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肖腾
2020年伊始,重庆便收到了新年“大礼包”:1月3日下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这是中央首次对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给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并且提出了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新要求。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名字的变化,体现了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成渝要唱好这出“双城记”,就绕不开让成渝中部城市崛起这道题。
双核独大 成渝中部亟待崛起
重庆和成都,地缘相接、人缘相连、文缘相融,作为西南区域的“双子星”联袂出现在中央规划上,早已不是第一次。而此次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疑是对“成渝城市群”概念的升级。
在成渝城市群的成长历程中,由于成都、重庆长期以来的“背向发展”,成渝呈现的是“双核独大”,两地间其他中小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的格局。
“这种发展滞后是相对成渝两个大城市而言的。”知名学者、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表示,在成渝之间分布着多个中小型城市,如重庆渝西的江津、荣昌、永川等,以及四川的绵阳、内江、广元等,形成了一条“成渝走廊”,“这些城市一般而言工业基础也不错,但在成渝两个大城市面前就显得小了点,来自东部沿海和国外的产业资本更愿意选择成渝落地,由此便造成这些夹在中间的城市形成了‘洼地’”。
数据显示,成渝城市群各城市中,2018年重庆经济体量突破2万亿元,成都经济体量也已突破1.5万亿元,而排名第三位的绵阳市经济体量仅为2300多亿元。内江、泸州、南充、广元等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四川全省平均水平,而渝西地区大部分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低于重庆全市平均水平。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成渝城市群的中部亟待崛起。
相向而行 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
怎样才能让“中部崛起”?一直以来,从川渝高层的互动到中间地市的行动,都试图尽快在成渝之间形成更为有力的支撑。而此次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疑将更加重视和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改变中部发展滞后的状态,首先成渝两地的发展战略要从‘背向发展’转为‘相向而行’。”蒲勇健说,纵观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多极支撑”,是城市群崛起的必由之路。
然而,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成都、重庆多年来竞争大于合作,对要素的吸纳能力远大于溢出能力,致使成渝城市群呈现发展失衡的格局。
“实际上,成都西部、北部更适合农业建设,而第二第三产业只能向东向南发展,同样,重庆渝西有大片平地,有大量的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的区县,向西发展也是必然的选择。”蒲勇健表示,成渝一个东进,一个西进,相向而行,是城市发展必然的结果。
2019年,成都首次提出“东进”战略,重大项目的布局向东延伸,如天府国际机场项目布局在距离重庆更近的简阳市等;重庆也呈现出明显的“西进”趋势,重庆科学城等重大项目在渝西片区布局,渝西片区已成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的区域,2018年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随着中央财经委员会的定调,在“成渝双城”的强力带动作用下,随着城镇化发展提速和升级,未来城市群之间联动会变得日益紧密。
重庆向西,成都向东,当两座核心城市真正相向而行,成渝城市群将真正成为实至名归的“中国经济第四极”。
协同互补 承接转移补齐短板
归根到底,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产业的发展,要让“中部崛起”,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补链成群,形成围绕成渝“双核”的产业集群,是最重要的。
既然是双城协同发展,就要实现1+1>2的效果。近年来,成渝地区立足各地优势,促进产业分工协作,产业集群发展明显。
“成渝两地产业有着很强的互补性,成都的优势在于信息、农业、商贸和金融,在工业制造方面相对薄弱一些,而重庆的制造业和物流产业相当强,正好与成都形成互补。”蒲勇健表示,重庆当前正值产业转型升级,正好可以将传统的汽摩、笔电等产业向西转移到“成渝走廊”的中小城市,自身专注于产业升级,“成都以及周边城市通过承接制造业转移,可以补齐自身的工业短板,同时,成都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有着十分雄厚的信息产业人才资源,通过成都信息产业的加持,可以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提高竞争力,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目前,随着重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脚步,大批投资额度大、技术水平高、上下游带动力强的智能化项目落户重庆,与此同时,成都龙泉已经发展起了以汽车、配件为主要产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量的大工业、大制造业等将布局到成都以东,与重庆产业发展互联互补,步调一致。
“成渝两大城市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现代产业抱团发展才能实现新的突破,但要抱团就必须打破行政的边界。”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建议,双城经济圈在协同发展的同时,更要立足产业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成都有着良好的人文基础,可以打造人才集聚基地,重庆有着黄金水道和大工业的优势,可以在大型智能制造集群上下功夫,形成经济圈的协同互补。”
产业升级 辐射周边连点成面
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给出了明确定位,即“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怎样打造这个“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在既往的梯度战略思维中,西部发展基本上是依靠东部的产业转移。
“长三角珠三角也有大量中小城市,为什么没有成渝‘中部滞后’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产业发展水平的问题。”蒲勇健解释说,东部沿海中小型城市,主要是靠为大城市的核心产业做下游配套,但成渝本身就是靠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自己就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自然没有多少更下游的配套产业可以分散给周边的中小城市。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沿袭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成渝经济圈的长远发展,成渝双城要想带动城市群共同发展,就要提升产业水平、向产业链上游爬升,而想要达到产业提升的目标,就必须发展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名誉会长王崇举表示,创新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庆和成都应尽快建设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新支柱产业的形成。
当前,成渝在协同发展创新产业,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亮眼的成果,成渝共建西部技术转移联盟、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重庆分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交易;在技术研究方面,电子科技大学在重庆西永微电园设立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在内江设立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中心;推进川渝城市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入合作、协同发展。
在太空拍摄的夜景地图上,成渝地区由两颗闪耀的亮星和中间一连串光点组成,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落实,未来成渝地区将不再只是两座大城市的“双子星”,而是汇聚众多亮点的“银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