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把1小时用出10小时的效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把1小时用出10小时的效果?

很多事情可以多线程工作。比如在跑步机跑步的同时看一部电影,开车的时候可以听音频——更有效率的方式可能是打车代替开车,这样就可以在车里读书或处理邮件,必要的话甚至还能写点东西。

我在之前的《做Uber司机太没新意,当行家才是正经事》这篇文章中留了一个小尾巴:「这些愿意为知识和经验买单的人,愿意跑半个城市人以及双方都对交流做了精心准备的时候,对话的质量和效率才有了保证,对话双方的单位时间价值也得到了提升……而当这样的交流规模化以后,显然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效率也将得到提升。」

今天接着谈一谈「提升单位时间价值」这件事,以「在行」为例:

我先用一个最简单粗暴的计算方式来评价:我在「在行」定价最低的一个话题是580元/小时,如果约见的学员在充分饱和的情况下,按照一天工作8小时、每个月工作22天计算,从「在行」能获得月薪超过税后10万元(580*8*22=102,080)的收入,这还不没算上每一单「在行」补贴的60元咖啡钱。如果仅仅从单位时间挣钱效率来计算,通过「在行」接单比在公司工作要划算多了。

还可以有其它算法。假设我想留更多的时间给自己的话,我可以将工作量砍半,然后将剩下的时间用于阅读、陪家人、技能学习、运动或是旅游或者哪怕是发呆打游戏,自己随便怎么处理都可以。这意味着,在保证自己过上体面生活的前提下,我还可以实现自己的时间自已自由掌控。这非常地诱人,毕竟终极的自由并不是什么财务自由,而是完全掌控自己时间的自由,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不需要去做不得不做的事,只剩下自己想做的事和自己希望做的事,并且这些事能帮助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假设「在行」成为了Uber那样的规模,除了业余时间当行家,还可以有很多人去全职当行家。

当然了,这只是推理和设想,完全实现还需要很长的过程。不过这个设想的背后是有坚实的方法论做指引的:每个人日常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思考它是否能帮助你提高单位工作时间产出。我自己在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更专业的概念:工作杠杆率。

第一财经周刊副总编崔鹏先生对工作杠杆(他将之称为「职业杠杆」)的解释是:随着你所做工作的产品或者服务到的人增多,如果你付出的边际劳动量或者边际成本没有降低甚至越来越高,这就说明你的职业杠杆越比较低。反之,如果边际成本下降很快甚至是零,那么就是职业杠杆高。前英特尔CEO安迪·格鲁夫对此也有过阐述:In principle,every hour of your day should be spent increasing the output or the value of the output of the people whom you‘re responsible for.

工作杠杆率低的工种有一个特性:简单、重复性、机械性;比如流水线工人,保洁阿姨;如果我只靠写专栏生活,也会是一种工作杠杆率低的工作:一篇文章一千多块,在国内已经是非常高的标准,但已经四年没怎么涨过,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要过上体面的生活,每年需要写更多的专栏才能维持与上一年相当的生活。

要提高工作杠杆率,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在《The Stat-Up of you》里提到的「A-B-Z职业规划」法则可以借鉴,借鉴这个原则,可以不断迭代自己的职业优势:

A计划指的是你现在的主业,一般来讲就是你目前的工作,它是你优势集中的领域,你可能喜欢它,也可能不喜欢它,但你可以/需要用它来吃饭。它稳定、保险、可预期,可预期意味着它的风险和收益都是可预期的,就像把钱放在银行一样保险,但长远收益小;

B计划指的是长远来看有可能产生巨大回报、但目前并不明朗、有高风险的事情,你如果All-In则非常不明智,但是不投入则会错失个人高成长的机会。面对B计划比较现实的计划是每周投入一些业余时间为之做准备,如果路径出现偏差则不断做修正与调整,一旦路径逐渐清晰,很有可能B计划会成为新的A计划,也就是所谓副业变主业的过程。Reid的第一个公司SocialNet(1997年创建的社交网络)  并不成功,但是在SocialNet的过程中保持对Paypal的关注和投入,当Paypal逐渐明朗的时候加入Paypal并与Elon Musk、Peter Thiel等人一起帮助Paypal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Reid自己通过B计划取得成功的案例。

