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网络时代的梗有什么学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网络时代的梗有什么学问

较之于内容,形式更直接、更即时地回应着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尤达宝宝最近火了 图片来源:DISNEY

一种谈论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研究之死的方式,是声称别人的读法不同于我们——“我们”是指学者、批判性的思想者和深度阅读者。我们已经落后于数字化速度的文化(culture of digital speed)。在推特订阅和电视真人秀的时代,你沉迷于按需定制和太多的电子萤幕,别人读得不是太快就是太简略,寻求快餐式体验——或者是我们最担忧的情况,完全不阅读。谁会放慢脚步去细品一篇散文的声音,一个论证的韵律,还有它令人愉悦的鞭策?

但其实推特上到处都是形式主义者(formalist)。任何会玩梗(meme)的用户肯定首先明白其大致形式,而后才会填入新的文本和图像。梗的热门确实体现出人们之所以阅读不只是为了内容,也是为了形式:关乎某些东西如何被说出,关乎这些东西可能会出现在其中的句子类型,关乎部分如何与整体相联系,以及思想的容器如何改变思想本身。

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文学批评家而言,无论从政治上、社会上还是历史上看,容器经常比它里面的东西更重要。我们希望了解某些东西的包装是诉诸简单句还是复杂句;就体裁来说则有诸如闹剧与惨剧之别。要点在于,同一个故事有多种多样的讲述方式。《逃出绝命镇》和《猜猜谁来吃晚餐》这两部电影的第一幕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然而,哪怕在那些开篇场景里,皮尔(指《逃出绝命镇》导演乔丹·皮尔——译注)的故事所采取的形式,其赖以展开的体裁,一系列古怪征兆和突如其来的惊吓,都提醒我们这全然是另一个故事——且它反映的是美国历史上的另一个时刻。

有一代颇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较之于故事内容,形式更直接、更即时地回应着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决定要不要用类似于《迪克和简》(美国儿童启蒙读物——译注)的简单句来讲故事,可能发生于意识的较低层次,这一决定先于诸如迪克和简登上小山这样的具体情节的设定,而这也意味着形式所回应的东西比意识更深刻,如某些无法在故事内容中表达出来的关键需要或欲望。当形式不断重复,变得模式化——当惊惧不止一次而是发生了很多次。当特定时代的许多作家都开始以某一特定方式来写作,那我们就处在某种紧迫的社会或政治需求当中了。以此观之,从文化上讲,形式可以帮助我们锁定一些对社会运作而言极为基础、但大众却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社会矛盾无处不在,人们甚至未必能意识到自己正在谈论它们。

这一对形式主义(formalism)的理解,从根本上形塑了学术界的文学批评,但新一代形式主义者采取了另一种进路。丽塔·费斯基(Rita Felski)、内森·亨斯利(Nathan Hensley)、安娜·科恩布鲁(Anna Kornbluh)、卡罗琳·莱文(Caroline Levine)和亚西·瓦德(Aarthi Vadde)等人就不同意仅将形式视为悬浮于深层问题之上的面纱。这些学者提出,形式并不只是一种制造幻象来为社会环境涂脂抹粉、使之可堪忍受的东西,它不只是墙纸。我们应当拒斥这种撕下墙纸的快感——让丑陋的伤疤、虫蛀痕迹和水渍显露出来。相反,形式与其社会语境的格格不入,恰恰让我们可以去想象别样的社会世界,再造新天新地。形式一贯具有政治紧迫性。如今的形式研究产出的不仅是批评,更有新的世界构想。

与其他人尤其是推特用户类似,形式主义者过去一些年来也对梗非常着迷。去年最热门的“花心男友(Distracted Boyfriend)”这个梗就演化出了诸多文学上的变体,譬如有人化用了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另有用户借用这一形式捣鼓出了“18世纪版”,用的是肖像画家乔舒亚·雷诺的作品。“超炫美式机车(American Chopper)”的梗甚至被改编来表达形式主义本身,学界对此梗也很感兴趣,原因可能在于它有对话性质(dialogical nature)。

