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尤利西斯》到《芬尼根的守灵夜》:乔伊斯作品的奥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尤利西斯》到《芬尼根的守灵夜》:乔伊斯作品的奥秘

乔伊斯试着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融化在一个小说当中,乔伊斯迷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他精心制造的迷宫……

《尤利西斯》最初版本的装帧设计

记者 | 实习生 汤明明

编辑 | 朱洁树

“就算你没有读完《尤利西斯》,你的书架上也该有一本,不然别人会觉得你没有文化。”在上海图书馆日前举行的以“乔伊斯的世界与世界的乔伊斯”为主题的活动上,主持人张亚哲一上来就半开玩笑地这样说道。在他看来,乔伊斯的书是“文化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营销”。即使的《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以“天书”著称,还是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和学者研究。

嘉宾之一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锋也提到,目前“乔伊斯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学术和批评产业,根据国外学者的统计,研究乔伊斯的论文和专著数量仅次于莎士比亚。”因为《尤利西斯》的故事设定的时间是1904年6月16日。所以6月16日就成了布鲁姆日(《尤利西斯》的主人公),“全球各地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学术活动来纪念。”那么乔伊斯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吸引无数学者耗费一生心血来研究他?翻译他的“天书”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毅力?普通读者应该以什么方式进入阅读呢?

活动现场

《尤利西斯》:将细节的秩序性依附于人物的经验中

在陕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副教授吕国庆看来,细节在《尤利西斯》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乔伊斯把小说叙述的内容碎化成一个个细节,把它们分布到文本中去,同时让它们形成自身的连续性,从而使文本篇幅像百科全书一样扩容。”但是《尤利西斯》中的文本细节“绝不是独立的客观对应物,而是依附于人物的即时经验,它们就是在场人物的所为、所察、所想”,当细节秩序性地依存于人物的即时经验,即时经验就会通过叙述语言形成秩序性结构。

乔伊斯曾在1904年写信给自己的弟弟,认为乔治·穆尔(George Moore)写的《处女地》中的《大雁》存在细节上的缺陷和漏洞,小说中的夫妇在布雷和都柏林的铁路沿线上已经生活了三年,这个路段上的列车也是不间断运行的,即便如此,妻子居然还要在丈夫要去都柏林开会时查阅列车时刻表,“就像你不会查阅地铁的时刻表一样,”吕国庆说,“乔伊斯对细节的要求十分严格。(他认为)叙事者的知识要与人物的知识划清界限:人物不知道的,叙事者不能代替他知道;人物知道,而叙事者不知道的,作者要根据情境推断人物本该有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叙事者合乎实际地展开叙述。”

这种“写作的纪律”在乔伊斯的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尤利西斯》中,布鲁姆当天离开家的时候忘了带钥匙,所以回家的时候他需要跳过铁栅栏。因为小说中布鲁姆的身高被设定成一米七六,所以乔伊斯特地询问了自己的舅妈,求证一个中等身材的人从铁栅栏上跳下来会不会受伤。甚至布鲁姆一家的住处都不完全是虚构的,1904年这一年,艾克尔斯街七号并没有住户,所以他把虚构人物放在一个空的房子内去建构他的虚构世界。

《尤利西斯》中的细节也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吕国庆指出,英国诗人艾略特认为《尤利西斯》是用“运用神话,以及连续地控制当代与古代之间的对照”,为“无意义、无秩序的当代历史全景画”输出形式和意义。但是著名乔伊斯学者休·肯纳反驳了这一点观点,他认为乔伊斯所处理的生活细节本身便具有相互锁合的结构,无需植入外来的形式,“如果《尤利西斯》去掉题名和原有的标题,也不会有人发现它与《奥德赛》的关联。”

除了《尤利西斯》中精妙的细节与结构,刘锋认为,《尤利西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了布鲁姆这一不朽的人物,“我们阅读《尤利西斯》的布鲁姆会对人性有最丰富的认识。”

活动现场,藏书家王强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乔伊斯作品的珍藏本

《芬尼根的守灵夜》:将所有的词语打碎、变形、重组

《尤利西斯》寓意深刻,阅读门槛也很高。刘峰表示,《尤利西斯》作为最经典的一部意识流小说,可以长达几十页没有标点符号,作者以此来模拟主人公内心的意识流动,这也大大增加了翻译难度,钱钟书甚至称翻译《尤利西斯》是“别开生面的自杀行为”。即便如此,《尤利西斯》还不是乔伊斯创作的门槛最高、难度最大的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中出现了五六十种语言,因而被称为“天书”。

