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盃兩盞
每到定制校服的时候,关于校服美丑的讨论就会再次被激发。之前媒体聚焦发起#我为校服代言#,讲述“最美校服”,结果最后风向大变,转向校服 “吐丑”大会。估计也是始料未及,以致最后这个话题只能被“暂停开放”。
所以,中国校服到底咋啦?是真这么丑吗?
出身也“时髦”
从现在的审美习惯来说,说丑好像也不冤枉,甚至有人说这些“‘面口袋’校服毁了中国人的青春”。但其实,中国校服诞生时,并不丑。
普遍意义上的这些“丑校服”指的是90年代后出现的运动式校服。
1993年,国家教委下达了《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校服应该是学生日常穿着的服装,需要与之前带有礼服性质的制服区别开来;学生装的设计原则是“朴素、大方、明快、实用”,充分体现青少年的生理和个性特点;着装款式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充分发挥统一着装的作用。同时明确表示,要考虑群众经济承受能力,不要扩大到农村去。
管理意见出台后,价格低廉、任何场合都能穿的运动服就成了中小学们的首选。运动式校服“参考”了当时国家运动员的运动服,例如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摘得首金穿着的红色梅花运动服。
不过当时的运动服除了量体裁衣,采用的还是独特的“涤棉交织”结构:表面化纤染色鲜艳,不掉色不缩水,不易起皱;里面的棉织物吸湿性强,柔顺度好。但一套这样的运动服要花费普通工人1个月的工资。
于是,“山寨”版运动式校服应运而生——差不多的式样,差太多的面料。不过就算是这样的校服,在当时也不是丑衣服,对于相当部分人来说,这还是好衣服,更不要说文件中专门标注的农村地区。
现实也需要
为何“面口袋”一直未被淘汰?原因是多方面的。
01 性价比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人均GDP依然偏低,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如日韩等国的制服式校服,制作成本、维护成本(干洗熨烫等)偏高,贫困地区、贫困家庭难以承担,即使是条件稍好些的普通城市、普通居民家庭,也不见得会为这份“额外的”支出买单。
以北京四中为例,一套男生制服式校服的价格是311元,如果学生要配齐包括运动服、Polo衫、夏季运动装等整套校服,则需要超过700元。
至于日本,一个小学生的置装费折成人民币更要1000-3000元人民币。加上制服本身对于合身性的要求比较高,校服更新换代的频率不可避免地需要增加。
运动式校服造价维护成本低、适用场合多,简洁实用、耐脏经穿,尺码定做的大一点,能够降低衣服的更新换代频率,同时降低学校定制校服时的操作成本。
02 教育设施
制服式校服需要配套更衣室,方便学生运动时进行衣物更换。但长时间以来,中国在校中小学生人数高居不下,2018年达到19015.2万人(数据来自教育部),解决“大班额”尚在努力中,配套更衣室要普遍推广,其难度可想而知。
相对的,日本2018年全国在读中小学生总数仅为1326万人(数据来自日本文部科学省)。
03 集体主义
作为发扬集体主义的校服,需要以学校全员可承担的标准推进。
如知乎网民所言,一百个学生中如果有10个学生家庭拮据(事实情况是有更多的地方连这样的水平都没有),那么学校一般就不会主动考虑换新校服,因为你所认为的不缺一点钱,在别人看来并不是这样。
即使将新衣物赠予这10位学生,也需要考虑其后续维护困难以及心理负担。对于学校来说,“何不食肉糜”,是大忌。
乔治奥威尔曾说:对一个孩子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把他送到一所富家子弟的学校中去。一个意识到贫穷的孩子由于虚荣而感到痛苦,是成人所不能想象的。(想到《长江7号》剧情)
当然,真正没有负担不起的学生的学校,基本上都已经不穿旧款了。但这样的学校,即使在北上广深也是少数。
问题也存在
当然,运动式校服被贴上丑的标签,不仅仅是因为其“运动”特质,还有一些本可以避免甚至不该出现的问题——
01 设计粗糙
运动服并不是丑的,运动式校服也不是丑的,很多明星艺人也会穿着校服演戏、出街。可见,运动特质不是丑的原因,原罪应该是设计、面料和制作,其中设计主要指版型设计和颜色搭配。
以配色为例,目前运动校服的色彩搭配大多采用不同色彩的拼接,以红、白、蓝、绿、藏青互相撞色,但大面积鲜艳红或蓝加上白色色块,高饱和度、高纯度色易暴露面料弱点,配色失误也会造成视觉冲击。
在同样追求统一性的日本,在统一中加入了个性化色彩,在追求整体统一的同时也加强了美观性,使学生能够张扬出自己的特性。