“花心男友”梗的原图及其18世纪版的原画作品

即便那些和文学批评没有明显关系的梗,其改编者也或多或少地有了形式主义的倾向。以超炫美式机车为例,它化用了一档同名实景真人秀里面的场景,节目的内容大致是一位父亲和儿子们一同制作各种有特色的机车。这个梗捕捉到了父子在机车造法上的争执趋于白热化、最终分道扬镳的场面。当然,你第一眼见到梗的时候未必能知道这一切,如果你不是探索频道和学习频道(TLC)的热心观众那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如果梗的来源比较古旧或者冷门,效果反而会更好,如此一来人们就能自由地为其添加各种各样的内容。

这并不是说上面这个梗就毫无规范可言,俨然可以任人打扮。它是一场不断升级的争论,必须有正反双方。不过最要紧的是,争论的强度必须远远低于两个壮汉剑拔弩张这一视觉印象。要让梗生效,争论就不能事关生死存亡。

正是这一限制条件才让超炫美式机车的梗在过去5年里一炮走红。在这个梗爆红之前,新闻通常会突出白人男性愤怒的形象,这种愤怒也确实发展到了致命的地步,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的右派团结集会上有公开的表现。另一些人则指出这个梗从肖像学上看运用了“白垃圾(white trash)”——这群人实际上很富有——的风格,和特朗普在共和党里的崛起形成了共鸣,但如果你从来没看过那档节目,你可能就会觉得白人的愤怒比阶级政治更突出。而我们明白,愤怒在社交媒体上是令人退避三舍的。譬如玩家门(Gamergate)事件就表明,在互联网这个人人匿名的真空地带,一场琐碎的争论可以很快地升级为死亡威胁。

“超炫美式机车梗”里的节目画面

梗对愤怒的雷区有中和作用,它让白人男性的愤怒不那么激烈了。愤怒变得“安全”了。它成了一种有趣的愤怒,一种不会杀人的愤怒。此外,鉴于眼下各大新闻媒体通常花大量精力追问白人男性何以有种族主义心态,而非给受其愤怒之害的女性和有色人种以发声的平台,它也为一些学术性的、琐碎的或者冷门的争论提供了管道,这些争论和白人男性一样希望被严肃看待,

当用户把自己改编过的梗发出去以后,他们对于什么合适以及什么不合适、怎样算满足了笑话的要求而怎样又算走得太远的判断,就构成了关于这个梗的不成文理论。明白眼下需要一场辩论但又不能直接扯上种族和政治的极化,也就是理解为了让一个笑话起效,什么是必须集体地予以压制的而什么又是开放的——熟悉笑话的人群会构成新的集体,他们知道自己归属于某些生态位,这些生态位甚至可能超越种族、阶级和性别的藩篱。改编超炫美式机车梗的人对形式及其与社会语境的动态关系表现出了敏锐的理解力,即便并不总是直白的或者有意识的。这样看来,梗的热门就意味着形式主义哪怕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也仍然有其生命力。问题不在于我们英语文学教授掉队了,而在于我们没有选对考察的地点。

确切地说,梗的生产和学术上的形式主义未必共享同一个目标。对前者来说,梗无非是搞笑的。劳伦·米歇尔·杰克逊告诉我们,“一个短语或一段文字,通常与图片搭配,有一定的形式,用户可以稍作调整后发出去取悦他人”一般而言“就是人们所谓的笑话”。但这不过意味着推特上的形式主义者比课堂里的形式主义者更明白阅读的有趣之处。

弄懂一个梗究竟内涵在哪里,是形式主义的乐趣。今年春天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在推特上刷“作为X的蕾哈娜”(Rihanna as X):即各种表现蕾哈娜的绝美时尚穿搭配色的照片,其中有像柏林公交车的,有像萨尔瓦多国旗的,甚至还有像实验室仪器的。我们在文学基础课程里通常就是这样教学生如何识别模式的。不只是阅读内容,还要阅读传达内容的形式,通过阅读来把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了解句法和结构乃至于细究标点符号。

