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新望先生在【界面·财联社财经年会】演讲实录:
新望:各位下午好!本次演讲主题是“国际经济新格局下的中国制造”,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首先,为什么要说国际经济“新”格局?原因是中美贸易战。所以我第一个问题讲中美贸易战的烈度和影响。现在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应该说三四十年以来我们都没有想到,当年我国开始对外开放时,世界上有一个现成的经济规则,美国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贸易体系、贸易规则,我们加入就可以。现在这个规则正在变化,这个体系在变化,确切说,是从去年以来我们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美贸易战问题首先是关税问题,关税造成了中国出口的下滑,由此导致消费、就业和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美国的关税大概是增加30%,相应的导致出口降低。关税10%,出口降低30%,关税25%,相应的降低50%,大概是这个比例。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的5500亿关税要逐步加,现在最后的1000多亿减了7.5%,还剩1000多亿未征,但前面加的那些还在。
如果经济下滑的同时通货膨胀,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宏观调控工具选择的余地更小。经济下行压力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资的下滑。从去年开始第一次出现了投资的增长低于GDP的增长。投资下滑意味着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降低,最主要的是由贸易战引起的产业链的变型和断裂。现在我们讲世界经济中心向东转移,太平洋的西海岸成了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出现了亚洲雁阵。但是现在这个雁阵正在分散化。
产业链安全出现问题,以富士康,苹果的生产基地为例,这是全球供应链最敏感的地带,现在已逐步在变形,部分在断裂。苹果、富士康的生产基地都在向印度、越南等地布置。
技术进步也开始放缓,原来我们追赶、拷贝人家,有后发优势,以市场换技术,但是,现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办法在贸易战以后变得越来越难。
贸易战之外,中美之间在技术战上也有所表现。中美两国高科技部分脱钩,这个情况比贸易战的高关税还要严重。尽管我们可以说这是逼着我们进行自主创新。但是自主创新和进口替代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和中国的工业的基础和产业链的建设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道理一样。
而且我们现在看到,虽然已经签署了第一阶段的阶段性协议,但是贸易战远远还没有结束。刚才,我讲的经济下滑、出口受阻可能是内伤,技术进步是外伤。因此我们要对中美贸易战引起中国外部的经济环境的巨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比较清醒的评估。所以我讲中美贸易战要有长期的打算,也应该找找我们自己的原因。
二、清醒认识中国制造
首先,我们是制造业大国,制造门类非常齐全、规模非常大。世界上所有联合国统计的工业品,基本上比例最大的是在中国,而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24%也是世界最高的。2009年中国制造业世界排第二,2010年中国的GDP排到世界第二,所以中国世界经济上的地位主要是制造业的发展带来的,这是值得肯定的。中国因为制造业快速的发展,六七十多年的时间,中国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工业化。我们现在也是一个军事大国,所有关乎综合国力建设、国际地位的提升,离不开制造业,离不开工业,中国崛起也就是制造业的崛起。
其次,中低端制造业有很强的竞争力。我国制造业主要竞争力是在中低端制造业,看进出口产品的构成,中国出口的是普通商品,进口的都是高新技术产品,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主要还是在中低端,高端进口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我国三四线城市、四五线城市大量的由乡镇企业转过来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都是靠的实用技术,模仿创新,靠的是低成本优势。此外我们的要素成本曾经也很低,土地、劳动力、环保、社保都比较低,但是现在这些成本都开始上涨了。
品牌、品质的层次比较低。大家知道一个制造品或者说工业品的品质有四个阶段:合格制造、满意制造、优质制造、卓越制造。现在我国整体大概停留在合格制造阶段。所谓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基本上还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达到卓越制造和优质制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产品的寿命,尤其是零配件和模具,只有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国家的1/3,甚至1/2。品牌附加值还比较低,制造业工业品当中世界名牌并不多。这一点特别是需要有格力这种公司的气魄,格力敢于去国外生产,同时打上中国制造,同时标的比同行的价格还要高,摆脱中国产品、中国制造业低质、低价的形象。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一点很了不起。
