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自1895年电影诞生,1896年传入中国,中国电影开始了自己的探索道路。中国电影导演也至此诞生,从第一代导演作为电影事业的拓荒者出现,到如今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电影人才,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今天,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将从第一代导演入手,浅析彼时电影行业发展背景,盘点这一时期代表导演及其作品特点。后续我们将持续推出中国N代导演发展相关文章,同大家一起回顾中国电影史上这些优秀的创作们和他们的作品。
中国电影的诞生
1895年,法国卢米埃兄弟第一次公开放映他们摄制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宣布了电影的诞生。1896年8月,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戏”,1899年西班牙人雷玛斯首先将故事短片拿到中国放映,于1909年在上海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虹口大戏院。
最早几年,在中国拍摄影片的都是外国人,中国自己最早的拍片尝试是从1905年开始的,在日本学过照相的任景丰,邀请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在自家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定军山》中的几个表演片段。《定军山》,也被看做是中国电影的开端。
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真正始于1905年。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
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
张石川
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他一生共导演150多部电影,主要作品有《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等,故事性强,通俗易懂。
1928年,张石川导演的《火烧红莲寺》是中国第一部武侠神怪片,在上海电影界引起竞拍神怪武侠片的潮流,此后武侠电影也成为在世界影坛上最富于中国特色的电影种类。
1931年导演的《歌女红牡丹》,是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该片由明星影片公司和百代唱片公司合作录音摄制,并由民众影片公司出品,讲述了一个歌女嫁给一个无赖,受尽折磨和痛苦,但毫无怨言终于感动了丈夫的故事。影片中还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4个剧目的片断,使观众从银幕第一次听到戏曲艺术的唱白。
郑正秋
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汕头人,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中国电影之父。1913年,郑正秋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导演。主要代表作品有《劳工之爱情》《玉梨魂》《姊妹花》等共53部影片。
电影《姊妹花》是由郑正秋根据自己的舞台剧《贵人与犯人》改编而来,影片以孪生姊妹大宝、二宝的不同命运、不同遭遇反映了中国30年代的社会状况,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但也表现出作者一定的局限性。它一方面对社会的不公正进行了暴露、批判;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调和主义的幻想情绪,特别是大团圆的结尾削弱了它的批判性。影片上映后,创造连演60天的票房纪录。
电影《劳工之爱情》摄制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影片中出现了郑木匠向祝小姐求婚的场面,并且有"你可以和我结婚吗?"的字幕台词出现,这些场景在当时的中国颇为前卫,与父母之名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传统婚恋观念格格不入,是开中国爱情电影先河之作。
《孤儿救祖记》由郑正秋编剧,主要讲述一个富翁杨寿昌在儿子死后,怀疑儿媳不贞,将其赶出家门。儿媳余蔚如忍辱负重,将儿子养大成人,送入杨寿昌所办的学校读书。一天,当年陷害儿媳的侄子密谋害死杨寿昌,夺其家产,被孙子余璞挺身相救,于是真相大白,一家人终于团聚。现在看起来家庭遗产斗争题材并不新鲜,但其包含的传统民族情感、较生活化的场景表达,使得影片契合当时观众的口味,公映后在全国连映六七个月,被认为是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都获得巨大成功的商业片。
杨小仲
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杨小仲从影四十多年,经历了无声、有声、彩色电影各个发展时期,他一生执导影片近百部,是中国电影史上拍摄影片最多的导演之一,故有“百部导演”的美称。其主要作品有《蛇蝎美人》《四姊妹》《十步芳草》《好孩子》《宝葫芦的秘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电影《十步芳草》是一部由国泰影业公司出品的剧情类国语电影,由杨小仲导演、顾兰君和冯喆主演。主要讲述了老伶工白大爷生活贫苦,和女儿玉兰靠在茶楼卖唱维持生计。
绍剧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影片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通过唐僧师徒与妖怪之间的矛盾斗争,突出了孙悟空明辨真伪、嫉恶如仇、一心为师的英雄形象,同时批评了唐僧人妖不分、为假象所惑的错误。剧中角色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体现了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较好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另外,该片由舞台绍剧改编,在原舞台剧基础上,充分调动电影的特殊手法,使影片呈现出光影交错、色彩艳丽的视觉效果。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谈到郑正秋和张石川的影片与成绩,明星影片公司同样是频繁被提及的。自1922年成立以来,《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姊妹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多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都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有趣的是,其实郑正秋和张石川在创作上的理念并不完全相同,郑正秋是剧评人出身,一直坚持“教化社会”,而张石川则更偏向娱乐观众,所以在1913年,两人创作完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后,就各奔东西了,直到1922年才一起又成立明星。这两人毫无疑问是早期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第一代导演/编剧的代表,他们在创作中将“社会教化”与商业结合,为中国早期民族电影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郑正秋、张石川、杨小仲,同时期还涌现了大批投身于默片时代的影人,他们都是中国第一代导演,比如邵醉翁、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东山、邵醉翁、何非光等等。另外,由一批知识分子组成的“长城”“神州”两家影片公司,都主张用电影反应社会问题,影响观众,相比商业投机性的影片公司来说,主观色彩更浓,有一定的探索性,但最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还是逃脱不掉社会环境的束缚。
小结:
第一代导演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风格,善于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技法,并结合时代的需要进行革新。电影反映时代要求,重视社会教化意义。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