翻译了《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卷)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戴从容回忆起初读乔伊斯的学生时代。如果说《尤利西斯》在她眼前“打开了一条磅礴、细致的河流”,那么《芬尼根的守灵夜》就是将整个宇宙打开,“那种震撼是无法遗忘的。”

普通读者通常在翻开《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页时就会被吓到,因为上面写满了任何字典都查不到的生词。戴从容在著作《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中提到著名乔伊斯学者克莱夫·哈特在《变换视角下的〈芬尼根的守灵〉》一文中概括了读者对此书的评价:有人认为乔伊斯疯了;有人认为乔伊斯故意创造了各类生词,“把语言堆在一起,塞进一个令人不可容忍的外壳,然后躲在读者的背后发笑”;而有的人则认为乔伊斯试图书写整个人类的生存历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完美性”;还有人认为《芬尼根的守灵夜》本身就“缺乏秩序”,这些令人错愕的,在字典中找到不到词语预示着“宇宙的解体”,是乔伊斯关于现代社会破裂的寓言。

戴从容指出,在《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自造词语中,为数最多的是混成词(portmanteau word),也就是乔伊斯用几个词语的部分字母组合而自造的新词。在她看来,“与其说语言是《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最终意图,不如说超越语言的限制才是《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最终意图。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乔伊斯通过将所有的词语打碎、变形、重组,以此来挣脱语言的枷锁,并使自己成为一位如上帝一般的语言创造者,在创作中获得自由。”

那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怎样可以通过乔伊斯制造的万花筒式的让人晕眩的语言,读懂《芬尼根的守灵夜》呢?戴从容认为读者可以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作为《芬尼根的守灵夜》的阅读切口。博尔赫斯是乔伊斯的粉丝,《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英国人斯蒂芬·艾伯特讲述了一个叫做彭熙的中国人的事迹,后者写了一部被称为“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书。在戴从容看来,“彭熙花费13年写这本书,与乔伊斯花费17年写《芬尼根的守灵夜》一样,都是为了创造一个永恒的艺术世界。”博尔赫斯在小说中罗列的使小说无限循环的方式,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也都能找到。怎样才能让小说变得永恒呢?博尔赫斯借艾伯特之口道出了四种方法:

其一是第一页和最后一页重合,形成文本的循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它的起止页虽然不同但是却衔接了同样一句话。”

其二是作品人物讲述作品被讲述这一事件,从而造成叙述行为的循环,“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设置了一封信,这封信是母鸡在12点挖出来的,这封信是爱尔兰非常有名的中世纪草本,又是《芬尼根的守灵夜》本身。”

其三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循环方式保证阅读的行为。用乔伊斯自己的话来说,它的小说用眼睛看是惊恐,用耳朵听却充满希望。戴从容也问过一些爱尔兰人,他们觉得比起纯粹的用眼看,用朗读的方式可以懂的更多。戴从容在其著作《芬尼根的守灵解读》中提到,有些学者认为《芬尼根的守灵夜》中那些至今尚未破解的谜题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对理解全书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路易斯·欧·朋克甚至将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比作听音乐,他觉得这本小说“是一部整体直观印象大于细节逻辑推演的作品”,因此读者“不必纠缠于或拘泥于作品中具体情节的启示力。”

最后一种则是为主人公构造一个“小径分岔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虚构作品会让主人公在面临选择时只挑一种作为结局,《芬尼根的守灵夜》让主人公将所有的可能性都经历一遍,这样主人公就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循环,让小说永远也“读不完”。这种永远无法终结的,“小径分岔的时间结构”,“正是《芬尼根的守灵夜》和《小径分岔的花园》最重要的对应。”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乔伊斯要在《芬尼根的守灵夜》当中这样“玩弄”语言。因为乔伊斯希望通过保留词语的多义性为主人公制造多种可能性,“将词语作为文本的基础层面,直接体现了小径分岔的结构模式。”而当乔伊斯试着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融化在一个小说当中的时候,就让他的文本形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万花筒”,让小说形成一个迷宫式的永恒,让无数的乔伊斯迷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他精心制造的迷宫,开启自己的冒险之旅,期待着在不同的可能性中发现最接近乔伊斯的终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尤利西斯》到《芬尼根的守灵夜》:乔伊斯作品的奥秘