制造业原创产品少。大家知道工业革命是从英国一路向东到德国、到苏联,再是向西到美国。中国应该是工业革命的末端,所以一、二产业革命的时候中国错过了很多。而新进的所谓第三次产业革命,我们也发明的很少,汽车、火车、飞机、电脑、互联网这些都不是我们发明的。所以我们在制造业领域里面原创产品非常少,这点和美国和先进制造业国家差距表现在:中国是1到N做的不错,但是0到1做的非常弱。看看目前大学这一套教育体系就知道,从0到1是非常难的,缺乏这种土壤、缺乏这种制度。
中国制造还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下端。很多大的制造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和国际同行比占的比例非常之低,比较个别的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和国外差不多的比例。我们仍然在微笑曲线的底部,我们的研发和品牌占的附加值比较少,我们就是靠加工制造。
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比较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尤其是大型的设备,我们的控制系统不是自己的。日本对韩国的三种产品断供,韩国全国紧张,这三种产品我们也没有,所以日本断供也提醒了我们。大家知道当今制造业的皇冠应该是“飞机”和“手机”。而飞机上面的飞机航空发动机和手机上面的芯片,是制造业皇冠上面的明珠,但是这两样我们都生产不了或者说生产基础非常的薄弱,这不是靠短时间内攻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总体上,中国制造处在世界制造强国的第三阵营,这是我们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做的一个关于中国制造强国指数的发布内容。12月28号在北京会议中心和中国工程院还有一个发布,叫《中国制造强国指数发布》,每年评估一次。中国制造强国走到了什么阶段?在世界上中国制造业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去年评估的结果是世界上的制造业有三大阵营:第一阵营是美国、第二阵营是德国和日本、第三阵营是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等。中国处在第三阵营,争取一两年处在第三阵营的前端。再过几年处在第二阵营,到2049年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三、中国制造需要警惕的倾向
第一,警惕出口依赖症。我国出口的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虽然能源、关键设备的进口依赖也比较高,但是主要还是出口。这么多年出口对经济拉动非常大,但依赖程度过高不行,我们不是新加坡、不是亚洲四小龙,搞出口导向就可以把整个国家支撑起来。对一个大国来讲,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风险是比较大的。而且规则在变,现在全球化已经不再是政治正确的口号,很多人在退群,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不光是和中国提高关税进行贸易战,美国和很多国家在搞关税大战。所以对我们来说,要逐步的降低出口依赖程度。眼睛向内,启动内需。
第二,警惕内外周期共振,国内外经济周期共振。这几年短期的政策都是调整性的政策,有几个说法叫三期叠加、L型、新常态等等。所以说,现在是经济调整的阵痛期,进行去库存、去产能等在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都是短期经济下滑的政策压力,同时从中国中长期的周期来看,中国处在发展阶段的转换时期。从原来的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从原来粗放型增长进入到集约型增长,从原来追赶型的补课式的增长到现在追赶已经差不多了。正如任正非所讲,我们和西方国家一样,很多领域同处在无人带、无人区上,没有可拷贝的对象,没有可追赶的对象。同时世界经济又处在大的周期当中,有一种周期认为2008年之后世界经济进入低谷,按照一些经济周期研究专家的说法,这个低谷大概要经历20年,现在是2019年还处在低谷。
国内的短期因素、国内的中长期的因素、再加上国际世界经济周期的因素,三种周期叠加产生共振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所以我们的宏观政策怎么逆周期调控非常考验宏观调控能力。
第三,警惕三面夹击。中国制造应该是遭到了三面夹击,高新技术制造、先进制造遭到了美国的封锁,现在最担心的是美国、日本和欧洲联合起来封锁。同时我们的中低端的制造又有东南亚国家在追赶。国内制造业所有的要素成本都在上涨,成本上涨挤压。三个方面夹击,这是中国制造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
第四,警惕实体经济的边缘化。这几年一直在讲转型升级,甚至有后工业化的说法。实际上,我们提的有点早。制造业仍然是压舱石,传统制造业仍然是中国工业经济的主体。我们老是说信息化,提高产业层级,其实是信息化业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持。大家知道信息化最重要的是芯片,芯片是什么?芯片是制造业,主要靠的是单晶硅和光刻机,也是制造业。而且脱实向虚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大家知道前几年房地产、新金融、互联网、制造业灰溜溜的,办公厂的干不过炒房子的。
