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马:这场马拉松,北京跑了35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马:这场马拉松,北京跑了35年

从起初只有80余名职业运动员参加,到如今中国第一马拉松,走过35年的北京马拉松一直在成长和蜕变。

来源:必迈

撰文:波特·埃里斯曼

今天,2015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就要开跑,距离首届北京马拉松赛已有35年之久。1981年北京有了自己的马拉松,这也是国内历史最久、举办时间最长的单项体育赛事。从起初只有80余名职业运动员参加,到如今中国第一马拉松,走过35年的北京马拉松一直在成长和蜕变。

从小众成长为大众

1981年北京马拉松赛是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马拉松赛事,受规模和影响所限,水平并不算很高,吸引力也不大。当时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人数加在一起,还不足百人。1985年更是只有54人报名参赛。

1981年第一届北马纪念章

随着世界越来越多的一流跑马选手加入,赛事水平稳步走高。北马也慢慢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有更多的跑马爱好者开始加入北马赛程。99年,参赛人数达到了38000人。

 

2010年北马的3万名额报名持续了近两个月,到了2011年则只用了6天即告罄,而去年开始的预报名抽签制度也让中国马拉松从此进入了拼人品的时代!马拉松在中国迎来了大爆发时期。参赛者年龄从20岁到上不封顶,其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男女老少中外各类参赛者齐聚北马

赛道改革

马拉松的赛道那么长,要是景色太过单一,难免会让人觉得无趣和乏味。再加上有那么多的外国友人参赛,怎么能不借此机会将我大天朝的景致,好好展现一番呢?这些年几乎是每修一个新景点,线路就要多一个展台。1981年首个北马,为了线路精准,组织者足足丈量了8遍之多。次年因为公主坟新增街心花园多跑个弧形,于是起点前移了100.34米。

 

2000年和2001年选手们几乎把北京的立交桥都跑了个遍。之后起点终点不断在天安门、工体、奥体中心之间穿梭,最终定了天安门起,奥运景观止这一路线。此后5届比赛线路基本与此一致,只做了稍微改动。

 

2008年北京马拉松赛为了突出北京奥运特色,比赛路线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起点由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东侧出发,途径西长安街、首体南路、北四环路、奥林西路,经过鸟巢、水立方和奥运北场馆区等最终抵达比赛终点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西南门。

2008年北马路线图

女性力量

1972年之前,马拉松都只是雄性运动项目,哪怕再多女性冒名参赛,乔装跟跑,都没有专属于女性的马拉松。直到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才正式被列入奥运会项目。

回到北马,在举办的第9届,1989年女性选手首次登上北马舞台,第一个女子冠军由朝鲜的文敬爱夺得。与男子马拉松清一色由老黑一骑绝尘最终夺冠不同,过去的34年北京马拉松女子冠军仅仅3次旁落别家。2013年中国选手张莹莹在比赛最后阶段击败多名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好手,以2小时31分19秒的成绩获得冠军,中国女选手连续22年获得北京马拉松女子组比赛的冠军。

2013年北马女子组冠军张莹莹

人文之路

所有的体育赛事,都会慢慢发展出它独有的人文精神。北马也不例外。

2010年北马遭遇低温大雨

 

2010年的北京马拉松赛整个赛事在风雨和低温中进行,恶劣的天气并没有浇灭选手们的热情,反而喊出了“与天斗、与人斗”的口号;2014年北京的PM 2.5指数直逼400,马拉松赛事组委会发出通知:请选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很多选手戴着口罩甚至防毒面具上阵。

​2014年北马遭遇严重雾霾天气

除了这些值得让人敬佩的跑马精神之外,北马还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传统”——尿红墙。由于赛会组织方设置的流动厕所和公厕有限,很多选手都“就地解决”甚至出现了地面上“水”流成河的情况。在网络上流传着各种微博体语录——“不亲自尿一次,都不好意思说参加过北马”,“一年的等待,不为奔跑,只为解开裤裆撒会儿野”,“最后的冠军,属于最能憋尿的那个。”只不过随着比赛规模的扩大,以及微信、微博新媒体的风行,2013年的北马显得格外的“尿气逼人”。


 

2013年北马地面上“水流成河”

接轨国际

细数国外著名赛事如波士顿、纽约、东京等成熟的城市马拉松,都仅设全程马拉松项目。

北马也从2012年起,陆续取消了10公里和迷你马拉松,赛事纯度越来越高。今年更是取消了半马,成为了中国马拉松中第一个纯粹的全马赛事。一系列动作表明,这个中国头马的模样,正在向世界六大满贯赛事的标准靠拢。

不论最后北马能否入围,这都是中国马拉松赛事的进步和努力方向。

加油北京!加油跑马者!加油北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马:这场马拉松,北京跑了35年

