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这个夹杂着科技创新、资产泡沫等含义的名词,突然变得路人皆知。在最高决策层集体学习之后,区块链已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一道,成为中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区块链的未来,或许是一种全球通行的技术趋势,但在监管政策和应用场景等方面,我们一定会看到带有中国色彩的区块链实践。
1月12日,在界面新闻和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共同主办的“界面思享会”上,多位业界专家从理念和实践出发,一起探讨区块链的中国应用场景和监管政策。界面思享会计划每月一期,邀请经济学家、科学家、创业家等思想领袖,与高端读者一起探讨商业新知和前沿趋势。
区块链是技术和金融两大行业的碰撞和融合
区块链到底是怎样一种技术?界面副总裁黄锫坚在演讲中把它置于技术和金融两大行业的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背景中。在他看来,过去十年,区块链一直是金融业大门外的野蛮人。从比特币创世区块的留言,到以太坊的“世界计算机”目标,再到Facebook的Libra白皮书,多个区块链产品一次次冲击着央行、证券和银行巨头固守的防线。
站在学习的角度,他建议要从密码学、计算机和互联网科学、博弈论、经济学、金融交易等多个层次来识别各种热词。他说,人们如果望文生义,会对很多概念产生误解。比如比特币、以太坊等,本质都是点对点网络,而不只是某种可计量的币。而智能合约,其实既不智能,也不是一种合同,更像一种按条件触发的程序。甚至数字货币、虚拟货币都是不够清晰的概念,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才是更精确的对这个新物种的描述。
在澄清和辨析了区块链的各种名词之后,他重点强调,目前的区块链本质是一种数据库技术。和传统数据库相比,联盟链和公链在读写权限、数据未篡改证明、信任的来源等方面存在各种差异。而且区块链技术当前仍然存在很大的技术瓶颈,比如TPS等方面。多个节点记录的账本必然存在巨大的冗余和浪费。当然,正如IBM总裁在1943年认为世界只需要5台主机,而比尔盖茨曾认为个人用户只需640k内存就够了一样,技术正是在不断升级和制造冗余中前进的,区块链也可能会如此进化。
区块链是刹车系统,监管应该用沙箱政策
“区块链是刹车系统,不是动力系统。”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王志诚副教授喜欢用比喻来解读新概念。在他看来,很多人以为区块链赋能后可以成为一个新机会,但他指出这个技术其实只是增加了可信度,安全方面没有那么牢靠。区块链本质是一个数据库,它的很多底层算法和技术,在数学界、工程界并不新鲜,而且多节点记账也有很多冗余和浪费。
王志诚认为,区块链的最大作用是约束互联网体系的无序发展。“在互联网野马狂奔的状态下,区块链给它做一个缓冲,使得它比较规范,信息的可信度会提高。尤其是在多方博弈的结构之下,能帮助解决问题。” 王志诚也是北大光华“征信数据分析与应用联合实验室”的主任。他重点指出,征信其实是区块链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因为数据,特别是个人征信需要加密,又牵涉各互联网巨头和政府数据,没法直接汇集。
关于中国在区块链行业的监管政策,王志诚打趣说,类似于“把人的脚绑起来,让你跳舞。”在他看来,中国和英美在技术监管方面的差异,来自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的不同。后者更容易促进创新,因为它对新事物的发展不设定固定的规则,错了不会导致送命,到某一时点有判案被叫停后,只要守规则就可以。但大陆法系是条文法,通过法条规定什么不能做,如果冒然冲过去,容易被绳之以法,试错成本非常高,当然也就不利于创新了。
“如果中国的区块链想要跟国际竞争,不能采取一刀切政策。这样会变成一个怪胎,容易出现畸形发展。我的建议是做试点,或者约束一个沙箱,其实就有点判案式的思路。创新和监管,本来就是一个动力系统一个刹车系统,而区块链技术本身又是一个刹车系统。”在目前的技术条件和政策环境下,王志诚对区块链项目大面积的应用落地不那么乐观,建议多支持基础技术的钻研和探索。
区块链能促进竞争,也可能造成新的垄断
《比较》杂志研究部主管陈永伟从竞争和反垄断的角度分析了区块链行业。他认为,区块链是可以促进竞争的。一方面是它是去信任化的,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更多人可以进行交易。第二方面是token效应可以对冲网络效应。当然,反过来,区块链也可能对竞争有阻碍作用,比如说出现一条有主导地位的链,人们很难控制住。
他以比特币为例,当前大概40%的比特币掌握在1000个人手中。而90%的比特币的算力掌握在不到20家企业手里。像比特币这种工作量证明机制,你掌握了50%的算力的话,就可以去更改链上面的东西,这意味着什么?比如BAT等大公司想要去垄断这些网络,其实很容易。通过收购或者进行一个合谋,很容易就能够去俘获它。当它的盘子不大的时候,它很有可能是能够被一些巨头们所控制的。
