于成年工人最低标准的工资以保护孩子们权益的法律,被称为《罗塞塔计划》;韩国电影《熔炉》上映后引发韩国民众,舆论压力促使案件调查重新启动,《熔炉法》于韩国国会立法成功;《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则影响了美国立法对儿童权益的保护。
令人欣慰的是,部分校园欺凌电影也已成功推动社会各界关注校园欺凌类事件。《韩公主》上映后,韩国政府通过了专门保护女生的校园法律,规定每个校园都需在各个教学楼、体育馆等地方配备警员、安装摄像头。而在中国,《悲伤逆流成河》和《少年的你》的上映都成功引起人们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在微博上,“反对校园暴力”的话题讨论量超过10万,阅读量达到1.4亿,人民网也在微博上呼吁“驱散校园欺凌,依法呵护‘少年的你’”。今年11月初,中国人大网宣布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罪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共同努力让法律保护每一个青少年。
结语
校园欺凌电影所呈现出的“残酷青春”,是当下很多青少年正面临的现实困境。如何真切地将故事再现银幕,而非沦为蜻蜓点水的追热点产物,是这一类题材作品在创作时需要注重的方向。而如何以影视呈现的真实力量打破困境,刺破现实界限,成为校园欺凌电影未来需要思考的重中之重。
引用及参考资料:
①中国新闻网《校园欺凌到底是谁的错》
https://0x9.me/Gq0SY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