从起初只有80余名职业运动员参加,到如今中国第一马拉松,走过35年的北京马拉松一直在成长和蜕变。

来源:必迈

撰文:波特·埃里斯曼

今天,2015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就要开跑,距离首届北京马拉松赛已有35年之久。1981年北京有了自己的马拉松,这也是国内历史最久、举办时间最长的单项体育赛事。从起初只有80余名职业运动员参加,到如今中国第一马拉松,走过35年的北京马拉松一直在成长和蜕变。

从小众成长为大众

1981年北京马拉松赛是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马拉松赛事,受规模和影响所限,水平并不算很高,吸引力也不大。当时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人数加在一起,还不足百人。1985年更是只有54人报名参赛。

1981年第一届北马纪念章

随着世界越来越多的一流跑马选手加入,赛事水平稳步走高。北马也慢慢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有更多的跑马爱好者开始加入北马赛程。99年,参赛人数达到了38000人。

 

2010年北马的3万名额报名持续了近两个月,到了2011年则只用了6天即告罄,而去年开始的预报名抽签制度也让中国马拉松从此进入了拼人品的时代!马拉松在中国迎来了大爆发时期。参赛者年龄从20岁到上不封顶,其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男女老少中外各类参赛者齐聚北马

赛道改革

马拉松的赛道那么长,要是景色太过单一,难免会让人觉得无趣和乏味。再加上有那么多的外国友人参赛,怎么能不借此机会将我大天朝的景致,好好展现一番呢?这些年几乎是每修一个新景点,线路就要多一个展台。1981年首个北马,为了线路精准,组织者足足丈量了8遍之多。次年因为公主坟新增街心花园多跑个弧形,于是起点前移了100.34米。

 

2000年和2001年选手们几乎把北京的立交桥都跑了个遍。之后起点终点不断在天安门、工体、奥体中心之间穿梭,最终定了天安门起,奥运景观止这一路线。此后5届比赛线路基本与此一致,只做了稍微改动。

 

2008年北京马拉松赛为了突出北京奥运特色,比赛路线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起点由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东侧出发,途径西长安街、首体南路、北四环路、奥林西路,经过鸟巢、水立方和奥运北场馆区等最终抵达比赛终点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西南门。

2008年北马路线图

女性力量

1972年之前,马拉松都只是雄性运动项目,哪怕再多女性冒名参赛,乔装跟跑,都没有专属于女性的马拉松。直到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才正式被列入奥运会项目。

回到北马,在举办的第9届,1989年女性选手首次登上北马舞台,第一个女子冠军由朝鲜的文敬爱夺得。与男子马拉松清一色由老黑一骑绝尘最终夺冠不同,过去的34年北京马拉松女子冠军仅仅3次旁落别家。2013年中国选手张莹莹在比赛最后阶段击败多名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好手,以2小时31分19秒的成绩获得冠军,中国女选手连续22年获得北京马拉松女子组比赛的冠军。

2013年北马女子组冠军张莹莹

人文之路

所有的体育赛事,都会慢慢发展出它独有的人文精神。北马也不例外。

2010年北马遭遇低温大雨

 

2010年的北京马拉松赛整个赛事在风雨和低温中进行,恶劣的天气并没有浇灭选手们的热情,反而喊出了“与天斗、与人斗”的口号;2014年北京的PM 2.5指数直逼400,马拉松赛事组委会发出通知:请选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很多选手戴着口罩甚至防毒面具上阵。

​2014年北马遭遇严重雾霾天气

除了这些值得让人敬佩的跑马精神之外,北马还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传统”——尿红墙。由于赛会组织方设置的流动厕所和公厕有限,很多选手都“就地解决”甚至出现了地面上“水”流成河的情况。在网络上流传着各种微博体语录——“不亲自尿一次,都不好意思说参加过北马”,“一年的等待,不为奔跑,只为解开裤裆撒会儿野”,“最后的冠军,属于最能憋尿的那个。”只不过随着比赛规模的扩大,以及微信、微博新媒体的风行,2013年的北马显得格外的“尿气逼人”。


 

2013年北马地面上“水流成河”

接轨国际

细数国外著名赛事如波士顿、纽约、东京等成熟的城市马拉松,都仅设全程马拉松项目。

北马也从2012年起,陆续取消了10公里和迷你马拉松,赛事纯度越来越高。今年更是取消了半马,成为了中国马拉松中第一个纯粹的全马赛事。一系列动作表明,这个中国头马的模样,正在向世界六大满贯赛事的标准靠拢。

不论最后北马能否入围,这都是中国马拉松赛事的进步和努力方向。

加油北京!加油跑马者!加油北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