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

别以为“偷懒”很可耻,很大程度上,它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让你更加轻松且更好的完成工作。

文|经纬创投

年底的工作量狂潮来袭,很多人都在加班,抱怨自己有干不完的活。

但事实上,按照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的作者的说法,“如果你觉得工作累,或许真的是你没有掌握工作方式。”因为,很多每天忙着做的事情都是只有苦劳而没有功劳,即:出工不出活儿。看似每天很忙碌,但是却收效甚微。

那么,如何才是有效的、正确的工作方式?

高效人士善于结果驱动。他们未必动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然后有计划的工作,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而低效人士的做法是:为了完成任务,每天干着基础的工作,应激式地迎接一切工作,从来不去思考工作背后的目的,然后发现自己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最后整个人都很累。

希望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能提供一些思路,早日让大家从加班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如果肉身上暂时还屯于现实,至少心态上你要想明白什么是更重要的。以下,Enjoy:

天天听到人抱怨:“我的工作累死了,每天要做那么多的事,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没有掌握工作方式的人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觉得事情很多?因为,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只有苦劳而没有功劳,即:出工不出活儿。看似每天很忙碌,但是却收效甚微。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在《得到》专栏里,提及了Google刚进中国时候的一件事。刚开始,Google总部对中国研发团队的评价非常低,因为“出工不出活儿”,北京的三四个工程师都抵不上Google总部的一个工程师。

后来吴军帮忙分析了原因,他发现,那些工程师都不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优先完成它们。中国研发团队里,所有的工程师都是新人,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工作,而在Google总部,新员工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很容易在有经验的员工带动下快速掌握工作技能。

之后两年,Google总部的工程师陆续来中国帮助团队梳理工作方式,而中国团队也会去Google总部交流,这种情况就得到了改善,中国研发团队也最终得到了总部的认可。

Google工程师这么聪明的一群人,尚且需要学习正确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效产出,何况大多数人?

如何才是有效的,正确的工作方式,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从企业生产管理的方面来谈谈工作方式。

只关注任务,不关注目标

在TPM(5S)管理这一方面,相信大多数的员工都只把它当成是一个任务,并没有想过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为了完成任务,每天进行清扫,整理,以维持现场的管理要求。然后发现自己每天都多做那么多事,好累。

而高效人士,他们关注的是我们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他会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大家一起打造现场,同时他特别注意提升大家的整体素养,号召大家养成良好习惯和保持现场。然后他每天只需处理一下细节,就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这两类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任务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差距。

我们做咨询行业的人,入行久了,就会发现:高潜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备这些共性的人,几乎做什么都能做好,而不具备的,几乎做任何工作都会障碍重重。

这其中,有一项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结果驱动)。那些高产出的人,未必动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然后,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所以,正确的工作方式,其实就是你对于Result-driven(结果驱动)的认知。

应激式工作,而非统筹式工作

在企业管理中,很多同事,整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候产出并不高。看他们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完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

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而是马上投入工作,以至于到了下班之后,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没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企业生产中最忌讳的,或许就是这类工作方式,你每天忙上忙下,看似很努力工作,其实效率低下,甚至经常丢三落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种应激式工作方式无疑是低效的,那什么才是高效的呢?统筹式工作。

真正的统筹式工作,有几个特征:

特征一,有计划地工作。

周日晚上就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而每天早上排好当天的工作。而且,任务清单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开着、实时更新,完成一项删掉一项,临时增加一项就插入相应的时间段,当天完不成的、非紧急的任务,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

这种方式,会让自己很有掌控感,多少事情来了,都不会乱了阵脚。

当然,在做计划的时候,你需要为高价值问题分配最多专门的时间。大部分人在80%的时间里都是做无用功,根本原因就是没搞清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特征二,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

比如我的习惯是,在上午做需要烧脑的事情、在各大平台寻找当天微信的素材、构思文章主题和要写的内容、在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和留言、在上厕所的时候构思下篇文章主题、在疲劳的时候刷一下公众号、在下班前完成相应的工作,并做好工作总结。

这种习惯,一方面把不同难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达到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会清楚地知道,5分钟、10分钟、30分钟,对我来说分别可以干什么,这样就不会一有碎片时间,就习惯性地刷朋友圈了。

特征三,及时记录、每天总结。

当你正在工作的时候,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客户又来了一个问题,你会如何呢?很多人就直接扑到临时任务上去了,但真正好的做法是,如果不是十万火急,你可以快速用关键词记在笔记本上,不需要任何思考,然后马上回到刚才的任务,做完再看笔记本。

另外,在一天当中,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当时也要记下来。因为过了那个时候,你很快就会忘,然后继续犯这个错误。当然,这些记录,晚上都需要进行整理。

