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迪士尼公主的演变,也是一场女性力量的觉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迪士尼公主的演变,也是一场女性力量的觉醒

从白雪公主到Elsa女王,迪士尼打造的公主形象从傻白甜变成了独立女性。公主系列电影的核心意识的变化便是女权思想最好的导师,它激起了广大女性的自我觉醒。

文 | 暴娱 包子妹妹

时隔六年多,Elsa女王带着妹妹Anna回来了。不知道多少憧憬城堡公主的小女孩,想像Elsa一样当一回女王?目前,《冰雪奇缘2》电影票房7.5亿,在猫眼电影上评分高达8.8分。

它延续了第一部的奇幻色彩和女性力量,也颠覆了迪士尼电影以往的套路:

公主不需要被男人拯救,她成为了自己的女王;

一见钟情是不靠谱的,王子也可能是笑里藏刀的反派;

真爱之吻不需要来源于爱情,也可以来源于亲情;

鲍小姐(ID:MissBaoSG)觉得,迪士尼公主的演变过程,就是一场女性力量的觉醒之路。

1937年,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问世,开创了动画长片的先河。

2013年《冰雪奇缘》上映,它告诉我们,公主不止是公主,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王国。

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冰雪奇缘》,迪士尼一共推出了13部公主电影,跨越了八十年的时代变迁。今天,鲍小姐(ID:MissBaoSG)带大家细数迪士尼公主的演变。

1、第一代:“傻白甜”公主

迪士尼的第一代公主,完全是男权社会下对女性形象的定义。

无论是白雪公主还是灰姑娘,都善良美丽、纯洁柔弱。她们盲目乐观,没有反抗精神,唱唱歌跳跳舞,哄哄小动物,最后还能俘获王子的心。

当恶毒的后妈虐待她,白雪公主表示:我很善良。

当恶毒的后妈欺负她,灰姑娘表示:我很善良。

她们在逆境里生存下来纯粹依靠小矮人或仙女教母等非自然的力量。最终使这些善良的“花瓶”脱离苦海的,则是被贴上真爱标签的王室婚姻。

在这些作品里,公主与王子的相遇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无需言语,突然就心心相印。公主们苦难的生活,只需静静等待王子来拯救。

但不得不说,这很符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婚姻是女性的第二次生命。

1937年的美国刚刚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大众需要这样的童话故事抚平内心的伤痛。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也倾向于将女孩培养成一个贤惠、温柔、顾家的好伴侣。这些电影则告诉人们,只有这样的女孩,才会得到“王子”的救赎。

因此,在人们的心中,女性也就理所应当要做一个贤妻良母、柔弱顾家,找一个好老公。

直到1959年,睡美人等来王子的一吻却票房惨淡时,迪士尼意识到,这样的公主故事,大家已经不买帐了。

2、第二代:“新派“公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公主,与之前刻板完美的公主形象不同了,终于开始有人情味了。

1989年上映的《小美人鱼》里面的爱丽儿公主开始有自己的个性,也具有任性的一面,比如执意去换一双腿,倒追心仪的王子。

爱丽儿不再是空等爱情的降临,而是勇敢的追寻。

1991年《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儿公主不仅是一个爱读书的知识女性,还霸气地爱上了一只野兽。它改编自民间同名传说的《美女与野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突破。它控诉了女性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只能被迫接受父辈选择的人的社会现象。

1998年的《花木兰》是迪士尼公主系列里第一位没有显赫家世,并且要女扮男装的公主。

这个源于中国,长着丹凤眼的木兰,上了战场大获全胜,最后甚至让皇帝给她鞠了一躬。这说明迪士尼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开始有了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可惜,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是短暂的,公主们的自我绽放更似昙花一现,没有惊起波澜。

就像爱丽儿最终和王子步入婚姻;贝儿救赎了野兽,但依旧是王妃;木兰为孝出征,依旧衣锦还乡,一介女儿身……

她们展示了女性超凡的自我价值,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无法为这些提供公平平台的。

3、第三代:不做公主的女王

2009年《公主与青蛙》中,需要吻的终于不是公主了。

这位黑人公主蒂安娜,被称为“创业公主”。

其实蒂安娜的出身并非是公主,只是一个在餐厅打工的黑人姑娘,她的梦想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馆,对于她来说,事业远比爱情重要。

2010年上映的《长发公主》则是新女权主义的表述,被囚禁的乐佩公主割断了自己的长发,去探索自己的真实身份。

摆脱美丽束缚的长发公主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找回了身份,而一路上顺便认识的飞贼Flynn也不是什么王子,他们的爱情只是长发公主在追寻自我中的礼物。

鲍小姐觉得,公主电影逐渐演变成了强调女性自我的电影。

《冰雪奇缘》的出现,更展现了这个时代女性的主流追求:独立、自由、平等。Elsa竭力压制的超能力其实就是Girl Power的形象表达。

最终Elsa和自己的超能力和解并征服它,掷地有声地传达了一个信息:女性要敢于展示自我,能力要被认可。

Elsa和Anna之间的姐妹感情变成了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男性角色在她们的生活中变得不那么重要。

