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阿里传》书评:呈现秘闻细节,丰富社交谈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里传》书评:呈现秘闻细节,丰富社交谈资

以一个曾长期担任阿里巴巴媒体和公共关系副总裁的观察,来分析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成功关键和前景,是很不靠谱的事情。当然,其中对阿里巴巴发展历程特别是外界鲜为人知细节的回顾,确实对丰富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史有积极作用。

  • 所评图书:《阿里传:这里是阿里巴巴的世界》

作者:(美)波特·埃里斯曼

译者:张光磊、吕靖纬、崔玉开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9月

在中国已经非常有名的美国记者、畅销书《寻路中国》作者彼得·海斯勒(何伟)在《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书中曾提到,中国人跟美国人非常相似,对于成功有着深切的热爱。在两个国家,不但政界精英,而且投资界和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履历也被社会大众研究个遍,热度远远高于对于文化精英的崇拜。

《阿里传:这里是阿里巴巴》这本书的出版,面临的最大隐忧是,阿里巴巴和马云的事迹,要比C罗的绯闻流传更广。马云自己很热爱讲授自己的坎坷经历,从幼年和青年时期求学就业路上的不顺,再到项目和创业探索过程中的迷茫,他并不隐晦哪怕是一个细节,时间、地点、事件等坐标信息,一概清清楚楚。如果未来真的会出现能穿越时空的终结者,恐怕不难找到马云。

人们因而津津乐道,马云高考过三次,混迹过英语角,创办了一个熬了很久才开始盈利的翻译社,去美国讨债却误打误撞接触到互联网,马云曾为外经贸部(现商务部)效劳却挂靴而去,阿里巴巴初期曾面临eBay的凶猛绞杀,SARS为淘宝网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助力,收购雅虎中国让马云付出了惨重代价……再后来的事情,是现在涉及阿里巴巴、马云的财经报道,大概都会回溯提到的。

很多人之所以会对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一切产生兴趣,高频率的重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切带有传奇色彩,很有反差性,此外多少有些感慨时机、机遇重要的意味。人们会觉得,马云的起点和各方面条件如此之低,却能积聚到如此高额的财富,获得如此可观的成功,大概只能算是机缘巧合,偏偏是更多条件更好和起点更高的人过得没那么如意,这是命运选择的结果,是“天不佑我”使然。抱着更强的失落感和不平感,人们会继续讨论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一切。

《阿里传:这里是阿里巴巴》的作者是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长期担任负责媒体和公共关系的副总裁(2008年离职)波特·埃里斯曼。这本书显然无法避免重复有关阿里巴巴成长过程中,那些已经变得众所周知的故事(马云自己在演讲中不知道重复过多少遍。如果你经常通过网络看视频,相信对马云的创业和俞敏洪的恋爱不会感到任何细节的陌生)。

但通过这本书,读者仍将可以了解到过去那些外围观察家、传记作者所不了解,脑洞再大也无法通过瞎编而杜撰出来的细节,包括阿里巴巴在引进部分香港和美国经理人后(波特·埃里斯曼加入初期),因巨大的文化不适应曾出现的巨大震荡,最后以大面积裁员了事;马云曾有意识的抑制阿里巴巴内部的民族主义情绪;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的谈判过程中,曾出现的曲折反复;阿里巴巴当初是怎样给ebay挖坑并成功将之带到大坑里去的;较少见诸媒体和传记作品的阿里巴巴实权人物蔡崇信、关明生等人的工作状态,等等。

波特·埃里斯曼在书中几乎都以先贬后扬的方式,对阿里巴巴成长过程中的各项重大行动(马云的历次重大决策)都给予了很高评价,唯独对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的决策提出了批评(当然这也理解为事后诸葛亮,因为这项收购很快被证实是相当失败的,以马云之能,也没有救活雅虎中国)。

波特·埃里斯曼还提到,在雅虎中国原总裁周鸿祎出于对被收购不满、出走创业创办奇虎360公司之后,马云对周鸿祎的厌恶上升到了极点,而这也让公司竞争(角力)变成了私人恩怨。

以一个曾长期担任阿里巴巴媒体和公共关系副总裁的观察(这很难称得上客观公允),来分析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成功关键,来估量阿里巴巴和马云个人事业的前景,都是很不靠谱的事情,当然,这样一位足够权威的人士对阿里巴巴发展历程特别是外界鲜为人知细节的回顾,确实可以起到丰富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史的积极作用。如果你的小伙伴都不喜欢看书,恰恰你看了这本《阿里传:这里是阿里巴巴》,相信这将成为社交聊天中的大杀器,可以帮助你极好的丰富谈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阿里巴巴

