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球首个可溶性双胰岛素在中国上市,糖尿病药物未来还有哪些可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球首个可溶性双胰岛素在中国上市,糖尿病药物未来还有哪些可能?

口服、更长效、更智能是未来的糖尿病药物方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谢欣

编辑 | 任悠悠

全球最大糖尿病药品公司诺和诺德12月7日宣布,首个可溶性双胰岛素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诺和佳®正式在中国上市。

胰岛素作为目前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虽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当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禁忌时,仍需使用胰岛素,以控制高血糖,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危险。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是由70%德谷胰岛素和30%门冬胰岛素组成的可溶性制剂,这一配比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预混胰岛素制剂配比。

根据诺和诺德首席科学顾问柯宙思(Peter Kurtzhals)教授介绍,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会在两餐之间出现肩效应,即这一时间段中会出现基础胰岛素和餐时的叠加。而在临床上实际希望达到的效果是餐时胰岛素可以快速释放,控制餐时餐后血糖;基础胰岛素部分能够延长释放时间达到24小时。

在诺和佳中,门冬胰岛素为餐时胰岛素、德谷胰岛素为基础长效胰岛素,两者作用时效独立分开。组分互不干扰,各自发挥独立降糖作用。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0.9%,患病人数超过1.21亿,高居全球首位。且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15.8%,血糖控制不佳是导致中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高发的主要原因。

除了人数多外,还存在着“中国式血糖变化”,即餐后血糖升高和低血糖构成日内血糖波动,导致微血管并发症、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风险升高。使得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尤为重要。

“中国式血糖变化”也与遗传因素与饮食习惯有关,由于中国患者三餐均以升糖指数较高的精制米面制品作为主食,对餐后血糖影响较大;而即使是摄入等量的同种谷物,80%的中国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会出现PPG(餐后血糖)升高。而欧洲人群中仅为60%。能同时覆盖空腹和餐后血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更加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

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服药,长期注射不仅降低缓和依从性,也给患者带来经济与身体负担,因此无论是胰岛素还是近年所新研发出的如GLP-1等新型药物,都在进行给药时间与方式上的研发。

在此之前,在GLP-1上,诺和诺德正计划把每周注射一次的索马鲁肽(Ozempic)引入中国,同时,口服索马鲁肽(Rybelsus,每日口服一次)的中国三期注册临床实验也已启动。今年9月美国FDA已经批准口服索马鲁肽上市申请,用于结合饮食和运动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此外,诺和诺德还有几款创新胰岛素在早期研发进程中,包括可根据血糖水平动态调节的“智能”胰岛素——葡萄糖反应性胰岛素、一周一次注射的超长效胰岛素、与麻省理工合作的可运载胰岛素到胃部的口服胰岛素,柯宙思还透露,诺和诺德在1型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方面目前已有定向研究的结果把干细胞定向到胰岛素的β细胞上,希望能在2021年庆祝胰岛素发明100周年之际,开始启动1型糖尿病干细胞治疗。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球首个可溶性双胰岛素在中国上市,糖尿病药物未来还有哪些可能?

口服、更长效、更智能是未来的糖尿病药物方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谢欣

编辑 | 任悠悠

全球最大糖尿病药品公司诺和诺德12月7日宣布,首个可溶性双胰岛素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诺和佳®正式在中国上市。

胰岛素作为目前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虽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当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禁忌时,仍需使用胰岛素,以控制高血糖,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危险。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是由70%德谷胰岛素和30%门冬胰岛素组成的可溶性制剂,这一配比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预混胰岛素制剂配比。

根据诺和诺德首席科学顾问柯宙思(Peter Kurtzhals)教授介绍,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会在两餐之间出现肩效应,即这一时间段中会出现基础胰岛素和餐时的叠加。而在临床上实际希望达到的效果是餐时胰岛素可以快速释放,控制餐时餐后血糖;基础胰岛素部分能够延长释放时间达到24小时。

在诺和佳中,门冬胰岛素为餐时胰岛素、德谷胰岛素为基础长效胰岛素,两者作用时效独立分开。组分互不干扰,各自发挥独立降糖作用。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0.9%,患病人数超过1.21亿,高居全球首位。且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15.8%,血糖控制不佳是导致中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高发的主要原因。

除了人数多外,还存在着“中国式血糖变化”,即餐后血糖升高和低血糖构成日内血糖波动,导致微血管并发症、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风险升高。使得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尤为重要。

“中国式血糖变化”也与遗传因素与饮食习惯有关,由于中国患者三餐均以升糖指数较高的精制米面制品作为主食,对餐后血糖影响较大;而即使是摄入等量的同种谷物,80%的中国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会出现PPG(餐后血糖)升高。而欧洲人群中仅为60%。能同时覆盖空腹和餐后血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更加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

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服药,长期注射不仅降低缓和依从性,也给患者带来经济与身体负担,因此无论是胰岛素还是近年所新研发出的如GLP-1等新型药物,都在进行给药时间与方式上的研发。

在此之前,在GLP-1上,诺和诺德正计划把每周注射一次的索马鲁肽(Ozempic)引入中国,同时,口服索马鲁肽(Rybelsus,每日口服一次)的中国三期注册临床实验也已启动。今年9月美国FDA已经批准口服索马鲁肽上市申请,用于结合饮食和运动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此外,诺和诺德还有几款创新胰岛素在早期研发进程中,包括可根据血糖水平动态调节的“智能”胰岛素——葡萄糖反应性胰岛素、一周一次注射的超长效胰岛素、与麻省理工合作的可运载胰岛素到胃部的口服胰岛素,柯宙思还透露,诺和诺德在1型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方面目前已有定向研究的结果把干细胞定向到胰岛素的β细胞上,希望能在2021年庆祝胰岛素发明100周年之际,开始启动1型糖尿病干细胞治疗。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