Z计划是用来兜底的,如果面临重大外部变化导致你失业了,Z计划保证你可以有一技之长来养活自己。

更具体一点来讲,对于个人来说,可以遵循这三个基本方法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杠杆率,这些方法是:

  • 减少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时间,增加一项工作带来的影响
  • 外包低杠杆率的工作,时间分配到高杠杆率的工作
  • 机械+思考相结合的多线程工作;

如果某项工作能够提高自动化程度,那是值得投入去做的。比如开发工具,让重复性的工作自动化,可以显著减少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时间;我以前在媒体工作的时候,给自己供职媒体的文章并不能发到其它媒体上,从公司利益角度非常好理解,但是从文章影响力会受限。所以我现在写了一篇文章,会发在多个平台,提高单项工作产生的影响。公开课也是显著扩大影响力的方式,同一节课对着100人讲课,放上网之后可以让一万人、一千万人学习,老师的工作产生的影响被放大了很多倍。

将家庭保洁工作外包给保洁阿姨,培养新员工或请助理帮助自己分担工作、在学习和技能提升上投资时间、每周3-5小时锻炼,都是将低杠杆率的工作外包给其他人以及自己时间分配到更高工作杠杆率的事情。面对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要坚决说不,比如无效社交和浪费时间的会议、大而无当的各种行业活动等等。对了,写文章也是高杠杆率的工作,一篇文章写完后可以持续地传播给很多人阅读,如果相似的内容需要反复和别人讲的话,也可以写出来,沟通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很多事情可以多线程工作。比如在跑步机跑步的同时看一部电影,开车的时候可以听音频——更有效率的方式可能是打车代替开车,这样就可以在车里读书或处理邮件,必要的话甚至还能写点东西。

再回到开头我自己的故事,就是在将时间花在更有效率的事情上。单位时间收入是读者可感知的效率的提升,而实际上我在「在行」上碰到的人都非常有意思,我从约见的每个人身上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各种有趣的创业项目、每个人自己工作中有趣的事情和困惑、碰到的每个人对我的反馈,是隐形的不可见的、但对我而言都是学习的过程。而学习永远都是最能提高工作杠杆率的事情,时间就应该投入在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PayPal

191
  • PayPal邱寒:跨境商家应全球多市场布局分散风险,期待针对直播等新业态出台指导办法
  • PayPal允许美国企业账户购买、持有和出售加密货币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把1小时用出10小时的效果?

很多事情可以多线程工作。比如在跑步机跑步的同时看一部电影,开车的时候可以听音频——更有效率的方式可能是打车代替开车,这样就可以在车里读书或处理邮件,必要的话甚至还能写点东西。

我在之前的《做Uber司机太没新意,当行家才是正经事》这篇文章中留了一个小尾巴:「这些愿意为知识和经验买单的人,愿意跑半个城市人以及双方都对交流做了精心准备的时候,对话的质量和效率才有了保证,对话双方的单位时间价值也得到了提升……而当这样的交流规模化以后,显然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效率也将得到提升。」

今天接着谈一谈「提升单位时间价值」这件事,以「在行」为例:

我先用一个最简单粗暴的计算方式来评价:我在「在行」定价最低的一个话题是580元/小时,如果约见的学员在充分饱和的情况下,按照一天工作8小时、每个月工作22天计算,从「在行」能获得月薪超过税后10万元(580*8*22=102,080)的收入,这还不没算上每一单「在行」补贴的60元咖啡钱。如果仅仅从单位时间挣钱效率来计算,通过「在行」接单比在公司工作要划算多了。

还可以有其它算法。假设我想留更多的时间给自己的话,我可以将工作量砍半,然后将剩下的时间用于阅读、陪家人、技能学习、运动或是旅游或者哪怕是发呆打游戏,自己随便怎么处理都可以。这意味着,在保证自己过上体面生活的前提下,我还可以实现自己的时间自已自由掌控。这非常地诱人,毕竟终极的自由并不是什么财务自由,而是完全掌控自己时间的自由,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不需要去做不得不做的事,只剩下自己想做的事和自己希望做的事,并且这些事能帮助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假设「在行」成为了Uber那样的规模,除了业余时间当行家,还可以有很多人去全职当行家。

当然了,这只是推理和设想,完全实现还需要很长的过程。不过这个设想的背后是有坚实的方法论做指引的:每个人日常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思考它是否能帮助你提高单位工作时间产出。我自己在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更专业的概念:工作杠杆率。

第一财经周刊副总编崔鹏先生对工作杠杆(他将之称为「职业杠杆」)的解释是:随着你所做工作的产品或者服务到的人增多,如果你付出的边际劳动量或者边际成本没有降低甚至越来越高,这就说明你的职业杠杆越比较低。反之,如果边际成本下降很快甚至是零,那么就是职业杠杆高。前英特尔CEO安迪·格鲁夫对此也有过阐述:In principle,every hour of your day should be spent increasing the output or the value of the output of the people whom you‘re responsible for.