特百惠蕾哈娜

英语文学教授梅尔韦·艾姆雷(Merve Emre)在《准文学》(Paraliterary)一书里提出,“参与阅读要求我们走出大学教室、研究生讲座以及正在快速消逝的专业文学研究领域,超越这些建制。”如今,这些非学术性的建制必须把社交媒体包括在内。要点在于,在推特上进行阅读也是专业文学批评的一种实践形式,或至少是其雏形。

我们应当从形式主义的日常性中学到:问题不在于按我们偏爱的模式去阅读。人们并非对形式不感兴趣,他们只是缺乏更大范围内的系统性支持,难以做到为了形式而阅读。莎拉·布鲁耶特(Sarah Brouillette)最近就撰文指出,“因不读文学而断定一个人在道德上有瑕疵——懒惰、缺乏专注、沉迷电子设备——无非是没有看到文艺氛围和经济条件的紧密关联。”

就“缺乏适于阅读的空间和时间”这一眼下常见的指控而言,公立教育被砍、人文学科经费不足以及高昂的学费开销至少构成一部分解释。弹性劳动体制下的7x24小时作息规划也要负一部分责任,你在周末或者去酒吧的时候都需要回邮件,当然也包括读小说的时候。

你能在推特上发现形式主义,原因即在于此。你在两次会议之间或者等车的时候会看手机,而推特正是你打发碎片化时间的去处。

利亚·普莱斯(Leah Price)在最近的新书里批评了“例外论迷思”(myth of exceptionalism),这种论调声称如今我们这种容易分心或者不喜文学阅读的文化乃是独一无二的。从来没有什么“理想型读者”,而如今没有这种读者也怪不得新兴技术。但我们可以正当地指责宏观经济体系未能为人们提供经常从事严肃阅读的条件,除非他们运气足够好,能够像我们这样在学术界里立住脚并且享受优越的待遇。形式主义者并不是谁刻意教出来的。我们需要创造条件,让人们有余力去成为更好的形式主义者——这一倡议的重要性不亚于为保卫教职和大学而奋斗。

同时,鉴于我们也在为教职而斗争,我们应当思考成为一个“更好的”形式主义者究竟意味着什么。承认日常生活里处处是契机,人们能够于无意间运用我们的方法来阅读和写作,也就意味着承认我们与其它类型的阅读实践的关系不是彼此排斥的,而只有质量上的差异。身为一个英语文学教授,我必须承认,自己平时读的东西未必就和学生有多么大的差别,我们的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我读得更深入一些。

我们需要更多地向科学界的同行看齐,要敢于表达专业意见。在人文学科里,我们不这样做有其理由,如对民主理想的承诺、不愿强化精英主义或通过树立经典来确保封闭性的特权结构。但我们可以做到既平易近人又不放弃专业化的知识。我肯定读不懂同行评审的化学期刊上的论文,也不期望化学家和非学术界人士能够完全理解我们的期刊究竟在说些什么。但科学家们通常都很善于展示自身研究领域的魅力,譬如在自家后院里做一些有爆炸、起泡或者钙化等奇妙视觉效果的的化学物混合实验。不管你是个中学生还是个怀着敬畏心态刷YouTube的用户,科学家都会对你说:爆炸当然是很酷的,但如果你能用公式和符号来表示爆炸那就更酷了,我现在就来教你如何用这些符号来解读它。

我们不妨对推特上的形式主义者们说:我将向你们演示如何处理这些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平凡者和业余者是形式主义的两大源泉。我们与推特上的形式主义者同属一类,而非受其威胁,这种共通感令我们能够理解这群坐在一间更大的“教室”里的人,他们共同面对着一套经济体系的威胁,其中形式的愉悦及其政治面向都被抽空了。

本文作者Michael Dango系贝洛伊特学院英语文学与媒介研究助理教授。

(翻译:林达)

