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记者 柴刚
2019年的资本市场,从5G到工业大麻,从人造肉到区块链,从芯片到全面自主可控,科技股行情贯穿全年。聚焦“硬科技”的科创板,更是催化了科创企业融资的制度创新。
科技不只是资本市场炒作的一个概念,它已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节前,西安地铁开通“智惠行”刷脸乘车服务,为市民春节出行带来“科技年味”。
从蚂蚁金服、腾讯、银联等金融科技企业试点扫码乘公交地铁,到目前在全国范围普及,也不过2年多时间。如今,刷脸乘地铁已在多个城市试点或全网推出,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一两年刷脸出行有望在全国普及。
《科创板日报》记者发现,在各地智慧地铁项目中,频现“AI四小龙”的身影。
智慧交通成AI“香饽饽”
2019年4月,济南地铁1号线在国内率先推出刷脸乘车服务。随后,广州、深圳在部分站点或部分人群开通试点。12月初,郑州成为全国首个全网开通刷脸乘地铁的城市,实现刷脸+刷码互通乘车。当月,贵阳地铁也开通了刷脸乘车服务,成为全国第5个支持地铁刷脸乘车的城市。
12月底,哈尔滨宣布,新建的地铁2号线开通后将同时支持刷脸、“刷手”进站。此前,腾讯金融科技携手深圳地铁、广电运通(002152.SZ)推出的面向60岁以上老人刷脸乘车服务,也包含刷手指静脉功能。根据哈尔滨的方案,未来地铁站内还将实现温度、湿度自动调控,车站每天开、关站也将通过智能系统“一键开关”。
1月21日,西安地铁1、2、3、4号线全线开通刷脸过闸服务。
此外,上海、北京等地的地铁刷脸乘车也都已提上日程。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正光透露,正在研究地铁安检人脸识别方案,将在客流量较大的车站试点先行。他表示,前些年由于技术受限迟迟没有推进,现在技术完全没问题了,操作问题则有待研究。
关于技术问题,一位相关企业负责人向《科创板日报》介绍,人脸识别闸机在机场、火车站很早就广泛使用了,但这类场景需要读取乘客身份证,设备将采集到的人脸信息与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以核验是否为同一个人。但地铁、公交场景无需乘客出示身份证,因此,刷脸乘地铁、公交,与刷脸坐飞机、高铁是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前者对人脸识别的准确率要求更高,特别是在地铁人脸数据库较大、上下班高峰期人流量密集的情况下,对计算速度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据了解,目前主流顶尖厂商的算法,通过云加端模式,对于百万级别以下的人脸库,基本可以做到无感(秒级)识别。
技术问题解决了,但由于地铁站安装设备需要事先规划场地、升级软硬件设施,项目审核、预算审批需要时间,后期硬件安装、软件调试、系统维护等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因此目前仅西安、郑州等少数二三线城市实现全网落地。
尽管如此,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刷脸出行已是大势所趋,预计一两年内会在全国范围陆续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公众担忧的人脸识别信息安全性问题,国家正在加快相关标准制定和立法工作。2019年11月20日,人脸识别技术国家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将推进人脸识别技术、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12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外表示,我国2020年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以及行业立法不断完善,解决用户信息安全的后顾之忧,越来越多领域将进入“看脸”时代。此前昆明宣布,到2020年,将人脸识别广泛应用于交通、住宿、会务、身份证明等领域。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智能安防、智慧交通将是AI集中落地的领域,其中智慧地铁成为各大企业争相追逐的“香饽饽”。
“AI四小龙”扎堆智慧地铁
2019年9月,佳都科技(600728.SH)、广州地铁共同建设的AI智慧车站——广州地铁21号线天河智慧城示范站正式落成。佳都科技副总裁李德紘介绍,佳都科技运用自主研发的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慧地铁大平台,为地铁装上了“大脑”,为地铁运营和其他部分建立连通,打通地铁和上下游的数据及连接,为实施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运维打下基础,这也是未来智慧地铁的发展方向。
同期,腾讯联合广州地铁推出全国首个城市轨道交通“指挥大脑”——穗腾OS操作系统,是全面支撑数字化轨道交通、无人化运营管理、智能化运维控制、场景化应用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融合了地铁线网和互联网,应用于乘客服务、运营管理两大核心场景。
据了解,目前推出的穗腾OS 1.0版本,已经完成平台基础构架的搭建,实现了站内各类设备系统的智能感知、数据交互、智能分析以及联动运作,可以完成乘客异常监控及联动报警、智能安防、智能客流引导、智能站务管理、综合信息发布等一系列智慧功能,其中也包括刷脸乘车服务。
早在2017年12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就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并在签约仪式上亮相了阿里巴巴研发的刷脸进站等技术。
2019年6月有媒体报道,青岛引进的“独角兽”企业旷视科技正在优化地铁闸口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目前,旷视科技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计划将于近日开始招股。
另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依图科技”)参与了贵阳地铁刷脸乘车项目。此前有媒体报道,依图科技正寻求科创板上市。公司随后回应称,“我们重视资本市场,也在积极评估各种机会,目前没有明确计划”。
西安地铁刷脸乘车系统则由西安市轨道集团、成都智元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智元汇”)携手建设银行、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商汤科技联合研发。智元汇相关负责人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公司主要面向轨道交通领域提供服务,未来计划在科创板上市。2019年8月,智元汇完成来自商汤科技的1亿元A轮融资。
2019年9月,商汤科技获得软银集团等投资机构的超30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超过75亿美元。但公司表示并不急于上市。
2018年7月,广州地铁引入云从科技人脸识别等技术,在部分站点试点人工智能安检项目。近日,云从科技已完成股份制改造,计划在科创板上市,上市时间预计在2020年底。
上述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商汤科技、云从科技并称为人工智能视觉识别行业“四小龙”。如今看来,旷视科技将成为“四小龙”中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
来源:财联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