世界有两个国家可以做比较,德国甚至可以把制造业占一个国家经济比重法律化的,不能低于多少比重。墨西哥、阿根廷一些新兴国家过早的搞后工业化,提高产业层级,不断搞转型升级,结果自己的经济很脆弱。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容易陷入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这些年听各种各样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德国很少有这样的危机,实体经济占的比重比较高。杭州市现在也有这样的反思,杭州市把原来的实体经济都经过改革和改制没有了,都发展的虚拟经济、发展互联网、电商,杭州市现在也在调整自己的结构。
第五,发展制造业还需警惕举国优势。所谓举国体制优势在制造业领域里面特别要提防。制造业发展的规律就是充分竞争,哪一个行业充分竞争了,哪一个国有企业占比低了,哪个行业就必然发展起来了。我们的电视机、冰箱等等无不是这样。所以一定要把制造业领域里面举国体制慎重应用,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
四、中国制造业未来路在何方
首先要认识到中国工业化的长期性,中国工业化时间还很长,因为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的程度和工业化的程度与已经工业化的国家相比,在同等工业化程度上,城市化的欠账还在百分之十左右。而且,中国是城乡二元社会,前些年的发展主要靠市场拉动城市中产阶级、城市化这一块,4个亿的中产阶级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过程。还有10亿农村人口,还可以再出现第二次工业化的高峰,这是中国的特点。我们还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可以启动,这是中国发展制造业的优越之处。现在有的大数据讲中国有13亿人没出过国,10亿人没到过北京,8亿人没坐过飞机,5亿人没见过马桶。如果是做制造业的,这些数据都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我们的潜力还有多大?拼多多就是做下沉市场的中低端商品做到很大,北京的五环外市场非常的大。
关于中国启动内需的时机,从发展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人均GDP到了一万美金左右,国内市场开始启动,中国现在是9700美金,应该到了启动的时期。而且在过去我国储蓄率是偏高,而消费率在世界上是最低的国家之一。所以消费市场的潜力非常巨大。现在崛起的新型消费市场值得我们重视、发掘。新老人群体,恢复高考后的77、78级这一代人都到了退休年纪,这些人在位有权、有势,退休有钱、有势。他们的消费能力非常强,你怎么满足他的消费?新新人类,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这代年轻人,他的消费场景和以往的消费不一样,很多是信用消费,靠的是互联网消费,消费能力非常之强,消费意识也是非常的现代,这部分人的市场怎么去满足?这都需要思考。
中国制造还有一件很大的事可以做的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使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被动地去产能、去杠杆,而真正的那些僵尸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却继续在输血,那些落后产能、那些低效的产能并没有清除。使我们制造业总体的效率得不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得不到提高。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要动真格必须要贯彻竞争中性、所有制中性的原则,不仅使民间的民营企业的制造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使整个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都要提升。
发展中国制造业有一条规律叫隐形冠军打天下。制造业的规律就是专业化生存。实际上做得好的制造业企业并不是特别大。去年全世界有两个企业搞多元化栽了大跟头,一个GE搞新金融、一个海航搞多元化扩张。脱离了专业化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制造业企业都是靠专、精、特、新,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一个地方的发展也是这样,要有自己的首位产业,形成集群化的发展,形成隐性知识,形成块状经济。
中国的制造业和中国的经济,最坏的时刻意味着希望的来临,物极必反。一定的危机可能就孕育着希望,必然是会有新的一波改革开放的高潮。大家想一想,如果说国有企业再走一个回头路,把80年代到90年代的现在改革走过的那条路折回去,放弃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国有企业肯定要垮掉,垮掉之后怎么办?逼着还得继续改革。新的改革就有可能是深层次的改革,更高层次的开放,也会迎来更高水平的市场经济。
我觉得不管是制造业,还是中国经济,对内有一个纲,叫做市场化,对外有一个纲,叫做搞好中美关系。现在事情很多,经济面临的问题很严峻,抓住这两件事,就跟一个被子要套一个被套,这个被角抓住,那个被角抓住一抖,所有的事都就理顺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