来源:洛杉矶书评

原标题:Meme Formalis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网络时代的梗有什么学问

较之于内容,形式更直接、更即时地回应着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尤达宝宝最近火了 图片来源:DISNEY

一种谈论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研究之死的方式,是声称别人的读法不同于我们——“我们”是指学者、批判性的思想者和深度阅读者。我们已经落后于数字化速度的文化(culture of digital speed)。在推特订阅和电视真人秀的时代,你沉迷于按需定制和太多的电子萤幕,别人读得不是太快就是太简略,寻求快餐式体验——或者是我们最担忧的情况,完全不阅读。谁会放慢脚步去细品一篇散文的声音,一个论证的韵律,还有它令人愉悦的鞭策?

但其实推特上到处都是形式主义者(formalist)。任何会玩梗(meme)的用户肯定首先明白其大致形式,而后才会填入新的文本和图像。梗的热门确实体现出人们之所以阅读不只是为了内容,也是为了形式:关乎某些东西如何被说出,关乎这些东西可能会出现在其中的句子类型,关乎部分如何与整体相联系,以及思想的容器如何改变思想本身。

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文学批评家而言,无论从政治上、社会上还是历史上看,容器经常比它里面的东西更重要。我们希望了解某些东西的包装是诉诸简单句还是复杂句;就体裁来说则有诸如闹剧与惨剧之别。要点在于,同一个故事有多种多样的讲述方式。《逃出绝命镇》和《猜猜谁来吃晚餐》这两部电影的第一幕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然而,哪怕在那些开篇场景里,皮尔(指《逃出绝命镇》导演乔丹·皮尔——译注)的故事所采取的形式,其赖以展开的体裁,一系列古怪征兆和突如其来的惊吓,都提醒我们这全然是另一个故事——且它反映的是美国历史上的另一个时刻。

有一代颇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较之于故事内容,形式更直接、更即时地回应着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决定要不要用类似于《迪克和简》(美国儿童启蒙读物——译注)的简单句来讲故事,可能发生于意识的较低层次,这一决定先于诸如迪克和简登上小山这样的具体情节的设定,而这也意味着形式所回应的东西比意识更深刻,如某些无法在故事内容中表达出来的关键需要或欲望。当形式不断重复,变得模式化——当惊惧不止一次而是发生了很多次。当特定时代的许多作家都开始以某一特定方式来写作,那我们就处在某种紧迫的社会或政治需求当中了。以此观之,从文化上讲,形式可以帮助我们锁定一些对社会运作而言极为基础、但大众却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社会矛盾无处不在,人们甚至未必能意识到自己正在谈论它们。

这一对形式主义(formalism)的理解,从根本上形塑了学术界的文学批评,但新一代形式主义者采取了另一种进路。丽塔·费斯基(Rita Felski)、内森·亨斯利(Nathan Hensley)、安娜·科恩布鲁(Anna Kornbluh)、卡罗琳·莱文(Caroline Levine)和亚西·瓦德(Aarthi Vadde)等人就不同意仅将形式视为悬浮于深层问题之上的面纱。这些学者提出,形式并不只是一种制造幻象来为社会环境涂脂抹粉、使之可堪忍受的东西,它不只是墙纸。我们应当拒斥这种撕下墙纸的快感——让丑陋的伤疤、虫蛀痕迹和水渍显露出来。相反,形式与其社会语境的格格不入,恰恰让我们可以去想象别样的社会世界,再造新天新地。形式一贯具有政治紧迫性。如今的形式研究产出的不仅是批评,更有新的世界构想。

与其他人尤其是推特用户类似,形式主义者过去一些年来也对梗非常着迷。去年最热门的“花心男友(Distracted Boyfriend)”这个梗就演化出了诸多文学上的变体,譬如有人化用了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另有用户借用这一形式捣鼓出了“18世纪版”,用的是肖像画家乔舒亚·雷诺的作品。“超炫美式机车(American Chopper)”的梗甚至被改编来表达形式主义本身,学界对此梗也很感兴趣,原因可能在于它有对话性质(dialogical nature)。

