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戴志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私募基金——富岛基金,此后的时间里,他纵横金融和地产两界,用8年将自己的财富由0变为10亿,再用6年将财富由10亿增至100亿。1999年股市达到高潮时,他全身而退,登上了房地产急速前进的快车。经历了地产市场的“黄金时代”后,他又率先向楼市挥手作别,重新聚焦金融领域,并迅速跻身微金融行业前三位。
文/华商名人堂主笔 蒋玮
中国私募第一人
地产“玩家”戴志康,决定不“玩”了。
2015年2月13日,上海证大集团发布公告:戴志康以总价12.507亿港元的价格,将其和女儿持有的上海证大房地产有限公司42.03%的股份,转让给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每股销售价格为0.2港元,相当于其每股0.446港元资产净值的一半。
公告一出,在地产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惊愕,也有惋惜。过去10年间,戴志康一直是上海地产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曾以92.2亿的价格成为上海“地王”。2013年底,他还宣布大举进军海外,将投资80到100亿美元,在南非打造一个“陆家嘴”。
一年后,他却宣布退出。在国内知名的地产大佬中,他是第一个挥手告别这个喧嚣江湖的人。
戴志康称,退出是指不再投资新的地产项目,他不会卖掉手中的资产,依然会将老项目做完。离开地产后,他宣布证大集团将回归金融主业,以全新的姿态,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投资集团。
事实上,金融是戴志康的老本行。从学业到起家,金融始终和他紧密相连。
1981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主修国际金融,毕业后又考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1987年,他进入中信实业银行行长办公室做秘书。第二年,他辞职后又到德国德累斯顿银行北京代表处做中方代表。
如此两年后,积攒了人脉,提升了眼界的戴志康,怀揣着梦想与野心成为“十万人才下海南”中的一员。他先在海南省证券公司当部门经理,随后组建了中国第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富岛基金公司,并出任总经理。
在其运作下,富岛基金第一笔投资基金就募集到了6000万元,主要是用于炒股票和房地产。这一年,戴志康28岁,在投资金融界声名鹊起。同年9月,他又以300万元创立了上海证大资产管理公司,从事金融投资。
但是,年少成名的他却遭遇了当头一棒。1993年,针对投资过热的势头,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打碎了海南房地产和股票泡沫。戴志康的公司也遭受沉重打击,不仅赔光了6000万的基金,还倒贴了500万。
回忆如此重大的挫折,戴志康却说自己当时没有太强的挫败感,“技巧只是一时的失败,不是永远的失败”。
1995年,资本市场复苏,他重整旗鼓,杀将回来,将大部分资金投入“苏常柴”和“四川长虹”两支股票中,后脱手获得巨大收益,仅“苏常柴”便使其获利一亿多,“中国私募教父”的名头随之而来。
1999年,戴志康预判互联网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于是集中投资了电广传媒、中信国安、上海梅林、东方明珠等一批网络股。随后网络股爆涨,他赚了个盆满钵满。
2000年初,全球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多点下探,半年内下跌40%。戴志康意识到国内资本市场也会有问题。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在国内资本市场仍处高位之时淡出股市。
淡出股市后,他并没有离开资本市场。2000年后,他投资成立了上海天迪,接档证大集团,投资资本市场。两年内,上海天迪接连参股了浙江医药、苏州高新、同达创业、龙头股份以及彩虹股份等企业。
近几年来,定向增发在资本市场火热,戴志康旗下的投资公司也相继涌进这一领域。除了上海天迪外,成立于2008年的证大旗下投资实体上海天臻,参与了天康生物、新中基、士兰微三家上市公司的定增。2010年初,戴志康又成立上海天誉,参与南通科技、时代新材、广州国光、长征电气等六家公司的增发。
在其精心运作下,这三家公司一起构成的“证大系”,悄然成长为资本市场上的隐形大鳄。
▲图注:上海九间堂别墅
横跨金融与地产
不断在资本市场创造暴富“传奇”的同时,戴志康还大举进入上海房产市场,开启事业的新征程。
2000年,他以低价拿到了浦东足以开发10年的地块,随后相继打造了包括地处陆家嘴腰腹位置的联洋社区项目、证大家园、水清木华、大拇指广场、九间堂等项目,获得市场热捧。
