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来自美国、日本的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0月5日,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成为继作家莫言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亦是第12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其在治疗疟疾方面的研究成就获奖。
另外两名获奖科学家为来自美国德鲁大学、1930年出生于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以及来自日本北里大学、1935年出生的日本科学家聪大村(Satoshi Ōmura),两人因在治疗蛔虫病方面的成就共同获奖。
在新闻发布会上,一位提问者问到,对屠呦呦颁奖是否实际上是对中国中医学的肯定?诺贝尔委员会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该奖是为了奖励她对一种受到了中医“启发”的药物的医学研究。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介绍,发现胰岛素的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医学奖获奖者,1923年获奖时他只有32岁。而获奖时最年长者则是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的佩顿·劳斯(Peyton Rous)。1966年获奖时,他已是87岁高龄。
屠呦呦生于1930年12月30日,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她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曾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屠呦呦当时的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诺贝尔委员会首次将医学奖颁给中国人,无疑是对中国科学家所做成就的肯定,但这也再次掀起中国国内又一场科研之外的大讨论。
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时引发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
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屠呦呦获奖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一次公开场合的发言中曾表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宿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志在寻找有效的抗新药——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青蒿是当时的一百多个样本之一,曾有过68%的抑菌率,但复筛结果一直不好。很长一段时间,这种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关注的药物,直到时任研究组组长的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而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新的发现迅速变成了集体的财富。1972年3月8日,在南京一次会议上,屠呦呦汇报了自己在青蒿上的发现。很快,云南和山东等数个研究小组借鉴了她的方法,对青蒿进行研究。
1976年,上海有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也发现了青蒿素全新的抗疟机理:青蒿素中存在一种全新的结构过氧桥。
1977年,为了赶在国外发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为中国人发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六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只是含糊地说:北京中药所,1972年12月从北京地区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结晶物,实验编号为“青蒿素II”,后改称青蒿素。
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但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马上有人撰文批评她: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自己研究小组其他成员的作用。他们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的研究组在523中的作用,夸大了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作用。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就曾在国内引发一片质疑:在中国,这样重大的成果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产物,是集体贡献;而国际科技奖项一般都是颁给个人。
中科院专事科技政策研究员李真真曾表示,出现这些质疑主要是因为大家对西方评奖制度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是讲集体主义,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成绩是大家的,功劳是集体的’;至今,国内科技评奖依然主要是奖励项目,科学家的名字多是以一个集体的形式呈现。”
西方的科学传统恰恰与此相反,首先就是奖励“优先权”,即关注在重大的科技成果中,谁第一个提出思想或者方法路径。
屠呦呦获拉斯克奖时,评奖委员会的三点评奖依据提供了最佳注解: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曾经在博客中提到:“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
但查看过军事医学科学院一些相关的非公开资料后,他还是得出结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
在拉斯克颁奖期间陪同过屠呦呦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也认为,屠呦呦是那场发现中的关键人物——“她是把青蒿带到了523任务中的那个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
评论