6.1k
  • 长沙市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2+6”合作框架协议
  • 卓驭科技接入阿里通义大模型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里传》书评:呈现秘闻细节,丰富社交谈资

以一个曾长期担任阿里巴巴媒体和公共关系副总裁的观察,来分析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成功关键和前景,是很不靠谱的事情。当然,其中对阿里巴巴发展历程特别是外界鲜为人知细节的回顾,确实对丰富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史有积极作用。

  • 所评图书:《阿里传:这里是阿里巴巴的世界》

作者:(美)波特·埃里斯曼

译者:张光磊、吕靖纬、崔玉开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9月

在中国已经非常有名的美国记者、畅销书《寻路中国》作者彼得·海斯勒(何伟)在《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书中曾提到,中国人跟美国人非常相似,对于成功有着深切的热爱。在两个国家,不但政界精英,而且投资界和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履历也被社会大众研究个遍,热度远远高于对于文化精英的崇拜。

《阿里传:这里是阿里巴巴》这本书的出版,面临的最大隐忧是,阿里巴巴和马云的事迹,要比C罗的绯闻流传更广。马云自己很热爱讲授自己的坎坷经历,从幼年和青年时期求学就业路上的不顺,再到项目和创业探索过程中的迷茫,他并不隐晦哪怕是一个细节,时间、地点、事件等坐标信息,一概清清楚楚。如果未来真的会出现能穿越时空的终结者,恐怕不难找到马云。

人们因而津津乐道,马云高考过三次,混迹过英语角,创办了一个熬了很久才开始盈利的翻译社,去美国讨债却误打误撞接触到互联网,马云曾为外经贸部(现商务部)效劳却挂靴而去,阿里巴巴初期曾面临eBay的凶猛绞杀,SARS为淘宝网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助力,收购雅虎中国让马云付出了惨重代价……再后来的事情,是现在涉及阿里巴巴、马云的财经报道,大概都会回溯提到的。

很多人之所以会对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一切产生兴趣,高频率的重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切带有传奇色彩,很有反差性,此外多少有些感慨时机、机遇重要的意味。人们会觉得,马云的起点和各方面条件如此之低,却能积聚到如此高额的财富,获得如此可观的成功,大概只能算是机缘巧合,偏偏是更多条件更好和起点更高的人过得没那么如意,这是命运选择的结果,是“天不佑我”使然。抱着更强的失落感和不平感,人们会继续讨论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一切。

《阿里传:这里是阿里巴巴》的作者是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长期担任负责媒体和公共关系的副总裁(2008年离职)波特·埃里斯曼。这本书显然无法避免重复有关阿里巴巴成长过程中,那些已经变得众所周知的故事(马云自己在演讲中不知道重复过多少遍。如果你经常通过网络看视频,相信对马云的创业和俞敏洪的恋爱不会感到任何细节的陌生)。

但通过这本书,读者仍将可以了解到过去那些外围观察家、传记作者所不了解,脑洞再大也无法通过瞎编而杜撰出来的细节,包括阿里巴巴在引进部分香港和美国经理人后(波特·埃里斯曼加入初期),因巨大的文化不适应曾出现的巨大震荡,最后以大面积裁员了事;马云曾有意识的抑制阿里巴巴内部的民族主义情绪;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的谈判过程中,曾出现的曲折反复;阿里巴巴当初是怎样给ebay挖坑并成功将之带到大坑里去的;较少见诸媒体和传记作品的阿里巴巴实权人物蔡崇信、关明生等人的工作状态,等等。

波特·埃里斯曼在书中几乎都以先贬后扬的方式,对阿里巴巴成长过程中的各项重大行动(马云的历次重大决策)都给予了很高评价,唯独对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的决策提出了批评(当然这也理解为事后诸葛亮,因为这项收购很快被证实是相当失败的,以马云之能,也没有救活雅虎中国)。

波特·埃里斯曼还提到,在雅虎中国原总裁周鸿祎出于对被收购不满、出走创业创办奇虎360公司之后,马云对周鸿祎的厌恶上升到了极点,而这也让公司竞争(角力)变成了私人恩怨。

以一个曾长期担任阿里巴巴媒体和公共关系副总裁的观察(这很难称得上客观公允),来分析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成功关键,来估量阿里巴巴和马云个人事业的前景,都是很不靠谱的事情,当然,这样一位足够权威的人士对阿里巴巴发展历程特别是外界鲜为人知细节的回顾,确实可以起到丰富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史的积极作用。如果你的小伙伴都不喜欢看书,恰恰你看了这本《阿里传:这里是阿里巴巴》,相信这将成为社交聊天中的大杀器,可以帮助你极好的丰富谈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