第二部的主题曲《IntoThe Unknown(迎向未来)》,为我们展现的则是当下女性勇敢面对未来,主动接受冒险的形象,歌曲中充满了主宰自我的味道。

如果说第一部中的Elsa还有成长的迷茫与不知所措,第二部里的她已经成熟、独立,在战胜内心恐惧后,回归阿伦黛尔的Elsa敢于面对自己的力量。

从第一部还需要借助手套抑制自己,到现在毫不在意地偶尔释放,Elsa越来越享受于主宰自己的超能力。

然而Elsa并没有因此过上安稳的生活,相反她日日夜夜被一股神秘的声音所困扰。她想要追寻声音的源头,但又不得不考虑家人的羁绊。

I’v had my adventure and don’t need something new

我已经历奇遇,无需更多

I‘m afraid of what I’m risking if Ifollow you into the unknown

我为可能的赌注感到害怕,若我跟随你进入那未知之境

歌词唱出了Elsa的矛盾,她需要在安稳的生活和未知的冒险之间选择。

女王是责任,同时也是一种禁锢。

从寻找身份认同到寻找真正的归属,我们看到Elsa女王的成熟之路。

总的来说,新时代的公主们的梦想只有一个,取悦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爱情对小公主来说不再是救赎而是附属品,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

从白雪公主到Elsa女王,迪士尼打造的公主形象从傻白甜变成了独立女性。

即使是曾经向往爱情的Anna,也在经历“王子”的欺骗后,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暂时放下了爱情,陪姐姐去冒险。

在《无敌破坏王2》中迪士尼公主更是齐聚一堂对传统公主发起吐槽,并且教给女主云妮要靠自己,不需要依靠一个男人。

迪士尼的公主形象作为女权变迁的载体,记录着社会思潮的变迁。

如今大家对女权主义的讨论越来越多,有无数的女权主义人士为了男女平等前仆后继,而平等注定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

网上有人不断将女权主义妖魔化的种种极端言论,单是女性自己愿意摆脱枷锁,争取人权、展示自我的就少之又少。

大多女性似乎更倾向于沉默与接受,将自己诉求隐藏起来。

公主系列电影的核心意识的变化便是女权思想最好的导师,它激起了广大女性的自我觉醒。

其实,迪士尼的价值观是永远没有改变——要有梦,要勇敢追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迪士尼

4.1k
  • 迪士尼《星际宝贝史迪奇》真人电影内地定档5月23日
  • 口述|听当事人亲口讲述,一场中美跨国“奔现”是如何发生的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迪士尼公主的演变,也是一场女性力量的觉醒

从白雪公主到Elsa女王,迪士尼打造的公主形象从傻白甜变成了独立女性。公主系列电影的核心意识的变化便是女权思想最好的导师,它激起了广大女性的自我觉醒。

文 | 暴娱 包子妹妹

时隔六年多,Elsa女王带着妹妹Anna回来了。不知道多少憧憬城堡公主的小女孩,想像Elsa一样当一回女王?目前,《冰雪奇缘2》电影票房7.5亿,在猫眼电影上评分高达8.8分。

它延续了第一部的奇幻色彩和女性力量,也颠覆了迪士尼电影以往的套路:

公主不需要被男人拯救,她成为了自己的女王;

一见钟情是不靠谱的,王子也可能是笑里藏刀的反派;

真爱之吻不需要来源于爱情,也可以来源于亲情;

鲍小姐(ID:MissBaoSG)觉得,迪士尼公主的演变过程,就是一场女性力量的觉醒之路。

1937年,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问世,开创了动画长片的先河。

2013年《冰雪奇缘》上映,它告诉我们,公主不止是公主,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王国。

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冰雪奇缘》,迪士尼一共推出了13部公主电影,跨越了八十年的时代变迁。今天,鲍小姐(ID:MissBaoSG)带大家细数迪士尼公主的演变。

1、第一代:“傻白甜”公主

迪士尼的第一代公主,完全是男权社会下对女性形象的定义。

无论是白雪公主还是灰姑娘,都善良美丽、纯洁柔弱。她们盲目乐观,没有反抗精神,唱唱歌跳跳舞,哄哄小动物,最后还能俘获王子的心。

当恶毒的后妈虐待她,白雪公主表示:我很善良。

当恶毒的后妈欺负她,灰姑娘表示:我很善良。

她们在逆境里生存下来纯粹依靠小矮人或仙女教母等非自然的力量。最终使这些善良的“花瓶”脱离苦海的,则是被贴上真爱标签的王室婚姻。

在这些作品里,公主与王子的相遇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无需言语,突然就心心相印。公主们苦难的生活,只需静静等待王子来拯救。

但不得不说,这很符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婚姻是女性的第二次生命。

1937年的美国刚刚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大众需要这样的童话故事抚平内心的伤痛。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也倾向于将女孩培养成一个贤惠、温柔、顾家的好伴侣。这些电影则告诉人们,只有这样的女孩,才会得到“王子”的救赎。

