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火缠身:建筑师赖特混乱而灾难性的一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火缠身:建筑师赖特混乱而灾难性的一生

出轨、凶杀、火灾……赖特的人生和他的建筑作品几乎一样吸睛。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被誉为“美国建筑之父”,他所设计的房屋、写字楼、美术馆和教堂反映了这个国家的风景地貌和价值观。但真正让人们难以忽视的,并非是他重新定义传统建筑形式的天分,而是他的高产。赖特生于1867年,逝于1959年,期间历经72年的职业生涯。在这70多年当中,他设计了将近1000栋建筑,其中有超过400栋被成功建造出来。可以说他的建筑贯穿了三个不同的世纪,因为还有一小部分设计在千禧年之后开始付诸实践。今年早些时候,赖特设计的8栋建筑被评选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地。

面对这一切赞美与荣光,赖特从不满足于让作品为自己代言。作为“首屈一指”的自高自大者,他曾毫不惭愧地宣称:“我的作品不仅是设计上的原创,更是精神层面的原创。”他还以自己家(塔里埃森)为例子,来证明自己深不可测的创造力:“这个东西完全是抖抖袖子就掉出来了。”好吧,他的袖子是否如此海量还有待证实。

但事实上,袖子里抖出来的可不只是流水别墅、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这样的建筑物,还有丑闻、贫穷以及各种各样的悲剧,其中包括20世纪早期最耸人听闻的一起凶杀案。1909年,赖特的绝大部分同胞并非因为他在威斯康辛的建筑作品而认识他,而是因为他抛下自己的妻子和六个孩子,与一名客户的妻子马马·博斯维克(Mamah Borthwick)跑去欧洲。面对大家对他好色淫荡的指责,赖特的理由是,家庭限制了他成为命中注定的艺术家的能力。至于父亲的角色,在他眼里一直是个谜团:“我从没想过这方面,也没有扮演过这个身份。我感受不到,也不知该如何去做。”对自己造成的一切伤害熟视无睹的他还曾表示:“就像真实地设计建筑那样,我只想要真实地生活。”

古根海姆博物馆内部 图片来源:age fotostock/Alamy Stock Photo

可惜,与情妇博斯维克的“真实生活”也没能持久。1914年,赖特前往芝加哥工作期间,一个名叫朱利安·卡尔顿(Julian Carlton)的男仆在塔里埃森陷入丧心病狂的杀人狂状态,用一把装修斧砍杀了7个人。这起暴力伤人事件极度残忍,博斯维克也是受害者之一。据媒体报道,她的“大脑被劈成两半”,旁边还躺着她的两个孩子。卡尔顿还将这栋房子夷为平地。随后,人们发现他躲在锅炉里喝下了毒鼠碱,最终在绝食7周之后死去。

在部分注重道德的中西部美国人看来,发生在“爱巢”的恐怖凶杀案正是对这对侵犯了婚姻神圣性的情人的报应惩罚。就像一篇新闻报道里写到的那样:“暴力而无法无天的爱,必将面对暴力且无法无天的结局。”赶到现场的赖特目睹了一具具尸体横陈户外,坐在隔壁姐姐家的钢琴边反复弹奏巴赫的曲子平复心绪。他后来重建了塔里埃森,但这栋房子却因电路故障再次被火烧毁,房中价值30万美元的日本艺术品随之成为灰烬。他的第二段婚姻也失败了。

曾为另一位美国名人欧内斯特·海明威写过书的保罗·亨德里克森(Paul Hendrickson),被赖特“《旧约全书》式悲剧与混乱的人生”深深吸引,写下了非传记的“传记式肖像”作品。赖特向来热情赞美“简单平面的装饰性价值”,亨德里克森则倾向于巴洛克式艺术。这或许将成为你读过的最矫揉造作的一本书:极度自恋,充满自我欣赏的写作语调,夹杂着炫耀式的自造短语,令人厌烦的自我意识……

赖特在威斯康辛的住宅 图片来源:Morry Gash/AP

作者嗜骗成性,仅凭赖特信件里少数几处华丽的短语就将其与建筑师同事塞西尔·科温(Cecil Corwin)扯上同性恋关系,还强行将卡尔顿的暴徒行为与1921年塔尔萨市种族暴乱联系起来。围绕赖特唯一有效的信息,是他发现了赖特的父亲离开了母亲,并且控告他母亲有不可理喻的行为与暴力,这与赖特一向声称的情况完全相反。

但亨德里克森的文字的确是出于敬意。他将赖特人生中的每件事情都视作大事,尽管这些被尽情吹捧的事情都一样冗长陈腐。他坚持到底的主张便是作为建筑师的赖特卓越非凡。事实上的确如此,赖特那些修长而平整的“草原之屋”与地平线相互呼应,已足够被人们所铭记。与此同时,赖特还创先设计了低成本美式住宅,让露宿之人有了安身之处,证明每个人都值得住上好房子。他关于“有机建筑”(与居住者及周边环境两相适宜的建筑物)的信仰至今仍是建筑界的普遍共识。

赖特绝非一个温暖绅士,但他至少还有一些自知之明。“人生早些时候,我不得不在坦诚的傲慢自大与虚伪的谦虚谦卑之间做选择,”他写道,“我选择了前者,并且从没看到过改变抉择的机会。”或许,谦虚的赖特根本不可能建造出这些房屋。

(翻译:刘欣)

来源:卫报

原标题:Plagued ByFire by Paul Hendrickson ? Frank Lloyd Wright, a life of disaster and disarray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火缠身:建筑师赖特混乱而灾难性的一生