当时,上海房价由均价4000多元猛涨至万元以上,年平均涨幅超过30%。证大亦从2000年起,连续四年销售额保持50%以上的增长。
2007年,房地产和股票两头热,戴志康的身家随之超越百亿,位列胡润房地产富豪榜第28名。
但这仍满足不了戴志康的雄心,他开始激进拿地。2010年,他以92.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夺得上海外滩8-1地块,刷新了当时上海地王纪录。
但实际上,当时证大账上仅5亿元,银行存款加净资产总额刚刚30亿元。
这一“蛇吞象”的举措,成了证大房地产事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当时,证大超过了交付第二期土地款项的时间,即出现了46亿之巨的款项逾期,每天的滞纳金就要交460万元。在商业地产周转缓慢以及外滩地王资金压力的双重打击下,证大的现金流日益疲弱。为筹集资金缴纳土地款,戴志康不得不将外滩地王转手。
在外滩地王的纷扰平息后,他开始调整策略,将重心挪至南京,深耕一个城市,充分挖掘项目潜力,对项目精准化定位、精细化管理。2013年底,戴志康甚至将房产项目执行团队和部分公司高层的办公地点转移到南京,以全力配合在南京的证大九间堂、证大喜玛拉雅以及南京证大大拇指广场3大项目的开发。
除了上海和南京,短短十几年内,证大的发展足迹还遍及浙江、江苏、四川、东北等地,并完成100万平方米以上的开发规模,持有包括上海大拇指广场、喜玛拉雅中心、青岛大拇指广场、南京大拇指广场、扬州商业项目等12个商业地产项目,另外还有上海九间堂、南京九间堂以及河北、内蒙古等住宅项目。
经历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代”后,戴志康认为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进入“小时代”,要创造新的增长点,做大规模、大体量的开发和建设,就要走向海外。
其他投资者纷纷选择到美英澳等发达国家进行海外投资,戴志康却在南非勾勒了一张大大的“蓝图”。
2013年年底,证大斥资10.6098亿南非兰特(约合8.38亿港元)收购约翰内斯堡地区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戴志康称,集团预计投资80到100亿美元,用10-15年分期开发,将其“建设成南非的陆家嘴”。
▲图注:上海证大喜玛拉雅中心
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从涉足房地产行业开始,戴志康就一直试图将证大打造为超出地产行业的企业。他说自己是个不喜欢平庸的人,创新带给他生命的激情。因此,他将前瞻、创新、独特的基因,贯穿于证大房产二十年发展史中。
在房地产的“黄金十年”里,大量的住宅和商业被简单复制,戴志康却要将文化基因融入地产。
他认为当前中国人的生活模式,金钱、财富成为了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缺乏文化核心。“我要做的不仅仅是一个房地产的开发商,而是为中国人打造精神家园。”
2001年,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对面的空地上,戴志康开始了将艺术和商业融合的探索,他要在这里建设喜玛拉雅中心。“喜玛拉雅”,是借世界最高的山脉之名,追求“当代中国人理想生活的高度”。
在戴志康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经历了方案难产、财务困境、世博施工停止等困境,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倾注了其10年心血,耗资30亿打造的集超五星级酒店、文化剧场、美术馆与高档办公楼为一体的喜玛拉雅中心,才最终落成。
这是个以“现代立体山水园林”为主题的“异型”建筑,由国际建筑界泰斗矶崎新先生主持设计。它集演艺、展览、购物、娱乐于一体,设计上将商业与艺术融为一体,在外观上先声夺人。
谈到做喜玛拉雅的理念,戴志康说,“我是中国人,血液里流的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东方的文化智慧给了我力量和创作的源泉。上海这块土地上,落下太多外来强权的印记,让我感觉不是很舒服,我要挑战这种历史,希望在这个盛世中国的时代,做一个可以代表中国未来百年的东西。”
▲图注:戴志康出巨资购买法国雕塑大师恺撒的代表作《大拇指》
喜玛拉雅项目并不是戴志康第一次实践文化建筑路线。在建设大拇指商业广场时,他就摒弃了传统的巨型购物中心模式,建造了一个混合多种建筑风格、错落有致的露天社区。戴志康还花费三百万巨资收藏了法国超现实主义大师的大拇指雕塑,以及美国著名雕塑家罗伯特·印第安娜的雕塑——LOVE,将艺术作品融入到商业地产中。
然而,戴志康的地产“理想国”最终搁浅。在经历了“外滩地王”事件后,他将转手获得的30亿人民币资金投入到南京和南非的项目中,但新项目的回报周期很长,要继续玩下去,就必须投入更多资金,戴志康心生退意。
