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R.Y.Z
功能失效。
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派拉蒙案”做出裁决,判定大制片厂垂直垄断为非法后,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被迫将电影发行和电影院放映业务分离,这对好莱坞后来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控制了好莱坞主要市场的“八大”(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克斯、雷电华、哥伦比亚公司、环球和联艺),随着《派拉蒙法案》的推行,也结束了统揽影片制作、发行和放映的垂直垄断大一统时代。
时隔71年,美国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助理总检察长马坎·德莱希姆在美国律师协会的一次演讲中表示,电影生态环境已经改变,电影公司和院线合谋的情况很难再有,而流媒体平台给电影行业带来的巨大改变,使《派拉蒙法案》已经不再适用。所以,反垄断部门正在着手终止《派拉蒙法案》。
其实,无论是《派拉蒙法案》最开始的推行,还是如今的废止,背后都牵扯着各方利益。它之前是为捍卫谁的权益而实行?如今又为保护谁的利益而终止?前者引发了什么样的影响?后者又将会促成什么样的格局?这一切都值得行业进一步探究。
开始与终止,皆为保护“弱者”
初衷。
《派拉蒙法案》的立与破,都源于对“弱势”的保护。
上世纪20-40年代,好莱坞的大制片电影公司迎来自己的黄金时期。公司不仅雇佣大批为影片服务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还打造了集制作、发行以及放映一条完整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串联起行业的各个环节,整个市场基本被好莱坞的大制片厂所垄断。这直接导致小型影院和独立制片公司被迫边缘化,失去话语权,任人宰割。
当时,独立制片想要借用大制片公司的固定演员或编剧等,不仅需要征得大制片公司的同意,还要支付相当高昂的费用。而影院想要放映大制片公司旗下的影片,则要以支付高额的票房分成作为代价,或直接被大制片公司拒之门外,没有获得放映大制片公司影片的资格。
《派拉蒙法案》的实施,使得独立制片公司和影院得到了解放,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也为后来狮门影业以及温斯坦影业等独立制片公司提供了崛起的空间,并为后来的三大院线AMC、Regal和Cinemark形成的格局创造了条件。
然而,71年间,市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携带互联网基因入局,影视公司以全新的操作手段去扩充商业版图,《派拉蒙法案》本身限制的内容在当今的语境下,早已经发生了松动,甚至失去了约束的效用。
美国司法部此次提出终止《派拉蒙法案》,其实是一次滞后的决定,同时也是再一次出于保护行业弱势、促进行业公平的考量。此弱势主要指两个方面:
第一个行业弱势是指放映终端传统院线本身。全球化语境下,内容制作端疏于对本土放映端的倾斜和照顾。
在全球影院的收益增长减缓甚至出现下行的情况下,放映终端的被动显而易见。由于它们对内容的依赖从未改变,而制作端却随着全球化布局的加速,减少了对本土票房的依赖,在内容打造上趋向IP化和品牌化,导致放映终端在与片方议价时,仍然不占主动。这也引出了行业中的另一个弱势群体。
第二个行业弱势是指电影创作者本身。由于制片公司的全球化布局,不仅要考虑本土市场,还要照顾到其它地区受众,这驱使他们在内容制作上更趋于保守,从而反向致使创作者的内容表达受到限制。
之前,马丁·斯科塞斯就曾在《纽约时报》发表长文《我说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让我解释》中说过,“如今,电影行业里有一些人对艺术问题完全漠不关心,对电影历史的态度轻蔑,又觉得它是自己的所有物——形成一种破坏性极强的混合体。遗憾的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有两套分离的领域,一个是全球范围内的视听娱乐,另一个是电影(cinema)。它们仍然会有重叠的时候,但这种情形越来越少了。我担心,拥有经济支配地位的一方,令另一方变得更加边缘化,甚至贬低它们的存在。”
从这一方面来讲,《派拉蒙法案》的终止也是对北美影视行业回归“电影”的一次呼吁。
新的垄断正在形成
破局者。
传统影视公司的横向扩张,直接跨过垂直垄断的约束;而新媒体的技术介入,让垄断的概念变得愈加模糊。新的垄断已经形成,其界限也早已突破影视可以定义的范围。