另外,记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轻大脑负担。每天的例行工作、自己常犯的错误,这些都可以列清单。你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是很宝贵的,别把一支笔就可以做的事情,强加给你的大脑来做。

综上,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学会如何用好统筹式工作方式,而非传统的应激式工作方式,这很重要,会让你的工作效率事半功倍。

几乎从不“偷懒”

“懒癌”是第一生产力。仔细盘点一下,我们哪样创新不是因为懒呢?不想走路,有了汽车;不想爬楼,有了电梯;不想打扫,有了扫地机器人……

当然,这里所说的偷懒,不仅是善用工具,还包括善用他人。

比如,你从来没做TPM(5S)管理,那么就去找找专业的咨询公司帮你做;比如,你有自己的团队或者实习生,那就不要做任何他们就可以做的事情;再比如,通过咨询团队的参与,摸索出一套激励机制,比你自己去做摸索,要高效得多。

所以,这三个让你Work Smart的工作方式,听起来难吗?一点也不,而且你很可能也听说过。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我观察下来,有几个障碍:

障碍1:工作环境所限。

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而是任务导向型的。他的工作岗位要求他做的,就是完成任务,至于背后的出发点,不需要知道。而且,领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劳,而不是考核产出。

实际上,工作性质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障碍2:没有资深的人辅导。

从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Google工程师那么优秀的一群人,在从校园进入公司之后,也需要有经验的人辅导。

但很多公司并不像Google那样,重视对新人工作方式的培养,将Work Smart提到非常高的位置。

他们往往只重视教员工What(需要做哪些事情、用什么工具等等),却没有How(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和Why(这些事情对公司、对客户有什么帮助、要达到何种目的),导致员工的聪明才干发挥不出来,没有成就感。

障碍3:思维方式固化。

关于TPM(5S)管理,大部分的企业都不以为然,认为就是搞搞卫生,维护一下机器就可以了,自己完全可以搞定。这种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带给企业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本来交给别人很轻松就能帮你解决的问题,头铁,非要自己钻研,这种不会“偷懒”的工作方式,才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

所以,别以为“偷懒”很可耻,很大程度上,它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让你更加轻松且更好的完成工作。

所以,如果你觉得工作累,或许真的是你没有掌握工作方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Alphabet

2.1k
  • Adobe在Firefly平台添加OpenAI和Google的AI模型
  • Alphabet重申750亿美元支出计划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

别以为“偷懒”很可耻,很大程度上,它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让你更加轻松且更好的完成工作。

文|经纬创投

年底的工作量狂潮来袭,很多人都在加班,抱怨自己有干不完的活。

但事实上,按照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的作者的说法,“如果你觉得工作累,或许真的是你没有掌握工作方式。”因为,很多每天忙着做的事情都是只有苦劳而没有功劳,即:出工不出活儿。看似每天很忙碌,但是却收效甚微。

那么,如何才是有效的、正确的工作方式?

高效人士善于结果驱动。他们未必动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然后有计划的工作,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而低效人士的做法是:为了完成任务,每天干着基础的工作,应激式地迎接一切工作,从来不去思考工作背后的目的,然后发现自己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最后整个人都很累。

希望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能提供一些思路,早日让大家从加班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如果肉身上暂时还屯于现实,至少心态上你要想明白什么是更重要的。以下,Enjoy:

天天听到人抱怨:“我的工作累死了,每天要做那么多的事,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没有掌握工作方式的人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觉得事情很多?因为,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只有苦劳而没有功劳,即:出工不出活儿。看似每天很忙碌,但是却收效甚微。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在《得到》专栏里,提及了Google刚进中国时候的一件事。刚开始,Google总部对中国研发团队的评价非常低,因为“出工不出活儿”,北京的三四个工程师都抵不上Google总部的一个工程师。

后来吴军帮忙分析了原因,他发现,那些工程师都不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优先完成它们。中国研发团队里,所有的工程师都是新人,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工作,而在Google总部,新员工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很容易在有经验的员工带动下快速掌握工作技能。

之后两年,Google总部的工程师陆续来中国帮助团队梳理工作方式,而中国团队也会去Google总部交流,这种情况就得到了改善,中国研发团队也最终得到了总部的认可。

Google工程师这么聪明的一群人,尚且需要学习正确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效产出,何况大多数人?