就在外界一度以为证大已经从外滩地王“阴影”中走出来之时,戴志康却突然离席。对于离开,他很淡然。他把自己称为房地产“玩家”,地产作为一个产业,一个生意,于他而言已经不重要了。房地产行业太拥挤了,不需要这么多公司。
但对这个行业,他仍有拳拳之心。他说,“情怀玩别的东西容易,但玩地产需要相当的实力,地产本身是很贵的资本。等我有了相当强的资本能力,我一定会回来再做几个精彩的项目,造一个楼、社区或者学校。”
戴志康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玩文化的商人。在他看来,文化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文化就在书房里,厅堂里,在我们的艺术生活里,在我们的信仰里,在我们的血液里。”他不期望能够将证大做到永久,但一些人文的东西希望能够传承下去。
2005年,对艺术着迷的他还创办了国内首屈一指的民营艺术馆——证大现代艺术馆,并提出了开放式博物馆的概念,意图把艺术融入到当代社会中。
他也喜欢收藏古典书画,他称自己的只收“最好”的,每一件收藏都是博物馆级别的。他理想成为中国的“美蒂奇家族”,“他们支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我想做这个角色。”因此他的收藏不仅会自己把玩,还把它们放在喜玛拉雅美术馆与众人分享。
作为一名商人,他认为商人不好的地方,是永远“利字当头”,他想拿用一些人文情怀来武装商人阶层,让社会不要只是“商气”,也加一点“人气”,让商人能够有人文情怀。
▲图注:上海证大喜玛拉雅美术馆
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投资集团
挥别地产“江湖”后,戴志康正以挑战者的姿态重新杀回金融领域。
在证大的体系里,经济效益从不脱离社会效益。戴志康认为,最有经济效应的产业和品牌,往往根植于最有社会效益的行业里。证大不做“多我不多,少我不少”的事情。
他说,眼下中国金融领域,正在进入小而精、个性化与便捷化的互联网时代。要赢得市场,就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做好产品,稳中求进。而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核心是为富人和大企业服务,真正需要资金的创新型企业却得不到资金支持,底层创业者、小微企业,不能得到应有的服务和帮助。因此他回归金融行业的侧重点,是做微金融。
“这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在很多领域,我们都是先行者,虽然短期看起来经济效益不那么好,但我们相信,未来有巨大的潜力。这也是证大集团的核心价值。”他说。
早在2010年,戴志康就陆续在小微金融领域展开投资尝试,相继创办了以银行助贷业务为主的深圳证大速贷小额贷款,扶植农村经济的海门证大农村小额贷款,以及以P2P撮合平台为核心业务的上海证大财富和北京捷越联合。
2012年,他决定将金融作为证大的第一产业。目前,证大的微金融公司线上线下的贷款规模达到150亿元,管理资金超百亿元,在全国建立了300多个分支机构和网点,组建了一支2万人的队伍,为百万级客户服务。
受惠于国家金融改革政策,近两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上千家P2P平台,行业的鱼龙混杂,令风险和机遇并存。戴志康认为,经过大浪淘沙,真正掌握核心金融玩法的公司才能生存。培养了一众忠实用户的证大金融,已经位列行业前三位,在P2P领域,仅排在宜信和陆金所后面。
微金融是证大回归金融的重要布局,但不是全部,聚集了众多资本与资源的互联网行业也是戴志康重视的领域。国内最大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听,便是证大在互联网领域的经典之作。
喜马拉雅听是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喜马拉雅”)开发的一款产品,喜马拉雅是一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公司,专注于手机电台平台的运营。目前其激活用户已突破1亿,平台上播主数量逾5000名,共创建24万档栏目,二百万条音频节目,每天累计播放2000万次。
戴志康对互联网产业的投资有自己的逻辑:“要侧重于结合大众需求,进行现有产业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基于此,他还将投资触角伸向电商代运营、O2O生活服务类平台、汽车后市场移动应用等领域。
“我们在互联网或者其他产业里投资布局,是给证大的互联网金融寻找产业入口,金融服务和产业结合,才有意义,否则就是纯粹的数字和资本。”他说。
在对互联网金融大手笔投入、怀抱巨大的信心的同时,戴志康却说:金融还不是他安身立命的事业,以后或许还有更大的事业情怀。这位商业“玩家”,依旧在寻找利益和情怀并举的新事业。
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取授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