乔伊斯试着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融化在一个小说当中,乔伊斯迷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他精心制造的迷宫……

《尤利西斯》最初版本的装帧设计

记者 | 实习生 汤明明

编辑 | 朱洁树

“就算你没有读完《尤利西斯》,你的书架上也该有一本,不然别人会觉得你没有文化。”在上海图书馆日前举行的以“乔伊斯的世界与世界的乔伊斯”为主题的活动上,主持人张亚哲一上来就半开玩笑地这样说道。在他看来,乔伊斯的书是“文化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营销”。即使的《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以“天书”著称,还是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和学者研究。

嘉宾之一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锋也提到,目前“乔伊斯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学术和批评产业,根据国外学者的统计,研究乔伊斯的论文和专著数量仅次于莎士比亚。”因为《尤利西斯》的故事设定的时间是1904年6月16日。所以6月16日就成了布鲁姆日(《尤利西斯》的主人公),“全球各地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学术活动来纪念。”那么乔伊斯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吸引无数学者耗费一生心血来研究他?翻译他的“天书”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毅力?普通读者应该以什么方式进入阅读呢?

活动现场

《尤利西斯》:将细节的秩序性依附于人物的经验中

在陕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副教授吕国庆看来,细节在《尤利西斯》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乔伊斯把小说叙述的内容碎化成一个个细节,把它们分布到文本中去,同时让它们形成自身的连续性,从而使文本篇幅像百科全书一样扩容。”但是《尤利西斯》中的文本细节“绝不是独立的客观对应物,而是依附于人物的即时经验,它们就是在场人物的所为、所察、所想”,当细节秩序性地依存于人物的即时经验,即时经验就会通过叙述语言形成秩序性结构。

乔伊斯曾在1904年写信给自己的弟弟,认为乔治·穆尔(George Moore)写的《处女地》中的《大雁》存在细节上的缺陷和漏洞,小说中的夫妇在布雷和都柏林的铁路沿线上已经生活了三年,这个路段上的列车也是不间断运行的,即便如此,妻子居然还要在丈夫要去都柏林开会时查阅列车时刻表,“就像你不会查阅地铁的时刻表一样,”吕国庆说,“乔伊斯对细节的要求十分严格。(他认为)叙事者的知识要与人物的知识划清界限:人物不知道的,叙事者不能代替他知道;人物知道,而叙事者不知道的,作者要根据情境推断人物本该有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叙事者合乎实际地展开叙述。”

这种“写作的纪律”在乔伊斯的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尤利西斯》中,布鲁姆当天离开家的时候忘了带钥匙,所以回家的时候他需要跳过铁栅栏。因为小说中布鲁姆的身高被设定成一米七六,所以乔伊斯特地询问了自己的舅妈,求证一个中等身材的人从铁栅栏上跳下来会不会受伤。甚至布鲁姆一家的住处都不完全是虚构的,1904年这一年,艾克尔斯街七号并没有住户,所以他把虚构人物放在一个空的房子内去建构他的虚构世界。

《尤利西斯》中的细节也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吕国庆指出,英国诗人艾略特认为《尤利西斯》是用“运用神话,以及连续地控制当代与古代之间的对照”,为“无意义、无秩序的当代历史全景画”输出形式和意义。但是著名乔伊斯学者休·肯纳反驳了这一点观点,他认为乔伊斯所处理的生活细节本身便具有相互锁合的结构,无需植入外来的形式,“如果《尤利西斯》去掉题名和原有的标题,也不会有人发现它与《奥德赛》的关联。”

除了《尤利西斯》中精妙的细节与结构,刘锋认为,《尤利西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了布鲁姆这一不朽的人物,“我们阅读《尤利西斯》的布鲁姆会对人性有最丰富的认识。”

活动现场,藏书家王强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乔伊斯作品的珍藏本

《芬尼根的守灵夜》:将所有的词语打碎、变形、重组

《尤利西斯》寓意深刻,阅读门槛也很高。刘峰表示,《尤利西斯》作为最经典的一部意识流小说,可以长达几十页没有标点符号,作者以此来模拟主人公内心的意识流动,这也大大增加了翻译难度,钱钟书甚至称翻译《尤利西斯》是“别开生面的自杀行为”。即便如此,《尤利西斯》还不是乔伊斯创作的门槛最高、难度最大的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中出现了五六十种语言,因而被称为“天书”。