“花心男友”梗的原图及其18世纪版的原画作品

即便那些和文学批评没有明显关系的梗,其改编者也或多或少地有了形式主义的倾向。以超炫美式机车为例,它化用了一档同名实景真人秀里面的场景,节目的内容大致是一位父亲和儿子们一同制作各种有特色的机车。这个梗捕捉到了父子在机车造法上的争执趋于白热化、最终分道扬镳的场面。当然,你第一眼见到梗的时候未必能知道这一切,如果你不是探索频道和学习频道(TLC)的热心观众那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如果梗的来源比较古旧或者冷门,效果反而会更好,如此一来人们就能自由地为其添加各种各样的内容。

这并不是说上面这个梗就毫无规范可言,俨然可以任人打扮。它是一场不断升级的争论,必须有正反双方。不过最要紧的是,争论的强度必须远远低于两个壮汉剑拔弩张这一视觉印象。要让梗生效,争论就不能事关生死存亡。

正是这一限制条件才让超炫美式机车的梗在过去5年里一炮走红。在这个梗爆红之前,新闻通常会突出白人男性愤怒的形象,这种愤怒也确实发展到了致命的地步,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的右派团结集会上有公开的表现。另一些人则指出这个梗从肖像学上看运用了“白垃圾(white trash)”——这群人实际上很富有——的风格,和特朗普在共和党里的崛起形成了共鸣,但如果你从来没看过那档节目,你可能就会觉得白人的愤怒比阶级政治更突出。而我们明白,愤怒在社交媒体上是令人退避三舍的。譬如玩家门(Gamergate)事件就表明,在互联网这个人人匿名的真空地带,一场琐碎的争论可以很快地升级为死亡威胁。

“超炫美式机车梗”里的节目画面

梗对愤怒的雷区有中和作用,它让白人男性的愤怒不那么激烈了。愤怒变得“安全”了。它成了一种有趣的愤怒,一种不会杀人的愤怒。此外,鉴于眼下各大新闻媒体通常花大量精力追问白人男性何以有种族主义心态,而非给受其愤怒之害的女性和有色人种以发声的平台,它也为一些学术性的、琐碎的或者冷门的争论提供了管道,这些争论和白人男性一样希望被严肃看待,

当用户把自己改编过的梗发出去以后,他们对于什么合适以及什么不合适、怎样算满足了笑话的要求而怎样又算走得太远的判断,就构成了关于这个梗的不成文理论。明白眼下需要一场辩论但又不能直接扯上种族和政治的极化,也就是理解为了让一个笑话起效,什么是必须集体地予以压制的而什么又是开放的——熟悉笑话的人群会构成新的集体,他们知道自己归属于某些生态位,这些生态位甚至可能超越种族、阶级和性别的藩篱。改编超炫美式机车梗的人对形式及其与社会语境的动态关系表现出了敏锐的理解力,即便并不总是直白的或者有意识的。这样看来,梗的热门就意味着形式主义哪怕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也仍然有其生命力。问题不在于我们英语文学教授掉队了,而在于我们没有选对考察的地点。

确切地说,梗的生产和学术上的形式主义未必共享同一个目标。对前者来说,梗无非是搞笑的。劳伦·米歇尔·杰克逊告诉我们,“一个短语或一段文字,通常与图片搭配,有一定的形式,用户可以稍作调整后发出去取悦他人”一般而言“就是人们所谓的笑话”。但这不过意味着推特上的形式主义者比课堂里的形式主义者更明白阅读的有趣之处。

弄懂一个梗究竟内涵在哪里,是形式主义的乐趣。今年春天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在推特上刷“作为X的蕾哈娜”(Rihanna as X):即各种表现蕾哈娜的绝美时尚穿搭配色的照片,其中有像柏林公交车的,有像萨尔瓦多国旗的,甚至还有像实验室仪器的。我们在文学基础课程里通常就是这样教学生如何识别模式的。不只是阅读内容,还要阅读传达内容的形式,通过阅读来把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了解句法和结构乃至于细究标点符号。