众所周知,好莱坞传统大制片公司尽管失去了在宣发端和放映端布局的资格,但他们以其它形式扩充了自己的商业版图,涉猎业务更加广泛,话语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像NBC环球集团公司,不谈收购它的母公司康卡斯特业务构成,仅其本身就包含着有线电视、数字媒体、电影、主题公园以及度假村和国际业务等,这样庞大的结构建设,远超《派拉蒙法案》对电影垂直垄断限制的影响。
将业务触角延伸到更加广泛边界的好莱坞大制片厂,正在让历史重新上演。
2017年,在《星球大战8》上映之前,出品方迪士尼便向影院提出了一系列的严苛要求,其中包括获得这部电影65%的票房收入,以及影片必须在影院最大放映厅上映至少4周,如若不遵守条款内容,影院将接受迪士尼的罚款,额外支付迪士尼5%的票房收入。
严重依赖内容的放映终端,在负责内容制作输出的大制片公司面前,不堪一击。可见,《派拉蒙法案》尽管限制了大制片的垂直产业链的投入,却仍难以改变它们与放映终端博弈的强势地位。
另外,新媒体的介入,导致行业关于垄断定义的重新考量。无论是Netflix还是亚马逊等,网络平台直接将宣发和放映融为一体,这是技术的革命,是71年前,《派拉蒙法案》未曾预料到的新的形式。随着新媒体的入局,用户的观影习惯也正发生变化。
根据2018年美国电影协会(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观众在线观看娱乐节目的支出首次超过电影院消费。新跻身“六大”的Netflix,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总会员数就已经达到1. 5 亿,而亚马逊、Disney+和Apple TV+等流媒体相继进入市场,继续抢占会员份额。
当今的影视市场,竞争已经不再停留在传统影视公司的层面,而是从线下蔓延到线上,且新的垄断正在形成。
终止之后将会怎么样
新战场&马太效应。
随着《派拉蒙法案》的终止,影院将会何去何从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被兼并或许是它最终的宿命。或许,传统影视公司是最好的选择。而当传统影视公司打造了完整的垂直产业链条后,传统影视公司的格局必然会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其与流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将会愈加激烈、焦灼。
首先,为什么说传统院线由传统影视公司接手更适合?
一方面,由于流媒体本身的平台属性,它们业务对传统院线的依赖并不是很大,反倒是传统影视公司,票房是它们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收入来源,所以整合产业链对于传统影视公司来说,更为必要。
不过,流媒体或许会为了获得参加各大节展的资格,而选择以投资的形式小范围入股一些影院,以期在颁奖季为影片上映参加电影节做准备。
另一方面,传统院线不是流媒体的主战场。当下,流媒体还处于四处征伐,靠内容抢占地盘的阶段。随着拥有强大资本为后盾的Disney+和AppleTV+等流媒体的入局,一骑绝尘的奈飞地位受到影响。在流媒体大战还未形成群雄割据局面时,投资传统院线对它们并无明显助益。
从Netflix的迅速崛起来看,可以明确一点的是Netflix的崛起掌握了两个必备条件。一个是在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下被“淘汰”的大导演,在内容和渠道上选择守护“传统内容”而非“传统放映渠道”,这是Netflix在高价投入基础上能够撬动优质人才的必备条件。
第二个是北美电影市场长达10年的“微增长”实际上根本原因在于整个电影市场的极度传统,例如新的技术格式在北美市场被冷遇,中国市场早就普及的在线购票及在线选座在好莱坞并不入流。但在互联网时代,便捷性永远是最基本的要求,并不会因为市场本身但传统就阻止进步。这种供需到矛盾,某种程度上被掩盖。所以流媒体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切中了北美观众的刚需:家庭消费的强烈需求。
那么,对于传统好莱坞大制片厂来说,影院是其最后的“堡垒”,也是其超长系列电影最后的“围墙”。如今,尽管传统的好莱坞影视公司纷纷入局流媒体,但根本的“护城河”还在影院。
所以,为了抵抗流媒体,垂直“向下”积累影院资源可能就成为了传统好莱坞“五大”的一个必然。
如果这种垂直兼并一旦形成,随着《派拉蒙法案》的废止,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马太效应,在好莱坞“五大”内部都可能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独立制片公司或许将会再次面临被压迫的局面,创作者的空间也或许将会被继续剥夺。
但面对北美市场的长期“不增长”,“救市场”还是“救人”就总得先做一个选择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