出轨、凶杀、火灾……赖特的人生和他的建筑作品几乎一样吸睛。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被誉为“美国建筑之父”,他所设计的房屋、写字楼、美术馆和教堂反映了这个国家的风景地貌和价值观。但真正让人们难以忽视的,并非是他重新定义传统建筑形式的天分,而是他的高产。赖特生于1867年,逝于1959年,期间历经72年的职业生涯。在这70多年当中,他设计了将近1000栋建筑,其中有超过400栋被成功建造出来。可以说他的建筑贯穿了三个不同的世纪,因为还有一小部分设计在千禧年之后开始付诸实践。今年早些时候,赖特设计的8栋建筑被评选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地。

面对这一切赞美与荣光,赖特从不满足于让作品为自己代言。作为“首屈一指”的自高自大者,他曾毫不惭愧地宣称:“我的作品不仅是设计上的原创,更是精神层面的原创。”他还以自己家(塔里埃森)为例子,来证明自己深不可测的创造力:“这个东西完全是抖抖袖子就掉出来了。”好吧,他的袖子是否如此海量还有待证实。

但事实上,袖子里抖出来的可不只是流水别墅、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这样的建筑物,还有丑闻、贫穷以及各种各样的悲剧,其中包括20世纪早期最耸人听闻的一起凶杀案。1909年,赖特的绝大部分同胞并非因为他在威斯康辛的建筑作品而认识他,而是因为他抛下自己的妻子和六个孩子,与一名客户的妻子马马·博斯维克(Mamah Borthwick)跑去欧洲。面对大家对他好色淫荡的指责,赖特的理由是,家庭限制了他成为命中注定的艺术家的能力。至于父亲的角色,在他眼里一直是个谜团:“我从没想过这方面,也没有扮演过这个身份。我感受不到,也不知该如何去做。”对自己造成的一切伤害熟视无睹的他还曾表示:“就像真实地设计建筑那样,我只想要真实地生活。”

古根海姆博物馆内部 图片来源:age fotostock/Alamy Stock Photo

可惜,与情妇博斯维克的“真实生活”也没能持久。1914年,赖特前往芝加哥工作期间,一个名叫朱利安·卡尔顿(Julian Carlton)的男仆在塔里埃森陷入丧心病狂的杀人狂状态,用一把装修斧砍杀了7个人。这起暴力伤人事件极度残忍,博斯维克也是受害者之一。据媒体报道,她的“大脑被劈成两半”,旁边还躺着她的两个孩子。卡尔顿还将这栋房子夷为平地。随后,人们发现他躲在锅炉里喝下了毒鼠碱,最终在绝食7周之后死去。

在部分注重道德的中西部美国人看来,发生在“爱巢”的恐怖凶杀案正是对这对侵犯了婚姻神圣性的情人的报应惩罚。就像一篇新闻报道里写到的那样:“暴力而无法无天的爱,必将面对暴力且无法无天的结局。”赶到现场的赖特目睹了一具具尸体横陈户外,坐在隔壁姐姐家的钢琴边反复弹奏巴赫的曲子平复心绪。他后来重建了塔里埃森,但这栋房子却因电路故障再次被火烧毁,房中价值30万美元的日本艺术品随之成为灰烬。他的第二段婚姻也失败了。

曾为另一位美国名人欧内斯特·海明威写过书的保罗·亨德里克森(Paul Hendrickson),被赖特“《旧约全书》式悲剧与混乱的人生”深深吸引,写下了非传记的“传记式肖像”作品。赖特向来热情赞美“简单平面的装饰性价值”,亨德里克森则倾向于巴洛克式艺术。这或许将成为你读过的最矫揉造作的一本书:极度自恋,充满自我欣赏的写作语调,夹杂着炫耀式的自造短语,令人厌烦的自我意识……

赖特在威斯康辛的住宅 图片来源:Morry Gash/AP

作者嗜骗成性,仅凭赖特信件里少数几处华丽的短语就将其与建筑师同事塞西尔·科温(Cecil Corwin)扯上同性恋关系,还强行将卡尔顿的暴徒行为与1921年塔尔萨市种族暴乱联系起来。围绕赖特唯一有效的信息,是他发现了赖特的父亲离开了母亲,并且控告他母亲有不可理喻的行为与暴力,这与赖特一向声称的情况完全相反。

但亨德里克森的文字的确是出于敬意。他将赖特人生中的每件事情都视作大事,尽管这些被尽情吹捧的事情都一样冗长陈腐。他坚持到底的主张便是作为建筑师的赖特卓越非凡。事实上的确如此,赖特那些修长而平整的“草原之屋”与地平线相互呼应,已足够被人们所铭记。与此同时,赖特还创先设计了低成本美式住宅,让露宿之人有了安身之处,证明每个人都值得住上好房子。他关于“有机建筑”(与居住者及周边环境两相适宜的建筑物)的信仰至今仍是建筑界的普遍共识。

赖特绝非一个温暖绅士,但他至少还有一些自知之明。“人生早些时候,我不得不在坦诚的傲慢自大与虚伪的谦虚谦卑之间做选择,”他写道,“我选择了前者,并且从没看到过改变抉择的机会。”或许,谦虚的赖特根本不可能建造出这些房屋。

(翻译:刘欣)

来源:卫报

原标题:Plagued ByFire by Paul Hendrickson ? Frank Lloyd Wright, a life of disaster and disarray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