特百惠蕾哈娜

英语文学教授梅尔韦·艾姆雷(Merve Emre)在《准文学》(Paraliterary)一书里提出,“参与阅读要求我们走出大学教室、研究生讲座以及正在快速消逝的专业文学研究领域,超越这些建制。”如今,这些非学术性的建制必须把社交媒体包括在内。要点在于,在推特上进行阅读也是专业文学批评的一种实践形式,或至少是其雏形。

我们应当从形式主义的日常性中学到:问题不在于按我们偏爱的模式去阅读。人们并非对形式不感兴趣,他们只是缺乏更大范围内的系统性支持,难以做到为了形式而阅读。莎拉·布鲁耶特(Sarah Brouillette)最近就撰文指出,“因不读文学而断定一个人在道德上有瑕疵——懒惰、缺乏专注、沉迷电子设备——无非是没有看到文艺氛围和经济条件的紧密关联。”

就“缺乏适于阅读的空间和时间”这一眼下常见的指控而言,公立教育被砍、人文学科经费不足以及高昂的学费开销至少构成一部分解释。弹性劳动体制下的7x24小时作息规划也要负一部分责任,你在周末或者去酒吧的时候都需要回邮件,当然也包括读小说的时候。

你能在推特上发现形式主义,原因即在于此。你在两次会议之间或者等车的时候会看手机,而推特正是你打发碎片化时间的去处。

利亚·普莱斯(Leah Price)在最近的新书里批评了“例外论迷思”(myth of exceptionalism),这种论调声称如今我们这种容易分心或者不喜文学阅读的文化乃是独一无二的。从来没有什么“理想型读者”,而如今没有这种读者也怪不得新兴技术。但我们可以正当地指责宏观经济体系未能为人们提供经常从事严肃阅读的条件,除非他们运气足够好,能够像我们这样在学术界里立住脚并且享受优越的待遇。形式主义者并不是谁刻意教出来的。我们需要创造条件,让人们有余力去成为更好的形式主义者——这一倡议的重要性不亚于为保卫教职和大学而奋斗。

同时,鉴于我们也在为教职而斗争,我们应当思考成为一个“更好的”形式主义者究竟意味着什么。承认日常生活里处处是契机,人们能够于无意间运用我们的方法来阅读和写作,也就意味着承认我们与其它类型的阅读实践的关系不是彼此排斥的,而只有质量上的差异。身为一个英语文学教授,我必须承认,自己平时读的东西未必就和学生有多么大的差别,我们的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我读得更深入一些。

我们需要更多地向科学界的同行看齐,要敢于表达专业意见。在人文学科里,我们不这样做有其理由,如对民主理想的承诺、不愿强化精英主义或通过树立经典来确保封闭性的特权结构。但我们可以做到既平易近人又不放弃专业化的知识。我肯定读不懂同行评审的化学期刊上的论文,也不期望化学家和非学术界人士能够完全理解我们的期刊究竟在说些什么。但科学家们通常都很善于展示自身研究领域的魅力,譬如在自家后院里做一些有爆炸、起泡或者钙化等奇妙视觉效果的的化学物混合实验。不管你是个中学生还是个怀着敬畏心态刷YouTube的用户,科学家都会对你说:爆炸当然是很酷的,但如果你能用公式和符号来表示爆炸那就更酷了,我现在就来教你如何用这些符号来解读它。

我们不妨对推特上的形式主义者们说:我将向你们演示如何处理这些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平凡者和业余者是形式主义的两大源泉。我们与推特上的形式主义者同属一类,而非受其威胁,这种共通感令我们能够理解这群坐在一间更大的“教室”里的人,他们共同面对着一套经济体系的威胁,其中形式的愉悦及其政治面向都被抽空了。

本文作者Michael Dango系贝洛伊特学院英语文学与媒介研究助理教授。

(翻译:林达)

来源:洛杉矶书评

原标题:Meme Formalis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