有些人认为联盟链是一条不错的解决方案,陈永伟认为,联盟链更容易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联盟链可以决定谁能进来,比如腾讯搞一个链,不让阿里巴巴进来,或者让谁进来他说了算。从这个角度上讲,区块链也可能会产生很多反竞争的后果。
另外,区块链行业的并购事件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影响。目前区块链行业在不停地整合,比如矿厂收购交易所,在上游下游进行各种收购。这会不会诞生出一种新的人们不知道的寡头?陈永伟认为,区块链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新问题。
DCEP可优化货币政策效果
如是金融研究院区块链研究中心总监张楠,在演讲中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应用。
在他看来,在数字货币1.0时代的三种类型分别为:以BITCOIN和XRP为代表的支付币、以ETH为代表的基础币和以USDT为代表的稳定币。在数字货币2.0时代则有以Libra和DCEP为代表的两大体系。Libra本质上一种稳定币,Libra协会充当央行的角色,负责Libra网络具体的运营工作,初期成员身份需要购买1000万美元的Libra,后期将会引入新的节点。其特点为:稳定、低通胀、普惠;其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包含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不包含人民币。法币储备投资于存款、政府债券等高流动资产,收益部分将用于协会的运营和回报投资者。
而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DCEP,本质上只是应用了部分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货币。和传统货币体系相比,其优点在于:若DCEP计息,可以实行负利率政策;能够优化货币政策效果,定向投放货币;也能将现金纳入到监管体系当中,获取货币流转信息,降低监管成本。
区块链适用于多方协同场景,可赋能实体经济
火币中国CEO袁煜明在演讲中总结了区块链技术的四个特点:从单点的复式记账到多点的分布式记账;从传统的账户体系到非对称加密的体系;从传统数据库到链式的数据存储;从手动执行到智能合约。这四个方面是区块链最主要的一些技术突破点。
这四个技术创新,对于整个商业范式都会有非常大的改变。袁煜明认为,区块链的关键就是适用于多方协同的场景。比如说促进数据共享。以前多方相互不信任,都不愿意把数据分享出来,通过区块链可以做数据的共享。在优化业务流程方面,以前大家各自为政,流程是串行的,现在可以相互并行,在统一的平台上去进行。第三个作用是降低运营成本,以前复杂的复式记账法以及由此衍生的庞大的清结算体系,现在可以通过区块链一步到位。第四是提升协同效率,建立一个有效的奖惩的机制,充分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防止做恶行为的出现,也就是保障生产要素的有序高效、流动。最后是建设可信体系,通过链上不可篡改的数据来实现各方在链上的互信。
区块链的六大应用场景包括金融、商业、民生、智慧城市、城际互通和政务,这都是多方协同的场景。袁煜明举例说,一些中小企业明明有应收款,但就是从银行贷不到款,这属于价值流转的不通畅。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运用,可以搭建一个价值的互联网,让价值的流转像信息的流转一样便捷和高效。
如何加快区块链的应用落地,袁煜明认为需要三方面工作:一是夯实技术的基础设施。二是建立行业的生态体系,比如提高智能合约的安全性、增加链与链之间的互操作性、链下和链上信息的交换和验证等。三是推进行业的教育培训,火币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唯链科技首席运营官冯艺凯在演讲中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如何落地民生领域、赋能实体经济。
在他看来,区块链可通过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组合,将各类应用场景数字化。用户和设备产生和收集的数据通过区块链进行存证,不仅可以提高数据共享和协同效率,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分析,发掘新的可能性和价值,从而真正迈入Web3.0时代。以区块链在供应链行业的应用为例,可通过用各种物联网设备标记数字化产品,然后通过智能合约在区块链上运行数字化产品、在区块链上上传相关的生命周期信息(产品信息、制造信息、品牌故事、物流信息以及第三方认证等),从而实现供应链透明防伪、产品数据化与所有权的转移、讲述品牌故事、数据安全性服务、供应链金融等多种用途。
此次界面思享会活动还得到了多家机构的支持,包括《比较》杂志、中信出版集团、如是金融研究院、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链闻ChainNews、科技金融在线。在各机构的推荐下,本次思享会发布了“区块链十大好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