如何才是有效的,正确的工作方式,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从企业生产管理的方面来谈谈工作方式。

只关注任务,不关注目标

在TPM(5S)管理这一方面,相信大多数的员工都只把它当成是一个任务,并没有想过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为了完成任务,每天进行清扫,整理,以维持现场的管理要求。然后发现自己每天都多做那么多事,好累。

而高效人士,他们关注的是我们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他会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大家一起打造现场,同时他特别注意提升大家的整体素养,号召大家养成良好习惯和保持现场。然后他每天只需处理一下细节,就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这两类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任务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差距。

我们做咨询行业的人,入行久了,就会发现:高潜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备这些共性的人,几乎做什么都能做好,而不具备的,几乎做任何工作都会障碍重重。

这其中,有一项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结果驱动)。那些高产出的人,未必动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然后,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所以,正确的工作方式,其实就是你对于Result-driven(结果驱动)的认知。

应激式工作,而非统筹式工作

在企业管理中,很多同事,整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候产出并不高。看他们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完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

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而是马上投入工作,以至于到了下班之后,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没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企业生产中最忌讳的,或许就是这类工作方式,你每天忙上忙下,看似很努力工作,其实效率低下,甚至经常丢三落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种应激式工作方式无疑是低效的,那什么才是高效的呢?统筹式工作。

真正的统筹式工作,有几个特征:

特征一,有计划地工作。

周日晚上就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而每天早上排好当天的工作。而且,任务清单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开着、实时更新,完成一项删掉一项,临时增加一项就插入相应的时间段,当天完不成的、非紧急的任务,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

这种方式,会让自己很有掌控感,多少事情来了,都不会乱了阵脚。

当然,在做计划的时候,你需要为高价值问题分配最多专门的时间。大部分人在80%的时间里都是做无用功,根本原因就是没搞清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特征二,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

比如我的习惯是,在上午做需要烧脑的事情、在各大平台寻找当天微信的素材、构思文章主题和要写的内容、在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和留言、在上厕所的时候构思下篇文章主题、在疲劳的时候刷一下公众号、在下班前完成相应的工作,并做好工作总结。

这种习惯,一方面把不同难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达到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会清楚地知道,5分钟、10分钟、30分钟,对我来说分别可以干什么,这样就不会一有碎片时间,就习惯性地刷朋友圈了。

特征三,及时记录、每天总结。

当你正在工作的时候,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客户又来了一个问题,你会如何呢?很多人就直接扑到临时任务上去了,但真正好的做法是,如果不是十万火急,你可以快速用关键词记在笔记本上,不需要任何思考,然后马上回到刚才的任务,做完再看笔记本。

另外,在一天当中,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当时也要记下来。因为过了那个时候,你很快就会忘,然后继续犯这个错误。当然,这些记录,晚上都需要进行整理。

另外,记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轻大脑负担。每天的例行工作、自己常犯的错误,这些都可以列清单。你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是很宝贵的,别把一支笔就可以做的事情,强加给你的大脑来做。

综上,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学会如何用好统筹式工作方式,而非传统的应激式工作方式,这很重要,会让你的工作效率事半功倍。

几乎从不“偷懒”

“懒癌”是第一生产力。仔细盘点一下,我们哪样创新不是因为懒呢?不想走路,有了汽车;不想爬楼,有了电梯;不想打扫,有了扫地机器人……

当然,这里所说的偷懒,不仅是善用工具,还包括善用他人。

比如,你从来没做TPM(5S)管理,那么就去找找专业的咨询公司帮你做;比如,你有自己的团队或者实习生,那就不要做任何他们就可以做的事情;再比如,通过咨询团队的参与,摸索出一套激励机制,比你自己去做摸索,要高效得多。

所以,这三个让你Work Smart的工作方式,听起来难吗?一点也不,而且你很可能也听说过。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我观察下来,有几个障碍:

障碍1:工作环境所限。

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而是任务导向型的。他的工作岗位要求他做的,就是完成任务,至于背后的出发点,不需要知道。而且,领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劳,而不是考核产出。

实际上,工作性质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障碍2:没有资深的人辅导。

从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Google工程师那么优秀的一群人,在从校园进入公司之后,也需要有经验的人辅导。

但很多公司并不像Google那样,重视对新人工作方式的培养,将Work Smart提到非常高的位置。

他们往往只重视教员工What(需要做哪些事情、用什么工具等等),却没有How(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和Why(这些事情对公司、对客户有什么帮助、要达到何种目的),导致员工的聪明才干发挥不出来,没有成就感。

障碍3:思维方式固化。

关于TPM(5S)管理,大部分的企业都不以为然,认为就是搞搞卫生,维护一下机器就可以了,自己完全可以搞定。这种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带给企业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本来交给别人很轻松就能帮你解决的问题,头铁,非要自己钻研,这种不会“偷懒”的工作方式,才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

所以,别以为“偷懒”很可耻,很大程度上,它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让你更加轻松且更好的完成工作。

所以,如果你觉得工作累,或许真的是你没有掌握工作方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