工作杠杆率低的工种有一个特性:简单、重复性、机械性;比如流水线工人,保洁阿姨;如果我只靠写专栏生活,也会是一种工作杠杆率低的工作:一篇文章一千多块,在国内已经是非常高的标准,但已经四年没怎么涨过,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要过上体面的生活,每年需要写更多的专栏才能维持与上一年相当的生活。

要提高工作杠杆率,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在《The Stat-Up of you》里提到的「A-B-Z职业规划」法则可以借鉴,借鉴这个原则,可以不断迭代自己的职业优势:

A计划指的是你现在的主业,一般来讲就是你目前的工作,它是你优势集中的领域,你可能喜欢它,也可能不喜欢它,但你可以/需要用它来吃饭。它稳定、保险、可预期,可预期意味着它的风险和收益都是可预期的,就像把钱放在银行一样保险,但长远收益小;

B计划指的是长远来看有可能产生巨大回报、但目前并不明朗、有高风险的事情,你如果All-In则非常不明智,但是不投入则会错失个人高成长的机会。面对B计划比较现实的计划是每周投入一些业余时间为之做准备,如果路径出现偏差则不断做修正与调整,一旦路径逐渐清晰,很有可能B计划会成为新的A计划,也就是所谓副业变主业的过程。Reid的第一个公司SocialNet(1997年创建的社交网络)  并不成功,但是在SocialNet的过程中保持对Paypal的关注和投入,当Paypal逐渐明朗的时候加入Paypal并与Elon Musk、Peter Thiel等人一起帮助Paypal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Reid自己通过B计划取得成功的案例。

Z计划是用来兜底的,如果面临重大外部变化导致你失业了,Z计划保证你可以有一技之长来养活自己。

更具体一点来讲,对于个人来说,可以遵循这三个基本方法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杠杆率,这些方法是:

  • 减少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时间,增加一项工作带来的影响
  • 外包低杠杆率的工作,时间分配到高杠杆率的工作
  • 机械+思考相结合的多线程工作;

如果某项工作能够提高自动化程度,那是值得投入去做的。比如开发工具,让重复性的工作自动化,可以显著减少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时间;我以前在媒体工作的时候,给自己供职媒体的文章并不能发到其它媒体上,从公司利益角度非常好理解,但是从文章影响力会受限。所以我现在写了一篇文章,会发在多个平台,提高单项工作产生的影响。公开课也是显著扩大影响力的方式,同一节课对着100人讲课,放上网之后可以让一万人、一千万人学习,老师的工作产生的影响被放大了很多倍。

将家庭保洁工作外包给保洁阿姨,培养新员工或请助理帮助自己分担工作、在学习和技能提升上投资时间、每周3-5小时锻炼,都是将低杠杆率的工作外包给其他人以及自己时间分配到更高工作杠杆率的事情。面对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要坚决说不,比如无效社交和浪费时间的会议、大而无当的各种行业活动等等。对了,写文章也是高杠杆率的工作,一篇文章写完后可以持续地传播给很多人阅读,如果相似的内容需要反复和别人讲的话,也可以写出来,沟通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很多事情可以多线程工作。比如在跑步机跑步的同时看一部电影,开车的时候可以听音频——更有效率的方式可能是打车代替开车,这样就可以在车里读书或处理邮件,必要的话甚至还能写点东西。

再回到开头我自己的故事,就是在将时间花在更有效率的事情上。单位时间收入是读者可感知的效率的提升,而实际上我在「在行」上碰到的人都非常有意思,我从约见的每个人身上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各种有趣的创业项目、每个人自己工作中有趣的事情和困惑、碰到的每个人对我的反馈,是隐形的不可见的、但对我而言都是学习的过程。而学习永远都是最能提高工作杠杆率的事情,时间就应该投入在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