翻译了《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卷)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戴从容回忆起初读乔伊斯的学生时代。如果说《尤利西斯》在她眼前“打开了一条磅礴、细致的河流”,那么《芬尼根的守灵夜》就是将整个宇宙打开,“那种震撼是无法遗忘的。”

普通读者通常在翻开《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页时就会被吓到,因为上面写满了任何字典都查不到的生词。戴从容在著作《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中提到著名乔伊斯学者克莱夫·哈特在《变换视角下的〈芬尼根的守灵〉》一文中概括了读者对此书的评价:有人认为乔伊斯疯了;有人认为乔伊斯故意创造了各类生词,“把语言堆在一起,塞进一个令人不可容忍的外壳,然后躲在读者的背后发笑”;而有的人则认为乔伊斯试图书写整个人类的生存历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完美性”;还有人认为《芬尼根的守灵夜》本身就“缺乏秩序”,这些令人错愕的,在字典中找到不到词语预示着“宇宙的解体”,是乔伊斯关于现代社会破裂的寓言。

戴从容指出,在《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自造词语中,为数最多的是混成词(portmanteau word),也就是乔伊斯用几个词语的部分字母组合而自造的新词。在她看来,“与其说语言是《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最终意图,不如说超越语言的限制才是《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最终意图。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乔伊斯通过将所有的词语打碎、变形、重组,以此来挣脱语言的枷锁,并使自己成为一位如上帝一般的语言创造者,在创作中获得自由。”

那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怎样可以通过乔伊斯制造的万花筒式的让人晕眩的语言,读懂《芬尼根的守灵夜》呢?戴从容认为读者可以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作为《芬尼根的守灵夜》的阅读切口。博尔赫斯是乔伊斯的粉丝,《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英国人斯蒂芬·艾伯特讲述了一个叫做彭熙的中国人的事迹,后者写了一部被称为“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书。在戴从容看来,“彭熙花费13年写这本书,与乔伊斯花费17年写《芬尼根的守灵夜》一样,都是为了创造一个永恒的艺术世界。”博尔赫斯在小说中罗列的使小说无限循环的方式,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也都能找到。怎样才能让小说变得永恒呢?博尔赫斯借艾伯特之口道出了四种方法:

其一是第一页和最后一页重合,形成文本的循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它的起止页虽然不同但是却衔接了同样一句话。”

其二是作品人物讲述作品被讲述这一事件,从而造成叙述行为的循环,“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设置了一封信,这封信是母鸡在12点挖出来的,这封信是爱尔兰非常有名的中世纪草本,又是《芬尼根的守灵夜》本身。”

其三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循环方式保证阅读的行为。用乔伊斯自己的话来说,它的小说用眼睛看是惊恐,用耳朵听却充满希望。戴从容也问过一些爱尔兰人,他们觉得比起纯粹的用眼看,用朗读的方式可以懂的更多。戴从容在其著作《芬尼根的守灵解读》中提到,有些学者认为《芬尼根的守灵夜》中那些至今尚未破解的谜题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对理解全书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路易斯·欧·朋克甚至将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比作听音乐,他觉得这本小说“是一部整体直观印象大于细节逻辑推演的作品”,因此读者“不必纠缠于或拘泥于作品中具体情节的启示力。”

最后一种则是为主人公构造一个“小径分岔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虚构作品会让主人公在面临选择时只挑一种作为结局,《芬尼根的守灵夜》让主人公将所有的可能性都经历一遍,这样主人公就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循环,让小说永远也“读不完”。这种永远无法终结的,“小径分岔的时间结构”,“正是《芬尼根的守灵夜》和《小径分岔的花园》最重要的对应。”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乔伊斯要在《芬尼根的守灵夜》当中这样“玩弄”语言。因为乔伊斯希望通过保留词语的多义性为主人公制造多种可能性,“将词语作为文本的基础层面,直接体现了小径分岔的结构模式。”而当乔伊斯试着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融化在一个小说当中的时候,就让他的文本形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万花筒”,让小说形成一个迷宫式的永恒,让无数的乔伊斯迷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他精心制造的迷宫,开启自己的冒险之旅,期待着在不同的可能性中发现最接近乔伊斯的终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