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文化:孝之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文化:孝之道

心有敬重,才有孝行——孝道应是个人的自觉行为,无法用标准衡量,新“二十四孝”更多的是善意的提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养之恩无以为报,更不是一定要以人生作为回报。

孝,中国最早的词义著作《尔雅》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上面的“老”,代表年老的双亲;下面的“子”,代表子女;“老”在上,“子”在下,意味着做子女的,顺承父母,那就是孝,从行动上来看,子背着老,即是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误伤了苗,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问及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做儿子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跑)同理,晋国的一个太子被父亲逼死了,能跑不跑,能反抗不反抗,儒家给了一个谥号叫恭,过于恭敬,陷父亲于不义——这是愚孝。

从《二十四孝》来看,“埋儿奉母”等部分内容更是对父母愚昧得如奴隶一般的服从和忠诚,鲁迅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有以下评价:“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孝道和世间万物一样,也是有因果的,有赖于父母和子女共同维系。因此孝道的实践,并非在于一味的付出,而是依靠智慧维持平衡状态,正如:我第一次为人父母,你第一次为人子女,大家都没有经验,希望彼此多多关照。

近日偶遇一位母亲,二十出头的儿子想外出闯荡,她担心学坏,想去部队,他担心受苦,唯一要求就是儿子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看着身边“听话”的儿子,她颇有些沾沾自喜,可是儿子的脸上,分明写着挫败和颓废——爱太巨大,会干扰了人生的节奏。最珍贵的父母之爱,在于给孩子一个理想的环境,要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不是你要他成为的人,爱本无可厚非,以爱之名的绑架委实不能苟同。

依据孝经“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之精神,“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衣食无缺,力求舒适是对父母最基本的奉养。尤其在沟通上,更要善加维护,比如儿子手绘说明书,教妈妈玩微信的做法,就很值得提倡。

“二十四孝”的新标准中“常回家看看”、“教父母上网”、“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等内容让父母外安其身、内安其心,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年人真正需要肯定的是他的价值,他宁愿多做一些事情,包括教育孩子。一个老人在家里的位置、受到的尊敬,比衣食更重要。”于丹这样说。

可是面对新标准时,很多人表示“深受刺激”、“深表惭愧”。当某微博发出“亲,‘新二十四孝’你做到了几条?”不少网友自剖内心对照新标准,我堕落成了不孝之子!原因有很多,需要努力的也很多。

心有敬重,才有孝行——孝道应是个人的自觉行为,无法用标准衡量,新“二十四孝”更多的是善意的提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养之恩无以为报,更不是一定要以人生作为回报。切勿以孝之名,行绑架(或被绑架)之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文化:孝之道

心有敬重,才有孝行——孝道应是个人的自觉行为,无法用标准衡量,新“二十四孝”更多的是善意的提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养之恩无以为报,更不是一定要以人生作为回报。

孝,中国最早的词义著作《尔雅》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上面的“老”,代表年老的双亲;下面的“子”,代表子女;“老”在上,“子”在下,意味着做子女的,顺承父母,那就是孝,从行动上来看,子背着老,即是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误伤了苗,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问及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做儿子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跑)同理,晋国的一个太子被父亲逼死了,能跑不跑,能反抗不反抗,儒家给了一个谥号叫恭,过于恭敬,陷父亲于不义——这是愚孝。

从《二十四孝》来看,“埋儿奉母”等部分内容更是对父母愚昧得如奴隶一般的服从和忠诚,鲁迅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有以下评价:“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孝道和世间万物一样,也是有因果的,有赖于父母和子女共同维系。因此孝道的实践,并非在于一味的付出,而是依靠智慧维持平衡状态,正如:我第一次为人父母,你第一次为人子女,大家都没有经验,希望彼此多多关照。

近日偶遇一位母亲,二十出头的儿子想外出闯荡,她担心学坏,想去部队,他担心受苦,唯一要求就是儿子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看着身边“听话”的儿子,她颇有些沾沾自喜,可是儿子的脸上,分明写着挫败和颓废——爱太巨大,会干扰了人生的节奏。最珍贵的父母之爱,在于给孩子一个理想的环境,要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不是你要他成为的人,爱本无可厚非,以爱之名的绑架委实不能苟同。

依据孝经“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之精神,“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衣食无缺,力求舒适是对父母最基本的奉养。尤其在沟通上,更要善加维护,比如儿子手绘说明书,教妈妈玩微信的做法,就很值得提倡。

“二十四孝”的新标准中“常回家看看”、“教父母上网”、“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等内容让父母外安其身、内安其心,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年人真正需要肯定的是他的价值,他宁愿多做一些事情,包括教育孩子。一个老人在家里的位置、受到的尊敬,比衣食更重要。”于丹这样说。

可是面对新标准时,很多人表示“深受刺激”、“深表惭愧”。当某微博发出“亲,‘新二十四孝’你做到了几条?”不少网友自剖内心对照新标准,我堕落成了不孝之子!原因有很多,需要努力的也很多。

心有敬重,才有孝行——孝道应是个人的自觉行为,无法用标准衡量,新“二十四孝”更多的是善意的提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养之恩无以为报,更不是一定要以人生作为回报。切勿以孝之名,行绑架(或被绑架)之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