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孤胆英雄阿伦·艾弗森曾说:“即便我投丢了前20个球,也一定相信自己能投中第21个。”
或许正因如此,虽然拿下过一次常规赛MVP、4次常规赛得分王且在NBA历史职业生涯场均得分榜高居第6,可他从来不是一个凭借命中率吸引关注的球员,回溯整个职业生涯,其投篮命中率只是平淡无味的42.5%——2001年,就在艾弗森单枪匹马率领费城76人于常规赛拿下56胜迎来竞技巅峰时,他的投篮命中率也只是42%。对于一名外线球员而言,这样的数字意味着随时下岗,但艾弗森却正是在如此数字的映衬下,成为了NBA近20年最热血、最不羁、最不讨人喜欢却得到更多尊重的球员。
当然,艾弗森在NBA经历的纠结与挫折,并不是用几个“最”就能概括的,在这个联盟,他从不是一名“好好先生”,也很难讨媒体、高官和老板喜欢——包括他的投篮命中率。试想,如果顶级球星群体以命中率划分两级,艾弗森势必要站在“负极”,而与之对立的“正极”,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180俱乐部”。
1986-87赛季,那时正统领一个时代的拉里·伯德,在常规赛打出了投篮命中率52.5%、三分球命中率40%以及罚球命中率91%的神级数据,时至今日,“大鸟”为NBA球星定下的这个巨星标杆——这三项数据相加是否能达到180,已成为衡量一名外线球员能力的重要指标。当然,所谓“相加”可不是互相拼凑的,投篮命中率至少50%、三分球命中率至少40%以及罚球命中率至少90%都是硬性指标,而投篮数量和出场次数也是必须考虑的潜规则。
事实证明,“180俱乐部”确实非一般球员能够企及,近30年,这个俱乐部总计只收纳了7名球员:拉里·伯德、马克·普莱斯、雷吉·米勒、史蒂夫·纳什、德克·诺维茨基、若泽·卡尔德隆和凯文·杜兰特。值得一提的是,刚刚退役不久、可能是篮球圈里足球技术最花哨的史蒂夫·纳什,堪称“180俱乐部中”的“王中王”。自2004-05赛季重回菲尼克斯太阳后,他在8个赛季4次打出了“三项命中率相加大于180”的现象级数据。特别是2007-08赛季,加拿大人的三项命中率为50.4%、47%和90.6%,相加之后足有188,确实令人惊叹。
就目前而言,最有可能加入“180俱乐部”的新人,就是上赛季常规赛MVP斯蒂芬·库里。2014-15赛季,他出战80场常规赛,打出投篮命中率48.7%、三分球命中率44.3%和罚球命中率91.4%的上佳数据。或许,只要“萌神”再雕琢一下高抛投篮的技术,那1.3个百分点的差距就将不复存在。
其实,就在大批试图一飞冲天的球员仍在为加入“180俱乐部”努力时,近年,随着更多公式和模型被运用到NBA联盟的技术统计中,关于命中率的计算方法也有了更多元化的趋势。近日,一项“真实命中率”的统计被美国媒体提出,这项数据定义的“命中率”,不再限于两分球,而是混搭了三分球和罚球——“篮球比赛的胜负并不是由两分球命中率分出高下的,最具决定意义的终究是得分。”
具体而言,“真实命中率”并不算是“命中率”,更像是计算一种得分效率的方法。它的具体算法如下:(100x常规赛总得分)除以【2x(常规赛投篮数+0.44x常规赛罚球数)】。虽然这个模型的公理和依据没有被详细公布,但从由该公式统计出的NBA历史球员“真实命中率”榜单可以看出,大多数因此受益的球员是不投三分、习惯杀伤的内线球员——近年已习惯将无球走位、得球扣篮当做看家本领的泰森·钱德勒,一人就占据了榜单前10位中的三席。
当然,那些榜单上凤毛麟角的外线球员,也恰因为这种弱势更被凸显出他们的伟大,比如2014-15赛季“三分如神”的科沃尔、1996-97赛季成为迈克尔·乔丹得力帮手的史蒂夫·科尔、2006-07赛季马刺的幕后策划者布伦特·巴里以及2011-12赛季就崭露“骗罚球”本领的詹姆斯·哈登,都是个中翘楚。
随着高精尖技术不断入侵球场,NBA联盟中的数据只会更加多元,而外界对于数据的态度,也应该以辩证作为前提。毕竟,冷酷的数据可以帮助看客更科学地理解比赛,但它终究无法阻挡这个世界对于激情和热血的崇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