而在版型上,虽然运动式校服以休闲、方便作为设计理念,但缺乏细节设计、过于宽松的“麻袋”造型,难以充分彰显学生个性和精神面貌,这也是运动式校服备受诟病的一点。
02 粗制滥造
前文提到奥运会运动服采用“涤棉交织”的涤盖棉面料,不拖沓,易于活动。90年代这种面料较为难得,但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现在该种面料甚或更好的面料都已平民化。
但很多校服为了节省成本,把运动服常用的涤盖棉变成了标准的“涤盖涤”,纯化纤制作的校服易起球、易产生静电,导致衣服易因静电贴在身上,兼之粗糙的裁剪、制作,让本已设计不足的校服毫无版型可言。
03 安全不“安”
衣物材料安全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第二层皮肤”的校服自然更不能忽视。中小学生在运动时会流汗,同时摩擦会使服装面料上的染料转移到皮肤上,透过毛孔渗透到身体里。如果面料不安全,会引起过敏等症状。
实验室检测工程师@老爸评测 曾对20款家长自发送样的校服进行检测,11款不合格,其中5款参照欧盟标准检测出邻苯超标(主要为领口处纽扣和透明塑料拉手),某款超标近200倍!另外,有1款校服面料pH值超标、1款校服有刺鼻异味、2款面料纤维成分含量达不到国标要求、3款面料起球达不到要求等其他问题。
根据过往报道,校服面料还会有因使用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染料导致甲醛超标的情况,如2013年上海的“毒校服”事件。
不过此次事件后,国家迅速出台了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的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校服的质量、安全和外观都有了统一规范。其中也对校服的PH酸碱值、纤维含量、色牢度等做了要求。
改革,势在必行
校服存在的意义是积极正面的,学生穿校服有助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统一的校服体现了学生个体的平等身份和地位,容易形成一种合作、团结、相互尊重的精神。
个人层面上,校服不仅仅是单一的统一着装,就像警察、军人制服,银行职员、酒店职员工作服一样,不仅仅是身份的表征,还时刻向穿着者传递着身份和精神的意义。
学校层面上,校服是培养校园文化、美育启蒙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气质素养和校园文化底蕴的显性表达。
国家社会层面上,校服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一种体现,是文化、教育、历史的缩影。受欢迎的中国校服,可以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国家责任感。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消费升级浪潮的影响下,新时代的学生和家长也跟着时代的步伐进步着自己的审美观,“面口袋”校服已开始无法满足各层面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与时俱进,发挥校服育人的功能。
目前,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城市的许多学校进行了“告别面口袋”的校服改革,学生们穿上了美观的制服类的校服。
作为首个统一校服的城市,深圳校服在原运动式校服基础上进行改革,成为“能代表深圳的物品”,并被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永久收藏。所以有人说,其实中国的校服并不丑,只不过我们打开的方式不对。
创新类的校服,如综艺节目《我去上学啦》中出现的重庆外国语学校校服,运用了中式立领盘口和西式衬衫的版型相结合,完美达到了中西合并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引起广大学生的羡慕。
改革,并不是说用现在眼光去批评过去的校服规制,一定要摒弃中国特色,全面改革成西式校服。而是承认目前的校服设计没有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对美的追求,是传承并加以改进。
当前我国校服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势不可挡的“生态变革”,转型变革时期,品质化发展迫在眉睫。就看哪个品牌或企业能变挑战为机遇,成为改革先锋者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