因此,在人们的心中,女性也就理所应当要做一个贤妻良母、柔弱顾家,找一个好老公。

直到1959年,睡美人等来王子的一吻却票房惨淡时,迪士尼意识到,这样的公主故事,大家已经不买帐了。

2、第二代:“新派“公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公主,与之前刻板完美的公主形象不同了,终于开始有人情味了。

1989年上映的《小美人鱼》里面的爱丽儿公主开始有自己的个性,也具有任性的一面,比如执意去换一双腿,倒追心仪的王子。

爱丽儿不再是空等爱情的降临,而是勇敢的追寻。

1991年《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儿公主不仅是一个爱读书的知识女性,还霸气地爱上了一只野兽。它改编自民间同名传说的《美女与野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突破。它控诉了女性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只能被迫接受父辈选择的人的社会现象。

1998年的《花木兰》是迪士尼公主系列里第一位没有显赫家世,并且要女扮男装的公主。

这个源于中国,长着丹凤眼的木兰,上了战场大获全胜,最后甚至让皇帝给她鞠了一躬。这说明迪士尼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开始有了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可惜,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是短暂的,公主们的自我绽放更似昙花一现,没有惊起波澜。

就像爱丽儿最终和王子步入婚姻;贝儿救赎了野兽,但依旧是王妃;木兰为孝出征,依旧衣锦还乡,一介女儿身……

她们展示了女性超凡的自我价值,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无法为这些提供公平平台的。

3、第三代:不做公主的女王

2009年《公主与青蛙》中,需要吻的终于不是公主了。

这位黑人公主蒂安娜,被称为“创业公主”。

其实蒂安娜的出身并非是公主,只是一个在餐厅打工的黑人姑娘,她的梦想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馆,对于她来说,事业远比爱情重要。

2010年上映的《长发公主》则是新女权主义的表述,被囚禁的乐佩公主割断了自己的长发,去探索自己的真实身份。

摆脱美丽束缚的长发公主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找回了身份,而一路上顺便认识的飞贼Flynn也不是什么王子,他们的爱情只是长发公主在追寻自我中的礼物。

鲍小姐觉得,公主电影逐渐演变成了强调女性自我的电影。

《冰雪奇缘》的出现,更展现了这个时代女性的主流追求:独立、自由、平等。Elsa竭力压制的超能力其实就是Girl Power的形象表达。

最终Elsa和自己的超能力和解并征服它,掷地有声地传达了一个信息:女性要敢于展示自我,能力要被认可。

Elsa和Anna之间的姐妹感情变成了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男性角色在她们的生活中变得不那么重要。

第二部的主题曲《IntoThe Unknown(迎向未来)》,为我们展现的则是当下女性勇敢面对未来,主动接受冒险的形象,歌曲中充满了主宰自我的味道。

如果说第一部中的Elsa还有成长的迷茫与不知所措,第二部里的她已经成熟、独立,在战胜内心恐惧后,回归阿伦黛尔的Elsa敢于面对自己的力量。

从第一部还需要借助手套抑制自己,到现在毫不在意地偶尔释放,Elsa越来越享受于主宰自己的超能力。

然而Elsa并没有因此过上安稳的生活,相反她日日夜夜被一股神秘的声音所困扰。她想要追寻声音的源头,但又不得不考虑家人的羁绊。

I’v had my adventure and don’t need something new

我已经历奇遇,无需更多

I‘m afraid of what I’m risking if Ifollow you into the unknown

我为可能的赌注感到害怕,若我跟随你进入那未知之境

歌词唱出了Elsa的矛盾,她需要在安稳的生活和未知的冒险之间选择。

女王是责任,同时也是一种禁锢。

从寻找身份认同到寻找真正的归属,我们看到Elsa女王的成熟之路。

总的来说,新时代的公主们的梦想只有一个,取悦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爱情对小公主来说不再是救赎而是附属品,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

从白雪公主到Elsa女王,迪士尼打造的公主形象从傻白甜变成了独立女性。

即使是曾经向往爱情的Anna,也在经历“王子”的欺骗后,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暂时放下了爱情,陪姐姐去冒险。

在《无敌破坏王2》中迪士尼公主更是齐聚一堂对传统公主发起吐槽,并且教给女主云妮要靠自己,不需要依靠一个男人。

迪士尼的公主形象作为女权变迁的载体,记录着社会思潮的变迁。

如今大家对女权主义的讨论越来越多,有无数的女权主义人士为了男女平等前仆后继,而平等注定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

网上有人不断将女权主义妖魔化的种种极端言论,单是女性自己愿意摆脱枷锁,争取人权、展示自我的就少之又少。

大多女性似乎更倾向于沉默与接受,将自己诉求隐藏起来。

公主系列电影的核心意识的变化便是女权思想最好的导师,它激起了广大女性的自我觉醒。

其实,迪士尼的价值观是永远没有改变——要有梦,要勇敢追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